本文就带你了解U盘的一些基础知识,拨开那些容易误导人的参数,让你知道真正影响U盘性能(主要是读写速度)的因素是哪些。
U盘包装上的数据琳琅满目,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我们关心的只是它「快不快」。因此,真正需要了解,主要是这四个参数:
这四个因素对于U盘的速度影响逐渐加深且互相约束,希望看完后你能对U盘挑选更多几分把握。
市面上常见的U盘大多使用的是Type-A接口,现在我们已经慢慢走进USB3.1时代,传统的Type-A接口饱受诟病,商家已经慢慢在推行Type-C接口,不但可兼容Thunderbolt(一种更高速的协议),还具有正反插的特性,由于接口小巧,更慢慢开始出现于手机端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接口并不能作为判断U盘速度的因素,接口类型仅仅只代表形状的变化。
注:图中的那么多接口,彼此都可以互换,某宝上转换接口的小工具很多。而且接口并不决定速度,购买自己使用频繁的接口类型即可。
我们常见的2.0/3.0的U盘,其实后面代表着的是它的传输标准,USB2.0在理论上可以支持最大为60MB/s的传输速度,而USB3.0则在理论上支持了最大500MB/s的传输,也就是USB3.0比USB2.0在传输速度上将近快了十倍。但是主板接口、存储介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实际产品往往达不到理论值,甚至「达不到」商家的标称值(常见的参数是写入40MB/s、读取100MB/s)。U盘的速度往往是由闪存芯片和主控来决定的(下文会有介绍),所以一个好的U盘,不能仅仅看它的传输标准。
主控犹如U盘的大脑,作为一个品质高的U盘,其主控的好坏决定了一个U盘的使用寿命、速度、稳定性,厂家要在这三方面都要同时做到最优,主控地位不言而喻。
常见的主控厂商有银灿、群联、擎泰、慧荣。每一个主控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优劣区分方式通俗点说就是一分钱一分货(型号众多,不好一概而论)。
主流商家有的不会主动标出主控芯片型号,可以通过「U盘名称+主控」进行查询。通过网络查询主控芯片的评价来判断优劣,其中不乏详细的测评数据。
闪存芯片主流有三大类:SLC(Single-LevelCell,单层单元)、MLC(Multi-LevelCell,多层单元)和TLC(Trinary-LevelCell,三层单元)。
注:
1.MLC和TLC也可以做到高速,但是可能牺牲的是使用寿命,且长期使用会导致永久降速,主控不佳的还会丢失数据。
2.SLC虽好,但低容量情况下有时候并不一定比高容量的MLC更具优势,同等级芯片在容量不同情况下速度依旧有差异。
3.TLC虽差,但是依旧是消费级入门之选,点名某知名大厂xx顿,常年销量拍前的盘用的都是TLC芯片,价格持续稳定,商家更是通过镭射签名再赚一笔(我觉得有些图标还挺好看的♂),HX系列虽说不错,但是价格高得离谱,可能是想着和内存一样躺着升值吧。
如果检测结果和包装(虽然包装上不一定会写)上有出入,你就应该当心了。U盘买亏了是其次,用到假货丢失数据就糟了。
接下来开始测试我们最关心的参数:读写速度。
测速小工具有很多,这里介绍的是CrystalDiskMark,Win10用户可在应用商店免费下载。软件本体小巧,使用也很简单,选择你的U盘,点击左侧的ALL开始测试读写速度。(使用前请记得备份数据),跑分工具请勿频繁使用,尤其是TLC芯片用户,频繁擦写数据会使得U盘寿命减少。
至于U盘4K能力,emmmm,看个热闹把,主要看读写速度。要提高4K随机读写能力,则需要更好的方案,Wintogo的对U盘的要求高正是这个原因。某论坛也会时常对支持WTG的U盘进行评测,有此需求的读者不乏可以作为参考。
在大容量硬盘的廉价化时代,移动硬盘(SSD/机械)往往更值得入手,虽说U盘的辉煌时代正在慢慢远去,但在钥匙环上陪伴着你的小东西还请好好珍惜。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关于U盘的知识,可以参考这些网站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