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与旅行社的内幕能不能赚钱全靠运气
“以前每次接团之前,必须要先搞好预算,大概估算一下,并不一定准,主要还得靠运气。”周明说,以前每次接团犹如“赌博”,行业内又称“赌团”。而“赌注”则为游客是否能按计划进购物店购物或参观自费景点。
何谓“赌团”?周明解释说,以长沙去省内一家知名景区的两日游为例,在长沙组团时,每名游客可能向组团旅行社缴纳了168元的团费,但景点地接社只能从组团社手中拿到每人90元左右的团费,这个费用甚至低于接团成本。而导游在接这个旅游团时,首先必须给地接旅行社填补每人70多元的亏空,这被称为“导游押金”,业内又称“人头费”,这笔费用旅行社是不予退还的。同时,导游还要向旅行社缴纳15元的委派单开单费。
也就是说,导游在接团之前,不仅没有从旅行社手里拿到一分钱,反而要先自掏腰包缴纳一定数额的“人头费”,将旅行团“买”过来。然后“赌”游客是否会按要求进店购物或去自费景点。
“这在我们行业内俗称‘填坑’,每次接团之前,必须要测算这个‘坑’有多深。比如‘5米’的‘坑’就是导游在接团之前给旅行社填补每人500元的费用。”周明对记者说。
“像记者、小孩或老人团队,导游们一般都不愿意接。”周明解释,导游不愿意接这些团队,并不是对他们有歧视,而是这些团队的“购买力”有限,从而关系到导游们的直接经济利益。
“因为记者在外旅游都比较理性,不太喜欢购物。小孩子又没有经济能力,老人在外旅游只是想多看景点,也不喜欢购物。如果接这样的团,导游不仅很难收回成本,有时还要倒贴费用。”周明说。
【调查2】
旅行社与商家的猫腻拆分游客增购物概率
作为与终端游客接触的导游,处于旅游行业利益链的末端。迫于现实窘境,许多导游不得不将自己的损失转嫁到游客身上。于是,本来应该和谐共处的导游与游客开始互不信任,相互提防。
2012年7月24日,湖南省张家界市就发生了一起导游与游客纠纷事件,事件的原因是双方为行程中是否“进店”意见不一:导游按照行程安排要求游客进店,而河北省唐山市的游客却不愿进店。双方争执不下,继而发生纠纷。
王芳坦言,这种纠纷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源头’没治理好,导游和游客之间的纠纷事件还会在旅游行业不断上演。“所谓的‘源头’,即是指旅行社之间的恶意竞争和超低团费的监管缺失。”据记者了解,虽然《旅游法》已经严令禁止组织“低价团”,但有些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依然大肆组织“低价团”。
“以前一些景区的地接社报价较高,游客量马上锐减了。为了把游客吸引过去,一些景区地接社就降低了报价,而把赚钱的‘赌注’放在了游客购物上。”长沙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李经理坦言,有些景区的地接社为了吸引游客,往往会降低价格,这就给处在“下游”的地接导游与游客之间的纷争埋下了隐患。
李经理还向记者透露,一些地接社为了防止游客抱团“不购物”,有时还会把组团旅行社组织的游客重新“拆散组合”。“比如我们组织了10名游客去某个景点,地接社往往会把这10个人拆分到3个左右的旅游团队中去,这样一来,这个旅行团中的大部分成员都相互不认识,就可以防止游客抱团‘不购物’,从而增加了游客购物的概率。”
李经理说,作为组团旅行社,有时会提前告知游客到景点后,地接社可能会将他们分开,但分开的理由往往是“秘而不宣”。同时,近年来一些电商对旅游线路超低的报价,也对旅行社的生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使一些旅行社被迫加入到价格战中。
【调查3】
门店与电商间的差价要靠导游想办法填补
有媒体披露,今年3月,某地多家旅游机构号称“造节”给游客让利,个别旅游网站甚至宣称推出“1元门票”或“1元出境游”等产品,竞相争取游客注册或报名。
例如,江苏省一家旅游网站开辟优惠专区,既有1元景区门票,也有1元出境游产品。另有一家旅游网站号称,在其客户端预订景点门票不仅不花钱,还能赢得现金红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游客对旅游报价缺乏理性判断,盲目追求低价旅游,也对旅游行业低团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种现象说明大部分游客都有贪图便宜的心理,以至旅行社之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李经理对记者说,游客的理性消费,是品质游的前提,但还是有很多人抵制不了低价的诱惑。
【现状】
旅游法实施后的尴尬外表阳光但内心彷徨
记者注意到,媒体披露云南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后,网友在纷纷谴责这名导游言行的同时,也对处于旅游行业利益链末端的导游的生存状态深感担忧,有业内人士更是分析称,云南“恶导游”的背后其实是“饿导游”。
“外表阳光、内心彷徨。”王林从事导游工作已有多年,说起对导游这份职业的感受,他用了以上8个字表述。王林告诉记者,目前导游分为旅行社专职导游和兼职导游。旅行社专职导游大部分与旅行社签订劳动合同,并有基本工资;兼职导游(也称社会导游)则挂靠在不同的导游服务公司(中心)。
“无基本工资、无三险福利、无最低保障,导游还要另交管理费、社保费、入会费等零零散散的费用。”在王林看来,兼职导游就属于“三无”类型的弱势群体。
湖南某地一位旅游界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该市导游从业人员生存状态堪忧是:“年收入过10万元的估计不到总导游人数的20%,至少有50%的导游在生存问题上挣扎。”
【声音】
导游队伍“良莠不齐”阳光职业盼法定待遇
据了解,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并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
有媒体披露,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导游脱离旅行社成为社会导游、签约导游或挂靠导游。这些导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旅行社或挂靠在不同的导游服务公司(中心)。由导游服务公司管理的兼职导游约占70%。
“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导游队伍建设很不匹配。”王林认为,按照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应该培养大量的专职导游,这样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我国导游市场主力军还是“游兵散勇”式的兼职导游。
“兼职导游就像打零工一样,只是把导游当成旅游旺季时赚钱的一个途径,并没有把导游当成自己的真正职业。”王林坦言,这样的队伍良莠不齐,与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