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小螺”----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长期寄生于人体胃黏膜的微需氧型螺杆菌,形状呈螺旋形,主要存在于胃窦、幽门部故名之。其在全球的感染率高达50%,在我国,各个地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有明显差异,平均感染率为59%,高于世界平均感染率。Hp防治工作非常严峻。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和沃伦从人胃黏膜标本中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证实了它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关系,两人因此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生活在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表面,它产生的尿素酶可以水解尿素释放出氨,形成保护层,因此免受胃酸、胃蛋白酶的伤害。
自然界中哪里能找到“幽小螺”
幽小螺会在家人之间相互传染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关系。Hp主要通过口-口、粪-口途径传播,亦有医源性传播。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有“家庭聚集”的特点,当家里有一个人感染了Hp后,其父母、小孩和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就有可能被传染。因为家人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基因,身体对Hp的免疫状态也较接近。一人感染时,其他人也成为易感对象。
由于我国有共餐的传统饮食文化,同吃一盘菜和食物,很少使用公筷,因此,该疾病的感染率非常高,大约有超过50%的人群即7亿多人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幽小螺在体内会干哪些事情会导致哪些疾病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任何并发症,甚至没有丝毫的症状,但是大多数的感染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在感染者当中大约有超过15%到20%的人群会发生消化性溃疡,超过10%的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约有1%的患者会出现胃恶性肿瘤。
Hp还可以引起口臭。幽门螺杆菌不仅寄生在胃黏膜上,也可以寄生在口腔位置,它所含的尿素酶能够分解口腔尿素,从而产生难闻的氨臭味,形成顽固性口臭。
二、“幽小螺”认识误区
误区一:闻“幽”色变:感染幽小螺=胃癌
但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不等于患胃癌。研究表明,只有不到1%的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最终发展为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生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中一项可控的因素,所以不要闻幽色变,过于焦虑、恐慌。
误区二:牙膏可抗幽
网红“抗幽牙膏、清幽牙膏、除幽牙膏”售价是普通牙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宣传其能杀灭口腔和胃内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病和胃癌,靠谱吗
这些网红产品宣传加入乳铁蛋白、溶菌酶、乳清蛋白等成分,号称可以清除口腔和胃内的幽门螺杆菌。
部分专家认为铁蛋白可以通过结合铁离子,夺取HP生长所需要的铁,阻止HP在胃内定植,还能减少细菌数量,有一定的抗HP效果。但另一些实验证实乳铁蛋白对幽门螺杆菌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
这些牙膏的功效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只靠牙膏是无法根治幽门螺杆菌的。
误区三:大蒜能杀灭幽小螺
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成分具有一定的消炎抗菌作用,但大蒜素的含量较少,其抗菌作用十分有限。而且,大蒜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是经由一定的烹饪处理后再食用。而烹饪加热过程,则会大大减低大蒜中的大蒜素含量。生吃大蒜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进一步增多而引起胃炎、胃溃疡病情加重。所以靠大蒜杀灭幽门螺杆菌不靠谱。
三、正确防治幽小螺
如何检测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吹口气,了解有无HP感染
目前Hp的检测方法均比较成熟,可靠性好,检测便捷,通常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和粪便抗原检测,不需要做胃镜,也没有痛苦和不适。
尿素呼气试验的检测较为便捷,准确度较高,只要空腹检查前呼气1次,然后服用一种检测药物试剂,半小时后再呼气1次,40分钟左右就可以知道检测结果。
检测HP之前要注意什么
在检测幽门螺旋杆菌之前,患者需近一个月内未服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拉唑类药物)、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替丁类药物)。
哪些人群应该检测HP
当一名家庭成员查出Hp阳性时,尽早进行全家检查,避免这种细菌在家里“生根发芽”,导致“一人感染,全家得病”。
规范治疗,阻断幽门螺杆菌致病:四联用药:适应症,如何使用,用药注意事项
患消化性溃疡、胃癌家族史、胃炎伴有糜烂或者萎缩的Hp感染者,都应该进行根治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包括有两种方案,三联疗法:两种抗生素和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治疗;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一种质子泵抑制剂+1种铋剂进行治疗。
用足疗程:一般一个疗程为10-14天,需要注意的是,在三联或四联疗法治疗过程中,不可随便停药或增加疗程,否则容易导致杀菌失败或产生耐药性。
疗后复查:停药4周后进行复查。
正确防护,截断幽门螺杆菌传播
重视家庭预防,分餐公筷可预防:家里有人感染的,不要交叉使用碗筷和杯子;
减少在外就餐的次数;
饭前便后洗手;
不要口嚼食物喂食幼儿;
集体用餐时最好使用公筷或者分餐;
餐具要勤消毒,一般来说,微波炉加热、75%酒精均可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
小结:幽门螺杆菌属于可以诊断、发现、预防、治疗,以科学角度对待,无需过于惊慌、忧虑,即可实现有效预防,从而避免发展为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