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各种方法检测感染人心内膜炎的巴尔通体主要有8种,在110个病例患者中,由五日热巴尔通体(B.quintana,Bq)感染的患者占50.0%(55例),汉赛巴尔通体(B.henselae,Bh)占23.6%(26例),另外还有文森巴尔通体博格霍夫亚种(B.vinsoniisubsp.berkhoffii,Bvb)(2例)、文森巴尔通体阿鲁潘亚种(B.vinsoniisubsp.arupensis,Bva)(5例)、阿尔萨斯巴尔通体(B.alsatica,Ba)(2例)、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Be)(1例)、克勒巴尔通体(B.koehlerae,Bk)(1例)和CandidatusB.mayotimonensis(1例),未确定种的患者有17例。
巴尔通体是一群革兰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营养条件要求苛刻、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杆菌,主要寄生在人、猫、狗和啮齿动物等血管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内,通过跳蚤、体虱和白蛉等传播,可引起人类卡瑞恩病、猫抓病、战壕热、杆菌性血管瘤、心内膜炎等疾病。尽管在自然界存在已久、分布广泛,且有该病暴发流行,但人们对巴尔通体认知程度仍然有限。随着新发传染病出现,目前已定义了27个种,种类越来越多,引发疾病谱也相当复杂,故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生物医学界的重视,我国也把巴尔通体病定为14种新发传染病之一。
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应用多重实时荧光探针PCR和HRM方法同时检测鉴定多种巴尔通体。感染人心内膜炎的巴尔通体最常见的病原体为Bq、Bh和Bvb,因此有必要建立灵敏度高、快速同时检测这3种病原体的方法,为BE检测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手段。鉴于上述两种方法各自优缺点,本研究试验建立这两种方法检测巴尔通体,通过实验比较其特异性灵敏性。
巴尔通体生长缓慢、营养条件要求苛刻而难于分离培养是造成诊断困难的原因之一,其次所引起IE没有明显临床特征,许多病例没有被识别出来,因此实际BE感染率远比我们知道的多。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有助于提高BE的诊断,增加BE病例报道的数目。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引发BE的新种将不断出现,人们发现不同种巴尔通体所致疾病的严重性也各不相同,更增加了此种疾病的复杂性。目前,造成该病原体肆虐的原因以及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其感染途径也较为复杂,给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带来了困难。BE潜隐发病,临床上以心脏瓣膜损害为主,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及早发现和治疗可以避免不良的预后,因此需引起广大临床及预防医学工作者高度的重视。鉴于此,建立快速灵敏的巴尔通体检测方法是当前的迫切需要,为巴尔通体引起一系列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