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几年PET/CT在诊疗中的逐步应用,大家对核医学检查也不再陌生,接受核医学诊疗的许多患者第一反应是对“辐射”的担心,“辐射”真的有那么可怕么?其实不然。先给大家看一下我们核医学科的诊疗环境:
*预约分诊大厅
*PET/CT及检查机房
关于对辐射的认知,举几个日常的“栗子”:
患者姚大爷,肺癌术后两年,最近感觉背部疼得厉害,医生建议去核医学科做一次全身PET/CT显像,可是姚大爷听朋友说医院核医学科的检查是核辐射,不仅影响自己,而且对家人也有损害……于是,姚大爷心里犯了嘀咕:以前做的很多检查也有辐射,毕竟“利大于弊”,所以,也是能够接受的,但这个检查对家人有影响,到底是怎样的影响呢?
1.什么是核医学检查?
简言之,我们所说的核医学检查就是应用放射性药物发射的射线进行显像的检查方法。通常采用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将微量的放射性药物引入受检者体内,从而被核医学仪器探测,由此进行的一种显像检查。它与我们众所周知的X片、CT等一样,是医学诊断检查的方法之一。
2.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到底有多大?
关于辐射,是核医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辐射并不意味着对人体产生损害啊!大多数民众对“核”的认识建立在原子弹爆炸以及核电站泄漏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认知上,所以一谈到“核”,就认为是有危害的,而且是危害极大的。于是,不仅受检者对核医学检查有疑虑,受检者家属及部分医务工作者对核医学检查也是有所顾忌。事实上,放射性物质多种多样,原子弹爆炸以及核电站泄漏所释放的众多放射性物质和核医学检查中常用的放射性物质是不一样的,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在量的方面,也有着天壤之别!对于核医学相比其它医学影像检查所产生的辐射,ICRP(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参考:
3.关于核医学检查的辐射防护
4.低剂量辐射与人体健康
辐射,其实无处不在。但是不是接收到的辐射剂量越大,健康程度就越低呢?我们把来自大自然的辐射,称之为天然本底辐射,以最高天然辐射地区芬兰和瑞典为例,人均年度辐射剂量值为6~8mSv/年(均以氡引起的的辐射为主),人均寿命80岁以上,而我国天然本底辐射平均剂量约3.1mSv,国家规定的公众个人剂量限值1mSv(可以理解为公众受到的除本底以外的额外的辐射限值),即便达到额外的公众剂量限值,加上本底也仅为4.1mSv,而我国人均寿命远不足80岁。举此例,并不能说辐射量越大,人越健康,毕竟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国家医疗资源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对人均寿命都会有所影响,但最起码这样的数据能够说明,在一定的较低的辐射剂量范围之内,辐射剂量提高并没有损害人体健康。
所以,讲了这么多,您对核医学检查,对核辐射的医学应用是不是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国家既然批准并且推行核医学诊断和治疗,说明检查本身还是安全的。近年来,随着核医学专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核医学检查,正以其无创、精准的优势,在临床诊疗中会发挥巨大作用。
科室介绍
济南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前身同位素室)创建于1962年9月,是山东省较早开展和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医院之一,历经多年的风雨磨砺,现已成为拥有集数字化PET/CT、SPECT/CT检查及核素治疗为一体的核医学科,也是济南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诊疗中心。
科室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功能分区明确,科室布局合理。拥有济南地区第一台进口数字化PET/CT1台,进口双探头SPECT/CT1台;甲状腺功能测量仪1台;并设立了规范的碘-131内照射治疗防护病床12张。
诊疗疾病范围:
1.PET/CT显像:肿瘤方面(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治疗后再分期、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价、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肿瘤患者随访过程中监测肿瘤复发及转移、健康体检等)心血管系统(心肌代谢显像、存活心肌评估等);神经系统(脑代谢显像等)。
2.SPECT/CT显像:全身骨显像、心肌灌注显像、肾动态显像、甲状腺显像、甲状旁腺显像、唾液腺显像、异位胃粘膜显像、胃肠道出血显像、肺通气/灌注显像、131I全身显像等。
3.核素靶向治疗: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清甲、清灶治疗;89Sr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