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21年锦州市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为了做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按照我市工作安排,根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定我市2021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锦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6月15日

2021年锦州市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2021-2025)》的通知》(农牧发【2021】11号)和《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通知》(辽农办畜发【2021】20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二、基本原则

实行动物疫病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病原监测与抗体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常规监测相结合、集中监测与净化监测相结合、监测工作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专项流行病学调查与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疫苗免疫效果专项跟踪监测与日常免疫抗体水平监测评估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跟踪督办整改。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口蹄疫、禽流感、非洲猪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布病、炭疽、新城疫、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塞内卡病毒、禽白血病、马传贫、马鼻疽、牛结核、牛结节性皮肤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非洲马瘟等优先防治动物疫病病种和重点外来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本计划未涉及的其他动物疫病病种,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二)做好强制免疫疫苗免疫效果跟踪监测工作。要科学选择养殖场,对目标群的健康、疫病和死亡等情况进行一个生长周期的跟踪记录,对免疫效果做出科学评价,为强制免疫疫苗的使用和采购提供技术支持。

四、职责分工

(一)市、县级农业农村局。结合本地动物养殖情况、流通模式、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制定本地区年度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各地根据辖区内具体疫病情况自行确定监测数量和增加监测病种。

(二)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本地区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年监测任务和免疫效果评估,规范信息报告工作,协助配合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参考实验室、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等上级部门完成疫病监测、种畜禽场净化监测工作;逐级组织开展监测、净化等关键技术培训工作;出现突发疫情时,及时组织或协助开展紧急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工作。

五、监测结果上报和信息反馈

六、保障措施

(二)加强实验室管理,按照农业农村部《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强化实验室专业人员配置、完善实验室体系建设和生物安全管理,检测记录完整、准确、可追溯。各农业农村系统实验室要全部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兽医实验室考核。

附件:1.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2.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3.场群内个体抗体监测抽样数量表

4.场群内个体病原学监测抽样数量表

附件1

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非洲猪瘟监测计划)

一、监测目的

加强非洲猪瘟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非洲猪瘟感染和疑似疫情,增强各地防控工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为科学研判和防范疫情风险提供技术支持。

二、监测范围

三、监测对象

各地制定本辖区内非洲猪瘟年度监测计划,全年做好辖区内监测工作。

五、监测方式

(一)主动监测

(二)被动监测

接到疑似疫情报告后,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采样检测,规范处置,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野猪样品应联合林业部门共同采集。

六、监测内容和数量

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疫情风险预警、评估需要,开展养殖、屠宰、运输环节的非洲猪瘟监测。各地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监测数量。

各地在监测过程中发现疑似病例或发现疑似疫情时,应及时采集抗凝血,以及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组织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阳性样品及时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确诊。

七、检测方法

(一)病原学检测

PCR方法或实时荧光PCR或核酸等温PCR(LAMP)方法。

(一)血清学检测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或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

八、判定标准

(一)监测阳性个体

采用PCR方法或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为阳性。

(二)确诊阳性个体

监测阳性个体经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兽医实验室确诊为阳性。

(三)确诊阳性群体

群体内至少检出1个确诊阳性个体。

(四)临床病例处置

按照《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处置。

(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监测计划)

掌握无疫小区内非洲猪瘟无疫状况。

二、企业监测

1.抽样应覆盖所有种猪场、商品猪场,以及饲料生产运输存储、无害化处理、洗消、运输等环节。

2.种猪场、商品猪场至少每3个月抽样监测1次;饲料、无害化处理、洗消、运输等环节至少每1个月抽样监测1次。

3.按照管理技术规范要求确定每个种猪场、商品猪场抽样数量,原则上每次抽样不少于30头份。饲料生产运输存储、无害化处理、洗消、运输等环节中,每个环节每次抽样不少于5份。

三、官方监测

1.抽样应涉及种猪、商品猪,以及饲料生产运输存储、无害化处理、洗消、运输等环节。

2.县级、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半年至少主动监测1次。每次随机抽取1个种猪场、1个商品猪场,抽样数量分别不少于30头份;饲料生产运输存储、无害化处理、洗消、运输等每个环节每次抽样不少于5份。

3.对设有缓冲区的,对缓冲区内猪只每年至少抽样监测2次,每次抽样不少于30份。对缓冲区内生猪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场所的环境样品,每年至少抽样监测2次,每次抽样不少于5份。

四、采样要求

1.养殖场采集样品应包括眼鼻拭子、肛拭子等。

2.无害化处理环节采集样品应包括眼鼻拭子、肛拭子、组织样品等。

3.洗消、运输环节采集样品应来自车辆、人员及环境等。

4.饲料环节采集样品应来自成品料、环境等。

五、实验室检测

实时荧光PCR。

六、结果报告

建成无疫小区的企业按季度将监测结果报送所在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每年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形成报告,报省农业农村厅。

(动物流感监测计划)

了解动物流感病毒感染状况,重点监测H5、H7亚型流感病毒变异及流行状况,追踪动物流感病毒变异特点与趋势。评估养殖环节家禽免疫后抗体水平,掌握群体免疫状况。

二、监测对象

鸡、鸭、鹅和其它家禽,野生禽鸟,貂、貉等经济动物,虎等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高风险区域内的猪,以及环境样品。

三、监测范围

禽类:种禽场、商品禽场、散养户、活禽交易市场(或摊床)、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野生禽乌主要栖息地和重点边境地区。

哺乳动物类:经济动物饲养场、动物园,高风险区域内的养猪场(户)和生猪屠宰场。

注:散养户以一个自然村为一个监测采样的流行病学单元。

免疫抗体监测:市、县两级分上、下半年各开展一次集中监测,全年开展一次定点监测,月度常规监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病原监测:市、县两级分上、下半年各开展一次集中监测,月度常规监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一)被动监测

发现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或野鸟,当地农业农村局应及时组织开展采样和检测。

(二)主动监测

1.病原监测

采用先抽取场群,在场群内再抽取个体的抽样方式开展采样检测。选择场群时要覆盖种禽场、商品禽场、散养户、活禽交易市场(或摊床)、屠宰场和无害化处理场,同时兼顾不同禽类养殖场点的数量比例。

2.抗体监测

选择场群时要覆盖种禽场、商品禽场和散养户,同时兼顾不同禽类养殖场点的数量比例。

各地主动监测可参考《场群内个体抗体监测抽样数量表》(附件3)和《场群内个体病原学监测抽样数量表》(附件4)确定监测数量。

定点监测按照有关实施方案执行。

(一)病原检测

采集禽咽喉/泄殖腔拭子、猪鼻拭子、粪便等样品,采用RT-PCR或荧光RT-PCR方法进行检测。

(二)抗体检测

采集血清,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H5、H7亚型禽流感抗体检测。

(一)免疫合格个体

经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对灭活疫苗免疫的家禽,免疫21天后HI抗体效价>24为免疫合格。

(二)免疫合格群体

对弱毒疫苗免疫的商品代肉雏鸡,第二次免疫14天后免疫抗体转阳≥50%;对灭活疫苗免疫的家禽,免疫合格个体数量占群体总数的70%(含)以上。

(三)监测阳性个体

采用国家推荐的RT-PCR或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结果为阳性。

(四)确诊阳性个体

监测阳性个体经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兽医实验室确诊,结果为阳性。

(五)确诊阳性群体

(六)临床病例处置

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处置。

(免疫无口蹄疫区监测计划)

1.证明锦州市免疫无口蹄疫状态。

2.评估畜群免疫效果,掌握群体免疫状况。

2021年我市口蹄疫监测将依照发生风险的不同,结合易感动物种类、饲养数量、饲养方式的差异,采取层次分类的方式进行,主要分为高风险区监测和核心区监测两类。

高风险区监测:高风险区是指外引动物指定通道地区和外引动物隔离场。要加强外引动物指定通道区域易感动物的监测。

核心区监测:核心区是指上述高风险区外的其他县(市、区)。核心区内监测要注重选点与抽样的随机性,要保持监测的连续性,确保监测的样本具有代表性。要重点加强养殖密集区的监测。

三、监测内容

(一)监测范围

我市管辖范围内的猪、牛、羊及其他易感动物(包括易感野生动物),重点监测养殖、流通和屠宰等环节的易感动物。

(二)抽样原则

1.抽样点包括市内的全部县(市、区),并覆盖每个县(市、区)养殖、屠宰、加工、流通等各环节,根据各环节的风险状况和地理分布确定抽样点和抽样数量。

2.采取随机抽样,在兼顾样本地理位置分布的同时,应加大指定通道周边区域、隔离场、屠宰场和易感动物养殖密集区等高风险区的抽样。

3.样品应涵盖区域内所有种类的易感动物,根据不同易感动物的数量确定抽样比例和抽样数量。

(三)监测要求

1.每个养殖场点易感动物抽样数量不少于30头只。对牛采样时,只对6-24月龄的牛进行采样。

2.采集牛羊等反刍动物样品时,要同步采集血清和O-P液,并同步编号;采集猪样品时,要同步采集血清和鼻咽拭子,并同步编号。屠宰场可同步采集血清和组织样品(颌下淋巴结、扁桃体等),并同步编号。

3.区域有易感野生动物时,应对易感野生动物开展监测。对野生易感动物(如野猪)或驯养野生动物(如鹿)或设置的哨兵动物进行口蹄疫感染抗体检测和(或)口蹄疫病原检测。

4.对养殖环节易感动物进行免疫抗体、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和口蹄疫病原检测。

5.对牛羊交易市场的易感动物同步采集血清和O-P液,并同步编号,进行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和口蹄疫病原检测。

6.对省境外引入我市继续饲养的易感动物开展免疫抗体、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和口蹄疫病原检测。

四、监测方式

(一)监测方式

1.被动监测

发现猪、牛、羊、鹿等偶蹄动物或野生动物出现水泡、跛行、烂蹄等类似口蹄疫症状,当地市、县农业农村局应及时组织采样进行监测。

2.主动监测

以免疫效果评估和感染状况评估为主。免疫效果评估,主要开展处于免疫有效期内动物的免疫抗体检测;感染状况评估,采用非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与RT-PCR或荧光RT-PCR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评估感染状况。

3.发生疫情时,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监测

(1)按照口蹄疫流行病学的调查范围,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畜群每周1次进行连续1个月临床观察,如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经当地实验室检测为疑似阳性,要采样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实验室确诊检测或送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2)解除封锁前,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所有猪、牛和羊规模场及自然村采集血样,或O-P液等样品进行免疫抗体、感染抗体或病原学检测。

(3)岗哨动物。必要时,设岗哨动物。原疫点内畜舍在清洗消毒30天后放养岗哨动物,岗哨动物的数量为牛2头和/或猪2-4头,并由兽医技术人员定期检查,至少饲养30天,经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阴性,方可允许重新饲养动物。

4.外引(省外或国外引进)动物监测

(1)外引动物报批前,需到引入地对全部待引入动物进行检测,并对其所在群体进行抽样监测,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阳性的,不予引入。

(2)外引动物运至隔离场所进行隔离检疫,隔离期间进行抽样检测。

(3)抽样比例:按调入量的30%抽检,至少30头(只),数量不足的全部检测。

五、检测方法和程序

RT-PCR或荧光RT-PCR方法检测食道一咽部分泌物(O-P液)、颌下淋巴结或扁桃体是否存在口蹄疫病原。

(二)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

采用非结构蛋白抗体ELISA方法进行检测。

(三)免疫抗体检测

猪免疫28天后,其他畜免疫21天后,采集血清进行免疫效果评估。

O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合成肽疫苗采用VP1结构蛋白ELISA进行检测;

A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合成肽疫苗采用VP1结构蛋白ELISA进行检测。

六、判定标准

1.液相阻断ELISA:牛、羊抗体效价≥27,猪抗体效价≥26;

2.VP1结构蛋白抗体ELISA:抗体效价≥25。

免疫合格个体数量占群体总数的70%(含)以上。

(三)可疑阳性个体

1.免疫家畜非结构蛋白抗体ELISA检测阳性的。

2.未免疫家畜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的。

(四)可疑阳性群体

群体内至少检出1个可疑阳性个体的。

(五)监测阳性个体

牛羊食道一咽部分泌物(O-P液),猪的颌下淋巴结或扁桃体用RT-PCR或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

(六)确诊阳性个体

(七)确诊阳性群体

群体内至少检出1个确诊阳性个体的。

(八)临床病例处置

按照《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处置。

七、监测结果报告

1.市级和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每月20日前将上月20日-本月19日期间辖区口蹄疫定点监测、日常常监测和集中例行监测结果和口蹄疫疫情信息通过“全国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系统”上报。

2.各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每半年上报一次本行政区域口蹄疫监测与疫情分析报告,并对辖区内口蹄疫疫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评估。

八、监测结果处理

(一)病原学检测阳性

1.监测到的可疑阳性样品要及时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兽医实验室确诊,确诊阳性的,在必要时送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进行进一步鉴定。

2.确诊阳性群体的阳性畜和同群畜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按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同时对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易感动物进行抽样监测。

(二)免疫不合格

监测中发现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低于70%的,应向主管部门及时报告,研究落实强化免疫措施,并开展跟踪监测。

(布鲁氏菌病监测计划)

掌握我市牛、羊等易感动物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了解我市布鲁氏菌病传播的风险因素。

对所有种公牛站、种牛场、奶牛场、种羊场等种用、乳用场群实行普检净化。

对牛、羊、鹿等易感动物规模饲养场、散养户、活畜交易市场、屠宰场等场点进行抽样监测。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监测。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五、监测内容和数量

1.种用、乳用牛羊

2.其他场群(自然村)

各地按照估计流行率方式抽样,抽取场群(自然村)数由市、县农业农村局根据辖区情况自行确定,每场群(自然村)采样量不少于30只,不足30只全采。

监测:县级具体实施牛羊检疫净化及负责初检阳性畜的复核和报告;市级负责对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地区进行抽样监测。

3.定点监测按照有关实施方案执行

(二)临床病例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牛羊出现流产、死胎等临床异常情况且诊断为临床病例的,应及时按规定报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采样监测过程中应做好生物安全防护。

(三)监测阳性报告

各地检测到阳性结果必须及时、如实报告,以确保扑杀的彻底和扑杀经费的确认。

六、检测方法

(一)初筛试验

可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GB/T18646)、荧光偏振试验(FPA)、全乳环状试验(MRT)(GB/T18646)以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试验)。

(二)确诊试验

可选用试管凝集试验(SAT)(GB/T18646)、补体结合试验(CFT)(GB/T18646)、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

(三)病原检测

七、判定标准

(一)患病动物及健康动物个体确定

对于未免疫动物,血清学确诊为阳性的,判定为患病动物;若初筛诊断为阳性的,确诊诊断为阴性的,应在30天后重新采样检测,复检结果阳性的判定为患病动物,结果阴性的判定为健康动物。

对于免疫动物,在免疫抗体消失后,血清学确诊为阳性的,或病原学检测方法结果为阳性的,判断为患病动物。

(二)阳性群体

至少检出1个确诊患病动物的场群/群体。

(三)临床病例处置

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处置。

(小反刍兽疫监测计划)

进一步了解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分布范围和羊群免疫状况,科学评估疫情风险,规范开展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推进实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

山羊、绵羊、野羊。

重点监测养殖、流通等环节。

(一)集中监测

在春季(4-5月份)、秋季(10-11月份)各开展一次集中监测。

(二)常规监测

各地制定年度监测方案,全年做好辖区内监测工作。

接到疑似疫情报告后,当地市、县农业农村局应按规定及时组织采样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检测,并规范处置。野羊样品应联合林业草原部门共同采集。

(一)抗体检测

竞争ELISA、阻断ELISA方法。

(二)病原检测

采用RT-PCR或者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检测,必要时对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分析。

采用国家标准中推荐的RT-PCR或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对检测阳性个体,须经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兽医实验室确诊,结果为阳性。

(三)阳性群体

(四)临床病例

按照《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处置。

(五)免疫合格个体

活疫苗免疫1-3个月内,小反刍兽疫ELISA抗体检测阳性判定为合格。

(六)免疫合格群体

群内抗体阳性率≥70%判定为合格。当群体内的动物数小于27时,至多允许出现1份阴性血清;当群体内的动物数大于27时,至多允许出现2份阴性血清。

(马鼻疽监测计划)

了解和掌握全市马鼻疽无疫状态。

马属动物。

全市有马属动物存栏的区域。

4-5月、10-11月,开展两次主动监测。被动监测持续进行。

各地根据疫病流行和养殖情况确定监测数量。重点监测养马场、马术队、马术俱乐部马匹,以及驴、骡等马属动物。必要时送马鼻疽参考实验室进行检测。

变态反应试验(鼻疽菌素点眼法)或补体结合试验。

按照《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处置。

(马传染性贫血监测计划)

了解和掌握我市马传贫无疫状态。

全市有马属动物存栏的县区。

五、监测数量

各地根据疫病流行和养殖情况确定监测数量。重点监测养马场、马术队、马术俱乐部马匹,以及驴、骡等马属动物。必要时送马传贫参考实验室进行检测。

血清学筛查,ELISA方法可以用于初筛,ELISA阳性血清必须以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进行确认;或直接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进行检测。

按照《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处置。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计划)

掌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情况,分析病毒遗传变异特

征和规律;发现疫病传播风险因素;评估免疫效果,掌握群

体免疫状况。

猪。

重点对种猪场、中小规模养殖场、交易市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和发生过疫情地区的猪进行监测。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每半年开展一次集中监测。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进行检测。

(一)免疫抗体监测

可参考《场群内个体抗体监测抽样数量表》(附件3)确

定监测数量。

(二)病原监测

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开展病原学监测,可参考《场群内个体病原学监测抽样数量表》(附件4)确定监测数量。

(三)临床病例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监测对象出现临床异常情况且诊断为临床病例的,应及时按规定报告。

固定监测场点监测按照有关实施方案执行。

ELISA方法。

(二)病原学检测

活体采集全血或扁桃体,采用RT-PCR或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检测。屠宰场可采集猪肺脏、扁桃体、颌下淋巴结样品进行病原检测。对病原学阳性样品,及时送省农业展服务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

活疫苗免疫28天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ELISA抗体检测阳性判定为合格。

采用病原学方法检测,排除疫苗免疫阳性,结果为阳性的个体。

排除疫苗免疫阳性,群体内至少检出1个确诊阳性个体的群体。

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处置。

(猪瘟监测计划)

掌握猪瘟流行情况,分析病毒遗传变异特征和规律;发现传播风险因素;评估免疫效果,掌握群体免疫状况。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每半年开展一次集中监测。发

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进行检测。

可参考《场群内个体抗体监测抽样数量表》(附件3)确定监测数量。

阻断ELISA、间接ELISA。

采集扁桃体或颌下淋巴结,采用猪瘟病毒RT-nPCR、猪瘟病毒荧光RT-PCR或猪瘟荧光抗体检测法进行检测。对病原学阳性样品,及时送省农业展服务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

免疫21天后,采用抗体阻断ELISA方法和抗体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体阳性即判定为合格。

采用病原学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按照《猪瘟防治技术规范》处置。

(新城疫监测计划)

掌握新城疫流行情况,分析病毒遗传变异特征和规律:发现传播风险因素,评估免疫效果,掌握群体免疫状况。

鸡、鸭、鹅和其它家禽和经济动物,野生禽鸟,环境样品。

重点对种禽场、商品禽场、活禽市场的家禽进行监测。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可与禽流感监测同时进行。每半年开展一次集中监测。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血凝抑制试验

采集咽喉/泄殖腔拭子,采用RT-PCR或荧光RT-PCR方法进行检测。对病原学阳性样品,及时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

免疫21天后,抗体效价≥25判定为合格。

采用病原学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个体。

按照《鸡新城疫防治技术规范》处置。

(牛结核病监测计划)

掌握牛,尤其是乳用、种用牛结核病流行情况,分析疫病发生与流行规律,推动牛结核病净化工作。

所有乳用牛(包括奶水牛)以及种牛。

四、检测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T18645-2020),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进行检测;或用外周血Y一干扰素体外释放检测法进行检测。

五、结果判定

对皮内变态反应检测阳性的动物,45天后用牛型和禽型结核分枝杆菌PPD在颈部两侧或颈部同侧相距12-15cm的两个部位进行比较皮内变态反应试验(GB/T18645-2020),或用外周血Y一干扰素体外释放检测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检测,检测阳性的牛,判定为结核病牛。

按照《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对阳性动物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隔离阳性场/群,定期进行跟踪检测。

(狂犬病监测计划)

明确狂犬病流行情况和免疫覆盖率,评估流行趋势和流行风险,指导狂犬病的有效防控和消除。

犬、猫及其他易感动物。重点是具有异常攻击行为或不明原因死亡的犬科、猫科、鼬科等狂犬病传播宿主动物和高度疑似死于狂犬病的家畜及其他动物。

重点对农村犬、猫,城镇流浪犬、猫,以及动物医院就诊的犬、猫进行检测。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监测数量,进行免疫覆盖率评估检测。

1.以被动监测为主,对临床疑似动物的确诊需要采集脑组织进行送检。

2.出现狂犬病疫情时开展主动监测,包括主动对流行区域疑似狂犬病发病动物和不明原因死亡动物脑组织样品的送检。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出现临床异常情况且诊断为临床病例的,应及时按规定报告。

ELISA方法或血清中和抗体试验。

必要时,采样送国家参考实验室检测。

(一)疑似患病动物

狂犬病流行地区哺乳动物具有咬人、攻击、兴奋或沉郁、异嗜等异常行为的。

(二)确诊患病动物

由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

(炭疽监测计划)

一、监测范围

发生过炭疽疫情黑山县、凌海市、义县。监测重点目标为牲畜屠宰场、皮革加工厂、老疫点及疫区的环境等。

5-6月份或雨季来临前1个月开展1次监测,采集原疫点疫区处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5份、地表水或水源样品5份。样品由所在市级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三、检测方法

荧光PCR方法。

四、监测阳性结果的处理

对于环境土壤样品和水源样品,如果监测结果为阳性,开展大范围的消毒工作,并对易感家畜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可疑病例检出阳性,要立即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按照《炭疽防治技术规范》开展疫情处置。

(猪伪狂犬病监测计划)

掌握猪伪狂犬病流行情况,分析病毒遗传变异特征和规律;发现传播风险因素。

重点对种猪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和发生过疫情地区的猪进行监测。

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发现可疑病例,随时采样,及时进行检测。对生猪屠宰场采样开展定期监测。

(一)感染抗体监测

采集扁桃体或领下淋巴结,采用猪伪狂犬病毒荧光PCR方法进行检查。

(猪圆环病毒病监测计划)

掌握猪圆环病毒病流行情况,分析病毒遗传变异特征和规律。

重点对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的猪进行监测。

采集扁桃体或颌下淋巴结,采用猪伪狂犬病毒PCR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猪塞内卡病毒病监测计划)

掌握猪塞内卡病毒病流行情况。

采集扁桃体或颌下淋巴结,采用塞内卡病毒荧光PCR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牛结节性皮肤病监测计划)

掌握牛结节性皮肤病感染情况,及时评估疫情风险,规范开展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黄牛、奶牛、水牛等家养牛科动物。

规模化牛场、养牛大户、散户的牛群(只)。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根据疫病流行和养殖情况确定监测数量;发现可疑临床病例,随时采样,及时检测。

五、病原检测方法

参考国家标准《牛结节性皮肤病诊断技术》(GB/T39602-2020),采用PCR、实时荧光PCR检测。

(一)确诊阳性个体

采用病原学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个体。

群体内至少检出1个确诊阳性个体的群体。

(三)临床病例

按照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规范处置。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监测计划)

掌握病原流行情况,为证明无疫提供依据。

重点对规模化饲养场、养牛大户的牛群进行监测。

6-8月开展一次主动监测,被动监测持续进行。如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集牛肺脏病料。

五、监测内容及数量

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统一安排部署。

血清学采用OIE推荐的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等其他方法;病原学采用PCR、荧光PCR方法。

按照《牛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技术》(GB/T18649-2014)判定。

(非洲马瘟监测计划)

掌握非洲马瘟感染情况,为证明无疫状态提供依据。

马、驴、骡等马属动物。

所有马属动物存栏的区域,在库蠓活动旺盛季节(夏秋季),开展一次主动监测,被动监测持续进行。

根据存栏情况确定主动监测数量,原则上应覆盖所有马属动物存栏的县级行政区,重点监测养马场、马术队、马术俱乐部马匹,以及养殖场驴、骡等马属动物,平行采集血液和抗凝血样品,疑似样品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确诊。

血清学检测采用阻断或间接ELISA方法,病原学检测采用荧光RT-PCR方法。

按照《非洲马瘟诊断技术》(GB/T21675-2008)判定。

附件2

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之一:常规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一、市疫控中心每季度至少调查猪、牛羊、禽规模场各4个,畜、禽屠宰场各1个,至少调查9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调查1个村,每村至少调查5户。调查情况汇总填入当月饲养环节流调表中。

四、对市县疫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出的口蹄疫非结构蛋白阳性情况,按照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规范,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将调查情况形成报告上报至市疫控中心。

五、各县(市)区根据当月县级卫生部门关于人感染布病情况,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追踪调查,做好每份病例的调查记录,并填写《布病疫情逆向调查、监测表》上报至市疫控中心。

六、各县(市)区要对每次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认真分析,并将流行病学调查记录、分析结果及报表等原始材料整理存档。

七、各县(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7月10日前、翌年1月5日前分别对本辖区动物疫病年度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上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之二: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一、目的

(一)界定疫病发生情况,分析可能扩散范围,提出防控措施建议,提高突发动物疫情处置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探寻病因及风险因素,分析疫情发展规律,预测疫病暴发或流行趋势,评估控制措施效果,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二、范围

(一)疑似或确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

(二)疑似或确认发生疯牛病、痒病等外来动物疫病或非洲猪瘟新发病例的:

(三)疑似或确认发生牛瘟、牛肺疫等已消灭疫病:

(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等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六)其他需要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形。

三、工作程序

(一)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紧急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调查核实,进行初步调查并按规定报告疫情。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就立即组织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调查。

(二)现场调查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后,参照相应紧急

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有关信息,填写调查表。

(四)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要对现场调查人员形成的调查评估报告和结论进行初步审核。必要时,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要派出专家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四、工作要求

(一)疫情解除封锁后,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要配合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表、监测评估报告等材料整理工作。

(三)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动物流行病学调查表填报工作。

附件3

场群内个体抗体监测抽样数量表

场/群存栏数(头只)

抽样数量(头只)

可接受误差

5%

6%

7%

8%

9%

10%

50

37

33

30

26

24

21

100

59

49

42

36

150

72

48

40

34

29

200

82

65

53

43

250

90

70

56

45

31

300

95

73

58

46

38

32

350

76

47

39

400

103

78

60

450

106

80

61

500

109

81

62

550

111

63

600

113

83

64

650

115

84

41

700

116

85

51

750

117

86

800

118

850

119

87

66

900

120

950

121

88

52

1000

122

1100

123

89

67

1200

125

1300

1400

126

68

1500

127

91

1600

128

1700

1800

129

92

1900

69

2000

130

注:按照预期抗体合格率90%,95%置信水平,不同可接受误差条件下、不同规模抽样数量。

附件4

场群内个体病原学监测抽样数量表

场/群存栏数

(头只)

1%

2%

3%

4%

35

54

139

181

140

101

220

162

112

79

57

258

294

199

329

214

135

361

227

393

239

145

93

423

149

452

260

152

96

480

269

155

98

506

277

158

99

532

284

160

557

291

580

297

164

603

303

166

102

625

309

168

646

314

169

687

323

172

104

724

331

174

105

760

338

176

793

345

178

824

179

853

355

180

107

881

360

182

907

364

183

108

71

931

368

184

955

372

185

注:预期病原学阳性率5%,95%置信水平、100%试验敏感性条件下,不同可接受误差条件下,不同规模抽样数量。

THE END
1.猫咪抗体不达标怎么办?你好,根据你的描述,猫咪抗体检测不合格,又补打了一针疫苗。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在猫咪打完疫苗后再带它去宠物医院做一次抗体检测。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猫咪抗体水平合格,那就可以考虑给猫咪绝育。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猫咪的抗体水平还是很低,那就还需要给它接种疫苗。确定猫咪抗体水平合格后,再给它安排绝育手术。 回复(0) ...https://www.isdpp.com/issue-29680.html
2.猫三联需要每年补一针吗猫三联疫苗并不是必须每年都要补一针的,确保猫咪本身的抗体充足,在当年抗体合格的情况下,这一年不需要补疫苗,但第二年的时候仍然要检测抗体来判断需不需要补打。 猫三联疫苗并不是必须每年都要补一针的,确保猫咪本身的抗体充足,在当年抗体合格的情况下,这一年不需要补疫苗,但第二年的时候仍然要检测抗体来判断需不...https://mip.xiaokeai.com/cat/disease/60099.html
3.新手必看!犬猫抗体检测的重要性!如果抗体滴度达标避免再次免疫,导致免疫耐受 【注意】怀疑犬猫可能接触到传染源时如带宠物旅游、与流浪动物接触等都可能增加疾病感染的风险应尽快进行抗体检测,尽早筛查 定期检查抗体滴度,确保犬猫拥有疾病抵抗力若抗体滴度不合格,请加强免疫针或更换接种疫苗抗体检测十分有必要只有抗体滴度达标,疫苗才会对犬猫起...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53236270?bizType=29
4.微博正文科普的很好:免疫球蛋白含HIV抗体没害。但是有一条需要说明:HIV抗体检测阳性的产品是不是不合格产品?抗体本身没害不代表检测出抗体阳性这个事情无害。最终的制品是不允许含HIV抗体的,不管你有没有害。监管出了问题。幸运的是抗体无害罢了。 2019-2-8 5 儿科医生小平平 因为治疗了很多川崎病患者,需要大量使用...https://m.weibo.cn/status/4337414418183846
1.讨论猫咪抗体检测不合格因为我猫猫已经6个月了,去补了一针,不受母体抗体干扰,所以一针就成功啦!这个主要是猫瘟,猫瘟合格了就没问题。 ———-昨天去做绝育,先测抗体结果出来是211,医生让我补打2针,因为害怕免疫过度,想问下是否可以补一针后再做检测,我也咨询了医生,医生说补一针基本没什么效果,大概率不会上来多少。希望大家能帮我看...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2541348/
2.猫三联之后抗体检测(猫三联后多久做抗体检测)猫三联抗体检测主要就是在猫咪打完疫苗之后的一个检测,这个也是为了减少误诊等情况一免疫接种后检测抗体评估动物的免疫机能,明确疫苗的免疫效果,减少免疫失败的风险二免疫接种前检测抗体检测母源抗体的残留,防止。 正常情况下,猫打完疫苗后测抗体并不是必须立刻要做的但是以下情况还是建议给猫咪做抗体检测在每年给猫咪接种...http://m.boqii.com/article/519930.html
3.猫皮屑E001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试剂盒(荧光磁微粒化学发光...猫皮屑E001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试剂盒(荧光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法),长沙海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信息来源药智数据国产器械数据库。https://db.yaozh.com/jixie/7080830150000038.html
4.关于猫的疫苗问题?抗体检测非常必要!!! 在最后一针猫三联接种后21天进行,效果最佳。抗体的产生与每只猫个体对疫苗产省的免疫反应有很大关系,有些猫天生机体就是对疫苗不敏感,当然几率比较低。抗体检测后,若未产生合格抗体,遵医嘱补种疫苗,一定不要觉得无所谓,抗体不合格等于白打那么多针。https://www.yoojia.com/ask/17-11499837634345792512.html
5.狂犬病病毒抗体快速检测卡注意!上海这4批次不合格食品检出过氧化值超标 产品详情product details 狂犬病病毒抗体快速检测卡 【名称】 通用名称:狂犬病毒检测卡 英文名称:Rabies-Ag 【简介】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又名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犬、猫和其他动物及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发病犬、猫表现狂燥不安、意识紊乱、...http://www.shengbin.com.cn/page18.html?article_id=354
6.盐水交叉配血主要用于IgM类抗体的检测,而不能检出IgG类抗体。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盐水交叉配血主要用于IgM类抗体的检测,而不能检出IgG类抗体。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https://www.shuashuati.com/ti/54595d97b30047fa9c46ad5d8d1bc32b.html?fm=bdc8d72a685df2a3c29575d98f600e0b75
7.暴露因素范文11篇(全文)随访并检测HIV职业暴露者,均随访检测6个月后,HIV的抗体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服药者中13例(59.1%)的用药时间在暴露后的4 h,6例(27.3.%)的用药时间在暴露后的4~24 h,3例(13.6%)的用药时间在暴露后的24 h后。16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占72.7%;8例发生乏力、头晕、...https://www.99xueshu.com/w/ikeyghlnks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