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这种发源于泱泱中华大地的饮品。一直以来,都被国人称为最具中华民族气质的代表。而我对茶最初的记忆又在哪儿呢?当我在脑海中搜寻它的踪影时,记忆被锁定在了儿时街头的那一杯杯凉茶上。
记得小的时候,每当烈日炎炎的夏日和伙伴们玩耍的时候,在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些老爷爷、老奶奶摆的小茶摊,所谓的小茶摊,其实就是由一个人随意拼搭一张小桌,其上放定几杯凉茶,那人就坐在一旁的小凳上,但他并没有卖力吆喝,只是坐着,而路人若是想喝茶就走过来,端起一杯爽口喝尽,递上钱就离开了。那时的凉茶是装在透明的玻璃口杯里的,为了饮用方便,茶中的茶叶、茶梗早已去尽,只留下半黄微褐的汤,杯口还放着一块裁的方正的透明玻璃以防灰尘落入。这样一杯解渴消暑的凉茶只需两三毛钱就可买到,正是由于它物美价廉,所以很受人们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饮品推陈出新,街头凉茶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儿时的记忆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还是想喝一口街头凉茶。
孩子都不喜欢茶苦涩的味道,加之家中也无人喜茶,所以小时候很少喝茶,家人也只是在有客人来访时,冲泡一些单位发的散茶,现在看来都是些品次不太好的花茶。对小孩子来说,茶的最神奇之处便是,当你吃过蒜,往口中放些散茶,咀嚼几分钟后,将茶渣吐尽,口中的异味就消失了。与茶相比,也许可乐、果汁的口感更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厌倦了它们甜得发腻的口味,而茶中飘散出的缕缕清香和那淡雅的口感,似乎更能平复我日渐焦躁的心。
茶,那种特有的历史沉淀感,似乎很能感染人。在都市人紧张的生活节奏中,茶不失为一种最佳的调剂饮品。喝茶也是讲究情调的,独自一人时,打开音响放一支自己喜爱的曲子,泡上一杯温性的铁观音,手捧一本书,靠坐在沙发或是床上,真是再惬意不过了。若有知已如约而至,泡上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两人对坐,一边品茶一边促膝长谈,不快意否?
二、中亚茶叶市场概况
三、中亚地区的茶风、茶俗
英国人对茶具非常讲究,喜欢精美、华贵或简约、充满自然与和谐气息图案的骨瓷杯碟、青花瓷或银制茶具,主要包括茶壶、茶盘、茶杯、茶刀、茶滤、茶罐、茶匙、三层点心架、饼干夹、糖罐、奶盅、蕾丝杯垫等,营造优雅饮茶氛围。
英国下午茶餐点品种繁多。塔盘中摆放的餐点有固定顺序,最下层是口味浓郁的三明治、奶油松饼及各式饼干,中间层则有各种蛋糕果馅派等,顶层则是精巧的水果塔。吃的顺序从口感上的由咸至甜,从下面的三明治开始品尝。下午茶营造了轻松的家庭氛围与风格,所以取点心至今的传统仍是用手而不是用刀叉。
维多利亚时代赴茶会女人要穿缀满蕾丝花边的束腰长裙,戴插羽毛的帽子,男士则穿燕尾服戴小礼帽手执礼杖。小声交谈,轻放茶具,举止优雅。吃松饼要先涂果酱再涂奶油。每吃完一口再涂一口。喝完茶后如果不想主人再续茶,则将茶匙放在茶杯中。现在正式茶会中男士仍穿燕尾服,女士则穿礼服并戴帽子。点心食用遵从味道的由淡而重、由咸至甜的法则。
英国现已成为世界上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英国不产一片茶叶,但英国人每年平均消费茶叶在3千克左右,伦敦还有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茶叶市场。英国茶饮主要以红茶为主。1999年世界茶的生产量约285万吨,红茶就占72%的产量,2006年生产量是352.28万吨,红茶占70%以上。中国茶的传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英国的历史与文明。英国为了改变茶叶输入而白银外流的状况,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英国和东印度公司赚取了丰厚的财富,支持了大英帝国庞大的东方殖民地,为早期工业文明提供了资本积累,从而为英国驱动的世界贸易体系奠定了基础。饮茶对英国人的文明与修养也带来巨大影响。在维多利亚时代不会茶艺的女子被认为缺乏良好的教养。而今,茶早已融入英国的大众生活,并不断结合现代元素加以发展。英国茶顾问委员会每年要评出年度顶尖的饮茶场所,每年要挑选一批惯于乘飞机旅行并爱茶的人,通过专业的评茶师长期训练后组成评委会,评出茶水服务最佳的航空公司。该委员会每年还要在高速公路边的加油站和休息区考察,评出“高速公路上最好的一杯茶”。茶甚至被认为是英国人的“图腾饮料”。
随着饮茶在英国社会的普及,英国人越发不甘心于大量进口瓷器的状况,于是开始积极探索瓷器的制造。英国著名陶瓷制造家乔治亚威基伍德为英国瓷器制造业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乔治亚威基伍德出生于1730年,时值英国逐渐普及饮茶的时期。乔治亚威基伍德先后试制成功多种瓷器后,为提高产品竞争力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威基伍德大幅革新瓷器的生产制造,将蒸汽动力代替人工引入生产过程,并采用石膏模型简化了陶瓷制造技术,减少对技术工人的依赖,有效节约了工资支出。同时威基伍德实现了工厂内生产组织科学化,制定了一套规范的工作纪律,合理安排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乔治亚威基伍德具有非常出色的商业才能,保证了商品的畅销,极大推动了英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而威基伍德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恰恰依赖于中英茶叶贸易促使英国饮茶的普及而导致英国人对瓷器大量需求的背景。如今英国人制造的茶具已成为很多崇尚红茶的国家首选的器具。
杜立娘在台上轻轻地啜泣,悲伤的眼神让全场观众的心跟着一起悲伤起来。这是每周五晚上都会在老舍茶馆上演的《牡丹亭》。台上演员唱腔温婉,台下每个看客心随曲转。杜丽娘每每得到掌声的时候,就看见不少的看客端起身边的茶盏,轻轻地啜上一口清茶,似乎就能将曲和茶一起喝下去,变成灵魂的一部分。
实际上,在这里上演的《牡丹亭》,是老舍茶馆董事长尹智君为传扬茶文化想出来的又一个新招。
茶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茶的灵魂,茶的思想。随着茶传播的力度越来越大,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热炒。
混搭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经过数千年传承,茶产业发展的同时,茶文化也经历了变迁。最初那片神奇的叶子,也许只是为了提升水的味道,后来变成致富的一种手段,可是现在这片神奇的叶子,在改变水的味道的同时,自己也在变。
说起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想起茶马古道,那条曾经为中国茶繁荣立下汗马功劳的古道。曾经,背夫们背着少则30、多则150公斤重的茶叶,翻越雪山、峭壁,躲避土匪,饿了就吃随身带的玉米馍馍、渴了就喝山泉雪水,晚上投宿在沿线百姓开设的、条件异常艰苦的“幺店子”,一路跋涉,从四川进入青藏,换来勉强养家糊口的一点血汗钱。
如今,茶马古道的汗水已经尘封,但茶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在现代,茶依然静静地影响着人们。
尹智君曾深刻地感受着自己对茶的感情的变迁。1979年,尹智君的父亲辞去公职,在前门搭建茶棚卖茶,让尹智君幼小的心灵很受伤,卖茶父亲的身影,成了她绕开前门的一个理由。
“那时候,觉得父亲很丢人。”但尹智君怎么也没有想到,父亲“走”了以后,曾经嫌弃过父亲卖茶的她会接过父亲的班,成为老舍茶馆的董事长,会为茶忙。
改变尹智君心态的,除了父亲的坚韧之外,还有客人喝完大腕茶脸上的满足感,这似乎才是尹智君没法从眼前抹去的东西。如今,要代替父亲经营好老舍茶馆,尹智君在茶文化的挖掘上费尽心思。从把四合院搬进老舍茶馆,到为商务人士打造以茶会友的高档包间,甚至在茶馆的一楼开起了餐厅,原来简单纯粹的茶文化,现在混搭了众多的现代元素,这一系列改变,成就了一种新的茶文化。
尽管茶馆里古筝悠扬,戏台上古曲嘤嘤,但是文化的变迁已经挡不住。尹智君致力于保留最地道的京味儿,让来老舍茶馆的人都能感受到茶文化的质朴和厚重,但是每一个踏进这里的人,转身的时候,就会发现,京味儿的茶文化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高档消费。
那么,最初的茶味道究竟在哪?
街道里茶的味道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足见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宝岛台湾,在一条老街中的寺庙内,你随时可以看见三三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的茶壶旁,人手一杯茶,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
你也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一番,还会有专人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
内陆成都,大街小巷遍布茶馆,露天摆放的板凳桌椅,桌子旁围坐着满满当当的客人,年轻人、老人、小孩,聊天的,打牌的,可能只要每人10块20块,就可以在这里坐一天喝一天茶,成都的茶文化似乎就是这么粗放和肆无忌惮的慢节奏。
这里的茶,和老舍茶馆比起来,似乎更多了一些随意和自在。粗放的饮茶方式,虽然少了一点格调,但是却多了一些真诚和放松。
成都最有名的茶社——三国茶社,每天都是人满为患,其实去那里的人已经记不清楚,当初去究竟是为了喝茶,还是为了玩耍,不过,这些都不重要的,这里的茶,追求的就是这种简单的慢生活。
飞上云端的茶文化
实际上,除了老舍茶馆这种宣扬一种当地文化的茶馆,除了台湾、成都那种质朴的茶文化,在中国已经兴起了另一种茶文化。高端茶艺表演,一般都在高级会所举行。
这种文化在日本更加风靡,中国是近些年才开始走俏。
一般而言,茶艺表演针对的群体都是商务人士或者是有钱人,表演的人员拿着精致的茶具,从洗茶到烫茶,到客人品茶,每一个环节除了注重姿势的高雅之外,更重要的是让茶的浓郁香味更好地释放出来。这种形式的茶文化传播,更加受老外青睐,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如今,这种表演已经在中国各地开花。
记者手记:
在咖啡文化更加盛行的今天,茶文化以各种姿态出现。业内人士称,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炒作,对茶来说,都是好事。不同形式的宣扬,都有不同的受众,茶文化的缤纷,可以和咖啡文化的单一形成鲜明对比,让受众更加深刻地记住茶,从而慢慢养成消费茶的习惯。而中国的茶文化本身也是五彩缤纷,因为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也使得茶文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所以,不管是哪一种茶文化,其实都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生活本质。
tips
茶马古道
茶文化遵循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儿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妈妈很喜欢品茶,因为茶有数不清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妈妈还和我说品茶,是一种享受,品茶既讲究茶具种类,又讲究品饮心态、饮品姿态、饮品礼仪…。而且茶饮不离茶具。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黑、白,六大类两千个花色品种。
我看过一本书,书上曰:“一杯则曰品,二杯则曰解渴,三杯是驴饮。”品茶很有讲究,一杯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
我国茶区甚广,茶类之多、饮茶之盛、茶艺之精,茶史之悠久,堪称世界之最。因此妈妈常常把我叫去一边品茶一边讲述茶的文化。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细细体会,多多查阅就能得到更多中国古老茶文化的知识。
关键词:饮茶文化中日对比起源特征
1.“茶”和“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最早发现了茶叶并加以利用,我国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中国,茶叶最初是在四川省周围种植,然后扩展到东部、南部等广大地区,最后全国传播。日本的最澄和尚在中国学习佛教然后把茶的种子传入日本。然后茶就在近江(滋贺县)附近种植,而且通过嵯峨天皇的大力推荐种植,茶得以在日本各地广泛种植。在中国饮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然后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喝茶。陆羽的《茶经》是我国制茶、饮茶和茶文化形成的背景基础。而且中国的茶文化是从当做药饮开始慢慢演化成喝茶,品茶。这是一个从“实用主义”演变成“精神文化”的过程。此后茶和儒教开始产生了关联,并广泛融合在诗文、书画、陶瓷工艺等方面。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正好相反,是从“精神层面”到“实用主义”的演变。就饮茶方式说,中国和日本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此外,日本的茶道即沏沫茶法是中国宋代即日本中世纪时期的饮茶方式的反映。
2.“茶道”的概念
在东方文化中,“茶道”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实际上一旦说到“茶道”大部分人就会和日本联系起来。实际上,“茶道”这个词在中国从唐朝开始应用了近千年。中国人认为“道”是完美思想的学说,关乎于宇宙,人生规则。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不会简单说出来的。但是在日本品茶称作“茶道”,赏花称作“花道”,剑术称为“剑道”,摔跤搏击称为“柔道”。在中国饮食、游乐活动中升华成“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是以茶为媒介的生活中的一种礼仪,是精神修养的一种体现。
3.中国的“茶道”
“茶道”作为一种精神修养很快在中国兴起,中国人至少在唐朝或是更早时期,喝茶就作为一种精神修养的“道”而存在。唐朝的《封氏见闻录》中就有“茶道”这个词的记载,这是“茶道”出现在文献资料中的最早记载。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茶的种类比较多。中国对于“茶”的分类是根据茶的形状、目的不同而分。一般出口的茶不同,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也有压缩茶和即融茶。拥有丰富的茶类资源,中国“茶”的品质得到重要认可。另外,中国人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茶具和泡茶的方法也不同。中国的茶艺非常重视要泡好茶用什么样的好方法。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色”、“香”、“味”、“形”一整套评价标准。在中国,最开始的茶道是以推行道家五行和谐和儒家中庸之道为本的。中国的茶具都是细致打造的瓷器。例如饮茶用的茶壶通常都是紫砂壶,而且对茶具的造型、花纹、材料、颜色、美感方面都有严格标准。
4.日本的“茶道”
日本沏茶时最重视的是沏茶的“间”,并且十分重视其中的精神体现。泡茶的方法不像中国那么多。日本有绿茶出产,还有雨露茶、煎茶、绿墨茶、粗茶等种类。日本的茶道深受中国茶道影响,非常重视其过程。现代研究表明,古代日本并没有种植茶叶,没有饮茶习惯,饮茶习惯大概形成于8世纪,从中国传到日本。日本茶道的目的,不重茶优劣的鉴别,味道浓淡的体会,而是通过复杂的仪式,实现对静寂境界的一种追求,达到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日本的茶道强调“茶和禅的一体”,吸收了中国茶道的一部分,而且更加强调人们的和平共存,促进人们互敬互重,互相友爱,也推动人们形成清廉高洁的素质。日本的茶道重视自身内心的反省,提高自身修养的本来的禅道精神。
5.中日茶道特征比较
在中国最先提出了“茶道”这一概念,但是没有具体形式,中国的“茶道”重视精神,轻形式。在茶道的内容和形式上,中日茶文化主要相异在“道”上,“实用”到“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到“实用”,叶子一样的“茶”和粉末状的“茶”,一个重视“品”和一个重视过程,这些都是中日茶文化差别所在。中国的“茶道”是儒、佛、道教精华的融合吸收,强调“中庸”,“茶禅合一”,“天人合一”,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中国的“茶道”崇尚自然,而不是像日本茶道那样重视形式。因此,在中国日本的“茶道”称作“茶艺”更合适。
经上述比较研究,我认为在中国“茶文化”中应该更多吸收日本“茶文化”中的严谨和美丽的一面,日本茶文化过分拘谨的一面应当被改善,应该附有更多人情味和实用性。这样东方的“茶文化”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在世界文化领域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靳飞.茶禅一味――日本的茶道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张忠良,毛先颉.中国世界茶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
刘秋萍的父亲是老茶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她自幼就爱喝茶,而且凡是有关茶的书她都找来读,并深深地铭记在脑海里。1979年。她从插队的云南返沪,被分配到一家饮食店工作。从洗碗、切菜开始,做服务员,再做副经理、经理。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餐饮业重新红火,生猛海鲜、山珍野味、重庆火锅,乃至各种各样的大排档的油烟和喧嚣,几乎淹没了曾享有世界声誉的海派餐饮业。深受茶文化熏陶的刘秋萍思考着:这能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吗为什么不能以茶文化的底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新特色的茶菜,使之既增加茶肴的营养含量。又兼有高层次文化品味的享受她决心从自己管理的饭店开始这一探索。
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刘秋萍开始了茶菜的文化创造。可以借鉴的茶菜菜谱基本没有,她只能一点点摸索。终于,她摸到了窍门,找到了配制茶菜的规律:在吸收沪菜、粤菜、川帮菜、潮州菜特色的前提下,创新烹制出各式茶菜。如今已有乌龙茶菜系、绿茶菜系、红茶菜系共一百多个品种,成为上海餐饮业公认的独树一帜的茶菜馆。
1999年6月,在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成立与中国茶道学术研究会召开期间,刘秋萍在北京国宗茶道馆为出席会议的茶界同仁做了一桌精美、丰盛的茶宴。
秋萍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解每一道莱是用什么原料、什么方法制作的,这道菜的诀窍在哪里。如“红茶牛肉”,是用红茶汁先将牛肉块煨好,再配以其他佐料烧制,一则是去其腥味,二则使牛肉变得鲜嫩,不会嵌入牙缝。牛肉入口慢嚼,一股浓浓的红茶与牛肉的香味溢满口中。“苏堤春晓”,主料是冬瓜、西兰花、火腿片、青菜、豆腐等。将冬瓜片先在绿茶水里煮开,使冬瓜色泽变成白中透绿,后用高汤煨。这道菜的特殊在于不加味精,只食其自然的菜鲜和茶香……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向人介绍:认识秋萍有10年了,在天天旺品茶、看茶艺表演、吃茶宴、侃侃而谈茶文化,她总是口惹悬河、滔滔不绝,展现她对茶文化的知识。我理解她对茶文化的抱负,更希望将茶文化落实在生活上。秋萍告诉我,她准备出版一本《中国茶宴》,我即送给她一本《茶菜艺术》的书。“天天旺茶宴馆”所推出的茶菜,道道都有幽雅的文学名称,并赋予它文化涵义,从实质上来说,每道菜的色香味和茶的特质搭配都很讲究。吃一顿茶宴,不仅享受它的色香味,还享受了中国优美的茶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维吾尔族;茶文化;民族文化
一、维吾尔族茶文化的渊源
维吾尔语中茶有两层含义:一是狭义的茶,即茶水、茶叶以及制茶用的原料;二是广义的茶,指与茶有关的各种民俗活动和礼仪活动的总称。虽然维吾尔族居住在非产茶区,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并经历代相传延续至今。
二、维吾尔族饮茶的种类及特点
(一)奶茶
奶茶是以牛奶、羊奶作为主要原料而制成的茶水。奶的性能是中性,奶中含有油脂、蛋白等物质,另有钾、钙、磷、钠、硫、铁、铜、碘等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A、D、K、C。奶是最容易被消化的高质量营养物质,具有疏通大小便、滋润皮肤以及滋补大脑、心脏等器官的功能。
(二)药茶
药茶是维吾尔族特有的传统保健茶。这种茶以小豆蔻p肉豆蔻p肉桂p丁香p孜然、胡椒、干姜、草澄茄等天然植物花草为原料,按照一定比例磨碎调制而成,可治疗各种疾病,更有调节禀性、强身健体的功效。根据性能药茶常分为中性、凉性、热性和专用药茶,药茶可单用,也可配其他茶叶一起饮用。维吾尔族中还有专门以调配药茶为生的茶医,他们通过把脉,根据人的性情,调制不同性能的药茶。
(三)果茶
维吾尔族以精湛的园艺技术著称。在过去,几乎家家有果园,除了在果实成熟季节享受不同的瓜果之外,维吾尔族还会把新鲜瓜果晾晒成干果,或是制作成果酱,已备冬季食用。果茶就是用晾干的干果泡制而成的饮料,有红枣茶、杏干茶、核桃茶、桃干茶等。这类茶有清热去火、明目利尿、生津解渴等功效。
(四)叶茶
叶茶是指由植物叶片制成的各种茶。维吾尔族日常生活较广泛饮用的叶茶有:第一,黑茶。由茶树叶和树节用某种方法充分发酵以砖的形状而制成的茶,由于颜色呈黑色,故称作“黑茶”。黑茶性能干热,具有强壮身体、清热解渴的功能。第二,红茶。摘下茶树叶干燥而制成的茶叶,粒小而成黑色。维吾尔人认为这种茶是中性茶,有花味红茶、果味红茶以及药性红茶等。第三,绿茶。茶树叶干燥制成的茶叶,颜色呈蓝或黄、黑色。被泡后叶子恢复原样。其性能偏凉,热性人饮用为最合适。在民间比较推崇热性食物,认为“凉性饮食使人乏力,对身体有害”,所以,饮用绿茶的人不多。
(五)糖茶
糖茶是在奶茶、药茶、叶茶里加入冰糖、蜂蜜、方糖、沙子糖等制成的茶。这些糖料一般不会直接放入茶壶而放入茶碗,然后倒入泡过的茶水融化以后饮用。有时冰糖等甜味原料和茶叶原料一起放入盛茶壶里被泡饮用。这种茶以味道为主、颜色为辅。所以,这种茶根据所用的茶料和糖料的不同分为蜂蜜茶、冰糖茶、方糖茶、沙糖茶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茶外,在日常生活中,维吾尔族还饮用不同原料制作成的其他茶饮料,如鸡蛋茶、肉汤茶和各类营养保健茶。
三、维吾尔族茶文化
(一)茶具中的茶文化
维吾尔茶具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体现出维吾尔人的审美观念和爱茶观念。在维吾尔民居,茶具一般放在壁龛或壁柜摆放作为摆设。维吾尔主要以陶瓷、铜器、玻璃和木制茶具为主,常用的茶具有茶壶、茶叶盒、茶袋、茶壶垫、茶壶套、茶托等。
茶具的使用也有讲究,如不可以使用残缺或破裂的茶具为客人倒茶,给客人倒茶的茶碗图案要一致,忌用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茶碗倒茶。此外,在维吾尔族的婚礼中至今还保留着女方母亲亲自为女儿准备一套茶具的习俗,一般是一个茶壶、两个茶碗。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陶碗、小木碗、铜器等一些茶具在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不太常见了,现在基本上被瓷器、铝器代替,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对维吾尔族茶文化的内涵没有影响。
(二)茶馆中的茶文化
据记载,沿着丝绸之路的各个乡村城镇都有茶馆的影子。《维吾尔民俗志》一书中提到,茶是维吾尔族生活中最主要的饮料,很早以前新疆就出现了提供茶水和馕的茶馆。一般他们都熟知各类茶的性能,所以,会根据客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茶水。此外,还有一些卖茶和制茶为生的人,在莎车还有“茶馆村”,即茶馆集中的地方。
(三)社交礼仪中的茶文化
维吾尔语中“茶”一词,不仅仅单纯指茶水或茶叶,还泛指喝茶、吃饭、宴会等各类聚会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社交礼仪性质的活动。
此外,在维吾尔语中,把小费或中间人的辛苦费叫作“茶费”。可见,茶在维吾尔族生活中引申出了许多寓意。
(四)舞台上的茶文化
维吾尔音乐、舞蹈艺术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维吾尔木卡姆歌词与民歌库车麦西莱甫以及其他口头文学里,可以看出各种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茶文化烙印。在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歌词以及民间传唱的歌曲中,男女双方相亲相爱、终成眷属及离别之情等则会通过茶为媒介表达出来。例如“让我变成你天空里的月亮,让我变成你茶壶里的茶”、“我想变成你碗里茶,烫着你的嘴唇”等。
在维吾尔传统舞蹈中难度最高、动作最富艺术性的要属顶碗舞,女子将盛有少量茶水的碗顶在头上,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舞蹈动作非常优美。这不仅是维吾尔舞蹈的精湛优美的体现,更是茶文化在维吾尔舞蹈艺术中的表达。
(五)与茶有关的禁忌
维吾尔族家里来客人时,任何情况下都要沏茶,而不该问客人“喝不喝茶”,沏茶、倒茶、端茶、喝茶都有一定规矩和禁忌:沏茶时,务必用开水,如果等凉开水或凉水就是对客人的不礼貌,茶不能泡得太浓或太淡;倒茶时,要沿着茶碗的边缘慢慢倒,不能弄出声音和泡沫,否则是对客人的不敬,更不能倒得太满或太少,要经常添加开水,如果凉了,要为客人重新倒;端茶给客人时,要用双手或茶托,客人也应该双手接碗,并道谢;在主人邀请喝茶后,客人方可用右手拿起茶碗喝茶;喝茶时,第一次喝一小口,第二次喝三小口,以单数喝最好;维吾尔族还比较忌讳用嘴吹热气腾腾的茶水。
另外,维吾尔族还有一个有趣习俗,在试探一位姑娘是否文明礼貌、勤劳能干时,通常会用茶作为试金石。一个姑娘能沏出一壶好茶,在倒茶时不弄出声音、泡沫,其后将茶有礼貌的端给客人,就说明她“过关了”。
茶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已超出了单纯作为饮料而存在的价值,形成独特的维吾尔族茶文化。
[注释]
[1]纪大椿:《新疆历史百问》,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参考文献]
[2]杨万娟.中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4).
[3]袁志广.论世纪之交的维吾尔“茶俗”[J].农业考古,1998,(2).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的发展
广州有着悠久的茶叶对外贸易传统,是中国历代茶叶国际贸易的主要口岸,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还珍藏有康熙帝在1685年的亲笔御批,钦定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茶叶对外通商口岸,成为中国通往欧洲的“海上茶瓷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几百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最大的茶出口外销口岸、最大的茶消费市场;也是当今较为活跃的茶文化发展基地。随着茶经济逐渐繁荣、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茶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为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韵味、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一张文化名片。
广州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消费茶叶最多的大都市,自2000年举办了第一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多届茶文化节和博览会,取得非常显着的效果,已成为广州的强势展会品牌。众多的参展企业凭借这一平台宣传了自己的企业,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广州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茶文化底蕴深厚。广州有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和消费市场,在中国茶行业流通领域起到主导作用。
广州是历史上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通道,茶文化至今仍是广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目前广州茶叶交易市场主要集中在荔湾区芳村地段,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现面积规模超过二十万平方米,茶经营商数量超过三千家,成为中国茶叶市场之首。在当地政府指导下,广州的茶叶市场已从农贸集市形式升级为现代化、国际化的茶叶交易平台。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的介绍
广州国际茶文化节,自2000年举办了第一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多届茶文化节和博览会,取得非常显着的效果,已成为广州的强势展会品牌。
2007年12月,在第三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博览会)荣获了“中国节庆产业十大品牌节庆”和“中国节庆产业十大物品类节庆”两项大奖,成为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茶会展著名品牌。
事实表明,在以茶文化、茶会展推动广州茶经济、茶贸易乃至全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树立广州作为全国茶产品贸易、茶文化交流的中心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0年9月24--26日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召开。
第二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1年12月14--16日在中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举行。
第三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3年11月22--24日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第四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5年11月25--28日在广州琶洲中洲国际商务展示中心举行。
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07年11月8--11日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即广交会琵洲展馆)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