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的“假阳性”是指患者本来没感染新冠病毒,但核酸检测出现阳性结果。此“假阳性”的出现通常是由于实验室检测过程中标本间的交叉污染或实验室核酸污染造成的。在技术层面上讲,只要实验室严格落实质控工作,可有效避免“假阳性”的产生。
核酸检测的“假阴性”是指从患者的临床症状、肺部影像学结果甚至流行病学史都支持为新冠肺炎,但患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通常“假阴性”产生原因为:(1)病毒入侵人体初期,人体内病毒量尚未达到可检测的程度。在病毒潜伏期、轻度症状、严重症状的不同时期,人体的不同部位(如鼻咽部、口咽部、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的病毒载量会存在差异。所以,采样时机和采样部位的不同,可能导致所采集的标本中没有足够量的病毒;(2)任何检测试剂都有其检测下限(即敏感性),如果患者标本内的病毒达不到所使用试剂的检测下限,则会出现假阴性;(3)实验室仪器设备性能和人员检测能力差、质量管理落实不到位等也会产生“假阴性”;(4)采样不规范、采集部位不当、采集标本不典型,导致标本中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太少或没有。即可能造成“假阴性”。
【血清抗体检测】
该检测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1)在新冠病毒感染早期,人体内可能还没有产生抗体,抗体检测存在窗口期。(2)检测试剂盒灵敏度不同也会出现假阴性结果。(3)抗体检测可能会因为标本中存在干扰物质,如类风湿因子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抗原检测】
但抗原检测的缺点却不容小觑:(1)对无症状患者最不敏感,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必须有足够的病毒载量才能检测出阳性。若已被感染,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毒载量,结果则呈阴性。对周围人群的风险较大。(2)结果不可靠,只能在症状出现的前期检测出阳性病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