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部分条款都和外国侵略者攫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和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直接有关。自1843年10月8日,中英签订了新海关税则后,粤海关从此丧失关税修订权,执行的是片面协定税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据着广州城,粤海关税款锐减。两广总督及粤海关监督决意仿照上海海关,聘用洋人到粤海关帮办税务。1860年10月1日推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粤海新关(俗称洋关,即粤海关税务司署)正式成立,专责原由粤海关监管的外轮货物的稽查征税。
吕老说,洋关期间,粤海关税务司及高级职员均由外国人担任。1929年后,华员的地位才略有改变,偶有晋升高职的机会。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才有中国人担任粤海关税务司一职。
广州海关:
独立自主的新海关
自近代以来,在粤海关供职的华籍人员在广东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影响下,从海关内部开展收回海关主权的斗争。这些斗争不仅在广东,而且在全国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广州人民收回海关主权的斗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大钟楼:
见证广州口岸百年历史
走进大楼,只见大楼东、南立面为白色花岗石,西北立面砌红砖墙。首层选用粗糙的条石堆砌,与上层光滑的圆柱和饰以花瓶的栏杆形成对比。正面和东侧柱廊全部双柱,仿罗马式巨柱通贯二三层。各室高大宽敞,光线柔和并配有壁炉,门窗顶部略呈平缓的拱形,高大黑色柚木窗、木门,木门中间还有两扇小门。走廊铺设着细致讲究的花阶砖地板、彩瓷砖墙裙。
顶层钟楼为穹窿顶,高13米,四面各砌两柱塔司杆双柱,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建筑面积62平方米。大钟1915年由英国制造,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
广州海关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大钟的保护工作,设有专人保养,定期加机油,精心维护,所以大钟至今依然保存完整,保留原有的构造和风貌,为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全机械传动式立钟。两年前,广州海关曾经对大钟进行过一次修理,据说,当时修理人员仅拆卸大钟的零件就足足拆了2天,而拆下来的废旧零件被存放在中国海关博物馆。
红楼:
红墙红顶英式建筑
波楼:
曾是河南标志性建筑物
其中,信号台原建于1885年前,位于大院东北角,为木质结构。曾遭台风破坏,1910年在大院西北角重建钢架信号台,建成后提高预报效果。1954年,根据有关规定,该信号台连同附属房一小间移交给广州港务局管理。
仓库位于大院东南部,建于1889年前,曾作为鸦片私货仓库,遇有申报进口鸦片,也曾卸入该仓库查验。该仓占地面积812平方米,为双料砖木结构平房,外墙加厚,顶高4~5米,窗户也特别高。1948年曾遭火灾,由于屋高墙厚,救护及时,未遭重大损失。建国初期该仓库曾被间隔为海关宿舍。
3号楼位于大院中部,建于1910年,为一字形混合结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3857平方米,是当时珠江南岸边最壮观的建筑物之一。内部自东向西分为2号、4号、6号、8号、10号、12号、14号七个门牌,其中2号门牌较大,超过总面积1/5,底层做验货厂,曾为粤海关查验进口货物的主要场地。而1号楼位于大院最北面,1979年底奠基建造一字形七层楼房,与3号楼平行,为框架结构,1982年建成,用作干部、职工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