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今天的你来到海参崴旅游,那么我相信导游一定会不止一次地提到其140年的历史。火车站有一块躺着的纪念碑,上面刻着“1860”几个数字。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前司令部旧址横卧着俄罗斯纪念1860年取得海参崴的雕塑。
中学时代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海参崴是清朝的疆土。正是在1860年,沙皇俄国政府强迫国力衰微的清国割让了海参崴。中国政府对海参崴实施有效统治的历史非常悠久。自从唐朝时期起,海参崴是渤海国率宾府地,金代属于恤品路,清代为吉林珲春协领管辖。
Одинизпроходныхдворовбывшей《Миллионки》наул.Пекинской(совр.улицаАдмиралаФокина,5)前“百万庄”华人社区的“老北京街”入口,具体位于索尔夫.福金街道5号。
而在市区里,你可以找到一条名为“北京街”的街道,市中心有一条“中国路”。在海参崴宾馆至海参崴车站之间,留有一个叫“弭里奥尔”(俄语:Миллионка,意为“百万小区”)的名字,这里曾是中国人聚居的居民区。在海参崴的博物馆中,还陈列着两块著名的明代永宁寺汉字石碑,这是中国明朝政府在黑龙江下游地区有效行使主权的历史铁证。
“Миллионка—обиходноеназваниестихийновозникшего《китайскогоквартала》воВладивостокевконцеXIX—первойполовинеXXвв.”
“‘百万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人对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华人社区的自发性名称。”
这幅图片当中的是今天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滨海边疆区博物馆的几个镇馆之宝。图二为金代官印,图三为著名的明代“永宁寺碑”,这些文物都是在今天俄罗斯远东地区出土的。
海参崴的华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博物馆藏。
早在1860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有两个华人聚居区。在1867年,符拉迪沃斯托克已经有20套来自中国东北三省商户的住宅。1871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为俄罗斯帝国东部港口的总司令部。1880年,将该市划分为独立的军事省。促进了该市城建规模的快速发展。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对于俄罗斯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完全不能接受中国人的住房问题。因此不愿意同中国人生活在一起。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国人的生活条件是“可怕的、完全违反了卫生法和建筑法规”。1875年9月,由于计划建设新的城市广场,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市长M.K.费奥多罗夫(俄语:М.К.Федоров)第一次向滨海区行政当局提出了将部分中国人驱逐到谢苗诺夫斯基科斯边疆区的提议。
ВиднаСемёновскийковшвоВладивостокесТигровойсопки,нач.XXв.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谢苗诺夫斯基边疆区港口和“老虎山”的景色,照片拍摄于20世纪初。
Одинизпотайныхпроулковбывшей《Миллионки》напутимеждуул.АдмиралаФокинаиСемёновской(совр.вид)前“百万庄”华人社区的一个胡同的入口处,具体位置位于福金街和塞米诺夫斯基大道中间。
照片里是斯维特兰娜大街(俄语:Светланскаяулица)旁的旧市场,这里几乎没有俄罗斯人,清一色的都是中国人。
海参崴建立在多个丘陵之上,崎岖的山地难以开挖地铁。当地人非常自豪的的一点就是拥有除了地铁以外其他的全部类型公共交通工具:公交、电车、轨道电车、城际火车、轮渡和被称为“фуникулёр”的山地有轨缆车。
山地有轨缆车,也就是俄语的“Фуникулёр”,在苏联时期也非常少见,仅仅在下诺夫哥罗德、斯韦特洛戈尔斯克、基辅、第比利斯和考纳斯这些城市拥有,现在俄罗斯国内唯一还在运营的山地有轨缆车就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有轨缆车成为了这座丘陵城市非常有效的观光工具。
大量的有轨电车、城际火车和山地有轨缆车相结合,组成了此处另类的轨道交通系统。
海参崴的山地有轨缆车图源:vladeva/Shutterstock
海参崴的山地有轨缆车图源:WikimediaCommons
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城建规划图上的第18区即为华人聚居的“百万庄”社区,一条铁轨横卧在整个社区中间。
海参崴“百万庄”华人社区街景。可以看出这里的街道非常狭窄,但是人员的流动却相当密集。
华人们的手工艺作坊。在这里,华人们从事着大大小小的各行各业,维持着自己的生计,也促进着城市的发展。
在海参崴城市形成之后,华人在商业上也大显身手。1878年,海参崴114家企业中有57家是中国人开的;1895年华商企业数量增至126家,而俄罗斯人开设的企业只有58家,其他外国人开设的企业有16家。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开通,海参崴规模急剧扩大,华商企业也越来越多,1912年,海参崴全市工商登记中,华商企业进一步增加到1089家。海参崴最大商行“昆斯特和阿里比尔斯”合伙人阿道夫.瓦西里耶维奇.达坦在其《阿穆尔沿岸商业历史随笔》调查中写道:
“中国人早已从一个角落遍布向另一个角落,进而向全城拓展……从前后左右把其他商铺挤掉失去生计……把整个区域掌握在自己手里。毫无疑问,中国人经济上非常强大,逐渐掌握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海参崴中心商业街上的华人房产,图二为蔡氏的商行,图三为邰文忠承建的剧院,那里后来成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的俱乐部。
谢苗诺夫大街(俄语:Семёновулица)新建了砖质楼房——谢苗诺夫大街3号,它后面是住宅和通向小“百万庄”的院子,1921年摄。
“百万庄”华人社区成功地经历了革命、内战和外国干涉的洗礼而继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房主仍然选择离开这里,并把不动产留给受托人保管。在1920年代中期的苏联滨海边疆区,苏维埃政府当局采取了拒绝外国劳动力和限制私人企业经营的方针。这导致海参崴中国城人口逐渐减少。在1926年符拉迪沃斯托克区有43500名中国人。然而到了1929年,这一数字就下降到32600人。而1932年则下降到3900人。在1930年代中期,消灭“百万庄”华人社区是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清除计划中的首要目标。根据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滨海行动管理局的资料,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华人社区被定性是“所有犯罪分子和无证件分子”以及“所有从国外来的走私犯和日本间谍”的避难所。
Двородногоиздомов《Миллионки》,1920-егг.“百万庄”华人社区的庭院,照片于1920年拍摄。
中国人一般在金角湾东部的一个叫“运动市场(俄语:Спортивныймаркеты)”的市场开展小商品杂货的零售业,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几乎全是中国商店与中国餐厅,随后便被当地人称为“中国市场(俄语:Китайскиймаркеты)”。
1933年位于海参崴的中国餐馆瓦尼亚(ВАНЯ)
1936年12月,苏联内务部远东边疆区管理局局长R.C.维塞尔(俄语:Я.С.Визель)通知苏联滨海边疆区委员会秘书б.米亚金(俄语:б.Мякинена):“今天,再也没有大大小小的‘百万庄’了。到目前为止,这些房屋大部分被租户的雇员和工人修缮和占用准备租赁。从1936年1月1日至12月1日,中国人离开了4202人,其中672人在5月1日前就离开了。自5月1日起,即从“百万庄”的清除活动开始,整个符拉迪沃斯托克仅剩3682中国人。这样,“百万庄”华人社区将不复存在,但仍然有大量原先居住在自己家里的中国非法移民没有离开。
《苏俄虐待华侨之可愤》民国27年2月21日工商日报第四版
到了1938年,最后的1100人被驱逐到新疆、远东边疆区和哈萨克斯坦。自此,不仅仅是海参崴,整个远东地区的华人社区都不复存在。
周成芳、耿明、马兴华等编纂:《苏俄虐待华侨》民国27年2月6日中央日报头版
周成芳、耿明、马兴华等编纂:《苏俄虐待华侨》民国27年2月19日中央日报次版
3月下旬,又开展了对华人的第三次抓捕,这次行动更为彻底,内务人民委员会直接在大街上抓人,很多华侨在公交车上就被抓走。抓捕对象也不再限于成年男子,妇女儿童也不幸免,很多侨民欲逃亡领事馆躲避,都被中途拦截带走。这次抓捕行动进一步带走3082人。
从1937年底到1938年3月,仅仅滨海州被抓捕人员就至少6000多人,而此前一年领事馆统计华人数量为11000人,半数以上的华人被逮捕。而整个远东地区被抓捕的华人达到11000多人,约占华人总数的60%以上。可见肃反已经超越了打击间谍和恐怖行为的范畴,变成了赤裸裸的针对华人的zhong族清洗。
列宁学校的华人学生的自供状以及政治审查报告。
即使是那些加入苏联国籍,并且政治上积极倾向于苏联政府当局的华侨,在镇压中也没有得到宽容。1937年,内务人民委员会下令逮捕180名师生,重点审查对象是黄皮肤的亚裔人士,他们多数经过草率审判就被处决。能够查询到档案的人员,比如学员王维清,原为东北义勇军战士,后成为苏联情报人员,多次去伪满洲国执行任务,1938年被枪毙;列宁学校中级部主任杨兴顺是一名老教师,也在抓捕后彻底失踪。到1938年5月,全校400多名师生中,只剩下89人有人身自由。
至此,数万人华人聚居海参崴,数十万人聚居远东的情形彻底不再。在继1860年远东与中国切断政治主权关系后,在文化上也与中国脱离关系。中国彻底丧失对苏联远东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上的影响力,直到冷战结束后才有所恢复。
海参崴华人遗物,俄罗斯滨海边疆博物馆藏。
苏联在1937年至1938年对远东华人的镇压和清洗,在手段上与同时期的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非常相似,甚至更加血腥——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对犹太人的迫害仅仅是驱逐和没收财产。而苏联除了没收财产外,还实行惨无人道的大规模肉体消灭。根据俄罗斯社会政治史国家档案馆的记录,有8500多华人在“大清洗”期间遇害,其中多数应该是远东地区的华人。如果加上死于流放劳改的华人,数量应该在一万人以上,占当时华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此高的死亡率,定义为中族灭绝丝毫不过分。
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被整理成一部部历史著作、电影和纪录片,一座座纪念馆,提醒全世界人民不要忘记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两万名波兰人在卡廷森林被害的事件,也一再让俄罗斯向波兰人民道歉。而提起华人的这段遭遇,我们却没有一点纪念,甚至是记忆呢?
我们没必要通过揭露历史来挑动民族仇恨。也深知要看到中俄两国交往中积极的部分,维护好中俄两国的政治友好关系。但是这一切都不是忘记历史的理由。因为被选择性忽略的不只是悲惨、血泪,还是正义、良知。
《中国人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历史篇章(1870年-1938年)》书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份出版。
“中国人在这里所做的最大的‘恶行’就是他们一下子都离开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比战争还糟糕,我们会死去。”
《中国人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历史篇章》(俄语:КИТАЙСКАЯДИАСПОРАВОВЛАДИВОСТОКЕ:СТРАНИЦЫИСТОРИИ)是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2016年1月份出版的图书。它的作者是来自俄罗斯的历史学家聂丽·米兹和德米特里·安洽。他们是俄罗斯研究远东地方志的专家,他们两人长期从事着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的历史研究工作。在1870年至1938年,勤勤恳恳的中国人们默默地生活在繁荣的海参崴,这座俄罗斯的远东重镇。然而,在1938年,随着苏联大清洗运动的展开,30多万在远东地区的中国人的命运和财产被定格。多年以来,这段历史一直被尘封。而今天,两位俄罗斯研究远东地方历史的专家将掀开历史的面纱。本书主要研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国居民,阐述自1870年代初期起直至1938年被从远东地区彻底驱逐的中国人在这近70年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包括当时的报纸、杂志、旅行者的游记,并搭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1870年至1938年中国人在海参崴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可以说是中国人当时在海参崴的全景图。
“这是一本有分量的著作,具有无可争辩的文献价值,它填补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国人’的历史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