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看来,16岁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按部就班的生活,将自己置于未知的风雨中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在那些已经经历过的交流生眼中,却认为“交流年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他们有机会换个角度看世界,在世界范围结交朋友,换种方式去生活,在变化中认识自己,思考清楚真正想要的未来,并为梦想努力奋斗。究竟这样的一群孩子都具备怎样的特征?他们如何走上交流之路?他们在短短一年间经历了什么样不平凡的事情从而收获到更乐观、豁达、成熟的心态?
揭开交流生项目的神秘面纱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你可能今后不出国留学,不移民海外,但我们不得不开始接受一个现实,这是全社会都将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那就是必须融入世界。成为世界公民,这是每个年轻人获得成功最好的方式之一。你真正的危机在于,尽管教育模式不同,但全球所有优秀的同龄人都在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而你的潜力还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发。参加交流计划,让你变得更有能力把握这种机会。
国际交换生项目大背景
国际交换生项目成立于二战之后的50年代初,在美国、德国都具有超过60年的历史。由于其非盈利性质、合理的费用和严谨的境外管理,在欧美国家风行,70年代引进中国。
交换生项目起初是由美国政府资助,以化解战争仇恨、消除文化隔阂、促进世界和平为由,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未来世界领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所在的YFU项目创始人RachelAndresen女士,由于其对于世界和平及青少年教育所做出的贡献,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项目形式是怎样的?
15-18周岁(出发时年龄)之间的初、高中学生持交流访问签证入境交流国,就读于当地公立高中(个别国家法律允许私立)一学年(具体说是10个月),并寄宿于当地志愿家庭,让学生在增进语言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及社会性。提前适应海外生活及学习环境,同时每一位参加交换生项目的学生同时也肩负着做一名文化交流小使者的重任,培养国际视野,成为世界公民。
交换生项目规模
对于公立学校来说,交换生享有的是当地政府的教育资源,在利益至上的全球大环境下,志愿家庭也属于相对稀有资源,加之项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交换生机构的非盈利性等因素,所以每一个名额都很宝贵。就全球规模最大的两个专业交换生机构来说,每年从中国派出到世界各国的名额总计不会超过200个。
为什么我偶尔听到有人做了交换生却很少看到宣传?
近几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非盈利交换生机构有了更大范围传播教育理念的平台。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也更容易了解到交流生的方方面面,看他们的交流故事、心得体会,也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答案:比如住家都是些什么人、交换生后续学业发展如何、家长的感触等,可以说揭开了这个“小众”项目的神秘面纱。
交流和留学的关系
交流不是留学,交流组织不是留学中介
有人说,交流是留学的前奏。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有留学的想法,我强烈建议你以交流年为起步;然而我也强烈告诫你千万不要怀着“把交流当作留学跳板”的目的去交流,因为交流不是廉价留学。这乍一听起来有点矛盾,其实不然。
首先,交流和留学目的不同:
交流项目最与众不同之处是通过文化交流体验开拓人的视野,传播以“世界公民”为核心的理念。交流项目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接待家庭。目的是使交换生通过在社会最小细胞——家庭中体验生活,加之丰富立体的社会环境,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被引导着融入当地环境,跳出局限反思自己,学会接纳不同,探索人生长远目标。而非仅仅是接触校园生活,完成学术任务,更不只是徘徊在“留学生圈子”。反过来说,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学校的老师、周围的人对于交流生和留学生的态度和stereotype(刻板印象)是不一样的。当地人会更想跟交流生接近,因为觉得交流生是以文化交流为目的,不带有别的目的,更渴望亲近他们的群体。而留学生是以学习为主,对文化了解不多,所以不会选择跟留学生过多交流。交流生最重要的任务不仅是学术上的进步,而是承担文化使者的责任,在学习新文化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可以说交流项目在创造机会,培养能力全面、更有格局的未来领袖。
其次,全球性质的国际交流生机构(交流组织)不是中介,且数量很少。区分正规的交流机构,可以查看以下几点:
不收取任何学校的中介费或佣金——只往几所学校安置学生或学生可以自选学校的要谨慎,可能是“伪”交换生项目,是为后续的留学中介业务提前“圈”学生。姊妹校交换除外。
而留学住家对这些不做要求,有很不错的家庭,但有些难免容易拿钱衡量关系,不会做“赔本买卖”,或者因为收了钱,对学生做的一些不符合年龄身份的事视而不见。留学生也一般会选择在这些节日出去旅游,少了家庭时光,谈不上什么感情,互不干涉。我的许多学生在交流后的留学经历中也青睐住家形式,但他们表示双方的责任、角色都与交流住家不同,体验感和亲密程度差异很大。
提供多次专业培训——专业交流组织拥有严格的培训标准。学生、家长、接待家庭在准备阶段、出发前、抵达后、交流中期、回国前、回国后都必须接受专题培训。在培训中的表现也和交流结果挂钩。可以说孩子在每一次的培训和沟通中,不断的体验和成长。交流组织对培训的投入应占到年度工作量的70%以上,培训是交流年的灵魂,是项目品质的保证和体现。把孩子往国外一扔就没有后续的机构,或者随便乱承诺的机构,都请提防。
交流一年值不值
追踪我们交流生后来的成长,他们大多从体制内优质高中走来,在交流前从未想过将来会留学或者对留学仅停留在愿望的层面。可交流后,85%又有了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学校遍布世界前100,职业方面包括分析员、注会、咨询、工程师、教授、精算师、互联网、艺术设计、国际关系、法律等等。其实交流机构始终传承“让世界变成家”的宗旨传播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引领年轻人挑战未知、感受世界。未曾以“升学准备”为卖点宣传,未曾以“留学跳板”为套路培训学生,甚至对有功利思想的学生和家长拒之门外。但面对这份“追踪结果”,很显然,这普遍认为是被耽搁的一年,反而让他们跑到了同龄人之前,甚至一年换来了十年都难以实现的突破。
总结经验,我们做对了这几件事:
对的环境——语言、人文、心境
语言环境:外语已不能算作一种专业,而是生存与发展普遍需要的工具了。玩转语言,最怕表面化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交际才是语言帮助人类无限扩大发展空间的正确用途。交流年的家庭形式营造出24小时不间断的交际环境,你想正常地吃喝起居,就要不断的用当地语言交流,而如果你想更舒服自如地以家庭成员般存在,更要熟知当地人的习惯、喜好、禁忌、笑点、雷区和三观,以及约定俗成的一切。地道的外语舌头和外语脑袋唾手可得,升学或工作的考试、面试、文书陈述自然占尽便宜。
人文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任何一项都与国内完全不同。有不同就需要适应,适应是双方的,却总有一方先主动。交流生在无数次情愿或不情愿的“主动”过后,把“主动”当成了习惯。世界顶尖的教育,毫不掩饰地青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质疑的人。此外,忘记了曾经被贴上的标签,学生很乐意也有机会尝试新鲜事物,这些事让他们发现隐藏在身体里的潜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新的坚持中造就了新的品格,如某学生每天五点到校游泳训练,不论春夏秋冬;还有学生帮住家管理果园,也是管出了心得管出了专业水平;又或者在教堂唱诗班伴奏,每个礼拜风雨无阻;创立学校的羽毛球社团,结果打比赛打到柏林第二。
心境:西方国家相对自由、民主、多元、包容的社会风气,容易激发年轻人挖掘潜力、享受挑战、抓住机遇。内敛、深沉、坚毅的中式底蕴,则又是西方教育中求之不得的优秀品质。完美融合两种成长背景,更容易吸引求新求精求任性的名校眼球。此外,小小年纪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跨环境、跨文化学习,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一个人的实力,经历远比奖状具有说服力。名校从这样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投资”前景和回报。
对的能力——跨文化学习能力
对的思路——够特别、有故事;敢梦想、有方向
交流年,学生从原汁原味的异国生活中,体会了爱与被爱、失落与惊喜、孤独与温暖、繁华与宁静、泪水和欢笑、绝望与希望,尝试了新的事物,从中内化出面对未来人生的思考,产生学习、奋斗的原动力。时代不会辜负真正努力的人,不论是从量还是质的角度来看,交流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准确的自我认知与健康的身心;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控力;坚韧的性格与乐观的心态;善于沟通,有强烈的合作意识;旺盛的求知欲与创新思维;宽松的成长环境与有远见的父母;有目标,敢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