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是觉得不存在所谓真的容易与不容易的区分,我之前认识的朋友,也有双非去了很好的学校的,所以留学这件事本身还是要考自己多努力,做好准备,相信大家都能去不错的学校深造。
我的本科是清华大学,学院是生命科学学院,硬件成绩方面,GPA成绩为3.89分,均分为89分,托福总分102分,听力和阅读单项成绩为28分,写作单项成绩为27分,口语单项成绩为19分,GRE总分为1400分。
软性背景方面,本科在校期间,多次拿到奖学金;
大三和大四期间,有过几段实习,具备一定的实务经验;
不过从现在再看我之前的申请背景和材料,有两个方面的短板还是比较明显的:
托福
个人感觉,托福成绩仅仅是申请中的一项必须提交的硬件成绩而已,其实只要你过了项目的最低门槛就可以了。因为很多项目在初步审核材料的时候,仅仅拿标化考试成绩作为一个筛选门槛而已。
科研
科研经历在申请PhD项目的时候,还是有很大申请优势的。
你可以将科研经历作为素材,融合到你的文书、推荐信以及面试中去,通过多个角度和载体去表现出来你的科研能力。
不过本科期间,我的科研经历并不是特别丰富,这一块也算是我的短板了。
个人感觉,本科期间的科研机会还是很多的,各位如果未来是打算申请PhD的话,最好给教授留个不错的印象,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多和教授联系,争取拿到科研机会。
在之前的申请季中,当时出国交流项目并不是特别多,所以跟我一起申请PhD项目的同学,大多都不具备丰富的交流经验。
但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海外交流项目和暑研项目还是很多的,很多申请留学的同学目前都具备丰富的海外经历。
有一说一,海外经历在申请中还是很加分的,对于一些高年级且有条件的同学是可以了解一下的。
还有就是有些同学对本科生要不要发表paper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疑惑,这里我也顺便提一下。在申请PhD项目的时候,发表paper究竟是不是加分项?加分是肯定,但招生官也知道,本科生发表paper具备很大的偶然性。
发表paper的重要和加分之处,并不是单纯丰富你的简历,让你在个人陈述中或者简历中简单地罗列出你的发表过的篇数、日期以及paper的题目,而是你要通过文书,表达出你对某一科研方向的理解以及你在科研中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其实有短板不可怕,因为如果你可以掌握文书的包装技巧,还是有机会弥补的。
接下来,我会详细阐述一下我在文书这个方面的准备过程,大家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参考。
来留学之前,我感觉简历在留学申请中,还是比较重要的。
个人感觉,简历其实就是你在招生官面前的第一印象,如果你的简历表达不清晰,思路凌乱,有些招生官甚至就直接pass掉你这个申请者,其他材料可能都不会再予以审查。
每段科研经历,我都是按照科研课题——科研经历——科研总结,这样的模式进行阐述的。
有些科研经历和科研结果是没办法一一在个人文书中详细阐述出来的,所以我会在简历中尽量做到简洁且全面地展示出我之前含金量比较高的所有经历以及最后成果。
简历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的做事态度,所以一定要重视简历,要做到逻辑清晰,框架明朗,语言简练。
如果你将简历比喻成是单纯地堆砌个人过往经历,不需要太多的逻辑,那个人文书还是需要一定的逻辑的,你需要用逻辑去讲你个人经历中的闪光点融合起来。
这样的简单堆砌经历,会让你的文书看起来没有任何侧重点。
一个申请PhD的选手,写出来的文书毫无逻辑和重点可言,你让招生官如何相信你是个很不错的申请者,具备很大的科研潜力和学习能力?
个人感觉,在撰写个人文书之前,你要有一个主题,也就是你要有一个具备个人特色的中心,你了解这个项目的招生官喜欢什么样的申请者,你也了解自己最有特色、最闪光的方面在哪里。
其实个人文书就是你和招生官之间的一种书面对话,招生官如果可以通过阅读你的个人文书,了解和感受你的经历,有意识地去发现你的闪光点和优势,那么你的文书就成功了一半。
其实不管是什么项目,也不管是哪一种招生制度,匹配度都是很重要的。在文书前期你可以通过案例来让招生官了解你,最后收尾之前,我个人建议你和招生官阐述一下,你和申请项目的匹配度,你和同期申请者相比,为什么你更适合。同时你也要表达出,你申请这所大学和这个项目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文书,更容易给人一种真诚和热情的感觉。
在撰写的过程中,肯定要不断地讨论,不断地修改。到最后提交之前,你甚至可能会发现,初稿和定稿一点重复的地方都没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
在推荐人的选择上,如果有学术界内大牛教授,那自然是最好,如果没有的话,其他的推荐人其实都差不多。
不过如果你认识大牛教授,但你们并不熟,人家对你并不了解的话,他的推荐信其实含金量也不是特别高。什么是不熟?比如说一堂课几百个学生,你上过他的课,但他对你并没有印象;又或者你参加过一个学术会议,你们仅仅是在会议结束后聊了几句而已,这些都是不熟的体现。
在推荐人的职称上,不管是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其实问题都不大,主要推荐人对申请人比较熟悉,可以通过日常案例来表现出申请人的优势和特色,对申请人可以做到客观评价就可以。
我在准备推荐信的时候,我找的三个推荐人对我都很了解,跟我关系都还不错(但这些不错的关系,都是我长期在老师们手下认认真真干活换来的),他们也很愿意帮我出具推荐信。
因为他们很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学生,所以在撰写推荐信的时候,不仅可以客观地对我进行评价,还可以举出具体的案例来丰富我的形象。
有案例支撑的话,真实性和可信度会提高很多。
之前我去参加面试的时候,项目的系主任跟我说,他参与招生这么多年,也见过很多推荐信,但大部分的推荐信都只是在评价申请者怎样怎样,很少会有人用具体的案例加以佐证和说明。往往当他看到那些只是在夸夸其谈,这个申请者很好很优秀,但却没有任何例子的推荐信,他都会直接发拒信。相反,对于那些愿意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申请者之前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最后成果如何,展现了他的什么品质,这样的推荐信更容易打动他,他也很愿意给这种申请者一次面试机会。
虽然这个故事并不能代表所有项目的招生官,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体现出了一封好的推荐信是需要有案例加以证明的。所以前期还是要老老实实在老师手下做事,多去实验室积累经验,不要单纯混经历。
在我看来,选专业和选校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明确的理想实验室和女神校,还有一类就是按照学校的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进行选择。
我之前在选校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特别理想的实验室和大学,所以我当时是按照第二种的方法来进行选择的。
选择方法也比较简单,根据自己的成绩和个人背景,在本校论坛和其他留学论坛上,参考一些背景和成绩相似的前辈的经验贴,初步筛选出一个申请list。
不过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因为每个人的背景都是独一无二,就算你找到了一个跟你背景相似度很高的前辈,你也无法保证你可以100%成功申请到她之前申请到的项目,因为每年的申请情况都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保证申请中的所有因素都可以100%复制,所以其他人的申请经历,只可以作为你的申请参考。
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每个PhD项目在录取倾向上都会有一些差别,就算是同一所学校,不同的PhD项目在录取要求上也会有差别。所以在参考经验贴的时候,要做到具体申请项目具体分析。
网申提交了全部材料之后,就是等面试了。
等待的过程肯定是焦虑和担心的,你可以通过准备面试来减少焦虑,比如说看看之前的面经,学习一些面试技巧,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按照我的面试经历来看的话,主要面试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和招生委员会的招生官进行面试,还有一种是和意向导师单独面试,面试的时长会根据项目不同而有所不同,大概20分钟到40分钟左右。
不管是哪种面试形式,面试过程中的提问都是围绕着你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提问的,不过如果面试官是招生官的话,那么会侧重于对申请材料本身进行提问;如果面试官是意向导师的话,那么会侧重于导师的科研方向进行提问。
面试之前,一定要多看几遍自己所提交过的申请材料,做到不管面试官是从哪个角度提问,你都可以对答如流。最好是可以提前准备一段自我介绍,不需要太长,但最好有亮点。很多面试经验贴上都会有一些通用的问题,比如说你有过哪些科研经历、你的个人爱好和兴趣等等,你可以提前准备一下,这样在面试的过程中就不会太紧张了。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做一些mockinterview,提前适应一下面试的氛围。
同时在面试之后,可以给面试官写一个感谢邮件,表达一下你的感谢,同时对该项目的热情,这种行为在面试中还是比较加分的。
留学申请,对每个留学生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历,大部分同学都经历过迷茫、不知所措、紧张、焦虑,这些状态都是很正常的,不要担心,只要目标明确,且愿意为之付出,一切都会熬过去的,只要做到问心无愧,不会后悔就好。
每个海外留学学子,都有一个女神校,希望各位在接下来的申请季,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斩获女神校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