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张纸质地契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实属难得
而就在鹤壁市淇滨区管委家属院,记者见到了一位收藏有30份地契的贾明昌。这些地契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年间,都是贾明昌的家族保留下来的,如今都成了难得的历史资料。
30份地契印证了曾经殷实的家族
贾明昌今年78岁,老家在安阳县马家乡贾家村,1959年来到鹤壁工作,一直到退休。退休后,贾明昌一次回老家,在老宅里发现了很多卷着的旧纸,打开仔细查看后,贾明昌确定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地契。
“我真的没想到家里会有地契。”贾明昌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只知道家里的成份不算高,最多是富农,而家中的地契说明,他的家族在村里是大户。经过和村里的老者交谈,贾明昌才确定他的祖辈家底殷实,但是到了父辈,家里出现变故。“我的叔叔被国民党反动派打死了,父亲伤了一条腿,后来家里就不行了”。
最大的一宗买卖高达一顷八十亩
从乾隆57年(1792年)到民国12年(1923年)贾氏地契共有30份,家族分担3张,其中红契11张、白契19张。
红契为纳税后加盖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官府公章;白契没有向官府纳税,有房地行经纪人留下的戳记。
“清朝的时候买契征9%,典契征6%。到了民国时候,买契高达15%。典契10%。正税外有附加,不报被发现会处罚。”贾明昌告诉记者。
“贾行吉、贾万春、贾景富、贾景松、贾春岐、贾如林6个祖辈是土地买家,最大的一宗买卖高达一顷八十亩。”贾明昌介绍,贾氏地契是文书凭证,有棉纱纸和宣纸两种,均用毛笔小楷、行楷书写,“内容多是经过中间人说妥,情愿将土地卖出。都注明了地块和面积,标了四至,说清楚了市价。一般都有‘当交不欠,立字为证’的字样,还有落款、见证人、代字人的签名及年月日。”
卖方多是因为“家中无钱使用”
地契的年号有清朝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和民国。所有地契中,一份地契上写有“洪宪”是最特别的,这是袁世凯所创中华帝国年号。(资料显示,袁世凯1915年12月25日宣布第二年改元“洪宪”,到1916年3月22日不得不取消帝制,23日正式颁令废止洪宪年号吊销帝制。)
此外,地契上写明的卖地原因让贾明昌印象深刻。“好多都是‘家中无钱使用’不得已把田地变卖,想想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令人同情。”贾景富说。
贾氏地契上还有“岗中人”签字画押。“出了问题有见证人,体现了买卖平等正义,提高了买卖的公信力,形成了文字要件。”贾明昌说,地契这一古老的民间文书契约早已成为了历史,如今看来也是民间进行土地交易变革的佐证,为研究古今土地交易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甘做家族地契传承者
贾家村和鹤山区西顶村距离很近。“很早以前那一带都在一个行政区域里,所以我们家的地契很有代表性,是安阳的,也是鹤壁的。”贾明昌认为地契能保存下来一方面得益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不在平原,另一方面和良好的家风有关,“我祖辈都是很规矩的人,从小就教育我们东西要放到该放的地方去,比较细致,所以这些地契才能保存到现在吧。”
为了便于收藏保管,30份地契都被贾明昌进行了装裱,小心保管着,他觉得子女对传承这个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未来很可能会捐给档案部门,让这些地契能更好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