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9日~10日第一届上海精准肿瘤研究创新论坛(SPCRIS)在上海盛大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承办。大会邀请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共聚一堂,针对精准肿瘤诊疗进展和创新成果转化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推动肿瘤诊疗创新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助力精准医疗,造福临床患者,携手促进医学发展。本文特整理大会精彩看点,以飨读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王红阳院士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和乳腺外科主任、精准肿瘤中心主任邵志敏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致辞,会议伊始,三位教授分别发表了精彩演讲,大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副主任胡欣教授主持。
王红阳院士指出,实现肿瘤精准诊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无数患者的期望,也是前沿医学发展的方向,实现肿瘤个性化精准诊疗任重道远。第一届上海精准肿瘤研究创新论坛聚焦精准肿瘤诊疗进展和创新成果转化等热点问题,为肿瘤各个领域的专家提供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肿瘤诊疗创新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进程,助力精准医疗,造福临床患者,携手促进医学的大发展。
王红阳院士致辞图
邵志敏教授表示,精准医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代表着国家医学发展的未来。肿瘤精准医学需要医生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与预后评估,并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不断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本届论坛正值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成立5周年之际,借此良机,论坛汇聚全国肿瘤领域大咖,深入探讨肿瘤精准诊疗的最新学术进展,展望行业发展趋势,推动科研创新和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
邵志敏教授致辞图
虞先濬教授表示,肿瘤的精准诊疗已成为世界生物医药领域瞩目的焦点和最前沿竞争发展的方向,精准医疗必然会引领未来医学诊疗技术的创新。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邵志敏教授的带领下整合多学科优秀团队,在三甲医院中率先成立了精准肿瘤中心,实现了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的深度对接,期待其未来能够努力建设成为引领示范、辐射全国的肿瘤精准医学新高地。
虞先濬教授致辞图
大会现场图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在虞先濬院长的关怀和兄弟科室、兄弟单位的帮助下不断成长,未来将成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设国家癌症中心的核心平台,也将努力建设成为肿瘤精准诊疗引领示范以及辐射全国的肿瘤精准医学新高地。时至今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已经走过了5年的历程,在新的征程中也将继续秉承精准医学的核心理念,不懈努力,踔厉前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成立5周年仪式图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介绍视频
精准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在“精准医学的发展与展望”环节,王红阳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董晨院士带来精彩报告。
王红阳院士以肝胆肿瘤诊治为例向大家展示了基于临床需求的肿瘤精准研究与创新。在临床中挖掘诊疗关键问题,在大数据中获取重要信息,深入探索疾病进展机制、肿瘤耐药机理等瓶颈课题,开展基于个体化靶标和通路的临床实践,方能推动肿瘤精准诊疗的实践与发展。
王红阳院士报告图
陈凯先院士报告图
董晨院士报告图
肿瘤精准诊疗的临床应用
在“肿瘤精准诊疗的临床应用”环节,邵志敏教授以及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倍成教授带来精彩报告。
邵志敏教授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探索经验向大家展示了乳腺肿瘤的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整合跨学科、跨体系、跨体制的优秀团队成立精准肿瘤中心,通过5年的努力,从“合纵连横,模式创新”、“组学探索,诊疗革新”、“应用示范,临床推广”、“拓展内涵,服务大众”等不同阶段不断发展壮大、精益求精,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乳腺癌人群的临床与科研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水平的对标和超越,助力中国乳腺癌精准诊疗的创新发展。
邵志敏教授报告图
以靶向治疗为主的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和以免疫治疗为主的驱动基因阴性NSCLC治疗,共同组成了肺癌的精准治疗策略,大幅度地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生存。周彩存教授介绍了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未来针对耐药机制研究、免疫治疗疗效改善、新治疗策略的探索,将会令肺癌诊疗更加精准化。
周彩存教授报告图
“炎癌转变”是国际肿瘤领域研究热点话题,肿瘤被认为是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有机结合。孙倍成教授指出,肝癌免疫抑制微环境影响肝癌发病及免疫治疗效果,并详细介绍了基于肝癌免疫微环境研究靶点发现及应用。
孙倍成教授报告图
周彩存教授、孙倍成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烨教授、徐大志教授、江一舟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维薇教授针对医、产、学、研合作推进精准医疗模式及精准医疗时代下肿瘤临床诊疗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两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表示为实现肿瘤精准诊疗,未来需更广泛普及精准诊断技术,针对罕见靶点加大科研与新药开发力度,令更多肿瘤患者能够真正获益于精准诊疗。
周彩存教授、孙倍成教授,徐烨教授、徐大志教授、江一舟教授、刘维薇教授讨论图
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带来题为《CDK4/6抑制剂在HR+HER2-乳腺癌的治疗价值》的专题报告。CDK4/6抑制剂在HR+HER2-乳腺癌领域已获得充分认可,瑞波西利因其显著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结果而获得国内外多个指南的认可,其在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NATALEE研究也证实能够为Ⅱ、Ⅲ期HR+HER2-患者带来获益。
胡夕春教授报告图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海波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宋传贵教授就CDK4/6抑制剂在乳腺癌领域的应用展开讨论,指出瑞波西利在疗效、安全性和患者生活质量上具有多重优势,本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上报道的基于CDK4/6抑制剂的早期乳腺癌强化治疗令人影响深刻,未来将会有更多患者获益于CDK4/6抑制剂。
王海波教授讨论图
宋传贵教授讨论图
江一舟教授带来题为《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开启HER2表达乳腺癌精准诊疗新纪元》的专题报告。ADC药物研发水平不断提高,新一代ADC药物德曲妥珠单抗(T-DXd)可精准、高效杀伤肿瘤细胞,已经成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新标准,DESTINY-Breast03研究结果惊艳众人,相较于其他二线治疗方案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T-DXd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中的探索有望破局HER2阴性乳腺癌“治疗困境”。ADC药物在乳腺癌领域的获益人群不断拓展,未来基于精准医疗的探索将会令更多患者获益。
江一舟教授报告图
范蕾教授讨论图
精准医学的前沿技术
耿美玉教授报告图
胡国宏教授报告图
石乐明教授报告图
白凡教授报告图
匡铭教授报告图
讨论环节,匡铭教授、石乐明教授、胡国宏教授、白凡教授、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所施锦绣教授、上海善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周彤教授深入探讨了前沿生物医学技术的应用瓶颈和未来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
匡铭教授、石乐明教授、胡国宏教授、白凡教授、施锦绣教授、周彤教授讨论图
大会总结
最后,邵志敏教授对第一届上海精准肿瘤研究创新论坛进行总结道,本次大会从院士论坛到基础转化、临床应用,在不同层面加深了大家对精准肿瘤检测或研究创新的理解,关于精准医学的前言技术的专题报告和讨论也对今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相信本次大会的举办会为各位同仁今后带来帮助,值此,第一届上海精准肿瘤研究创新论坛圆满结束!
邵志敏教授大会总结图
第一届上海精准肿瘤研究创新论坛圆满落幕,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为肿瘤领域同道们带来收获,祝愿中国肿瘤精准医疗发展不断前进,肿瘤患者预后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