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红河是一名养殖户,平日里大多会待在位于克井镇中社村边上的养殖场内照料牲畜。4月26日下午4点左右,正在养殖场内给牲畜添加饲料的他,听见一阵阵叫声。一开始,他以为是自家养殖场内的牲畜在叫,便没有在意。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发现了一些异样。
“我们家养的最多的就是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鸡,根本不可能发出这样的叫声。”带着疑问,郎红河走出养殖场,沿着叫声一点点搜寻。突然,他在不远处的愚公渠内,发现了一只小鹿正在河道内挣扎。由于小鹿不识水性,时不时还伸起脖子鸣叫。
郎红河看到这一幕,心里感到一惊,愚公渠表面平静,其实水流也比较急,少说也有两米多深。这时,小鹿一直在水里扑腾,如果体力耗尽,随时会有溺亡的可能。想到这里,郎红河赶忙回到养殖场,打算与朋友们一起下河救援。
4月27日上午11时许,记者跟随济源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了郎红河的养殖场内,看到了这只小鹿。远远望去,这只小鹿体长约70厘米,身高约50厘米,头上有角,看上去跟梅花鹿有几分相似。不过,经过苗荣周等人的鉴定,这并不是梅花鹿,而是狍子,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狍子属于中型野生哺乳动物,在咱济源并不常见,只有在太行山脉的深山区发现过。”苗荣周告诉记者,他们判断这只狍子可能是在上游河道边喝水时,一不小心掉了进去。
经过检查,这只狍子的精神还不错,体力也比较充足,达到了野外放归的条件。最终,苗荣周决定将其在圪针庄林区放归。上午12时许,记者看到,放归在树林的狍子有些紧张,可能是还在适应陌生的环境,偶尔会扭头看看记者一行人。没过一会儿,在对周边环境足够熟悉后,这只狍子便向林间走去。
村民家里飞来红角鸮经过一天观察已于25日放归自然
27日救助的狍子已经是济源野生动物救护中心5天内的第二起救助了,早在4月23日,济源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还前往克井镇勋掌新村救助了一只红角鸮。
4月24日下午3时许,在济源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记者看到了正在笼子里休息的红角鸮。它的羽毛呈灰褐色,嘴巴和爪子都十分锋利。
也许是记者与工作人员交谈的声音惊扰到了红角鸮。它突然睁开了眼睛,张开了翅膀,发出阵阵叫声。“这些动作是为了警告咱们不要靠近它。”济源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红角鸮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俗称猫头鹰,以昆虫、鼠类为食,是益鸟。
小家伙被带到济源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后,胃口精神非常好。在经过一天的观察后,小家伙达到了放飞的条件。“虽然小家伙在这里有吃有喝,但毕竟不如野外自然生活自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根据红角鸮的生活特性,最终决定在孔山附近将其放飞,“现在正是临近傍晚时节,这时候将小家伙放飞也比较符合它的生活习性。”
4月24日下午5时许,在孔山某处,工作人员带着厚厚的手套,将红角鸮从笼子里取出。工作人员刚刚将双手松开,小家伙就迫不及待地飞到了大自然。
另外,若碰到受伤的野生动物,建议大家不要自行捕捉,以防其伤势加重,也防止遭到它们的自卫攻击。(记者王峰文/图通讯员李妍霞)
当日,济源高海拔山区迎来降雪,水洪池村古朴的村景与雪花共同构成了一幅水墨画卷。
济源新闻传媒中心妇联和黄河路小学在这里举行“心手相牵快乐成长”主题志愿服务活动。30余名志愿者与福利中心“一老一小”热烈互动,其乐融融。
近日,在邵原镇老年康乐园,记者看到健身爱好者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正伴随着舒缓悠扬的乐曲练习八段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