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象不同,新闻特写可分为事件特写和人物特写。描写是新闻特写的主要表现手法,但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如实描绘真人真事时,细节也必须真实可信。要以现场观察为描绘的基础,像拍照片一样“拍下”现场的真实情景,捕捉典型瞬间的生动形象。写作时要求集中、突出,切忌面面俱到。
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新闻采访提问时要坚持客观性原则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与新闻采访的目的一致,是为了获得新闻信息,新闻报道一定是基于事实的客观报道,而不应成为某个利益集团的喉舌,因此记者在做新闻采访提问时一定要坚持客观性原则。
对记者来说,客观性并不是类似科学实验般的精确,而是提问时要努力不带个人感情将事实和观点分开。也就是说,客观性在新闻采访的提问表现中是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坚守的职业操守。
新闻采访时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提问的目的,是向受众传达采访目标尽可能详细、全面、深入的信息,因此采访中的问题设计、提问技巧,以及时机把握等,直接影响到采访质量和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形成自己的特有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在采访提问中掌握以下两个要点,有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更好的交流,从而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1.提问要具体、明确,直接问关键性问题
所以,提问要问在节骨眼上,即关键性问题上,掌握了关键性内容,就能事半功倍,得到更高的新闻价值。
2.追查逼供。记者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所指定的范围里,对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例如,问:“近来蔬菜供应已经十分丰富了,是吗?”
答:“是的。”
问:“价格比过去便宜了,对吗?”
答:对。
观众会想:你(记者)既然事先什么都知道了,还问什么?这样的提问,使采访对象也挺为难,问到点子上,回答“是”倒也无妨,问不到点子上,不能回答“是”或“不是”,让对方怎么说呢?这样毫无启发性的提问又能获得多少新闻信息呢?
深层次挖掘主题,抓住特点,多角度提问
采访对象心中所想好比是一座矿藏,提问好比是挖掘的铲子。设定了采访主题之后,采用何种方式提问非常有技巧性,如果浅尝辄止,那么收获一定有限,如果多换角度、层层递进,就能将主题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一、要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教师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要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详,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二、要注意提问的弹性
1.考察了解型的弹性设计
提问形式:“听了录音,你了解到哪些故事内容?”“一堂课下来,你学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往往用于复习或系统归纳已有的认识,总结学习内容等环节,以便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我在教学《二泉映月》第二课时的时候,这样设计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有关《二泉映月》的哪些情况?”学生有的说:“我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曲子,是由一个叫阿炳的民间艺人创作的。”有的说:“阿炳经常到无锡的‘天下第一泉’那儿听流水声,听着听着他有了灵感,就创作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如此问题,可以说一问百答,有易有难,有点有面。学生的参与率高了,尤其给中差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机会的平等、气氛的民主,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选择型的弹性设计
提问形式:“你觉得主人公什么表现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哪些语句写得好,写得美?并说说理由。”……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心理,自然形成他们在理解、感受、欣赏上的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这种提问重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只挑体会最深、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点做展示,品尝成功喜悦。《望月》的课后习题四:“你喜欢哪些月光的句子?先体会体会,再抄写下来。”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把这类练习设计到课堂提问中,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和独特的才能得以充分显示。
3.推测想象型的弹性设计
4.交流体会型的弹性设计
提问形式:“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觉?”“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类提问能真正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比较、相互补充,既拓宽思维,又进一步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实现从存异到求同,再从求同到求异的质的飞跃。在教学课文《第八次》一课时,我问:“布鲁斯带领军队抵抗外国侵略者终于在第八次获得了成功,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失败了不要灰心,从头再来;有的说做事要有耐心,不能虎头蛇尾;有的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更有的说如果这次再失败,就做第九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学生的发言充满了真情实感,有的还包含一定的人生哲理。
5.探究发展型的弹性设计
承蒙社领导和各位部主任的推荐,在4月份的“走转改”稿件评选中,我们组采写的《让这片土地迸发出更大能量――达拉特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一稿,获得了内蒙古日报社4月份“走转改”新闻大赛冠军。
下基层容易,出精品不容易。第五采访组的成员日常从事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化比较严重。出发之前,采访组的几个年轻同事私下议论,对能否很好地完成初次走基层采访心里没底。但我们坚定了一点: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争取写出不一样的东西来。现在回过头来看,通过我们的努力,还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在采访中要善于发现问题
走基层、转作风,都是在强调“采”的问题。党报记者进行采访,注定要跟各级宣传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打交道。久而久之,地方在接待媒体时形成固定思维:要求我们采访的全部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成绩,采访对象不是这个局的局长,就是那个部的部长。给材料、听介绍,看展板、搞参观,不外乎就这些套路。这种低“营养”的采访模式,导致总结成绩多,发现问题少,好多时候处于一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的状态,写出来的稿子大同小异,通俗点说,也就是好人好事。这样的好人好事我们见得多了,写得也多了,无非是在写作时换个角度、加点技巧、体现点个人风格。
走基层往往行程紧、安排的采访点密集,致使走马观花、浮在水面,每个点的素材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种先天不足,导致写出来的东西很难称得上足金足两、汁浓味足。
拿我们这次在达旗采访来说,由于初次下基层采访,对所要去的地方的情况可以说完全不了解,抱着摸底的想法就去了。首先与分社联系,分社征得旗委宣传部的意见,推荐了4个典型:两家效益好的企业,两个带动农民致富的乡镇。两天马不停蹄地疯跑下来,脑子里空空的。两个企业无非是加强内部管理、勇于开拓市场、效益明显;两个乡镇无非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调动农民积极性、广开就业增收渠道。4个典型能写4个稿件,但我们不甘心就这样像记流水账地完成任务,也不甘心就这样进行“走转改”活动。
从达拉特旗去往准格尔旗的路上,我们几个在车上讨论,写什么、怎么写,大家都觉得这样写典型,很没意思。于是就再回想采访过的地方情况,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存在的问题。其实,在我们采访中,企业领导和地方官员并不避讳存在的问题,有些还大倒苦水。在达旗白泥井镇采访时,镇党委书记谈了不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忧虑和思考。就这样讨论着,一个共性的内容大家都想到了:达旗是个农业大旗,发展现代农业是其根本。采访过的4个典型,与发展现代农业都能挂上钩,也都取得了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而且这些问题是当前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想到这里,大家脑子一下清醒了――“返回去补充采访”,题目就叫“谁来心疼这片土地?”把成就和问题都写出来。于是重新进行了补充采访。
回来后,对于采访的问题报道拿不准,我们在写稿前请示了吴海龙总编辑,把我们的想法进行了汇报,吴总大力支持,成稿后交由吴总审阅,并指示安排头条刊出。当初这篇稿件的题目就叫“谁来心疼这片土地?”在引题中加了著名诗人艾青的两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夜班处理稿件时觉得这个题目有歧义,担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就改成了现在的这个题目,这也是周全的考虑,是对的。
这次在达拉特旗采访时,我们努力做到“耳听、眼看、嘴问、心想、群议”。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努力去发现其中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采访小组途中及时沟通,群策群力形成采访主题和方向。就是说,你可以主导我的行程,但你不能主导我的思维,从而使采访活动既有主题,又有焦点;既满足当地需求,又表达独立思考。
二、带着问题意识进行采访
我们认为,只要留心观察、细心琢磨、用心思考,就能够从一般现象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意识采访,首先要对问题意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
“用建设者的态度披露社会运行的重大缺陷及弊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新闻写作精要》中关于深度报道写作强调的一句话。这里的“建设者的态度”,说得非常好。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弊病、缺陷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各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我们应该以“建设者的态度”来对待。
地方希望或者说要求我们采访的选题,全部是当地的亮点和重点工作,在运用这些素材时,能否连成一条线、推及一个面?
通过这次的采访,我们认识到,带着问题意识采访,并不是要“曝光”什么,更不是“负面报道”,其目的是要通过客观、全面的分析,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报道去促进问题的解决,更进一步说,目的是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因此,在进行这类主题化的采访中,要把握好分寸,收集全事例,通过扎扎实实的采访,形成客观公正的主题报道。
关键词:新型建材;营销;STP;经销商
一、新型建材行业现状
“新型建筑材料”,简称新型建材,与传统建材--砖瓦、灰砂石等不用,传统建材多具有耗损大,不环保,适应性差等问题,而新型建材则以新工艺结合新成分作为建筑材料,具有了更好的适应性,更环保,使用寿命更长。当下建材业将新型建筑材料主要概括为四类: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
二、新型建材常见营销模式分析
1.新型建材一般营销模式
新型建材的营销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销售模式,一种是区域经销商制。直接销售模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各地的直属分销公司来完成销售,直接从厂家消费者手中。这种直销模式有利于商家直接和消费者建立沟通,能够获得一手反馈。而区域经销商制与直销模式不同,它的客户由直接消费者、销售代表演变为经销商。企业与经销商通过经销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经销商按照资金实力,还款能力,信用等分为不同级别,按照各自的级别分管不同的区域和产品销售,而且企业也会给经销商做培训,展销等支持,以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2.一般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其实不论直销还是经销都存在着不足,如片面追求利润、经销商团队建设问题,STP设计不合理,新产品定价等都是企业营销过程中的多发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营销问题有以下几类:(1)企业跟风进行销售,没有完善的营销策略;(2)企业长期追求销售额,忽视了市场的开发和维护;(3)对于新产品的推出盲目乐观;(4)STP(Segmenting、Targeting、Positioning)战略不够专业,企业治理分工不明确;(5)营销渠道单一,不注重品牌价值的建设;(6)新产品定价不科学,很多企业对于新产品的定价随机性较强,并没有深入考虑企业定位,价格影响因素,市场需求等问题,导致很多产品虽然实用但销售不好。
三、关于优化新建材营销的建议
1.加强经销商团队建设
经销商对于企业销售利润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A级的经销商更是直接代表了企业的形象。新建材企业要想在更新迅速的新建材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一定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能跟风经销,一味模仿只能被淘汰。笔者以为在销售环节,一定要加强经销商团队建设,经销商是销售的主力,只要不断的给经销商培训,为经销商提供各种便利,不断宣传自己的产品,才能实现最大化的销售,而且还要让经销商有利可图,适当给予部分红利会让经销商有荣辱与共的感觉,只有这样才使经销商倾尽全力去销售自己的产品。
2.充分调研市场,稳推新产品
新建材市场是一个更新较快的市场,虽然不能像电子产品一样日新月异,但也产品的更换率也是颇高的。每个新建材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研发团队,面临快速更迭的新建材产品,一有新产品就盲目推向市场是新建材企业的通病,这中盲推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打开市场以新产品的优越性向市场掘金。但新产品的回报率是以消费者需要,替代品品种类,产品性能与更换周期多重因素决定的。企业要想使自己的新产品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就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把握时机。如:当某地市场新产品的替代品较多时就要考虑异地投放的可能性,或者新产品的性能优越而当地产业发展迟缓时可以考虑异地或延期投放,又或者新产品的替代品使用周期快结束时,应当抓住时机立刻投放市场,一举占有此部分市场份额,又或者新产品推出后有类似产品时就要考虑价格战等。
3.完善STP营销战略
参考文献:
[1]程绍珊.营销模式[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2]王宪良.发展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设节约型社会[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