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检察新闻宣传和舆情处置,本文认为一方面需发挥融媒体矩阵效应,形成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格局,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检察好声音;另一方面需要对涉检舆情进行监测报告、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和舆论引导,维护检察机关良好形象。
关键词
检察;新闻宣传;舆情处置
目前,新媒体的大范围普及拓宽了检务公开和检察新闻宣传途径,增强了检察新闻宣传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但也将检察工作放置于媒体放大镜下,近年来检察机关因敏感案件和涉检事件而卷入舆论风波的事例不在少数,对检察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新媒体时代下的检察新闻宣传和舆情处理工作,需做到以下三点:把握检察工作和新闻传播规律、明确舆情处置工作短板、掌握科学的涉检舆情处置方法。
一、检察工作和新闻传播规律
检察工作可分为检察业务与司法行政工作,具体包括:打击犯罪、法律监督、司法调研、政治建设、队伍建设、新闻宣传、后勤保障等。检察工作中涉及检务公开的内容有:工作动态、法律文书(判决生效后)、重大案件办理情况(非涉密信息)、机构设置、流程指南、工作报告、经费去向等。检察工作规律主要体现在:独立性,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真实性,即检察机关司法办案必须达到法律真实,所办案件必须有证据支撑;程序性,即检察工作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跨越或违反程序。这些规律要求检察机关既打造阳光检务,又要确保无泄密事件发生。
而新闻传播则要满足传播主体与受众群体的双重需求,新闻传播规律主要包括:真实性,即传播真实事件,而非谣言、推论;客观性,即内容不偏不倚,客观反映情况;价值性,即传播有效信息;时效性,即及时发布新闻消息。这些规律要求检察机关在检察新闻宣传过程中,注重区别公文与新闻稿的不同特点,及时、客观、真实地向社会大众传播有阅读和参考价值的检察信息。
在检察新闻宣传和舆情处置工作实践中,检察机关应把握检察工作和新闻传播规律,变简单罗列工作动态为生动讲好检察故事,变本位出发、单向输出信息为换位思考、双向互动交流,变被动处理涉检舆情为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切实扭转检察新闻宣传边缘化、弱化的局面,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检察好声音。
二、涉检舆情处置工作的短板
三、科学的涉检舆情处置方法
根据检察工作和新闻传播规律,针对上述涉检舆情处置工作短板,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提升网络舆情处置的专业性,建立、健全涉检网络舆情处置机制。
(一)把握涉检网络舆情主要特点
(二)加强网络舆情预判分析
检察机关应树立网络舆情危机意识,在司法办案和新闻宣传工作中,对存在潜在舆情风险的案件,审慎分析可能引发的舆情,站在受众群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风险点和热议点,在检务公开过程中做好释法说理工作。同时,检察机关应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实行突发事件和涉检舆情预警机制,坚持每日监测涉检舆情,遇有突发事件,实时动态监测舆情,并提前准备应急预案。
(三)形成舆情处置合力
改变“一枝独秀”局面,形成“多点开花”的舆情处置格局,对内,成立检察机关“涉检舆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凝聚检察队伍新闻宣传人才力量,做好负面舆情自行处置工作;对外,加强与公安机关、法院、司法局、律师协会等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发声,增强新闻发布的权威性、专业性,确保主流舆论的主导地位。
(四)掌握舆情处置的主动权
(五)建设能力过硬的网评队伍
(六)增强新闻稿件可读性
检察新闻稿件既要贴近社会大众生活,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检察好声音;又要针对有法治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在客观表述事实、专业分析案情、科学提供对策的基础上,加大释法说理力度,力求探索每个案例背后的法律意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七)丰富新闻宣传和舆情处置形式
(八)进行舆情案例汇总
涉检舆情平息后,检察机关应及时梳理舆情事件爆发、传播、“发酵”、淡化、平息的全过程,分析舆情传播源、传播途径和传播特点,编写舆情处置案例予以留存,对重大涉检舆情处置案例进行汇总备案,为今后涉检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科学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党校校长亲临现场面对面答疑解惑▼
参与线下培训班可获得人民网颁发的实体证书!
人民慕课致力于成为党政干部新媒体素养、舆情应对的网上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