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1047.7mm,折合降水总量223.5618亿m3,比上年增加0.6%,比多年平均偏少14.1%。
全市水资源总量92.4095亿m3,比上年增加6.5%,比多年平均(137.4亿m3)偏少32.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1.6499亿m3,地下水资源量38.1414亿m3,地表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37.3818亿m3。
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5.4966亿m3。比上年末蓄水总量减少了2.0380亿m3。
全市入境水量4731.1亿m3,出境水量4816.7亿m3。
2012年,全市总供水量16.7023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占96%,地下水源占4%;全市总用水量16.7023亿m3,其中农业用水占36.6%,工业用水占52.7%,生活用水占8.9%,城镇公共以及生态环境用水占1.8%。
本年度市域内长江干流及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较好,绝大部分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Ⅲ类水的要求;长江干流部分河段、沮漳河部分河段存在水质污染现象;主要供水水源地及重要水库水质状况良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GB/T3838-2002)Ⅲ类水标准,满足供水要求。
2012年宜昌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60m3,居全省第4位;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382m3,居全省第5位。
长江:入汛以来,长江上游出现了四次超过50000m3/s的较大洪水过程,7月7日2:00三峡最大入库流量56000m3/s,7月12日20:00三峡最大入库流量55500m3/s,7月24日20:00三峡最大入库流量71200m3/s,9月3日20:00三峡最大入库流量51500m3/s。其中7月24日20时出现的洪水过程是1981年以来(三峡水库2009年建成运用以来)的最大洪水过程。
受上游三峡水库调度的影响,长江宜昌站共发生四次较大洪水过程,其中,6月6日20时00分洪峰水位47.77m,相应流量27700m3/s,7月12日20时00分洪峰水位51.37m,相应流量42400m3/s,7月30日14时00分洪峰水位52.87m,相应流量47600m3/s,8月21日20时00分洪峰水位48.65m,相应流量30600m3/s。
长江上游洪峰过程通过三峡水库调度,下泄流量基本控制在43000-45000m3/s之间,削峰40%左右,削峰效应很明显,大大减轻了长江宜昌段防洪压力。
沮漳河:2012年入汛以来,沮漳河无较大洪水过程。8月22日2时00分沮漳河河溶站出现洪峰流量479m3/s,最高水位44.75m的一般性洪水;6月30日9时00分沮河远安站出现一般性洪水,洪水位104.37m,洪峰流量711m3/s。
黄柏河:2012年入汛以来,黄柏河西支雾渡河站、干流晓溪塔站仅发生了一般性洪水过程。6月30日5时05分雾渡河站洪峰水位409.15m,洪峰流量342m3/s;6月30日14时晓溪塔站洪峰水位68.59m,洪峰流量为276m3/s;7月6日4:20晓溪塔站洪峰水位67.98m,洪峰流量151m3/s;8月21日8时晓溪塔站洪峰水位69.81m,洪峰流量564m3/s,该次洪水过程为该站2012年最大值。
香溪河:2012年入汛以来,香溪河兴山站仅发生了一次较大洪水过程,7月5日8时00分洪峰水位157.45m,洪峰流量526m3/s。
丹水:2012年入汛以来,丹水高家堰站共发生三次较大洪水过程,其中5月29日12时15分洪峰水位16.02m,洪峰流量532m3/s,为全年最大洪水过程。
渔洋河:2012年入汛以来,受上游强降水影响,熊渡水库6月27日5时42分最大泄洪流量1110m3/s;下游聂家河站6月27日8时00分洪峰水位83.47m,洪峰流量1105m3/s,是全年最大值。
(一)降水
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047.7mm,折合降水总量为223.5618亿m3,较上年增加0.6%,较多年平均偏少14.1%。各县(市)降水量均较多年偏少。年降水量分布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梯减,五峰东部出现高值区,长阳北部出现次高,当阳北部出现低值区。远安、当阳、兴山、秭归、城区降水量在1000mm以下外,其它各地均在1000mm以上,其中:五峰大部分地区在1000mm以上,五峰东部达到2000mm,反映了年降水量在县内分布不均的特征。夷陵区降水量在700~1000mm之间;宜都市降水量在1000~1500mm之间;枝江市降水量在900~1300mm之间。
全市75个雨量站资料统计表明: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9%-87.1%,6~8月降水量占汛期降水量36.0%-69.4%。
(二)地表水资源量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91.6499亿m3,折合径流深429.5mm,较多年平均(643.8mm)偏少33.3%,较上年偏多6.6%,地表水资源量地域分布与降水量基本一致。西部山地为全市水资源高值区,东部平原地区相对较小,当阳市为237.9mm,其他县市在274.2~708.7mm之间。与多年平均比较,枝江市偏少44.9%,其它县市偏少20.1%-44.9%。
(三)地下水资源量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38.1414亿m3,较上年偏少4.7%,较多年平均(43.10亿m3)偏少11.5%,全市地下水资源模数17.87万m3/a.km2。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6.76285亿m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190亿m3,山丘区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0.0404亿m3。
(四)水资源总量
全市水资源总量92.409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1.6499亿m3,地下水资源量38.1414亿m3,地表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37.3818亿m3,产水系数0.41,产水模数43.3万m3/a.km2,水资源总量较上年增加6.5%,较多年平均偏少32.7%,人均水资源量为2260m3,亩均水资源量为2382m3。
(五)入、出境水量
全市入境水量4731.10亿m3,较上年偏多36.0%,较多年平均偏多3.5%。长江干流在秭归破水峡入境4636.60亿m3;清江在长阳县盐池入境79.30亿m3;沮漳河在远安南襄城入境9.94亿m3;香溪河在兴山马家河入境4.05亿m3;清港河在秭归两岔河入境1.00亿m3;黄柏河在夷陵区沙岩屋入境0.17亿m3。
全市出境水量4816.70亿m3,较上年偏多35.3%,较多年平均偏多2.5%。长江干流在枝江鸭子口出境4809.50亿m3;四口在五峰升子坪出境3.73亿m3;澧水在五峰县湾潭出境3.47亿m3。
对全市5座大型水库,26座中型水库统计表明,2012年末(以下简称年末)蓄水总量35.4966亿m3,比上年末蓄水总量减少2.038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31.6031亿m3,比上年末蓄水总量减少1.6361亿m3;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3.8935亿m3,比上年末蓄水总量减少0.4019亿m3。
(一)供水量
2012年全市总供水量16.7023亿m3(不含河道内水力发电用水),较上年增加4.1%。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6.1089亿m3,占总供水量的96%,较上年增加4.2%;地下水供水量0.5934亿m3,占总供水量的4%。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占43.7%,引水工程供水占24.8%,提水工程供水占31.5%。
(二)用水量
全市总用水量16.7023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8.8400亿m3,占总用水量的52.9%,较上年略有增加;农田灌溉用水量4.7995亿m3,林牧渔畜用水量0.9808亿m3,两项农业用水量5.7803亿m3,占总用水量的34.6%,较上年减少0.0962亿m3;生活用水量1.6656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0%;公共用水量0.3956亿m3,生态用水量0.0208亿m3,二项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5%。
2012年全市人均用水量409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67m3,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348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含火电)用水量66m3,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156升/天,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60升/天,其中人均、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大于2010年人均用水量366m3和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343m3。
从2005年以来,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呈下跌趋势,人均总用水量和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呈水平震荡趋势。
宜昌市近年用水指标单位:立方米
(三)耗水量
全市耗水量8.2212亿m3,占总用水量的51.2%。农业耗水量4.3179亿m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3.6011亿m3,林牧渔畜耗水量0.7168亿m3。工业耗水量2.9139亿m3,生活耗水量0.7819亿m3,城镇公共耗水量0.0874亿m3,生态环境耗水量0.0131亿m3。
水环境质量概况
2012年,市域内长江干流、主要河流(水库)以及重要取水口共7个监测断面和26个监测点,全年共监测186点次,其中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Ⅰ、Ⅱ、Ⅲ类水的152点次,占监测总数的81.7%;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Ⅲ类水的34点次,占监测总数的18.3%,超标项目为总磷和氨氮。全年大部分河流、水库和取水口水质较好,满足各行各业用水要求,但长江干流和沮漳河部分河段水质污染较为严重。
宜昌城区五个供水水源地共监测180点次,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Ⅰ、Ⅱ、Ⅲ类水的180点次,占监测总数的100%,全年期供水水源地水质较好,满足城区各自来水公司取水要求。
(一)主要江河水质2012年度全市主要河流13个监测点和7个监测断面共计34处水质监测点,全年共监测134点次,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Ⅰ、Ⅱ、Ⅲ类水的101点次,占监测总数的75.4%;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类水的33点次,占监测总数的24.6%,超标项目为总磷和氨氮,整体上同去年相比呈下降的趋势。
其中长江干流和沮漳河部分河段水质污染较为严重:长江干流宜棉断面第三季度、枝江段第二、三季度和秭归段第三季度存在水质污染现象,超标项目为总磷;沮河远安城区河段全年以及沮河当阳城区河段全年均存在水质污染现象,超标项目为总磷;沮漳河两河口断面第一、三、四季度存在水质污染现象,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
(二)主要水库水质2012年度全市13座主要水库共监测52点次,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Ⅱ、Ⅲ类水51点次,占监测总数的98.1%,水质较好;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1点次,占监测总数的1.9%,主要是高坝洲水库在第二季度达到Ⅳ类水,超标项目为总磷。
(三)重要取水口水质2012年度全市18个重要取水户取水口(监测断面按三个监测点统计)共24个监测点,全年共监测96点次,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Ⅰ、Ⅱ、Ⅲ类水的92点次,占监测总数的95.8%,超过Ⅲ类水的4点次,占监测总数的4.2%,同去年相比整体水质略好。其中秭归县自来水公司长江取水口第三季度、枝江自来水公司长江取水口第二、三季度以及秭归县杨林桥自来水公司取水口均达到Ⅳ类水,超标项目为总磷。
(四)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2012年度对宜昌市一、四水厂、葛洲坝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供水分公司、紫阳水厂、宜昌市江南水厂和猇亭二水厂的五个供水水源地水质进行了监测,全年共监测180点次,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3838-2002)Ⅰ、Ⅱ、Ⅲ类水180次,占监测总数的100%,其中宜昌市一、四水厂的供水水源地——官庄水库和江南水厂的供水水源地——楠木溪水库水质符合Ⅰ、Ⅱ类水标准的占100%,水质优良且稳定。葛洲坝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供水分公司水厂和紫阳水厂的供水水源地——长江水质符合Ⅰ、Ⅱ类水标准的占78.2%,符合Ⅲ类水标准的占21.8%;猇亭二水厂的供水水源地——善溪冲水库水质符合Ⅰ、Ⅱ类水标准的占74.4%,符合Ⅲ类水标准的25.6%。全年供水水源地水质较好,满足各自来水公司水厂取水要求。
重要水事
(一)防汛抗旱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二)市人大出台加强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
2012年8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保护要求。决定要求,继续坚持黄柏河流域保护范围,在保证水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界定官庄、善溪冲、楠木溪等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不准新建、扩建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准向水体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限期拆除;不准从事拦河拦汊养殖、网箱养殖、游泳、垂钓;不准在水体中清洗装贮过油类或有毒污染物的容器;不准在水库、渠道水体及其保护范围内建设规模畜禽养殖场、堆放垃圾;不准从事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其他活动。
(三)项目工作取得历史突破
2012年,全市争取国家和省级水利建设投资10.33亿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万余处,项目工作取得历史突破。夷陵区、当阳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被纳入中央财政第四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市小农水重点县达到9个,实现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县级全覆盖;完成东风渠灌区、兴山普安灌区和当阳巩河灌区节水改造年度建设任务,沮漳河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完成年度主体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兴山凉台河龚家桥段、伍家岗柏临河、夷陵区罗家小河、秭归青港河太平集镇段、五峰湾潭河集镇段、点军桥边河土城段、远安沮河右岸、枝江玛瑙河紫荆岭段、夷陵区雾渡河、长阳招徕河榔坪下河段、长阳清江何家坪等11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6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建设供水工程1747处,解决22.85万农村居民和6.24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四)温家宝总理在宜昌等地考察长江防汛工作
8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荆江大堤,实地了解长江流域汛情,察看险段水情,检查指导防汛工作。温家宝指出,保障长江安全,关键要抓好两件事:一是切实做好三峡等重要防洪工程的科学调度。二要加强堤防、湖库防汛应急值守和巡查排险。他强调,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抗旱工作。现在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旱情,要加强中小河流调度,增加水库、塘坝蓄水,扩大抗旱水源。
考察途中,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向温家宝总理汇报了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温总理对宜昌科学发展的思路、态势及干事创业的激情予以了充分肯定。
(五)“万名干部进万村挖成塘”活动成效显著
宜昌市以“三万”活动为契机,创新机制,大力开展以塘堰整治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11年12月9日至2012年3月上旬,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实现每个村民小组整治一口当家塘堰,覆盖率100%,共整治塘堰10236处(其中塘堰6783处、水池3453处)。同时,通过当家堰塘整治,带动其他堰塘和沟渠、泵站、小水池、小水井等维修和整治,全市共整治农村小型水利设施13138处,全市新增蓄水能力3191万立方米。
(六)宜昌农田水利建设经验被香港《文汇报》报道
2012年3月9日,香港《文汇报》以《“小农水”经验,全国看宜昌》为题,图文并茂,整版报道宜昌农田水利建设经验,重点记述宜都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秭归抗旱水池建设、“夷陵大禹”张宗淮投资700万用于水利建设的事迹等,全面展示宜昌农田水利建设和宜昌“三万”活动成果。
(七)基层水利管理单位改革顺利推进
2012年,宜昌市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以乡镇为单元设置水利管理站94个,统一明确为县市区水利局所属事业单位,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实现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机构全覆盖,共核定编制249名,保留公益性岗位4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