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期间,深入港口、企业、重点项目、创新示范基地和文化单位,重点了解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情况,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心声,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
2018年4月23日,广西的主要媒体重磅推出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一周年成就报道。广西日报的标题是《春风浩荡满目新不负韶光万里程》;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标题是《习习暖风下的广西答卷——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一周年之际》;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的标题是《领袖嘱托指航程八桂凝心抓发展》;广西电视台新媒体小视频的标题是《习声回响情暖八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一周年》。
仔细分析,以上标题中广播的标题起得更巧妙、有趣。“习习”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气候,时值暮春,春意盎然,习习春风吹拂大地,万物生长,南方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空气中充满了令人感动的暖意和甜蜜;另一方面,“习习”在这里又暗指习近平总书记,不露痕迹却又充分表达了广西各族干部群众不负总书记殷殷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一个个变成现实的作为。
广西日报的标题,则显“高大上”,中规中矩,不是很吸引人;电视新媒体小视频的标题中,“习声回响”虽然也是暗指总书记的声音,但这样的表述略显生硬,隐喻不足。《广西新闻》的标题跟广西日报有相同之处,都是属于“高大上”类型的,不够贴地气,和广播标题比,这3个标题都少了点温情与亲切。
巧用谐音
巧用采访对象原话
用采访对象的原话做新闻标题,充满生活气息,也更容易让受众理解新闻所要表达的主题。2017年2月28日,《广西新闻》播出一则新闻《“评他是脱贫户就是对不起他”》,这个标题就是这篇新闻中一个采访对象——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龙场村村委会主任黎益亮的原话。报道讲述的是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从当时达到自治区设定的贫困户脱贫标准的7259户30534人中剔除了缺乏持续脱贫能力的1881户7405人的故事。
采访中,记者敏锐感知到,从一条小河沟的治理能反映出重大时代命题,意识到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在广西的生动实践,于是,深入采访剖析了“那考河模式”作为“美丽中国”范例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摩洛哥多党干部考察团成员勒吉瓦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原话作为新闻标题。这个标题以小见大,立意高远,大气磅礴,既有哲学的理论高度,又通俗易懂,鲜活生动。
巧用典故诗词
典故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引用典故诗词作为新闻标题,可以增加新闻的文气。
巧用反义词、数字对比
因为具有对比鲜明的特点,反义词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数字具体形象,也让人记得牢。因此,在新闻标题写作中,巧用反义词和数字对比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杭州G20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这个标题就很巧妙地利用了反义词“小”和“大”。此外,“加”与“减”、“多”与“少”等反义词也被广泛运用于标题中。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就是一个利用数字对比来起标题的例子。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是一个藏族乡,全乡只有629户人家。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村民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痛定思痛,制定、出台各种措施,鼓励孩子刻苦读书。经过近10年努力,全乡有235名孩子大学毕业,124名大学生在校就读。629户,出了359名大学生,多么鲜明的对比!这个标题就巧妙地把这两个数字融入其中,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新闻标题“讨巧”是一门功夫,也是一门学问。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如果配上一个恰当的、巧妙的新闻标题,无异于锦上添花。不过,新闻标题“讨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搞标题和内容“两张皮”,更不能做“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