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格式,即稿件的外在形式,这是编辑稿件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环节,决定着稿件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一)看新闻体裁是否规范
最初审看,先看格式是否规范,弄清楚稿件是消息还是通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有些记者却时常混淆。这两种新闻体裁最常见,也最容易出现问题。记者和编辑都要通晓消息、通讯、侧记、报告文学等新闻体裁的基本格式。有的稿件是通讯,记者却标成“本报讯(记者××)”。
(二)看电头是否规范
(三)看标题字词是否准确
标题差错包括很多,这里主要看是否存在丢字多字、字词差错。标题字词差错是编辑工作大忌,是低级错误,负面影响很大,一定要全力避免。至于语义不清、冗长拖沓等问题要等到编完稿件“回头看”时才能更全面、精准地作出判断。好的标题言简意赅、语言精炼生动,让人眼前一亮。字数太多、充斥空话套话、平淡呆板,不是好标题。想重新拟定一个好标题,必须通读全篇,反复推敲。对于新闻稿件而言,一般多是题藏文中。
二、看真实性,新闻失实,是新闻报道大忌
新闻失实一般是源头差错,编辑很难发现。造成这种差错的原因包括:采访不细致,过度依赖或相信主办方通稿或受访者表述,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记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或者偷懒、不爱思考,习惯“拿来主义”,采用通讯员来稿,署上记者自己的名字;还有个别记者,遇到类似报道,照抄自己以前的稿件或别人的稿件。新闻写作要踏踏实实,不能耍小聪明,那样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影响自己和媒体的信誉、声誉。
对于编辑来说,预防新闻失实方法主要包括:
(一)善于存疑
养成“较真儿”习惯,遇到疑问心里多打几个问号,确有其人其事其言吗?要有独立思考尤其要有质疑能力,要时刻保持清醒、严谨、理性的思维。
(二)话不说满
慎用“最”“都”“全”“所有”“家家户户”等词,避免绝对化。可以加上“某些”“个别”等限定词来规避风险。
(三)小心离奇
某媒体曾报道过一名产妇生下“七胞胎”的爆炸性新闻,以及“纸馅包子”的新闻,后来证实都是假新闻,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对于内容过于夸张离奇的新闻,一定要多加小心。编辑尽量做到博学,掌握各门类的基本常识,这样能减少稿件差错。
(四)谨慎引用
引用重要领导人讲话、重要数据等内容时,要仔细查证其权威性、准确性,使引用经得起推敲。
(五)避免臆想
有的记者写稿时爱虚构内容,想当然地揣度人物的心理感受,根据想象描述,违背了新闻的客观原则。
三、看政治性,检查稿件是否存在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或者基本政治常识有偏差甚至相违背的表述
编辑过程中,必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规范使用常见的政治性、导向性表述以及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提法。
四、看字词、标点,这是编辑最常遇到的问题,考验编辑的基本功
字词差错包括多字、漏字、近义词误用、错别字等。编辑稿件,先看字词是否准确,尤其是标题字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知识浩如烟海。要熟练运用字词,唯有靠日积月累、常看常记,别无他法。字词功力不强、细致程度不够,就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比如,“安详”误为“安祥”,“美轮美奂”误为“美仑美焕”,“哈密瓜”误为“哈蜜瓜”等。稿件中常见的字词差错包括:“的”“地”“得”误用,“截至”“截止到”误为“截止”,“台账”误为“台帐”等。
常见的标点差错包括:很多记者常把“三四里”误为“三、四里”;一逗到底,该断未断;双引号语句中的引用仍用双引号;完全引用,结尾标点误置引号外面;部分引用,结尾标点置于引号里面;“某某说”插在引文中间时,“说”的后面用冒号;间隔号(中圆点)误为齐线墨点。标序号时,要掌握规范用法:“第一”“首先”后面用逗号,“一”“二”后用顿号,序号加括号时后面不加标点,“1”“2”和“A”“B”后用齐线墨点“.”。
新闻要素差错包括:
(二)地名差错
比如,稿件开头陌生地名没标明隶属省区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误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三)人名、职衔差错
对于已经离职的领导人名字前要加“原”或“前”,同时要注意“原”的位置。比如,“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误为“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四)机构差错
比如,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非“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误为“省人大主任”,“省农业农村厅”误为“省农业和农村厅”或“省农业厅”,“交通运输部”误为“交通部”或“国家交通运输部”。
(五)数字差错
谨防表格数据分列和总计不符、人物年龄前后不一致。平时多掌握一些常识性数据,有利于编辑工作。稿件中常见的不规范数字表述包括:“1.5万元”误为“15000元”,“零下10摄氏度”误为“零下10度”或“零下摄氏10度”。表示数量减少、缩小、降低、下降等不能用倍数,只能用百分数、分数或“几成”表述,不能说“成本下降了一倍”,那就意味着成本为零。
(六)计量差错
比如,“厘米”误为“公分”或“CM”,“升”误为“公升”,“米”误为“英尺”等。
(七)图片和图说差错
这类差错比较隐匿,尤其要避免政治性差错。图说与图片相比占比很小、字数又少,极易被忽视,要格外小心。
六、看重要提法,对于重要宣传提法要多看,形成下意识语感
常见提法差错包括:
(一)固定提法差错
(二)敏感提法差错
对于含有民族歧视、宗教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敏感内容要格外小心,要了解各民族风俗和习惯,防止表述不当引起严重负面影响。还要防止常见的敏感性称谓差错。比如:“盲人”误为“瞎子”,“聋哑人”误为“聋子”或“哑巴”,“残障人士”误为“瘸子”,精神病患者误为“疯子”,“智力障碍者”误为“呆子”“傻子”“弱智”,未经法院审判的“犯罪嫌疑人”误为“罪犯”。不能一提到老年人,就说思想保守、僵化,一提到商人就称唯利是图。编稿时要把握尺度,不能绝对化、一概而论,要全面、客观陈述新闻事实。
七、看逻辑,主要看其是否存在题文不符、前后文逻辑混乱等差错
(一)题文不符
(二)内容重复或丢失
(三)逻辑不清
编校任何稿件都不能掉以轻心,包括政府发布的重要文件稿。2019年11月8日《吉林日报》2版《探寻戒毒所里的脉脉温情——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媒体开放日见闻》一稿中,“11月7日上午,我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举办首届媒体开放日活动”中多了个“我”字,范围由一个单位变成全省,语义大相径庭,出现表述错误。另外一句,“女性戒毒人员因为长期吸毒,不仅身体上受到严重摧残,脑神经也严重受损。她们入所初期,有的情绪激动,有的战战兢兢。为此,戒毒所女警们付出的不仅是爱心、耐心,还有关心和细心”,这段话中也存在逻辑不清问题,其一,身体包括脑神经,语义重叠;其二,爱心、耐心与关心、细心语义重叠。排比用法虽然琅琅上口,但要注意内在的逻辑关系。
总之,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工作前,要:不吃老本,夯实字词功底,拓宽知识面。工作中,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良好的工作状态,排除一切杂念,勤沟通慎操作,凝神静气细编辑。工作后,要:把编辑完的稿件再检查一遍,这样才能做到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作者单位:吉林日报)
【注释】[1]林霄.报纸五大类型差错及预防[J].新闻学苑,2021(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新广出审[2017]6756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湘)字第00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