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计算时代,软文世界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网媒资源对接与交付模式的转变,让软文投放更简单。
一、新闻六要素(必不可少的,一定要牢记)
二、新闻组成(新闻的结构)
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抓人眼球。
导语: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一般为事件的意义、影响或作用;背景:是对事件或任务的补充,常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三、新闻报道的写法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的一种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我今天主要介绍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以及几种常用新闻题材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要从事新闻写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闻?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明确规定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我把新闻写作的过程比喻成包包子:第一,包子馅就是新闻素材,就是你要写的这个新闻的事实;第二,包子皮就是你组稿的基本功,包子没皮何谈包子?第三,包子上的花就是你创作技巧,也许有人会较真,包子没花也照样吃。我说那就不一定是包子了,所以也就和新闻更是扯不上边际了。
四、如何写好新闻宣传报道稿件
(一)首先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重要性。基层通讯员在进行新闻宣传报道时光说不练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光练不说同样也只会是事倍功半。作为基层通讯员,从事宣传报道工作是件苦差事,有时为了一篇稿件,经常深夜伏案,弹精竭虑,绞尽脑汁,辛辛苦苦写出的稿件,投出去也可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五、纪实类新闻宣传报道的写作技巧
(一)提升新闻敏感度,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何为新闻敏感度呢?打个比方来说:靠干泥水活的瓦工,闭一只眼一冲,就能大概判断水平线在哪里,怎么样砌墙。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听汽车发动起来的声响,就能判断车子的状况,哪里存在小问题需要及时检修。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多年的农民,根据时令的发展变化和庄稼的涨势,就能判断这一年的收成……正所谓孰能生巧,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了解深刻的时候,便能知道其中的规律,便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新闻稿件的创作亦是如此。
所谓新闻敏感度,就是新闻工作者捕捉新闻事件的敏感程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快速了解某个事实或事件是不是具有报道的意义,感知事件的价值和预测该事件作用的能力。二是留心某个看似平常事件,但能以小见大,从中引出重要影响力新闻的能力。三是能了解某件事实当中,哪些是值得突出报道的,哪些是一笔带过的能力。四是能了解哪些事实,哪些材料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进而成为新闻线索的能力。
新闻敏感度是一种职业的敏感力,这种敏感力可使新闻工作者在日常所见所闻中快速搜索并捕捉新闻线索,进而形成新闻稿件或报道。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长期的新闻写作实践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因为毕竟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不可能都拿来作为新闻,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和识别能力,发现其中有价值、对人们有启发作用的才可能作为新闻来发掘。
新闻敏感度是比较宽泛的说法,有许许多多的学问门道在里面,新闻工作者需要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新闻工作实践,慢慢积累、慢慢培养。不妨从身边发生的温暖人心、有正能量的事情出发,从身边小事、一点一滴做起,不断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从而不断增强自己感知新闻的敏感程度,抓住每个容易消逝的瞬间,写出更有质量的新闻报道。
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生活中时时用心、处处留意,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人说的任何一件事,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人把这件事说完了就完了,而我们新闻工作者还要做进一步的思考,看看能不能成为一件新闻线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尽可能多的新闻线索。
(三)掌握写作技巧,提炼好新闻主题。用事实说话是纪实类新闻的最大特点。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稿件创作时,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特点,要用事实说话,多用原词原句,多引用当事人的叙述,尽量不掺杂我们自身的主观判断和臆造,防止事实扭曲或偏离。我们身边有好多领导、好多基层干部其实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等方面还是有许多闪光点可以发掘的,但由于有的领导同志、基层干部为人低调、羞于张扬,所以要想采访他们的事迹还需要多花费一些心思。这也是考验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耐心、耐力和脸皮的时候,需要我们去做举一反三的工作,这方面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自己在工作实践中多去体会、多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