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记忆与真实——从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说起
欧阳向英
[摘要]斯大林是苏联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关键人物。然而,斯大林被“污名化”由来已久。通过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的发起者、斯大林与希特勒的关系等长期敏感和争议问题进行探究和辨析,还原历史真相,证明西方对斯大林的抹黑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割裂了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史的研究范式发生变化,从民族—国家史到跨国史再到全球史,以民族国家为主线书写历史的状况被彻底改变。由于“不同的国家对其历史,往往有相互冲突的记忆版本”,历史记忆与历史真实之间便有了罅隙。应建立“共同历史准则”,并在相互联系的史实中不断挖掘历史真相,基于史实评价人物的功过是非。
[关键词]斯大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记忆东欧苏联
斯大林是苏联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关键人物。近年来,无论在俄罗斯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对斯大林的评价迥异,甚至不乏针锋相对的情况。这不仅反映出俄罗斯国内思潮和国际环境的演变,也涉及他国对苏联的集体记忆和是非判断的变化,关系到人们对社会主义模式的认识和共产主义前途的信心。随着2020年5月9日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的即将到来,欧洲议会对斯大林和苏联口诛笔伐,普京回击,第三方随之再回应,从而引发一连串话题,这些话题围绕苏联和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展开。波兰、俄罗斯、美国和德国等多国外交人员唇枪舌剑,相互指责。这种现象值得深思,也需要予以客观评析。
一、斯大林被“污名化”由来已久
此前,欧洲议会已通过一系列批判“极权主义政权”的决议,这些决议包括2005年5月12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的决议、2006年1月26日关于必须对“共产独裁政权罪行”进行国际谴责的第1481号决议、2008年11月28日通过刑法手段打击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之表达的决议、2009年4月2日关于欧洲意识和极权主义的决议、2010年12月22日关于欧洲“极权政权”所犯罪行的报告、2011年8月23日华沙宣言、2018年8月23日纪念“共产主义受难者”宣言等等。这些决议和宣言宣称强调尊严、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和人权(包括少数族群的权利)是欧洲的共同价值观;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将两个“极权主义政权”联结在一起密谋征服世界,从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声称俄罗斯仍然是“共产极权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只要政府、政治精英和政治宣传继续“美化苏联的极权主义政权”,俄罗斯就无法成为民主国家;指责现任俄罗斯领导人企图歪曲历史事实,粉饰苏联政权所犯下的罪行,这是旨在分裂欧洲的信息战的危险组成部分,呼吁欧盟委员会果断地反对这些做法;等等。
二、还原历史真相道阻且长
当我们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时,与我们观点相悖的人可能以为他们才是在还原历史真相。究竟哪个是历史的真实,如何判定真实,这是历史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上述“污名炮制者”的言论上升不到哲学的高度,因为它们多数由“脑补”产生,既非亲历,也无档案材料支撑,与真实相距遥远。此外,还有历史观的问题。是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事件,还是全面辩证地分析某一事物即使面对同一史实,两者的结论也会相差甚远。
1.如何认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协议。内容主要有: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相互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双方以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德国默认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条约约定10年期限,但实际因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而废止。
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是以英国和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后,其吞并欧洲的野心已昭然若揭。英、法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想祸水东引,使德国攻打东欧和苏联。苏联面临英法和德国的双重威胁,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在英法、德国与苏联的三方博弈中取得先机,自然是苏联考虑的重点。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利益,决定与德国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同时加紧备战,以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两线作战,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为避免出现德、日结成军事同盟后自己腹背受敌的危险,同意与德国签约谈判。只有还原整个历史过程,才能认清《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性质,即它是国际力量博弈的阶段性产物,并不反映苏联和德国结成同盟关系,更不意味着苏联借此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是苏联还是德国先发打击?
3.斯大林与希特勒暗通款曲吗?
在转轨前后的俄罗斯和西方,斯大林与希特勒共同炮制战争的说法甚嚣尘上,包括斯大林与希特勒暗通款曲,甚至说斯大林救了希特勒的命。据苏联英雄(1944年)、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1986年)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讲,所谓斯大林救了希特勒一命,指的是斯大林出于战略考虑,最终放弃了苏联情报机关在1942~1944年酝酿了近3年的暗杀希特勒计划。斯大林认为,要彻底战败德国需要让希特勒活着——只要希特勒活着,美国和英国就不可能同他单独搞交易,但如果希特勒不在,戈林或巴本可能上台,西方大国就可能同他们达成协议,这对苏联是不利的。[6]1944年苏联即将彻底战胜德国,此时更不需要暗杀希特勒。上述只是卡尔波夫的解释,是否存在暗杀希特勒的计划还有待考证。从已经掌握的史实来讲,斯大林确实没有派人暗杀希特勒,不是与其惺惺相惜,也不是与其有什么密谋,只是因为斯大林早已预料到苏联红军必然胜利,希特勒终究难逃覆亡命运。
还有一种说法,是斯大林曾向希特勒乞和。在这一版本中,斯大林不仅被说成阴谋家、野心家,还被说成懦夫、国家利益的出卖者,因为斯大林曾于1942年通过保加利亚大使向希特勒乞和。其实,斯大林从未向希特勒乞和,判断依据为:第一,由于保加利亚投靠德国引起苏联愤慨,斯大林不可能通过保加利亚大使向希特勒乞和;第二,莫斯科会战胜利使苏德战场出现转机,斯大林曾乐观地判断战争将于1942年结束,所以不可能在1942年2月派人向德国乞和;第三,1942年5月,美英与苏联就开辟第二战场达成共识,苏联得到了美英的大量武器、资金援助,这个时候斯大林更没必要单独与德国媾和;第四,1943年10月,一名叫埃德加·克劳斯的德国商人曾与苏联驻瑞典使馆进行过接触,自称代表里宾特洛甫愿与苏联就媾和一事进行会谈,立即遭到苏方拒绝,苏联政府就此事向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作了通报;第五,斯大林一直防范并坚决反对美英与德单独媾和。[7]基于以上事实分析,所谓斯大林向希特勒乞和完全是无中生有,是始发于苏联后波及中国的“非斯大林化”思潮的结果,旨在抹杀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功绩。
三、以“共同历史准则”构建更广泛的认同
以往我们常说,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现在,当某个历史片段不仅被某个民族记忆,而且被多个民族记忆,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时,往往会出现不同记忆者书写的历史版本不同的情况。作为人文科学之一,历史学既具有被研究对象已凝固不变所带来的客观性,也具有研究主体常变常新所赋予的主观性。在主观性中力求把握客观性,这正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还需注意的是,反斯反苏现象近年来已超出思想斗争领域,服务于现实的国家利益。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被西方视为国际安全领域最大的威胁。将俄罗斯定义为苏联遗留下来的“祸胎”,而普京是斯大林“极权主义”的继承人,对某些西方国家来说,此类说法接受起来毫无违和感。在西方长期的宣传攻势下,很多人包括知识分子和青年在内,都认为共产主义政权普遍带有“极权主义”色彩,这也恶化了中国的外部环境。2019年,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两国先后将中国与俄罗斯一起列入“威胁”名单[15],不得不说,意识形态斗争不是一厢情愿能够摆脱的。西方的逻辑很清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切抹黑斯大林和苏联历史的做法自然而然地也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作者:欧阳向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注释:
[3]См.:МельтюховМ.И.УпущенныйшансСталина.СоветскийСоюзиборьбазаЕвропу:1939-1941.М.:Вече,2000.
[4]〔英〕杰弗里·罗伯茨著,李晓江译:《斯大林的战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9~10页。
[6]参见〔俄〕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著,何宏江译:《大元帅斯大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10~614页。
[7]金重远:《评“斯大林向德乞和说”——兼与郑异凡先生商榷》,《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0期。
[8]赵佳琳:《全球史与跨国史:过去、现在和未来》,《书屋》2019年第11期。
[9]张荣明:《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学术研究》2010年第10期。
[10]〔美〕阿兰·梅吉尔著,赵晗译:《记忆与历史》,《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
[11]〔法〕法布里斯·拉哈著,徐庆超译:《欧洲撕裂的记忆、认知的不一致及文明地处理历史问题的挑战》,《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年第1期。
[1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14]于沛:《历史真理的认识和判断》,《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