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闻客户端(新闻APPs)是一种新闻类移动终端应用,包括在苹果和安卓两大系统上的各种移动智能设备发布的新闻资讯类APPs(Applications)。
1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基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框架,探讨当代大学生对于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如何?即大学生“为什么使用(动机)——如何使用(使用特点)——满足与否(使用的评价)”。
2研究方法
2.1访谈与抽样
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35所本科类院校,按照985、211、普通类高校的分类方法,结合高校排名与文理科类型,本研究选取了5所高校(见表一)的大学生进行访谈。
2.2测量
围绕“为什么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评价”这一使用与满足的基本模式展开测量,进行提问与追问。
(1)为什么使用
(2)如何使用
(3)使用评价
(4)人口学变量
性别、年级、专业对用户使用新闻客户端也有影响,这些变量在测量中均作为控制变量。
3研究发现
通过2014年初在五所上海高校的调研,最终发现,总体来说,大学生通常保留一个或多个新闻客户端获取较为全面的资讯,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主动性较强,并有意识地进行多个客户端、多种渠道的信息对比,找到自己更需要的资讯。
3.1使用动机
最终调研发现,大学生安装新闻客户端的动机以认知动机(主动获取新闻资讯的工具性使用)为主,娱乐动机(好奇心,有的因为在应用市场上偶然下载)为辅,情感和社交动机较弱。
认知动机主要表现在想要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
它(新闻客户端)可以天天提醒我,不要太宅,不要太闭塞,要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上课老师提到一个新闻就问我们,结果全班没有一个人知道的,老师就教导说大学生必须眼界开阔一点什么的,然后我就赶紧下了一个来用。
工具性使用体现在了解新闻更方便,以及作为学业的辅助与知识面的拓展:
感觉用它(新闻客户端)了解新闻更加方便,至少比报纸快,而且还免费;
感觉跟人人差不多,就是学习的时候累了或者无聊了,就放松一下,调剂一下,特别是网易上面有一个“轻松一刻”,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评述各种新近的新闻,感觉很好玩,打开之后最先看它;
最爱看的就是娱乐八卦了,一看就是好久。
我对新闻很感兴趣,觉得每天都需要看看,但其实我的专业跟新闻没有关系,我身边的人也都不看新闻也不讨论。我比较喜欢新闻报道的大视野,特别是参考消息,给我一种国际视野,内容很开阔,报道很严肃。
3.2如何使用
3.2.1使用类型
总体而言,门户网站类型的新闻客户端由于其他产品(社交工具等)用户覆盖率高而被广泛知晓,且新闻整合性高,更容易被用户所接纳;传统媒体由于其权威性、真实性带来了一部分比较忠实的阅读群体;垂直类的新闻服务应用被用户所期待但却不为其知晓;技术平台的新闻聚合服务类App知晓率低。
因为新闻的全面性、品牌的知晓度,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受到大学生的偏好:
网易用了三年,每天有事没事就看一看,我在手机上看新闻只看网易,能给网易打满分,感觉网易满足了我所有的新闻诉求;
感觉网易扁平化的设计很美观,打开之后浏览很方便,新闻内容也很丰富。
因为报道的权威性、使用的便捷性,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受到大学生的偏好:
人民日报是很有权威性的媒体,觉得至少得到的信息不会是虚假的;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写得很好,每一篇都要从头到尾看完。
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感觉就像是一个移动的电子报纸,每天自动更新,感觉比阅读纸质版方便多了。高中时候就订阅了南方人物周刊,到大学之后知道他们有了手机客户端,感觉阅读更方便了。
BBCNews、ChinaDaily、CNN由于学习英语的需求而被大学生用户使用:
让自己天天看看英文的报道,而且那些报道都很简短,觉得对自己英语提高有好处的。
凤凰新闻则由于其资讯即时和新闻尺度大,受到用户的青睐:
凤凰新闻界面友好,图文丰富,而且基本能够保证一种客观的传媒价值观;
毕竟是港媒,报道尺度比大陆很多媒体要大得多,感觉也更真实。
偏好垂直媒体的用户对新闻深度要求更高,而且更愿意主动选择:
我使用Zaker,就是感觉这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新闻客户端,但是做得很高端的样子,新闻很精致,篇幅短小,不像是之前用的腾讯之类的,很杂乱,太多娱乐八卦之类的东西,我喜欢Zaker筛选新闻的态度。
3.2.2不同设备使用情况
偏好平板电脑的用户,认为平板屏幕大,辐射小,对保护视力好,相对小屏幕手机阅读体验更好:
iPad屏幕大,看起来很爽,一眼看到的新闻更多,而且辐射比手机要小很多;
iPad看(新闻)更方便,午休和晚上睡前看一看,手机基本不看,因为内存太小;
一般用iPad的时候,都是比较闲下来的时候,拿着手机的时候是抽空看看,所以iPad上看的东西更多,看的时候也更静心。
偏好手机的用户,认为手机便携性高于平板,而且手机屏幕在增大,手机阅读体验更好:
毕竟还是用手机的时候多,手机看起来很方便,iPad上一般不看新闻,打开就直接看视频了;
新闻一般都是要看最即时的,推送过来的马上扫一下,就知道最新的事情了,iPad上看的时候都不知道过了多久了;
iPad太重了,一般不会把它带出来,就是晚上回宿舍了,躺在床上,临睡之前玩一玩看一看,一看就是一个小时;
以前看新闻常用iPad,后来换了三星大屏手机,感觉还是手机上看体验更好,毕竟可以随身携带。
3.2.3具体使用行为
大学生使用新闻客户端呈现出“见缝插针”式的快速阅读倾向,偏好图文结合的新闻形式,参与网络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我一般都是等它推送过来或者上课无聊什么的,打开从上往下刷,挑选重要的信息就稍微浏览一下,一些觉得比较重要的就做标记,添加到Pocket上,等到比较空闲的时候再仔细阅读。
大学生获取新闻客户端的新闻,以图文结合为主,少有浏览视频的习惯:
一方面是流量局限,另一方面即使有无线WiFi,可能网速太慢,再加上没有戴耳机的习惯。
使用新闻客户端年限较长的用户,使用新闻客户端相对频繁:
使用(网易新闻客户端)一年多,每天都在看,随时随地都会打开看。
3.3使用满意程度
3.3.1使用满足
(头条新闻)基本上达到了预期吧,因为本来使用它就没有太高的期望,只是丰富一下日常生活,本身只是一个附属品,所以也没有太多要求,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人民日报)感觉还可以,就像是阅读一份电子版报纸,而且更新即时,不收费,看起来方便美观。
(网易新闻客户端)感觉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吧,比如像是八卦啊、段子啊,就是娱乐生活嘛,另一方面也能知道一些政治啊、社会啊逃不掉的新闻,也增加了跟周围同学之间的交流嘛。
3.3.2不满之处
总体上,大学生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基本满意,但在占用手机内存较大、新闻排列逻辑顺序混乱、专业报道太浅、娱乐八卦太多、太耗流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满。涉及新闻质量的真实性、权威性、专业性等都是用户需求所在,改进具体意见主要集中在对新闻内容的要求:一方面需要综合全面的新闻,另一方面需要深入、细分的专业新闻。
我觉得我看不看是一回事,但是你上面必须有,不能是想找的找不到;
感觉上面(网易新闻客户端)有很多新闻报道太过于主观化,让我产生一些怀疑,但是也没有办法、没有必要去查证嘛。
还是希望(凤凰新闻客户端)能够满足一点个人化需求吧,最好推送我感兴趣的,不能推过来都是无聊的那些个;
现在很多新闻都太过于娱乐化了,感觉不够真实,有一种夸大的感觉。
不少大学生表示,在技术方面,经过多年的版本更新,一些早期客户端的闪退等技术问题已经得到改善。但还有大学生在界面交互设计方面提出意见,简洁美观是需求的重点,对搜索功能的需求也被一些提出。
希望上面(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排列顺序能够稍微有逻辑一点,主次分明一点,栏目也罗列清晰一点,最好可以一目了然吧;
还就是缺一个搜索的功能,在凤凰上面搜不出来,还得去百度搜索;
3.3.3其他因素
在使用新闻客户端的性别差异方面,由于不同学校男女比例的差异问题,本次调研样本不具备足够代表性,不做推论。
使用苹果手机或者曾经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更有可能使用iPad,而一直使用安卓手机的用户则较少有平板设备,这可能与电子产品的偏好有关系。
4结论和讨论
4.1新闻客户端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平台
首先,大学生试图了解校外动态,开拓眼界,为步入社会做准备,需要比较丰富的新闻资讯,对于使用手机偏好高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新闻客户端更新新闻即时,分类合理,并跟踪用户需求,充分满足了这一需求。
此外,大学生更偏好阅读按照一定理念与逻辑进行整合的新闻。例如,ZAKER的理念是“传递有价值的资讯”,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口号是“做有态度的新闻”,都得到了大学生较高评价。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上各类资讯混杂,新闻客户端对新闻进行分类整理,更能满足需求。
4.2大学生使用新闻客户端呈现即时阅读、认知学习型使用形态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新闻客户端的使用频率高,使用场景丰富,使用方式多为快速浏览,表现出即时性阅读的使用形态,即“随时随地,想读就读”,这也是大学生使用移动新闻客户端最大的满足点。
认知学习型使用形态表现为,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新闻资讯的获取提升了他们在一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4.3大学生使用新闻客户端的满足程度较高,
研究发现,大学生认为在新闻的即时性到达、获取便捷性、个性新闻订制等方面,对新闻客户端都比较满足并促进了其使用。不论使用什么类型的新闻客户端,大学生的满足程度都比较高,对于所使用应用的打分都在8分左右。
4.4大学生对新闻质量、界面设计提出改进需求
大学生对新闻客户端的诉求点主要是高质量的新闻内容与流畅美观的使用体验。
总结来说,新闻客户端未来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发展:(1)减少同质化,提供较为个性的新闻服务;(2)进一步发掘细分领域,发展专业垂直型新闻服务;(3)在客户端界面设计方面进一步增加美观性和界面友好性,特别是新闻排版,需要进一步结合新闻的重要性进行合理的排版美化。
4.5分析什么类型的新闻客户端更能赢得大学生用户的青睐
从内容和排版两个角度来讲:1,权威真实专业有内容;2,整洁美观有逻辑。
参考文献
著作
[1][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华夏出版社,2009,第186、281、297、304页。
[2][美]布莱恩特:《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华夏出版社,2009,第386页。
论文
[3]谢湖伟、霍昀昊、聂娟:《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一)——从APP新闻阅读看移动数字阅读用户体验构建》,《出版科学》,2013(6),第7-12页。
[4]谢湖伟、徐贝、龚曙光:《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二)——从南都Daily与Zaker比较看移动数字阅读社会化》,《出版科学》,2014(1),第27-30页。
[5]Weiss,AmySchmitz:《ExploringNewsAppsandLocation-BasedServicesontheSmartphone》,《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Autumn2013,p435-456。
[6]陆亨:《使用与满足,一个标签化的理论》,《国际新闻界》,2011(2),第11-18页。
[7]翟青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媒介阅读研究》,2012,安徽大学,第1-65页。
[8]汪玉辉:《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今传媒(学术版)》,2010(8),77-79页。
[9]祝建华:《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中国传媒报告》,2004(2),第16-24页。
[10]宋琳琳:《网络媒体使用与满足形态研究》,2009,大连理工大学,第1-73页。
[11]王宇超:《国内媒体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新闻世界》,2013(9),第10-12页。
[12]殷乐:《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青年记者》,2013(12)(上),第34-36页。
[13]周懿瑾、吴暖暖:《移动网民新闻阅读的特征、使用习惯和动机》,《新闻记者》,2013(10),第64-70页。
[14]綦星龙等:《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类APP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科技与出版》,2013(10):第86-90页。
[15]潘宝宝、彭雪婷、赵杰:《新时代的斯巴达克起义——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4),第62页。
[16]Sundar,S.Shyam1&LimperosAnthonyM.2:《UsesAndGrats2.0,NewGratificationsforNewMedia》,《JournalofBroadcasting&ElectronicMedia》,Dec2013,p504-505。
其他
[17]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I)研究报告》,《调研世界》,2014(4),第3-7页。
[18]董川峰:《17.8万,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依然存在》,《新闻晨报》,[2014.03.25]。
[19]彭佳、吴杨:《新闻客户端:何方突围?》,《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