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7月25日电题:“异宠热”现法外之地——互联网贩卖野生保护动物调查
新华社记者兰天鸣
“异宠”区别于猫、狗等通常宠物,主要是指一些外形奇特而又少见的“怪异”动物。一方面,在社交网络和短视频APP中,“异宠”大行其道,玩家需求千姿百态;另一方面,网上售卖活体野生保护动物的信息泛滥不止。
卖家明知违法但为了“高风险有高回报”
“这只银环蛇已卖掉,现在没货”。通过58同城网站,记者找到一个售卖各类“宠物蛇”的商家,其发在朋友圈的售卖目录里不乏我国“‘三有’保护动物名录”里的毒蛇:银环蛇、竹叶青蛇、尖吻蝮等。
在闲鱼二手平台上,商家给记者的“宠物蛇”报价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最贵的竹叶青蛇售价超过3500元。
在该平台上,一个售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猞猁的商家给记者发来猞猁幼崽的视频。他明确告诉记者,买卖猞猁是违法的,需要通过特殊渠道获得。而且猞猁生性凶猛,饲养者需承担风险。他向记者开出13万元一只的高价,理由是“高风险要有高回报”。
据了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年专项行动的打击重点之一就是“利用互联网、微商、淘宝等电商平台非法贩卖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对快手、抖音等网络直播平台上滥捕、杀害、滥食野生动物视频、图片等情况依法核查”。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的一线工作人员马波说:“有的卖者因为巨大的牟利空间铤而走险;有的买者只是觉得买个‘异宠’好玩,为了炫耀。”
打击非法交易有“三难”
——物流渠道监管难。在调查中,有不法商家反复“提醒”记者,收到野生动物后不要在快递员面前打开,“因为快递是禁止夹带运输活体的”。
当被问到“万一被发现了怎么办”,该名商家坚定地说:“没有那么多万一”“快递员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徐艳春说,我国《邮政法》和《邮政法实施细则》分别规定“邮政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并执行邮件收寄验视制度”和禁止寄递或者在邮件内夹带各种活的动物。但如果快递企业对此视而不见,再加上当前执法力量有限,监管将会形成大范围真空。
——违法行为识别难。一名鸟类保护志愿者告诉记者,在一些非法买卖猛禽的圈子里,交易常用暗语,“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隼为例,灰背隼公的叫‘垛子’、母的叫‘马莲’,猎隼公的叫‘棒子’、母的叫‘兔虎’。”
——合法饲养观念普及难。一个“宠物猴”购买者告诉记者,买猴出于喜欢,觉得“与众不同”“有面子”。当被问到是否担心被处罚,他说:“不嘚瑟就没事,嘚瑟就‘呵呵哒’。”
“一些野生动物的购买者并不具备饲养能力和条件,导致野生动物死亡或被遗弃。这既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育,还有物种入侵和危害公共安全的风险。”徐艳春说。
同时,盲目饲养也给自身安全带来隐患。近日,“21岁女孩网购银环蛇当宠物被咬伤,医院宣布已脑死亡”的消息引发人们嘘唏不已。
“三刀”砍断“黑色”产业链
“非法贩卖野生动物暴利堪比毒品。”业内人士表示,巨大牟利空间和较低繁育成本驱使违法行为“春风吹又生”,需从源头、渠道、终端入手,“三刀”砍断这条“黑色”产业链。
在周用武看来,源头打击是“第一把刀”: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非法捕猎和走私的打击;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社交平台的监管,清理、过滤、删除涉及野生动物违法交易信息;尝试建立已有案底人员的专门档案库等。
“‘最关键的一把刀’则握在大众手中。”马波说,“没有需求就没有非法贩卖,不要让喜爱成为伤害。公众要认识到危害和后果,不要等到被法律制裁才知事态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