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关百姓健康,无论是一毛一分的“锱铢必较”,还是成百上千的“大刀阔斧”,每一分努力,都体现着浓浓的人民情怀。低一点,再低一点,“灵魂砍价”,砍掉的是水分,带去的是希望!
2、代言也是代“严”,明星有责任代消费者严格把关。
3、“一技之长,能动天下”“青春有梦,技无止境”“奋进新时代,技能创未来”。
4、劳动者的人生出彩,就绽放在千锤百炼、焊花闪烁、刻刀起舞的岗位上,就迸发在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产品、托起一流产业的拼搏中。
5、用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帮助老年人、残障人士等跨过数字鸿沟、越过技术壁垒,技术触角到达不了的地方,才能同样充满真心和温情。
6、旅行者与目的地双向奔赴、惺惺相惜,才能让旅行真正成为有品质、有价值、有温度的生活方式。
7、始于颜值,爆单并不难,难的是忠于品质、留住口碑,跟风一阵、昙花一现,伤了消费者,对品牌、景区来说,都是得不偿失。
8、一个富有内涵的“星”和一群正向追求的“粉”,共同构成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对现代社会的娱乐生态、文化样态才是真正的丰富。
9、“六亲不认”的步伐,让路人闻风丧胆;片子里的爽感,照进现实却多了些骨感。
10、真正的热度,是跬步积累之后,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至千里、成江海”。当“热度”留得下余温、流量配得上正能量,才能沉淀出真正的生命力。
11、正在拔节生长的直播行业,需要适时地“墩墩苗”“除除草”。
12、骑假马练不出真演技。流量转瞬即逝,常量才能长青。
13、商业意义上的流量只有多少之分,而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则有冷暖之别。流量代表了注意力密度,适度径流能带来甘泉的滋润,过载径流可能会引致决堤的风险。
14、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必然相遇,这种相遇应是一场尊重与信任的邂逅。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地培厚孩子成长的土壤、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
15、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让家校关系回归正轨,才能激发出“1+1大于2”的效果。
16、闲适因为忙碌才获得意义。如果摸鱼成为常态,放松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划水占据人生,幸福就会失去方向。
17、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能“能闹的孩子多给奶”“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能让守法者吃亏,这是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更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善良风俗。
18、前脚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后脚就有可能是说掉就掉的“深坑”。
20、民警们见缝插针、十八般武艺的反诈宣传,只有真正与广大群众发生“化学反应”,才能见到实效。
21、只有全社会共同呵护,扬善与惩恶并举,才能让互联网成为善意的放大器,而不是恶意的扬声筒,才能让人们心无顾虑而不是畏惧行善,才能不断涵养人心向善的良好风气。
22、毕竞,相比技术的飞驰速度,面对面的温情、手把手的相扶和心贴心的交流,才是我们一致追求的幸福温度。
23、方便归方便,风险归风险,只有规避掉风险才能更加方便。
24、感动源于真实,而真实不是坐而论道就能做到的,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实现的,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就能再现的。
25、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用道德的阳光互相温暖,让社会浸润在文明的雨露之中。
26、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对所有公民都抱有温情和善意的社会。
27、健康中国,不仅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
28、翻过一座山需要多久对一辈子生活在悬崖上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村民而言,翻越家门口垂直落差800多米的大山,祖祖辈辈期盼了几百年;对深深渴望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中华民族来说,翻越绝对贫困的大山,世世代代奋斗了几千年。
29、重典治乱,猛药去疴。
30、擦亮人民至上的底色,做人民群众安全的守护者,金色盾牌始终在人民群众心中熠熠生辉。
作文素材热点:社会责任
为了应对此次肺炎疫情而启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从而逐渐缓解疫情直至其完全消退。无论是个人防护、生活和工作的注意事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病毒的传染性及感染可能性,不会因一个人的财富或社会地位而有所不同。每个人可以做的,就是做好防护,改变习惯,不隐瞒涉及防疫的个人情况,减少被传染或感染他人的几率。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也是对社会负责。
话题一:坚守
面对疫情扩散的风险,坚守是最有力的回答。武汉广大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成为这个春节最可敬的“白衣战士”;各地支援武汉的医疗队迅速集结,向着武汉出发;曾奉命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主动请战,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传统佳节,因坚守而动人;防控疫情,用奋战来回应。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行动,承载了多少人的健康;用自己的舍弃,换来了多少家庭的团圆,这不仅体现着敬业与奉献的价值追求,更展现出一种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
话题二:乐观
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建设非常神速,不过施工结束,接下来更大的考验是如何施救。
想说几个关键词:
一是全面,武汉提出要对四类人员“应收尽收”,希望这能尽快落实到位,其他地方也应该实现对需要收治或隔离的市民全覆盖。
二是细致,不论是患者、医护人员还是普通市民,都不是简单的统计数字,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希望管理、服务和保障能细一些,再细一些,回应需求和关切能“精确到每一个人”。
三是坚定,做到上面两条难不难肯定有难度,这就更要坚定决心去做。病毒不会讲情面,我们退后半步,它就会大举侵袭。对每一个人都负责,才能打赢这场全民“战疫”。
话题三:考验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度如何了,现场是怎样的场景呢……乖乖宅在家的网友们围观工地建设的直播,自称监工、包工头,并欣慰于宅在家的日子找到了一份新工作——“云监工”。镜头下,是现场4000余名工人,近千台大型机械24小时轮班抢建;屏幕外,是千万网友轮番的守候,一字一句的祝福与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信心!
在直播间留言区,玩成语接龙、编写小说、科普建筑知识、集体留言合影……千万忙碌的网友将智慧集结一处,以文字传递心声,甚至还制作了一系列的表情包。疫情当前,人们乐观不减。这场慢直播的出现,让全国网友直击医院建设进度,并能够互动参与其中,大大稀释了焦虑情绪。而“云监工”们由此也找到了又一个为武汉加油的方式。
话题四:谣言
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类似“1月26日主持人白岩松邀请钟南山介绍疫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被传染了”“空中喷洒防疫药剂”等等,这样的谣言在百姓间扩散蔓延,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恐慌。
话题五:标语
“带病回村,不孝子孙”、“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相比城市一贯的严肃正经,乡镇宣传以其硬核风格在网上受到了大量追捧,成为这个春节屈指可数的乐趣之一。这些朴实中带着丝丝土气,又狠又让人想笑的标语和防疫宣传工作的严肃形成了反差萌,让人在铺天盖地的坏消息中有了一点慰藉和希望。
一直以来,标语都是重要的传播工具。从城市到农村,随处可见。作为一种宣传方式,标语优势明显。比如防疫标语:“口罩你不戴,病毒把你爱。”口罩和病毒,名词对名词,“戴”和“爱”都是动词,且韵母为“ai”,对仗又押韵,十分好记。同时也利用了大家对生病的恐惧心理,号召大家戴上口罩。如此机智又实用的标语,真是让人点赞!
对于2019年的时事新闻素材来说,有哪些可以作为作文素材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简短的时事新闻作文素材。
简短新闻热点社会事件素材
1、某公司设立“孝顺金”
某公司设立了一项特别规定,每月员工的工资必须要扣留50元,主要是当做父母的孝顺金。一年扣600元,每年中秋、春节两大节日,由公司向员工的父母各汇寄300元。“孝顺金”一经形成制度,员工一致赞成,家长十分感激。
适用话题:尊老爱幼和谐社会发展孝心
2、清华大学教授去世后,其善举才被发现
清华大学的赵家和教授,一辈子生活简朴,一件毛衣一穿就是10多年。平时他对自己特别抠门,但是没曾想到他自己隐姓埋名捐出1500多万元,资助了两千多名穷苦孩子上学。这件事直到他去世好几年后才被人知。
适用话题:奉献精神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爱心
3、深圳虐童事件再次发生父母对女儿拳打脚踢
12月22日,一段长约3分16秒的视频在微博在网上引起轰动。主要是在监控里看到一位妈妈经常殴打女孩,甚至爸爸下班回来后也会一起拳打脚踢。手段之残忍让人触目惊心。
4、“花样美男“成了一种潮流时尚
现在社会有种风气,叫男孩比女孩更女孩。主要是讲述很多小孩在模仿一些“娘化”偶像明星。比如化浓妆、描眼眉眼线、涂口红、割双眼皮等等。近年来,这类男孩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其实主流社会应该表达健康自然的性别审美,而不能满屏都是男子女性化的审美。
适用话题:潮流与时尚跟风做好自己
5、权健与丁香医生纠纷事件
适用话题:利益与道德人性
2019年时事新闻作文素材
一、虽远必救,再难必援
【人物】
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医生鲁军体及全体救援人员
【故事】
在玻利维亚务工的中国工人熊富兴,不慎被工地的重物砸成重伤。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身边又无家人照顾,熊富兴的家属请求回国治疗。接到求助后,离熊富兴老家陕西白河县最近的三级甲等医院——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派出神经外科医生鲁军体,辗转5个国家、行程2.5万公里,远赴玻利维亚接他回国。归途中,鲁军体既要密切监测熊富兴身体状况,又要负责喂药、吸痰、雾化、导尿等护理工作,辛苦可想而知。经过多日颠簸,熊富兴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抵达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接受后续治疗。
【点评】
从中国到玻利维亚,海外有一方发展的舞台;从玻利维亚到中国,祖国永远张开着怀抱。受伤的熊富兴、急救的鲁军体,他们虽是陌生人,却在跨越大洋、相隔万里的救援行动中,让“同胞”二字生辉,“虽远必救,再难必援”。
二、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
守护敦煌遗产的彭金章、樊锦诗夫妇
【事件】
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生樊锦诗选择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她的恋人彭金章则被分配到武汉大学,两人从此开始了长达23年的两地生活。1986年,她被批准可以离开敦煌,却选择了放弃。彭金章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奔赴敦煌。其间,两位教授相隔2000多公里,樊锦诗经历了一个人拉扯孩子的艰辛,也承受了孩子不在身边的痛苦。但数十年间,他们将生活最好的日子留给了文化建设。如今,数字敦煌上线,敦煌莫高窟被赋予了新生命。
23年,2000多公里,这是怎样的时空距离对樊锦诗而言,这是留给文化血脉的一份坚守;对彭金章而言,这是对妻子人生选择的一种呵护。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何其普通,又何其珍贵。
三、挽起共同发展的臂膀
浙江安吉黄杜村农民党员
浙江安吉黄杜村原是贫困村,村里办过竹品厂、拉丝厂、铸铁厂,种过红竹、辣椒、板栗,都始终没能富起来。结合当地实际,乡政府推广白茶,黄杜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2018年,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党的政策好嘞,送来白茶苗喂,总书记等咱们嘞,脱贫奔小康喽喂……”在四川青川县沙州镇的深山中,村民们争种来自浙江的白茶苗,一首“薅草锣鼓”号子在山间回荡不绝。15年前,白茶叶成为“金茶叶”,黄杜村村民走出一条致富路;今天,浙江名茶“落户”川黔,一域的“致富经”将推广为多地的“脱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