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养老问题的重视,无疑为老年人带来了福音,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会忘记为社会付出过辛勤劳动的个体,社会要确保这一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此外,报告中还提到要推动社区养老、解决老旧小区适老化设施改造、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等举措。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老年人创造更加宜居的养老环境,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国策之温情,民生之期望。养老问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面镜子。它映照出我们对老年人的态度,也透视出我们社会的温度。同时让“老有所养”成为社会最温暖的底色,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担当与荣耀。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王瑞鸿: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老龄化已经日益走近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21.1%,其中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15.4%。这意味着我国不仅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正式步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意味着老年个体的幸福和家庭的和谐,更代表着社会的稳定。这种人口观和老龄观的巨大转变要求我们必须革新思维,重新审视银发浪潮。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老龄化问题不仅放在社会保障等技术层面来解决,同时,进一步将其提升到社会治理等更宏观、更系统的战略高度来思考,这应该是当下以及未来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方向和主导策略。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老年人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的财富。这有赖于老年友好型家庭、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组织、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全面形成。只有这样,才能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在此基础上真正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善治社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