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3.08.18
中国文化传媒网讯(记者梁祎)4月18日上午,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京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古籍普查重要发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副主任陈红彦等出席了发布会。
据张志清介绍,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包括189家藏书单位的1516部古籍,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有16家。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囊括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名录中抄稿本数量颇多,收录明清56位名家稿本76部,宋元拓本71种,舆图43种,放马滩出土的西汉纸质地图为世界上最早的纸质地图;收录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珍品286部,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等12种民族文字。其中,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而新发现的大量藏文文献(如西藏博物馆所藏的元刻本《释量论》)也成为民族文字文献的一大亮点。
李政忠说到,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单位,涉及文化、教育、文物、民委、宗教、档案、新闻出版总署、中科院、社科院、部队、中医等系统,包括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等不同类型的单位和个人。此次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宗教、少数民族入选单位有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
此次普查,安徽皖西学院、山西高平图书博物馆等一批过去不为人所了解的古籍收藏单位进入视野,学术价值和重要版本的新发现也体现出古籍普查重要呈现的新特点。如鹤轩笔札不分卷,记录了蒲松龄南游宝应、高邮时撰写的文稿,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辽宁省图书馆藏南宋淳熙八年本《扬子法言》,墨色莹洁,初刻精印,弥补了台州本“三子”的空缺,为海内所仅存。这些重要发现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重要成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文献资料,对我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选工作的带动下,江苏、山东、广东、广西、辽宁、陕西、河南、甘肃等18个省份也相继开展了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评选工作。截至目前,国务院正式颁布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11375部古籍入选,命名16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许多珍贵古籍得到保护,众多古籍收藏单位的收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对全国的古籍保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特色古籍
(一)最大牛肩胛骨北图5405
此为一块完整肩胛骨,刘体智旧藏。全骨有卜辞36条。正反面有218个字,长凿圆钻51个。骨上的小圆钻,钻深而且小,直径在0.3厘米至0.4厘米之间,沿圆钻边缘微见灼痕。其长凿最小者为0.4厘米,最大者为1.6厘米。有的凿钻无烧灼的痕迹。骨长43.5厘米,宽24厘米。它是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中,字数最多,凿钻最多,尺寸最大,骨形最完整的一块骨中之王,更是国内外所罕见。在甲骨卜辞中有关卜雨的内容很多,但是在一块骨版上以连续的方式,记载11天卜雨情况的则不多。而被留存在整版的肩胛骨之上,为数不少的钻凿形态,为我们开辟研究甲骨背面钻凿形态新领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著录及释文:
北图5405
旧藏:刘体智
实物尺寸:43.5×24厘米
质料:牛骨
字数:正面193字,背面25字
著录情况:《甲骨文合集》33747
主题:祭祀、气象
时代:商武乙文丁时期
分组:历组
释文:正面:(1)己巳卜,雨。允雨。三
(2)己巳卜,辛雨。三
(3)己巳卜,壬雨。三
(4)己巳卜,癸雨。三
(5)己巳卜,庚雨。三
(6)庚不雨。用。三
(7)己巳卜,辛雨。三
(8)丙子卜,丁雨。三
(9)丙子卜,丁不雨。三
(10)丙子卜,戊雨。三
(11)丙子卜,燎雨。三
(12)丙子卜,雨。三
(13)丙子卜,雨。
(14)丙子卜,目雨。三
(15)丙子卜,丁雨。三
(16)戊寅卜,雨。三
(17)戊寅卜,己雨。允。三
(18)庚辰卜,雨。三
(19)庚辰卜,辛雨。一
(20)庚辰卜,壬雨。一
(21)甲申卜,目、羊。三
(22)甲申卜,山。一
(23)甲申卜,十山。
(24)甲申卜,十山。二
(25)甲申卜,丙雨。二
(26)甲申卜,丁雨。二
(27)乙酉卜,丙戌雨。三
(28)丁亥卜,戊雨。允雨。
(29)己丑卜,目、羊。三
(30)己丑卜,庚雨。
背面:(1)戊辰,雨。一
(2)戊辰,不雨。一
(3)己巳卜。
(4)己卯卜。
(5)二日今雨。
(6)癸亥力三冎三。(倒刻)
(二)四方风甲骨北图12789
此块甲骨颇负盛名,不仅是因为其命运曲折,也由于其内容特殊。起初,学者多认为此片甲骨为伪刻。因为当时所见拓片只拓了有字部分,并没有拓出该骨的全形;另外上面的刻辞也非卜辞,骨的背面也没有钻凿痕迹。后来,胡厚宣撰写系列论文,力证此片甲骨不伪,目前已取得学术界共识。此片甲骨刻辞内容记录司出入风和日月长短的四方神名以及风名,同样的内容见于《山海经·大荒经》,反映出当时人已认识到,一年之中,随着季候的推移,风向有所变化,昼夜长短也有不同。
北图12789
著录及释文
实物尺寸:25×15.6厘米
字数:24字
著录:《甲骨文合集》14294
主题:宗教
时代:商武丁时期
分组:宾组
释文:(1)東方曰析,風曰。
(2)南方曰因,風曰。
(3)西方曰,風曰彝。
(4)[北方曰],風曰。
(三)苍颉篇西汉竹简北京大学藏
为秦代丞相李斯所编的小学识字之书,以秦篆写成。此竹简保存了1300多字,其中大多数为首次发现,对于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西汉时“闾里书师”将之与另两种秦代小学书籍《爰历》、《博学》合一,仍称《苍颉篇》,此书约在南宋以后即亡佚。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继上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对中国上古历史、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四)赵正书西汉竹简北京大学藏
《赵正书》存竹简50余枚,近1500字,为史书。书中围绕秦始皇之死和秦朝灭亡,记述了“秦王赵正(政)”(秦始皇)、李斯、胡亥、子婴等人物的言论活动,其成书年代应在西汉早期,提供了西汉早期人讲述秦朝历史的一个新文本。书中的部分段落见于《史记》的《蒙恬列传》、《李斯列传》,但又不尽相同,有可能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参考的资料之一,具有史料价值。
(五)老子西汉竹简北京大学藏
这是继马王堆帛书甲乙本、郭店楚简本之后出土的第四个《老子》古本,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古本。郭店本和马王堆本虽然年代较早,但郭店本的内容仅为传世本的五分之二。马王堆本虽是全本,但残破较甚。北大简本《老子》经拼缀后共保存近5300字,阙文仅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一。是目前最为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简背有“老子上经”、“老子下经”两个篇题,这是《老子》书名在简帛文献中的首次发现,证实了《老子》称“经”的记载;它还保存了完整的篇章结构,共分77章,对研究《老子》古本分章问题很有价值。
(六)反淫西汉竹简北京大学藏
这是一支残简,也是一篇“七”体汉赋,背面写有“反淫”二字,意为反对过度地放纵欲望,文中以魄子患病,魂铺叙七事以起其病结构全篇,七事有射御、游观、歌舞、宴饮等,其文体及部分内容与枚乘《七发》接近,但又有不同,文学价值很高。枚乘《七发》是现存西汉文仅有的七体文,《反淫》的发现,对西汉七体文研究有重要意义。
(七)保训战国竹简清华大学藏
《保训》共11支简,简长28.5厘米,两道编。在这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简书长度特殊,文字风格与众不同,记载了周文王临终为儿子武王讲述两件上古史事,用以要求太子遵行“中”的思想观念,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该简的考证和释义引起诸多学者兴趣。
(八)祭公之顾命战国竹简清华大学藏
《祭公之顾命》共21支简,简长44.4厘米,三道编。原有篇题。简文记载祭公谋父临终前告诫前来探视的穆王,应当总结夏、商败亡的教训和文王、武王成功的历史经验,保守周王朝基业。同时嘱咐共同执政的三公要更好地辅保穆王。简文可与西周不少青铜器铭文对勘,对传世文本的释读等诸多问题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九)楚居战国竹简清华大学藏
《楚居》共16支简。简长约47.5厘米。无缺简。书写工整,是典型的楚文字。简文讲述楚公、楚王之居处与迁徙,其中许多地名可与已发现的楚简联系对照,是研究楚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出土文献,对于早期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蕴含丰富的史料价值,为目前的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十)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八卷宋朱熹撰南宋刻本(有影抄补配)徐州市图书馆藏
此部《四书章句集注》原是徐州市图书馆捡选剩余之物,搁置在待处理的废书滥纸中。古籍普查开始后,徐州馆一位古籍管理人员又去废书滥纸中寻宝,结果陆续找出散册,终成完轶,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书字体端庄,纸张细润,墨色清纯,一派宋版书气象。其印纸是由三层薄纸粘裱在一起之后才行刷印的,由于纸薄,刷印时透墨,使第二层、第三层也透印出字迹。这种以三层薄纸粘裱在一起再行刷印的书叶,过去在宋版书中没见过。该书钤有“席鉴之印”、“席氏玉照”、“别字萸山”、“赵宋本”等印记,表明该书曾是席鉴家的插架之物。其有若干卷是影宋抄配,其影钞之工致,确可谓墨妙笔精,毫厘不爽,毕肖宋刻。字画结体确在欧、柳之间,盖即出自席氏之手,十分珍贵。而此书亦未见于各大书目著录。
(十一)[明代乡试录]二百七十三种明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藏
(十二)《释量论》藏文元至元间第三帝师达玛巴拉大都刻本西藏博物馆藏
元刻本《释量论》是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区古籍普查中首次发现的年代可考的藏文古籍元刻本。其末叶题记曰:“佛法及众生,怙主忽必烈。达玛巴拉劝请,施刊五百函。供讲学佛学,愿佛法昌盛。祝法王永固,众生皆成佛。”达玛巴拉(1268-1286),八思巴之侄,公元1282年至1286年间在京任元朝第三任帝师。故据题记内容推知,《释量论》应于元至元年间刻成于大都。《释量论》由古天竺佛学家法称著,为古印度量学(因明学)著作,亦译为《因明注疏》,为作者“量学七书”中最详细的一种,是因明学者必备的重要参考书,作者对因明学家陈那《集量论》进行详细阐释,以它作为基础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此书的翻译,进一步开拓了藏族因明学发展史。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中发现的西藏博物馆藏《释量论》,是继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藏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更重要的是,《释量论》作为十三世纪藏文刊印本,比藏文永乐版《大藏经》要早于一个世纪。
(十三)鹤轩笔札不分卷(清)蒲松龄撰稿本青岛市博物馆藏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因撰有著名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鹤轩笔札》是蒲松龄南游江苏宝应、高邮为孙蕙幕宾时,代笔的书启、公文、谕告等,为康熙九年(1670)十月至康熙十年五月间所书80篇文稿。有蒲松龄题签,分别为“鹤轩笔札自庚戌十月初三日起至年终止”、“鹤轩笔札辛亥正月起五月止”。钤“松龄”、“柳泉居士”印,卷前有王统照叙言。此稿本展示蒲松龄少为人知的经历和思想,有助于读者在政治历史、学术思想等方面上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十四)明史抄略不分卷(清)庄廷鑨撰清吕无党家抄本周圭璋章炳麟张元济赵万里跋国家图书馆藏
此本密行小字,行楷兼备,刚劲有致。所记史事,许多是正史中未收录的。
(十五)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记(唐释)怀仁集王羲之行书唐咸亨三年(672)刻石北宋拓本上海图书馆藏
册页装,墨心25.8×12.7cm。此北宋晚期拓本,有填墨痕迹。有王澍、蒋衡、孙义銞等题跋。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澡,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
(十六)皇甫诞碑(唐)于志宁撰(唐)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七年(643)刻石宋拓本
册页装,墨心24.6×15.5cm。碑今存西安碑林,明代碑断,此宋拓未断本,此碑书法用笔、结体及字形具有北齐风格,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基本特点。有王同愈、罗振玉、邓邦述等题跋,并吴湖帆所绘《四欧堂校碑图》。
(十七)茶录(宋)蔡襄撰并正书北宋治平元年(1064)刻石宋拓本上海图书馆藏
册页装,墨心18.8×9.8cm,疑为孤本,下篇《茶罗》后有残缺,经翁方纲临补完善。有翁方纲、蔡之定、林则徐题跋。
(十八)道因法师碑(唐)李俨撰(唐)欧阳通书唐龙朔三年(663)十月十日刻石宋拓本上海图书馆藏
册页装,墨心25.3×15.2cm。此本第四行“师”字钩笔完好,第十一行“冰释”、第十三行“善逝”未损,有额。有潘宁、何绍基、王存善题跋,该碑唐龙朔三年(663)镌立,现存西安碑林,是欧阳通的代表佳作。欧阳通为欧阳询之子,师承父法,刻意临摹,锐志钻研,后与父齐名,世称他们父子的书体为“大小欧阳体”。
(十九)西汉纸质地图甘肃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出土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藏
(二十)《洛阳十邑舆图》清嘉庆绘本国家图书馆藏
(二十一)《西湖全图》清嘉庆四年(1799)彩绘本国家图书馆藏
此图将西湖内外诸景荟萃尺幅,绘为总图。图中诸名胜重彩敷色,金粉细绘,并贴有小楷标签说明,湖山名胜星罗棋布,令观者如在几席间鸟瞰西湖美景。
(二十二)般若波罗蜜多经藏文九至十世纪写本西藏自治区山南仲噶县曲德寺藏
此本为吐蕃王室供奉的佛经,在吐蕃写经制度研究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资料价值和文物价值。
(二十三)江格尔击败残暴古日古木之章托忒蒙古文清抄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此本为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篇章之一,保存完好,是目前新疆境内发现的唯一抄本。2006年《江格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部分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简介
(一)中国嵩山少林寺
(二)西藏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于1999年10月落成开馆。馆藏古籍23087册,其中善本有8000册。有自吐蕃时期至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文典籍、金石铭录、手写本、木牍木简,多为刻本和写本,梵夹装为主。载体有纸质、金石、桦树皮等,部分为朱砂、金、银、宝石等珍贵材料书写而成。有13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文献名录》,是西藏自治区入选最多的单位。西藏博物馆单独设立两个古籍特藏书库:贝叶经专库(新建)与古籍书库,总面积120平方米。所藏古籍皆有包经布及夹板,并配备有专用书柜。西藏独特的气候特征是纸质古籍保管的良好自然条件。藏文古籍纸质材料狼毒草有天然驱虫功效,同时通过投放藏香,达到防虫效果。
(三)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喇嘛达赖的冬宫居所,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里,收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和工艺品。其中古籍共有33781册,善本3840册。藏书内容广泛,涉及西藏医学、天文历算、高僧大德的传记与文集、佛教典籍等。藏品以梵夹装为主,部分古籍为金、银、玛瑙等珍贵材料书写而成。其特色藏品是藏文大藏经,包括不同时期和不同版本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收藏贝叶经328部。布达拉宫藏书之所称为经书库,共有三处封闭式书库,其余多为开放式殿堂藏书。布达拉宫是文物保护单位,所藏古籍均按照文物标准保管与使用。1984年,布达拉宫管理处开始古籍整理工作,目前已编目古籍21917函,待编目11864函,已出版3部古籍书目。现正在对藏书进行数字化工作。
(四)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公园”,是历代喇嘛达赖消夏理政的地方。七世喇嘛达赖格桑嘉措于18世纪中叶创建,后经历代喇嘛达赖扩建,至20世纪初形成现有规模。占地36万平方米,是西藏规模最大、风景最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集园林与宫殿建筑为一体的宫廷式园林。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罗布林卡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与文物。古籍藏量为4100册/件,其中善本1000册/件。各印经院印制的不同版本的藏经,如德格版、拉萨雪版、塔尔寺版以及藏文手抄本,尤为珍贵。有8部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罗布林卡作为文物保护单位,防火防盗设施较为齐备,所藏古籍均按照文物标准保管与使用。
(五)西藏自治区档案馆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是由1959年6月成立的西藏文物古迹、文件档案管理委员会文件档案组发展而来的。现为自治区省级综合档案馆,是集中统一管理西藏自治区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各类档案的重要基地。现存档案300余万卷(册、件),同时还藏有4661函非档案类古籍文献。藏品时代始于元代,历经明、清、民国直至20世纪50年代;文种以藏文为主,包括汉、蒙、满、梵、尼、英、俄等十余个文种;载体有纸质、木质、骨质、缣帛、金石等;书写用料除墨之外,部分珍本典籍则以金、银、翡翠、珊瑚、珍珠、朱砂等研磨调制后书写于磁青纸面,尤为珍贵。西藏自治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该馆工作,在硬件设施、人员配置、档案的抢救与整理等方面都有较大投入。对于藏文古籍档案,该馆一直根据《档案法》的规定,积极进行抢救保护和整理工作。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首次公布古籍普查重要发现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六年来,先后组织评审、经国务院公布了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1375部),以此为抓手,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挖掘出一批不为人知或少为人知的珍贵典籍,发现了大量在过去鲜为人知却珍品迭出的古籍收藏单位。
一、古籍版本、品种及学术价值重要发现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初接受捐赠、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文献,总数达3300多枚。据竹简上“孝景元年”纪年推断,其抄写年代可能在汉武帝时期,是继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
国家图书馆近年先后五次入藏五百余件西域文献,其中梵文佛经是建国以来首次成批发现的梵文文献,译自佉卢文的梵文《贤愚经》残片为国内外仅存,汉文《孝经郑氏解》残片等文献也非常珍贵,成为推进中亚研究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旅顺博物馆藏九世纪归义军时期敦煌写本《六祖坛经》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被尊崇为“经”的佛教典籍,曾遭列强掠走流散日本,一度被认为早已亡佚,直至2009年旅顺博物馆开展古籍普查时才被发现,是现存五个敦煌本《坛经》中文字脱漏最少、错误最少的传本。
国家图书馆近年入藏《大宝积经》一卷,是《开宝藏》零种。开宝藏是北宋初年由政府主持在益州(今成都)刊刻的释家大藏,是我国也是全人类第一部印本大藏经,目前已知全世界仅存十二卷,每一件都可谓吉光片羽。国家图书馆藏本的发现再次引起学界轰动,其与通行本《大宝积经》的经文差异,为研究我国第一部雕版佛教大藏经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证据。
辽宁省图书馆藏南宋淳熙八年(1181)本《扬子法言》(西汉扬雄著),墨色莹洁,初刻精印,弥补了台州本“三子”的空缺,为海内所仅存。
徐州市图书馆藏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曾尘封于书库中,该书在古籍普查之前从未曾见著录于各大书目,直至开展古籍普查后才得以重现于世。
南京图书馆藏宋刻《龙川略志》六卷《别志》四卷。苏辙《龙川略志》、《龙川别志》,通行本多为两志分刻。南京图书馆藏本是目前仅见的两志合刻宋刊宋印本,原为苏州顾氏过云楼藏书,后由南京图书馆购藏,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辽代大悯忠寺刊本佛经《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二卷》系私人藏品,该卷狭行密字,手写上版,为研究辽代书籍的版本形态和版刻风格提供了新的资料,是辽刻佛经又一重要发现。
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元刻明修本《十三经注疏》在2007年古籍普查前未为人知,书中保留了宋建安刘叔刚刻书痕迹和元代覆刻、新刊以及明代修补、另刻的特征,是国内仅存的三部附释音《十三经注疏》之一。
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内府录副写本《永乐大典》(卷2272至2274“模”字韵的“湖”字一册)是2007年11月全国古籍普查专家组赴华东核查古籍善本时,意外发现的加拿大籍华人收藏品,后以国家文物征集经费购得。它的发现和购藏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作为流散海外的中华典籍实体回归祖国的成功案例,对此后海外藏中华典籍的回归和保护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国家图书馆藏《明渤海孙氏积善堂题赞手卷》历经600余载,内有永乐至洪熙年间43位朝廷重臣、翰苑名流、书法名家所做题赞,2011年孙泰来先生代表孙氏家族将手卷捐赠国家,成就了化私为公的义举。
河南私人所藏明代金陵本《本草纲目》是目前中国民间发现的唯一一部金陵本全本。金陵本作为各版本《本草纲目》的祖本,在此前全世界只存全帙8部,我国国内仅藏2部。该本的出现使国内全本数量增加至3部,可谓意义重大。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范围不仅涵盖传统意义的汉文善本古籍、简帛文献、敦煌遗书、碑帖拓本、古旧地图等特藏文献,还包含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和珍贵的外文古籍。作为藏文古籍普查的重要成果,西藏博物馆收藏的元至元间第三帝师达玛巴拉大都刻本《释量论》是西藏地区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中首次发现的元刻藏文古籍,它的出现推翻了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说法,体现了中央与西藏地方政权的密切关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托忒蒙古文抄本《江格尔击败残暴古日古木之章》,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篇章之一,也是目前新疆境内发现的唯一抄本。民族文字古籍普查的顺利开展,不但保证了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为我国各民族文化融合、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一批过去不了解的古籍收藏单位进入视野
在全国古籍普查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工作过程中,不但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籍版本和品种,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还有一批收藏单位及所藏善本古籍进入我们的视野。据不完全统计,在参与《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的单位中,就汉文古籍申报,就有近百家单位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藏书单位中未曾出现过。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地区以外,共有2343家单位参加古籍普查;另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过程中所见的香港11家、澳门1家,目前我们已掌握了2355家单位藏有古籍。一些单位不但藏量较大,而且珍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孤本。
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资料馆藏有十万册古籍,其中1795年前的善本古籍有629种,1.2万册件,中国古兵书是该馆藏书一大特色,而该馆所藏《十三经注疏》是现存的三部中品相最好最全的一部。
安徽皖西学院图书馆藏有三万册古籍,在参加《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之前知名度不高,该馆古籍藏量较多,善本比例较高,其中宋衢州州学刻元明递修、温廷敬跋《三国志》成为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一大亮点。
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古籍20余万册,其中善本两千余种,古代方志两千余种,还有敦煌遗书、舆图及民族文字古籍等特色藏品,所藏宋刻本《列子冲虚至德真经八卷》、元刻本《棋经十三篇》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海内孤本《壬寅消夏录》和《装余偶记》等也弥足珍贵。
慕湘藏书馆是以原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蓬莱籍少将、慕湘同志命名的藏书馆,该馆在参加《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之前鲜为人知,藏有古籍4493部16603册,其中善本587部3208册,均是按照慕湘将军遗嘱无偿捐赠。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多为早期家谱,颇具地方特色,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中入选六部古籍。
在全国古籍普查中,各行业的古籍收藏单位也都积极参与,中国书店、上海图书公司等经营单位收藏的敦煌遗书、雷峰塔经、宋刻本《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礼记》二十卷、宋刻元明递修本《重刊许氏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二卷等均是镇店之宝,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增添了亮色。
依照宗教习惯,宗教单位的藏品在过去一直秘不示人,在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过程中,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藏一件珍贵的《开宝藏》赫然出现,给众多评审专家无限惊喜。上海龙华寺的《雷峰塔经》、《元官藏》、《永乐南藏》均为存世稀罕之书。
澳门大学的三部明刻古籍、澳门中央图书馆手稿本《四库全书提要稿不分卷》等文献的入选,则开内陆之外古籍收藏单位参加普查登记的先河。
在广大公藏单位踊跃参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同时,申报工作也得到了众多私人收藏家的支持,芷兰斋、元雨轩、济南周晶、洛阳晁会元、缘督室等私家收藏的各类宋元明善本、珍贵稿、抄本等也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