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的天堂,祈福求祥净化心灵的圣地。

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天赐天府名四川,奇秀险幽寰宇间。美景尽览不胜数,闲谐逸趣众万千。

聚焦景区、媒体、交通,全方位最新旅游新闻资讯展示。

足不出户,还原360°真实峨眉全景。

沧海扬尘土,古地辟蚕丛。神蛾破茧出,修眉绝世容。

九月242019

峨眉山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1996年绝大部分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根据名录清单、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寺院(文物保护点)和馆藏文物分别简介。

圣寿万年寺普贤铜铁佛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铸造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通高7.35米。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跏趺坐莲台。六牙白象背负莲台,神态慈祥,步履稳健,似欲前行。为什么大白象有六颗牙,在佛经中曾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白象腹壁中空,系多块焊铆而成,体态匀称,造型逼真,技艺精湛,实为国内罕见,充分体现了宋代四川地区的冶炼工艺技术。现存峨眉山万年寺砖殿内。

卢舍那观音瓷佛像铸造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4月初8,名“卢舍那佛”,意译为报身佛,故以佛名寺为瓷教寺。瓷佛通高2.47米,色泽光莹,形态生动。佛坐千叶莲花,身缀千佛衣,是根据《梵纲经》“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之意而造型。

阿弥陀佛铜像铸造于明代,通高1.75米,造型精美,通体敷金。现存万年寺巍峨宝殿内。

三身铜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别传和尚铸造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佛像均为紫铜铸造,每尊通高3.85米。原置于毗卢殿,民国年间殿毁于火后仅佛像尚存,1954年移至万年寺。三身佛像造型精美,历史悠久,是明代铜铸造像的杰作。现存大雄宝殿内。

华严三圣铜像铸造于明代,左文殊右普贤,通高1.25米,中为释迦牟尼,通高1.3米,造型精美,通体贴敷金,现存纯阳殿内。

七佛造像铸造于清代,是较早期的脱纱造像,工艺细腻,保存完好,现存报国寺七佛殿内。七佛名称面向从左至右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过去迦叶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毗舍浮佛、南无过去尸弃佛、南无过去毗婆尸佛。华严铜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铸造于元代末年,原置圣积寺,1972年迁报国寺,1982年4月迁至伏虎寺。该塔紫铜冶铸,属剌嘛塔造型,塔身为四角覆钵状,内有法相轮七层,呈八柱体,刹杆为六角,刹顶由宝盖、宝瓶组成。塔通高5.8米,7面,14层,原须弥座已毁,后补为砖石座。塔座、塔身、塔刹铸有佛像4700尊,塔体内外还有《华严经》文。现存伏虎寺“华严铜塔”亭内。

圣积铜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钟由别传和尚于明嘉靖四十三(1564)甲子年闰12月24日起,在四川古江阳郡(今泸洲、富顺之间)铸奉,次年运至峨眉打磨,明隆庆丁卯年(1567)8月14日悬挂于峨眉城南圣积寺老宝楼内。大钟音质洪亮,声及绥山,俗称圣积晚钟,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之一。钟体通高2.4米,径2.2米,唇缘厚0.2米,腹壁厚0.10米,钟纽残高0.31米,重25000斤,钟下口呈12瓣莲花状,向外微张,每瓣有仰莲花线描纹饰,莲纹之上有凸线箍二围,箍线宽0.08米。钟表铸有晋至明嘉靖1274年之间,历代帝王和曾经支持佛教的文武官员,以及资助铸钟的僧俗人士名讳,内壁铸有《阿含经》部分经文和佛偈等。民国2年(1913),四川总督尹昌衡曾下令将铜钟冶化,用其来铸造铜钱,顶部被击一洞。“文革”(1966年)初期,该钟被当着“四旧”运至重庆回炉,因钟体太大无法进炉,纽部又增添一窟窿。铜钟幸存后运至成都,“文革”结束后才运回峨眉山,因圣积寺已废,暂置报国寺外数年。在此期间,报国寺普超法师曾出资进行修复。1983年文物部门拨专款在凤凰堡上新建了“圣积晚钟亭”,次年迁入亭中。

普贤愿王铜印铸于明代,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敕建峨眉山普贤砖殿时钦赐。印为正方形制,质地铜,边长11.5厘米,钮高11厘米。印文为阳文,篆书“普贤愿王之宝”,印面上方有行书“大明万历”、左为“御题砖殿”、右为“敕赐峨山”文字。是明代帝王崇尚支持峨眉山佛教的重要物证,现存峨眉山万年寺内。

智者禅师衣钵塔明万历末年创建,此塔通高7米,7层,塔基直径1.6米,为青石实心,雕镂古雅,檐角高啄,每级有佛像数十,塔座为八角,有“二龙戏珠”和莲花饰的浮雕。塔在1968年秋被毁,1988年将残存部分重新复原,是峨眉山目前现存唯一石塔,号称峨眉山第一石塔。现存神水禅院山门外。

无梁砖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峨眉山万年寺内,砖石结构。明神宗朱翊钧为母亲慈圣太后祝寿,赐重金与峨眉山白水寺,御令住持台泉和尚整修寺院。为了更好地保护普贤菩萨铜像,遣中贵二人来此,筑砖殿罩于普贤铜像之上,再建木阁覆之。明末时该阁被火烧,清代初年重建四层木制高阁,再毁后即存目前的砖殿。该殿坐西朝东,单体布局,穹窿屋顶,外方内圆,上圆下方,寓天圆地方之意。通高16米(含顶尖),直径16米,檐下施斗拱,壁上饰格窗,顶部正中饰飞天彩绘藻进,正面门额上有明神宗题“圣寿万年寺”五字。外墙上檐四周有仿木斗拱,每面16朵,檐(望)柱12根。殿外顶部有喇叭塔5座。内壁下部龛有24尊圆觉铁佛,上部有7层佛龛。据史料载,原供置303尊小铁佛和500罗汉,属宋、明时代铸造。目前仅存300余尊,多为现代补塑。2000年新铸大铜门4扇装于前后门。殿顶上的麒麟怪兽系1953年维修时增塑。

离垢园离垢园为伏虎寺主殿之一。相传为晋末行僧心庵开建,时名龙神堂,海拔高度630米,与大雄宝殿及两厢组成四合院落。因园隐于苍翠之中,任凭风卷残叶飞,屋面四季无一枝败叶,清康熙皇帝曾御题“离垢园”三字赐赠该寺,至今墨迹犹存。

大峨寺(旃檀堂)大峨寺位于圣水禅院后,相距不及百步,海拔高度880米。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横卧,唐代著名道学家吕岩题“大峨”二字,是后来寺名之依据。唐大历年间(772)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结庐于此,在石旁勤于耕读,写出了他的名篇《幽兰赋》而名声大噪。寺始建于明初,万历年间称福寿庵,清初重建后名大峨庵。康熙中期峨边参将李桢捐资扩建,变庵为寺。乾隆之际又扩建,数重殿宇,气势辉宏。清光绪年间圆明和尚增建殿宇,楼阁廊庑,崇宏无匹。寺周有许多文人墨客题刻,后面原有二石:其一名“棋盘石”,传为医药家孙思邈与白水寺高僧茂真在此对弈;其二名“中和”,二字由明代诗人高光题,意出《礼记·中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意高度慨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大峨寺建寺以来住比丘,复建后住比丘尼。1990年始,历经数年艰辛,目前已恢复殿宇两重,其余殿堂及佛像尚未圆满,两通康熙年间石碑孤立其中。大峨寺建筑布局坐南朝北,地势开阔,为还其历史面目,应恢复殿宇四重,目前已完成大雄殿和观音殿,两殿相距太近。整体建筑为木结构穿逗式梁架,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坐四级平台,素面台基,前后高差约30米。

广福寺宋之牛心院和慈云寺,明万历年间(1573)重建,曾曰前牛心寺,其别院称广福寺。该寺斜卧白云峡,傍依牛心岭,海拔高度725米。明崇祯末年(1643)建筑朽败,仅存别院一厢,名曰广福寺,前牛心寺即废。清康熙年间峨云禅师重新筹建,以牛心别院之名冠之。寺外远望古德林,楠木参天,俯瞰宝观溪,溪水直泻龙门。在此静听双溪涧合,急湍殷殷,遥瞻钵孟诸峰,烟云舒卷,漫步入龙江。寺旁的“望月亭”高峙崖旁,在亭中俯看双飞龙桥,可聆黑白二水之声,别有风味。广福寺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封闭型四合院落。由前殿(观音殿、含山门)、后殿(大雄宝殿)、两厢和附属建筑组成,规模较小。前殿有垂带式踏道多级,其中一半在屋檐外,另一半深入山门。前殿当心间为穿逗式梁架,一坡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坐二级平台。

牛心寺古延福院,也称后牛心寺,寺以牛心岭而名,海拔高度958米。该寺创建年代较早,据传唐时罗汉和尚初参香林,澄远和尚曾在洞中习静。宋代继业三藏法师重建,但规模不大。现存寺院建筑建于民国元年(1911),深居密林,环境幽静。历史上许多高僧来该寺居修研习。寺后有一岩洞,是唐贞观年间(627~649)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隐居之地。孙思邈采草药于山中,在洞中炼丹以求真方,为成就《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真人丹经》著名医著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岩洞遗址尚存。牛心寺建筑布局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全寺由前殿(弥勒殿)、主殿(大雄宝殿)、厢房组成。主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构架,其余为穿逗式结构,一坡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坐二级平台,前后高差3.3米。

雷洞坪唐、宋时称雷洞祠,明代改名雷神殿,曾有七尊铁铸“风雷云雨”之神放于殿中,以祈求风调雨顺,海拔高度2436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清圣祖玄烨亲赐《金刚经》一部,御题“灵觉”二字悬于寺门之上,乾隆年间寺僧闻奇、闻刚相继葺修,道光年间心量和尚复建,同治五年(1866)觉园禅师移建于此,现仅存一亭一殿。雷洞坪上至天门石为古“八十四盘”。坪左悬岩千丈,人迹难至,云雾迷漫,深不见底。相传下有伏曦、女娲、鬼谷等七十二洞,鬼谷子修练于此,尝闻殷雷发自岩下。“岩松无岁月,人语逼苍穹。”人若到此喧嚷,霎时云雨徐来,空翠湿衣。相传“有声则雨”之说,故有“禁语”二铁碑在此,该碑现已无存。寺右“雷洞坪”亭边山峦叠嶂,悬崖峭壁,每当云开日出,在此极目远望,满帘秀色,气势磅礴。原雷洞坪寺院木结构建筑早已不存,现存建筑改建于1992年,坐南朝北,砖石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面。

太子坪太子坪,原名万行庵,海拔高度2858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02)古智禅师开建,旁有“大欢喜亭”,喻登山至此,前行道路平坦,皆大欢喜也。清顺治时寺僧普权、闻达和尚先后重建,因供奉明神宗太子像而改名太子坪。为什么要供奉神宗太子像?传为明神宗之母慈宁太后朝拜峨眉山,到太子坪烧香许愿后果生太子神宗,故以太子之名名寺,并祀奉太子像。神宗在位期间,十分支持峨眉山佛教的发展。明清时从太子坪至万佛顶曾有许多寺庙,但因火灾频繁,屡建屡废。太子坪主殿是高山区留存下不多的清代建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寺周地势较宽敞,冷杉环抱,山花烂漫。太子坪建筑布局坐南朝北,原为四合院布局,现只存大雄宝殿及东厢房一部。大雄宝殿为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梁架,屋面原为木板树皮,现改成铝铁皮,素面台基,坐二级平台。

华严顶在九岭岗上,一峰耸翠,直摩云霄,峰顶即是华严顶,所处峨眉山第二层顶峰,素有“小金顶”之称,海拔高度1960米。华严顶古为玉皇亭(道教),清雍正七年(1729)通融、慧先二僧相继扩建为寺,后又几毁几建。华严顶的“华严”二字,按佛教有二释:一释因位之为万行如华(花),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二释“华严”意指《华严经》。《华严经》是佛教中最为上乘之典,以经名为寺,示佛地庄严之意。华严顶四周云遮雾盖,下临天梯,仰瞻金顶之奇,俯览玉笋之秀。附近有九龙井、桂花洞,相传在创建该寺时,因地无水源,老僧梦菩萨意旨,就地挖凿,水即涌出。桂花洞为桂花仙子住处,仙子常将丹桂芳香撒向人间,风景险奇。在此地可视诸寺群峰,声至遇仙寺,远及九老仙府。目前寺院建筑为1969年建立的“云雾物理观测点”(云雾站)旧址,坐南朝北,三合院落,因地势原因南方未封闭,木制简易剪刀梁架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石棉瓦屋面,似寺非寺,坐一级平台。

初殿初殿之名颇传神奇,相传初为蒲公私宅,海拔高度1740米。据史载: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有神奇隐士蒲公,采药上山,在此处见鹿迹现如莲花,寻踪至峰顶,忽现祥光,蒲公不解,去问西域来的宝掌和尚。宝掌云:“是普贤显象之兆。”蒲公被普贤菩萨应化后便改宅为寺,乃全山最早寺院之一,故曰“初殿”。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续恩禅师正式将初殿改建为大寺,崇祯时铸有铜铁佛诸天像30多尊。清康熙之际泓川禅师居此,江南比丘实林再进行修建,乾隆年间被火毁,南丹禅师又重建,与楚之、清学、月正诸师在寺精研佛法。清后期寺院又毁,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年间,规模甚小,原为四合院,后因破烂倒塌,现仅存大雄宝殿,房梁有题记。初殿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和铝铁皮混用,素面台基,踏道数级,坐一级平台,殿前为山门和厢房遗址,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息心所寺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时为小庵一座。相传古为息心居士静习之处,后开建为寺,故名息心所,海拔高度1460米。蒋超《峨眉山志》载:有嘉靖八才子之一富顺人熊过撰写的《息心所颂》,记述一长者说偈云:“身相如虚空,不摄善恶念;是名息心所,菩萨方便力。”应为寺名之凭据,明末寺宇荒废。清乾隆初年(1736)德辉和尚重建,现存大殿为清光绪初年遗物。解放后叠经维修,恢复了四合院,寺后百米林中辟为读书习经之地。寺周附近有大小鹅岭、石碑岗、仙女桥等遗迹。石碑岗原立一碑,刊刻明代傅光宅撰《峨山修改盘路记》,为考察峨眉山游山道的重要史料,但现已无存。“万籁无声心自息,一身非我物同春。”寺前视野开阔,是习静、禅定的理想之地。寺周高阁危悬,白云出岫,路颓雾接,如人身临其境,自会浮想联翩。息心所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主殿为木结构重檐穿逗式,歇山和悬山式屋顶均有,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多级,坐二级平台。原寺仅存主殿,近几年来进行了恢复维修,增建了后殿和附属厢房,恢复了四合院落。

慈圣庵寺寺地处万年寺山门左下150米处,海拔高度970米。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时无穷禅师创建,因内祀明神宗母慈圣太后塑像而得名,规模较小,清代曾扩建。民国初年因建筑破烂不堪,二十一年(1932)被拆除,二十九年(1940)能海法师募捐重建。1980~2001年多次维修。慈圣庵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木结构三合院,由主殿(大雄宝殿)及左右厢房组成,主殿当心间为穿逗式梁架,单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阶梯式踏道数级,坐二级平台。

善觉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善觉寺(二坪),古为宋皇坪,位于报国寺后,海拔高度620米。泰一书云:轩辕黄帝求道于天真皇人,坪上古有“宋皇观”和“授道台”。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先是道德禅师建“降龙院”于坪上。相传清康熙皇帝游峨时,寺僧因避“真龙天子”之讳,乃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康熙壬午年间(1702),康熙御题匾额“善觉寺”,降龙之名遂废。寺僧元亨禅师颇受康熙帝赏识,不仅赐该寺金刚经一部,还赠老僧诗联,联曰:“到处花为雨,行时杖出泉”,诗曰:“名山越遍,未到天涯,愿得真印,勤修离家,雷音虽拜,那见拈花,知此无益,再游中华,八旬老耋,行履不斜,言语忠厚,一字弗遮,观尔朴诚,朕意甚嘉,峨眉律卒,直逼云霞,明心见胜,寿守毋华。”寺中原有“八角楼亭”奉祀康熙帝像,遗址犹存。善觉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全寺由山门,前殿(普贤殿),中殿(药师殿),后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组成。山门和后殿建筑为现代恢复,均为穿逗式梁架,二进院落,一坡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约2米。

纯阳殿(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宋新建峨眉观,后称吕仙行祠,原为道教宫观。明代万历乙酉年(1585),明代御史赫卫阳之子赫瀛重建,历经数年建成,明崇祯癸酉年(1633),巡按四川监察御史刘宗祥增修,更名纯阳吕祖殿,简称纯阳殿,海拔高度940米。清代初年道士渐去,重建后为寺,供大士弥勒。乾隆、嘉庆年间(约1736~1796)扩建佛堂,纯阳殿旧址凋蔽于殿后,但名称沿用至今。寺后山是观瞻群峰之佳地,远眺层峦叠翠,金顶云浮,真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感慨,环寺古楠,遮日蔽天。寺后立明末清初石碑各一通,记述纯阳殿历史沿革。纯阳殿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木结构二进院落,属清代建筑,进山门右侧有一小天井。全寺由前殿(弥勒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殿(普贤殿)及厢房组成。前殿两侧厢房较宽,均为吊脚楼,山门前突,两边依次向后减柱,大雄宝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梁架,其中为穿逗式,重檐和单檐均有,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7.5米。

遇仙寺(乐山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清圣怀和尚茅蓬。清代同治元年(1862),圣怀云游归山后将其扩建为寺,海拔高度1700米。相传汉代窦谊隐居峨眉后升仙,千年后有人在此遇一老人,赐一竹杖,乘之化龙还乡,视其杖刻有“窦谊”二字,喻为“遇仙”,遇仙寺之名即取其意。历史上曾有不少高僧习静于此,圣怀和尚闭观的山洞隐于寺内。寺因地势特殊,处峭壁之腰,虽斗室蜗轩,与宏楼画阁相比却别有韵味。每当晨曦初照,山光明媚,猿啼鸟叫。俯玉笋峰,闲云幻变,仰望九岭,雾自涧出,雅趣横生。寺周岩畔苍苔如乱发,缠挂古藤下垂十余丈,缕缕不断,人称“普贤线”。传说普贤菩萨在悬岩绝壁意留此线,引渡游人攀登顶峰。遇仙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单体建筑,穿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原为树皮屋面,现为铝铁皮、石砌素面台基,阶梯式踏道多级,主体坐一级平台。寺因面积较小,门前附属用房简陋狭窄。

万缘桥(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又名积善桥和万渡桥,清代建筑,位于洪椿坪“洞天首步”坊下。该桥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横跨黑龙江上游,系石砌单拱平廊桥,为纵联式结构。全长16米,宽3.4米,通高11米。其中拱高5.5米,跨径8.4米。现存桥上木廊为光绪初重建,平面布局呈“工”字形,抬梁式二架梁用四柱,廊通高3.8米,两侧施座凳护栏,分四排用柱24根,沿桥缘二侧排成列,每行6根。桥旁有碑数通。

红珠山蒋介石官邸(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官邸系民国二十三年(1934)薛岳部军长吴奇伟与峨眉县县长赵明松筹建。1935年8月~10月,蒋介石主办“峨眉军官训练团”期间在此下榻(另一处为报国寺)。该官邸坐西北朝东南,为森林式小木屋,建筑面积366平方米。建筑形式为木结构单檐庑殿屋顶,穿逗式梁架3穿用5柱,面阔7间25.7米,进深3间14.3米,通高6.7米,素面台基高1.5米,垂带式踏道分置东西两端各为13级。四周施通廊,廊道宽2米。廊缘有木椅护栏。

金顶普贤菩萨铜像(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据考,华藏寺(金殿)供奉的普贤菩萨铜像,应为西藏五世章嘉·叶(意)熙(希)丹毕(贝)尼玛〈1849~1875〉活佛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4月8日铸奉的。质地铜,通高2.75米,象高1米,长1.55米,莲花座高0.55米,直径0.85米,普贤菩萨像高1.2米。造像艺术带有明显藏传佛教特征,2006年通体敷金,现供奉于华藏寺金殿内。在此之前,有关华藏寺普贤菩萨铜像的记载宣传上有许多谬误。关于峨眉山与藏传佛教以及喇嘛达赖的关系:藏传佛教与峨眉山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峨眉山在藏文史诗《赛马称王》中认为,峨眉山的形状象一头挺立的大象,故被称之为“大象之山”。在世界上最长的西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也把峨眉山比喻为“大象山”,似大象横卧地平。据《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密传》考,清康熙年间(约1705),西藏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以其普通僧侣身份,曾来过峨眉山礼拜普贤,在金顶华藏寺受到寺僧的热情接待,意义非同寻常。还有华藏寺(金顶)普贤菩萨历来面朝雪域,佛光普照,保佑汉藏人民。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峨眉山普贤菩萨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徐氏民居(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该民居属徐家祖上遗留,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位于黄湾乡(镇)万年村西北1.2华里,总建筑面积62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750平方米。该建筑坐西朝东,后四合院套前三合院布局,木结构,单檐悬山顶,穿逗式4穿用4柱,小青瓦屋面。当心间(堂屋)面阔3间22.5米,进深2间6.65,通高5米。东面两侧为厢房,有走廊相通,房基台基高筑,形成与地表的距离约2米的吊脚楼,四周有回廊连通施“美人靠”,典型的川西南民居风格。堂屋南面后侧另有一“绣楼”,通高6米,与厢房组成小四合院(天井),重檐歇山屋顶,穿逗式梁架。

THE END
1.全国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查询系统抗战史上的今天 11月18日 中文 首页 关于本馆 资讯动态 参观服务 教育活动 学术研究 陈列展览 馆藏文物 二战纪念馆 抗战资源库首页 ?全国博物馆馆藏查询 全国博物馆馆藏查询类别: 按单位名称排序 年代: 按藏品名称排序 搜索 重置 https://www.1937china.com/views/kzww/kzww_xxcx.html
1.全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印发其中六方碑刻,藏于我市焦山...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笪伟 通讯员 刘淼)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江苏共有73处入选,其中有六方碑刻,藏于焦山碑林,其中就包括有着“大字之祖”称誉的镇江《瘗(yì)鹤铭》碑。 据介绍,《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http://m.cmstop.zt.jsw.com.cn/p/206941.html
2.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藏革命文物上榜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初步认定达4000余件/套,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各民族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涉及“西藏抗英战争”“冀中回民支队”“西南地区剿匪”“海南白沙起义”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革命文物等。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将以革命文物名录发布为契机,继续摸清革命文物家底,持续改善革命文物保护状况...https://www.cpon.cn/cms/a/10159.html
3.全国排名前十的博物馆,你去过几个?故宫占地106公顷,现存古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馆藏文物数量188万件(套)。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故宫文物被迫避敌南迁。历时十余年,...https://www.xa029.net/26049.html
4.全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公布,2通在鄂州国家文物局7月14日发布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其中有2通在鄂州,分别是鄂州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宋李深之及其龚夫人石墓志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怡亭铭摩崖石刻。 宋李深之及其龚夫人石墓志铭。1991年12月,在鄂州西山北麓的“653”油库工程施工中,发现被盗掘过的宋代武昌(今鄂州)尉李援的父亲...http://www.ezbwg.com/ReadNews.asp?NewsID=1527
5.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2012年全国备案博物馆3866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219家(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2560家,其他行业性国有博物馆659家),民办博物馆647家。现将其中专业化程度较高、功能比较完善、社会作用比较明显的3322家博物馆编制成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予以发布,包括国有博物馆2843家(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2292家,其他...https://m.douban.com/note/343204166/
6....到钱学森蒋英鸳鸯谱,首批12件钱馆所藏国家一级文物发布【新闻链接】钱学森图书馆馆藏首批国家一级文物名录 1934年国立交通大学颁发给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编号为25759) 1934年 纸质 一张 纵45厘米 横45厘米 1934年国立交通大学颁发给钱学森的学士学位证书(英文) 1934年 纸质 一张 纵42.8厘米 横59.5厘米 1936年麻省理工学院颁发给钱学森的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证书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do?id=69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