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我中华!第一批64件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是啥样?

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64件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全国有64件国宝此后永久不准出国展出。名单和馆藏单位及文物概况如下。

国宝名所属年代出土年份和地点现藏馆所

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新石器时代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中国国家博物馆

2、陶鹰鼎新石器时代1957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中国国家博物馆

3、司母戊铜鼎商后期1939年河南安阳市武官村中国国家博物馆

4、利簋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中国国家博物馆

5、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中国国家博物馆

6、虢季子白盘西周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镇虢川司中国国家博物馆

7、凤冠明代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中国国家博物馆

8、嵌绿松石象牙杯商代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中国国家博物馆

9、晋侯苏钟(一套14件)西周厉王时期1992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八号墓被盗上海博物馆

10、大克鼎西周晚期1890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村上海博物馆

11、太保鼎西周初期传清道光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天津博物馆

12、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新石器时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T231浙江省博物馆

13、良渚出土玉琮王新石器时代1986年余杭反山12号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4、水晶杯战国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5、淅川出土铜禁春秋中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河南博物院

17、齐王墓青铜方镜西汉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乡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淄博市博物馆

18、铸客大铜鼎战国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安徽省博物馆

19、朱然墓出土漆木屐三国(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马鞍山市博物馆

20、朱然墓贵族生活图漆盘三国(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马鞍山市博物馆

21、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北魏1965年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大同市博物馆

22、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北齐1979年山西太原娄睿墓山西省博物馆

23、涅槃变相碑唐代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山西省博物馆

24、常阳太尊石像唐代山西省运城盐湖区安邑镇道观遗物山西省博物馆

25、大玉戈商代前期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湖北省博物馆

26、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

27、曾侯乙墓外棺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

28、曾侯乙青铜尊盘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

29、彩漆木雕小座屏战国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湖北省博物馆

30、红山文化女神像新石器晚期1983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主室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1、鸭形玻璃注北燕1965年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辽宁省博物馆

32、青铜神树商代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三星堆博物馆

33、三星堆出土玉边璋商代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三星堆博物馆

34、摇钱树东汉1990年四川绵阳何家山二号汉墓绵阳市博物馆

35、铜奔马东汉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面甘肃省博物馆

36、铜车马秦代1980年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37、墙盘西周中期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陕西扶风周原博物馆

38、淳化大鼎西周1979年陕西咸阳淳化县史家塬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39、何尊西周1963年陕西宝鸡东北郊贾村陕西宝鸡市博物馆

40、茂陵石雕西汉西安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石刻陕西茂陵博物馆

41、河姆渡出土陶灶新石器时代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浙江省博物馆

42、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1625年陕西西安大秦寺遗物西安碑林博物馆

43、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唐代1970年西安南郊唐代窑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44、兽首玛瑙杯唐代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45、景云铜钟唐代陕西省西安景云观遗物西安碑林博物馆

46、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唐代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法门寺博物馆

47、八重宝函唐代1987年四月初八佛诞日法门寺地宫法门寺博物馆

48、铜浮屠唐代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法门寺博物馆

49、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战国1974年河北平山县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0、中山王铁足铜鼎战国1977年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1、刘胜金缕玉衣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河北省博物馆

52、长信宫灯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县陵山河北省博物馆

53、铜屏风构件5件西汉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54、角形玉杯西汉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55、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期晚段197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湖南省博物馆

56、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中期晚段1949年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湖南省博物馆

57、直裾素纱禅衣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幕湖南省博物馆

58、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幕湖南省博物馆

59、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幕湖南省博物馆

60、红地云珠日天锦北朝1983年青海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1、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西夏1991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62、青花釉里红瓷仓元代1979年江西宜春丰城县收集江西省博物馆

63、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南朝1960年江苏南京西善桥南朝墓葬南京博物院

64、“五星出东方”护膊汉晋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新疆考古研究所

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彩鹳鱼石斧图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陶鹰鼎

陶鹰鼎,属新石器时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后母戊铜鼎

后母戊铜鼎,属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亦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型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有“青铜之冠”之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4、利簋

利簋,属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5、大盂鼎

大盂鼎,属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千克。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人名),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实等数类,大盂鼎属于瑰异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其居首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6、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属西周,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镇虢川司出土。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重器。此盘造型奇伟,原器高39.5厘米,上口呈长方形,口长137.2厘米,腹下敛,平底,曲尺形四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5、大盂鼎,属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四壁各有衔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后县令以数钱据为己有。几经动荡,此盘被刘铭传觅得,极为珍惜。在其后几十年内,觊觎此盘者不乏其人,刘氏后人将盘重埋地下,远避他乡。解放后,刘肃将此盘掘出献给国家。自此,虢季子白盘才得以重放异彩,供世人欣赏。虢季子白盘先曾藏于故宫博物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7、明代凤冠

明代凤冠,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其工艺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项。点翠面积大(四顶凤冠上有翠凤23只,翠云翠叶翠花多达数百片),宝石镶嵌多达400余颗,大小珠花及珠宝串饰的制作也不少。最后的组装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序,各饰件的放置,几千颗珍珠的穿系,几百颗宝石的镶嵌,诸多饰物于一冠,安排合理。凤冠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凤冠上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凤冠是皇后的礼冠,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六龙三凤冠

六龙三凤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径约20厘米。龙全系金制,凤系点翠工艺(以翠鸟羽毛贴饰的一种工艺)制成。其中,冠顶饰有三龙:正中一龙口衔珠宝滴,面向前;两侧龙向外,作飞腾状,其下有花丝工艺制作的如意云头,龙头则口衔长长珠宝串饰。三龙之前,中层为三只翠凤。凤形均作展翅飞翔之状,口中所衔珠宝滴稍短。其余三龙则装饰在冠后中层位置,也均作飞腾姿态。冠的下层装饰大小珠花,珠花的中间镶嵌红蓝色宝石,周围衬以翠云、翠叶。冠的背后有左右方向的博鬓,左右各为三扇。每扇除各饰一金龙外,也分别饰有翠云、翠叶和珠花,并在周围缀左右相连的珠串。整个凤冠,共嵌宝石128块(其中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装饰珍珠5449颗,冠总重2905克。由于龙凤珠花及博鬓均左右对称而设,而龙凤又姿态生动,珠宝金翠色泽艳丽,光彩照人,使得凤冠给人端庄而不板滞,绚丽而又和谐的艺术感受,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为定陵中出土的凤冠之首。

三龙二凤冠

三龙二凤冠,即孝端皇太后凤冠,高26.5厘米、口径23厘米,凤冠共用红、蓝宝石一百多块,大小珍珠五千余颗,色泽鲜艳,富丽堂皇,堪称珍宝之冠。

九龙九凤冠

九龙九凤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风、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这顶豪华的风冠,共嵌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

十二龙九凤冠

十二龙九凤冠,冠上饰十二龙凤,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龙或昂首升腾,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驰,姿态各异。龙下部是展翅飞翔的翠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龙凤下部饰珠花,每朵中心嵌宝石1块或6、7、9块不等,每块宝石周围绕珠串一圈或两圈。另外,在龙凤之间饰翠云90片,翠叶74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饰珠宝带饰一周,边缘镶以金条,中间嵌宝石12块。每块宝石周围饰珍珠6颗,宝石之间又以珠花相间隔。博鬓六扇,每扇饰金龙1条,珠宝花2个,珠花3个,边垂珠串饰。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凤眼共嵌小红宝石18块。

8、嵌绿松石象牙杯

嵌绿松石象牙杯,属商代,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这件象牙杯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段制成,因料造型,颇具匠心。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侧有与杯身等高的夔龙形把手。杯身有雕刻精细的花纹且具有相当的装饰性,上下边口为两条素地宽边,中间由绿松石的条带间隔为四段,第一段为饕餮纹三组,两侧有身有尾,眼、眉、鼻镶嵌绿松石。第二段是杯身纹饰的上体部分,二组饕餮纹面部结构清晰,兽口下面为一个大三角纹,三角纹两侧有对称的夔纹,头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纹都镶嵌绿松石。第三段刻三个变形夔纹,眼部镶嵌绿松石,第三、第四段是用三道绿松石带相隔。第四段的三组饕餮纹眼鼻同样是镶嵌绿松石。一、二、四段都是饰以三组饕餮纹,但形态却各异。这件象牙杯,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9、晋侯苏钟

晋侯苏钟,属西周厉王时期,1992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八号墓出土。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1993年初,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10、大克鼎

大克鼎,属西周晚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村出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现藏上海博物馆。

11、太保鼎

太保鼎,属西周初期,传清道光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通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两个立虎,器身上有棱脊与纹饰,腹内有“太保铸”三字,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现藏天津博物馆。

12、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食器,木质、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朱漆碗的发现,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13、良渚出土玉琮王

良渚出土玉琮王,属新石器时代,1986年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4、水晶杯

水晶杯,属战国时期,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实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5、淅川出土铜禁

淅川出土铜禁,属春秋中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现藏河南博物院。

16、莲鹤铜方壶

莲鹤铜方壶,属春秋中期。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兽)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之龙形,有花冠形角,体积很大,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身轻盈、移动的感觉。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馆。

17、齐王墓青铜方镜

齐王墓青铜方镜,属西汉时期,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乡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千克。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现藏淄博市博物馆。

18、铸客大铜鼎

铸客大铜鼎,属战国时期,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又名楚大鼎或大铸客鼎。楚国青铜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千克。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鼎口平沿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19、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属三国时期(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漆木屐前面是有一个孔栓绳子,后面有两个孔作成木屐的形态。这个漆木屐和现在的木屐样子差不多,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它距今1700多年,当年在日本展出时候还引起了轰动。由此也可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中日之间就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朱然墓漆木屐没有出土以前,一般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发明的,通过朱然墓漆木屐的发现,证明木屐是在中国通过唐文化东传到日本,最后被日本逐渐使用。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

20、朱然墓贵族生活图漆盘

朱然墓贵族生活图漆盘,属三国时期(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

21、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22、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属北齐时期,1979年山西太原娄睿墓出土。《鞍马出行图》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莫道行程远,何惧路奇艰,手执弓,身佩剑,扬锐气,策骏骑,纵然千山万水,也要勇往直前。马嘶鸣,回首望,召唤身后的马队,快加鞭,紧跟上,越过前方的大山,将是我们的猎场……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23、涅槃变相碑

涅槃变相碑,属唐代,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石雕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大云寺寺宇早毁,碑于1957年移入山西省博物馆陈列。碑为螭首龟趺,额部雕众神将护持之须弥山。碑正面雕涅磐故事六图,上部四图——左面为“纳棺”、“临终遗戒”,右面为“荼毗”、“送葬”。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24、常阳太尊石像

常阳太尊石像,属唐代,山西省运城盐湖区安邑镇道观遗物。像高150厘米,以白石雕造,形象丰颐,神态和穆。右手持扇,左手扶几,盘坐于长方石座上。座的四面刻有铭文及供养人姓名。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THE END
1.第2页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试行)国家文物局法律法规第2页 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试行)[接上页] 第四章 文物出国(境)展览的人员派出及其他 第十四条 文物出国(境)展览代表团人员的组成应以文物部门人员为主,必须有熟悉文物展览的专业人员参加。 第十五条 文物出国(境)展览,必须配备随展组监督协议执行情况。随展组人员应选派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有强烈的责任...https://code.fabao365.com/law_223736_2.html
2.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试行)第一条为加强文物出国(境)展览的统一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和权限,确定保护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安全,使文物出国(境)展览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总体外交路线服务,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规,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https://law.lawtime.cn/d646452651546.html
3.新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问答(法律法规释义系列)89.文物出境展览应如何办理手续?………(166) 90.是否所有的文物都可以出境展览?………(167) 9l.对出境展览的文物我国法律有什么保护措施?………(168) 92.临时进境的文物进出我国海关应履行什么手续?……(170) 93.文物保护法为什么要增加对违反文物保护法行 为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律责任一章的规定有何 特点?…...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12864
1.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文物出国(境)展览的统一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和权限,确定保护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安全,使文物出国(境)展览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总体外交路线服务,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规,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https://m.gujianchina.cn/news/show-1964.html
2.国家文物局关于规范文物出入境展览审批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 近年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和《文物入境展览管理暂行规定》,文物出入境展览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文物出入境展览管理,促进文物出入境展览交流的专业化、科学化,现就规范文物出入境展览审批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策化...https://m.66law.cn/tiaoli/61511.aspx
3.博物馆入境展览流程和申报工作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条例》(国令第 659 号)之外,与入境展览有关的法规还包括《文物入境展览管理暂行规定》(文物博发〔2010〕23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 42 号中公布的《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办法》、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艺术品出国和来华展...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498.html
4.国家对文物出口有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凡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除经国务院批准运往国外展览的以外,一律禁止出境。如出口文物或个人携带文物出境,都必须在出口报关以前,申请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鉴定。海关凭该部门盖的火漆标志或文物出口证明放行。 https://www.unjs.com/z/169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