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博物学渣博物学渣2024年10月28日11:00天津
很多人去博物馆,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哪些文物是绝对不容错过的”
国家文物局给出了一个非常硬的标准——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
禁出文物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二绝世孤品;三极易损坏;四无法修复。
国家文物局在2002年、2012年和2013年共计发布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目录包含文物共计195件(组),他们不只是“中国的国宝”,而且都是加了“第一”、“唯一”、“最”等前缀的瑰宝。
排在前十的博物馆就拥有“禁出文物”122件,占据了大半;文物发掘一直再继续,坐等第四批目录,排名应该会有很大的变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01
陶鹰鼎,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的杰出陶器,是一件集艺术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国宝级文物。
这件国宝最初被发现时,由农民殷思义误认为是普通陶器,甚至一度用作鸡食盆。直到1958年,考古队的到来才让这件艺术品重见天日,进入专业机构的保护和研究之中。
第三件:后母戊鼎(旧称司母戊鼎)
第四件:利簋
大盂鼎,全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鼎内壁铸有291字的长篇铭文,这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铭文详细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诫和赏赐,强调了周朝建立在戒酒、勤政、祭祀的基础上,反映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制度、赏赐制度和宗教观念。铭文还提及殷商因酗酒亡国的教训,以及盂受命辅佐朝政,管理军国大事,并获得大量赏赐,包括土地、奴隶和礼器等。
第六件:虢季子白盘
作为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与毛公鼎、散氏盘齐名,虢季子白盘不仅是青铜器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军事、文字和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详细记载了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虢季子白受命出征猃狁(匈奴的先祖),在洛水北岸取得大捷,斩首五百,俘虏五十的战功。周宣王为此举行盛大的庆功仪式,并赐予虢季子白各种荣誉和物品,包括马匹、弓箭、斧钺等,以表彰其英勇。虢季子白因此制作此盘以纪念此事。
第七件:九龙九凤凤冠
九龙九凤凤冠,是明孝端皇后的代表性头饰,属于中国明代皇家的珍贵文物,展现了当时极致的工艺水平和皇家的尊贵地位。
明代凤冠根据等级不同,龙凤数量各异。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虽然龙凤数量更多,但九龙九凤凤冠更符合皇后正牌的规格,体现了皇后身份的正宗与尊贵。
第八件:商子龙鼎
第十一件:西汉诅盟场面贮贝器
第十二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舞蹈纹盆,是一件珍贵的史前文物,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约公元前3300年至2000年之间。
学者们对舞蹈纹的解读多种多样,有的认为是狩猎舞、图腾舞,有的则认为是祈福或庆祝仪式的舞蹈,这些不同的解读丰富了我们对新石器时代社会生活的理解。
第十四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网纹船形壶,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它体现了仰韶文化时期制陶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第十六件: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第十七件: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是唐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和丝绸之路的交流盛况。
三彩俑的每个细节都富有表现力,从驼背上的表演者到骆驼本身的动态,都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观察的细腻和艺术夸张的巧妙结合。它不仅是唐代雕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服饰、社会生活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第十九件: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战国时期的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是一件极为精美的文物,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工艺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
在战国时期,带钩不仅是实用的服饰配件,用于连接腰带,固定衣物,而且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贵族和官员们通过佩戴精美的带钩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审美品味。这件带钩的奢华装饰,无疑属于当时的高端定制,反映了佩戴者非同寻常的身份。
第二十一件: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第二十二件:隋绿玻璃盖罐
李静训墓中出土的绿玻璃盖罐等玻璃器物,证明了中国在隋代已能独立制造西方风格的玻璃器,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也是文化交流的见证。
第二十三件:隋绿玻璃小瓶
绿玻璃小瓶采用的是西方玻璃制作技术,包括可能的钠钙玻璃配方,这表明了隋朝时期中国已经掌握了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并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玻璃器皿。尽管采用了外来技术,但其造型依然保留了中国传统器物的风格,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第二十四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这件象牙梳出自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大约距今6500年至4500年之间。它是在1959年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被发现的,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远古梳子之一。
象牙梳在大墓中的发现,表明墓主人生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能属于当时的贵族或首领。同时,这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个人卫生和美的追求,以及象牙等贵重材料的使用,体现了社会的富裕程度和手工艺的发展。
故宫博物院(北京)
05
湖南博物院(长沙)
03
湖南博物院拥有“禁出文物”11件,近一半出自《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基本陈列》也是湖南博物院的最重要的陈列,所以湖南博物院的11件“禁出文物”通常可以见到真品。
第六十五件:战国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是战国时期的一件珍贵艺术品,约创作于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之间。这幅帛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是丧葬仪式中使用的“魂幡”,体现了楚文化的独特丧葬习俗和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第六十六件:战国人物龙凤帛画
第六十七件: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直裾素纱襌衣,是西汉时期的一件纺织艺术巅峰之作,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被发掘,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这件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丝织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最轻、最薄的古代服装之一,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纺织和染织工艺。
第六十八件: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马王堆一号墓的木棺椁是西汉早期的一套复杂而精美的葬具,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被发掘,是研究汉代丧葬文化和木工技艺的重要实物资料。这套棺椁系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死后世界的重视和对尸体保存技术的高超掌握。
棺椁之间以及整个墓室的密封性极佳,使用了木炭和白膏泥填充四周,有效隔绝了氧气和微生物,创造了恒温、恒湿、缺氧的环境,这是辛追夫人尸体千年不腐的关键。
第六十九件: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第七十件: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
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是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献,属于中国早期儒家经典之一《周易》的早期版本。这本帛书的发现对于研究《周易》的历史演变、古代文字和书法、以及汉代思想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七十一件: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
第七十二件:西汉识文彩绘盝(lu)顶长方形漆奁(lian)
第七十三件:西晋神兽纹玉樽
第七十四件:商大禾方鼎
第七十五件: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是一件代表唐代长沙窑独特风格的陶瓷艺术品,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窑的工匠们巧妙地结合了釉下彩绘与贴花技术,这种创新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褐彩的使用,为单一的青釉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层次,使得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展现了唐代陶瓷艺术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
04
陕西历史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10件,在《陕西古代文明》、《大唐遗宝》和《唐代壁画珍品馆》陈列展出,通常是可以见到真品的。
第七十六件:西周淳化大鼎
第七十七件:唐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第七十八件:镶金兽首玛瑙杯
第七十九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音乐舞蹈、陶瓷工艺以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它见证了唐朝与中亚乃至更远地区的密切联系,是唐代文化自信和开放精神的实物证明。
对比国博的唐三彩,陕历博的会显得更精美。
第八十件: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第八十一件:西汉“皇后之玺”玉玺
第八十二件--第八十四件: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1组),狩猎出行图(1组)阙楼图(1组)
章怀太子墓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研究唐代壁画艺术不可或缺的资料。它不仅展示了唐代绘画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建筑等细节,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视觉资料。
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三子,其墓葬作为乾陵的陪葬墓,有没有什么期待?
第八十五件: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
湖北省博物馆(武汉)
湖北省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9件,“禁出文物”5件来自于曾侯乙墓,鄂博在2024年12月会完成升级改造,按照鄂博的一贯操作,这些“禁出文物”全部都可以见到真品的。
第八十六件:商大玉戈
第八十七件:战国曾侯乙编钟
第八十八件:曾侯乙墓外棺
第八十九件:战国曾侯乙青铜尊盘
漆木雕小座屏是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杰出代表,这件艺术品以其精巧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春秋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春秋晚期的杰出青铜器,这把剑不仅是越国铸剑技术的象征,也是研究古代中国冶金技术和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物。
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又称为十六节龙凤玉佩,是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发掘的珍贵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件玉佩以其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被誉为战国时期玉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由五块新疆和田白玉料精心雕琢而成,通过13片镂空的玉片和24至26个圆环、半圆环及方扣巧妙连接,形成多节活环结构。其中,有4个银挺玉插入,可拆卸为5块不同长度的玉佩,折叠后成为一块玉团。
第九十三件: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第九十四件:秦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
《语书》是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份重要文献,出土于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的睡虎地秦墓,属于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8年)南郡守腾发布的一份行政文书。这份简牍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对于研究秦朝的法律、行政管理以及文字书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语书》作为秦代文书的典范,不仅展现了秦朝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严格的法律体系,也体现了秦朝在文书书写和行政管理上的规范化程度,是研究秦代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之一。
上海博物馆
06
上海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8件,它排在很多古都博物馆的前面,是不是没有想到?是不是又“钞能力”?青铜器会做基础陈列,书画需要特展才能看得到。
第九十五件:西周大克鼎
第九十六件:怀素《苦笋帖》卷
第九十七件: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
第九十八件:孙位《高逸图》卷
第九十九件:战国商鞅方升
第一百件: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
第一百零一件: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第一百零二件:西周晋侯苏钟(一套16件)
(上海博物馆14件和山西博物馆2件,偶尔特展形式两馆组合展出)
辽宁省博物馆(沈阳)
07
辽宁省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6件,主要以书画居多,可能需要特展才会看到真品。
第一百零三件:鸭形玻璃注
第一百零四件:欧阳询《梦奠帖》卷
第一百零五件: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第一百零六件: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第一百零七件: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第一百零八件: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辽青瓷飞鱼形水盂)
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是一件珍贵的古代瓷器,它不仅代表了耀州窑在五代时期的高超技艺,也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个独特品种。
这件水盂制作于五代时期,1971年在辽宁省北票市水泉1号辽墓中被发现。
摩羯形水盂整体设计成摩羯(一种神话中的龙鱼或鱼头羊身的生物)形状,上颚翻卷,双翅展开,鱼尾高扬,形态生动,展现了匠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山西博物院(太原)
08
山西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5件半,西周晋侯苏钟先记在“上博”名下,《常阳太尊石像》调拨给山西艺术博物馆,所以现在能看到的是4件半,除了漆屏是仿制品,其他能看到真品。
第一百零九件: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第一百一十件:商龙纹兕觥
第一百一十一件:西周晋侯鸟尊
西周晋侯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文物。
作为祭器,鸟尊用于盛放祭祀用的酒,反映了西周礼制文化中酒的重要地位。
鸟尊盖内及腹底刻有九字铭文:“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第一代晋侯燮父为宗庙祭祀所造的宝器。“太室”指的是宗庙,铭文证实了其主人的身份。
第一百一十二件: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浙江省博物馆(杭州)
09
浙江省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5件,集中在新石器时代,只要没有外借做特展,通常可以见到真品。
第一百一十三件: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第一百一十四件:河姆渡出土陶灶
第一百一十五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第一百一十六件: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第一百一十七件:良渚出土玉琮王
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广汉市)
10
三星堆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4件,都是大尺寸文物,除外借展览都能看到真品。
第一百一十八件:商铜立人像
第一百一十九件:商金杖
商金杖是中国古代三星堆文化中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它不仅是商代金器中的稀世之宝,也是古蜀文明独特权力象征的体现。
金杖全长约1.42米,直径约2.3厘米,重约463克(不同资料提及的重量略有差异,但均在300克至500克之间),由金条捶打成金箔后包裹在木杖上。
有学者推测,金杖上的图案和其形式可能与西亚或古埃及的权杖文化有所联系,暗示了古代文明之间的潜在交流。
第一百二十件:祭山图玉璋
第一百二十一件:青铜神树
1
河北博物院(石家庄)
11
河北博物院拥有“禁出文物”4件,你去看看刘胜金缕玉衣是不是真品?
第一百二十二件:中山王铁足铜鼎
第一百二十三件:刘胜金缕玉衣
第一百二十四件:长信宫灯
第一百二十五件: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12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4件,这数量都超过了南京博物院,2024年中国历史课本的封面“何尊”就来自于这里。如果没有被邀作特展,基本都能看到真品。
第一百二十六件:何尊
第一百二十七件:西周史墙盘
第一百二十八件:西周害夫簋(夫音同胡)
南京博物院
13
南京博物院拥有“禁出文物”3件,如果没有被邀作特展,基本都能看到真品。十朝都会,南京博物院的实力不仅于此,《博物学渣》推荐的必打卡博物馆之一。
第一百三十件: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又称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南朝时期的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砖画描绘了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以及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期。这八位人物以席地而坐的姿态出现,或弹琴、或啸歌、或沉思,展现了他们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个性特征。
第一百三十一件:战国末错金银铜壶(南京博物院标注)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又称为陈璋圆壶,是一件战国末期的青铜艺术珍品。
铜壶上的铭文“隹王五年,奠易(阳)陈旻,再立事岁,孟冬戎启,齐藏戈子斿。陈璋内、伐匽(燕)邦之获。”揭示了它与战国时期齐国对燕国战争的关联,可能是战利品,这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战争、外交和权力更迭提供了实物证据。
第一百三十二件:西晋青釉神兽尊
河南博物院(郑州)
14
河南博物院拥有“禁出文物”3件,其中《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是一对,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所以计数的就2件了,虽然禁出文物所剩不多,但是作为中原正统,河南博物院的藏品还是很惊人的,我们推荐必打卡博物馆之一。
第一百三十三件:淅川出土云纹铜禁
第一百三十四件: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15
法门寺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3件,主要出土于法门寺地宫不仅展示了唐代的宗教信仰,也见证了唐代皇室对佛教的大力支持。
该锡杖制作于唐朝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是唐懿宗时期御赐的佛教圣物。
锡杖全长196.5厘米,重2390克,采用银质主体,表面装饰有金花,整体设计精美。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每环代表佛教中的一个因缘,象征着佛祖释迦牟尼的权威。
第一百三十六件:八重宝函
铜浮屠在佛教中象征着佛塔,常用于供奉舍利,此件铜浮屠内部可能曾放置佛指舍利或其它圣物,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对佛塔的尊崇。
全器以铜铸造,表面施以精美的鎏金工艺,显得金光闪闪,华丽非凡。细节处装饰繁复,体现了唐代金属工艺的高超技艺。
西安碑林博物馆
16
西安碑林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3件,都能看到真品。
第一百三十八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第一百三十九件:景云铜钟
第一百四十件: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4幅)
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市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这和南京博物院是两家博物馆,大多数人会有些迷糊。
第一百四十一件: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
第一百四十二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甘肃省博物馆(兰州)
17
甘肃省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
第一百四十三件:东汉铜奔马
第一百四十四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形双系瓶
苏州博物馆
18
苏州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
第一百四十五件: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是一件珍贵的瓷器艺术品,代表了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的卓越工艺。
第一百四十六件:宋真珠舍利宝幢(含木函)
宋真珠舍利宝幢,是一件极为珍贵的佛教艺术品。
宝幢综合了木雕、描金、玉雕、穿珠、金银细工等技艺,共用珍珠四万余颗,展现了宋代手工艺的高超水平。
佛宫位于须弥山之上,中心为八角形经幢,内含两张雕版印《大隋求陀罗尼》经咒和浅青色瓷瓶,瓶内藏有九颗舍利子。
曾有专家估价至少50亿,确实价值连城。
中国考古博物馆(北京)
19
中国考古博物馆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这两件文物都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让更多人可以看到真品。
第一百四十七件:嵌绿松石象牙杯
商嵌绿松石象牙杯是一件珍贵的商代工艺品,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妇好墓。
杯身被绿松石条带分为四段,每段装饰着不同的图案,如兽面纹、夔纹和饕餮纹,绿松石用于镶嵌眼睛、眉、鼻等细节。运用了线刻、浮雕和镶嵌技术,尤其是绿松石的使用,增加了色彩对比,使整个器物显得更加华美。
妇好,商王武丁的配偶,不仅是一位王后,还是一位女战神,其墓葬的丰富陪葬品揭示了她非凡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一百四十八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
南越王博物院(广州)
20
南越王博物院拥有“禁出文物”2件,都能看到真品。
第一百四十九件:犀角形玉杯
第一百五十件:铜屏风构件(5组11件)
第一百五十一件: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
收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定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它不仅展现了东汉时期高超的玉雕技艺,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
主体部分通过透雕呈现神话故事,上层通常雕刻西王母,周围环绕朱雀、羽人、玉兔、九尾狐等,下层则可能雕刻东王公,形象生动,富有神话色彩。
第一百五十三件: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第一百五十四件: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2件)
第一百五十五件: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朱然墓漆木屐的发现,颠覆了之前普遍认为木屐为日本先发明的观点,证明了木屐文化最早源自中国,并通过文化交流传播至日本。
收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第一百五十六件: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唯一保存在国内的“梁山七器”,太保鼎不仅代表了西周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峰,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西周政治、礼仪制度以及青铜文化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该鼎历经多位名家收藏,包括李宗岱、丁麐年、徐世昌等,徐世昌在《水竹村人集》中专门记载了获得此鼎的过程,并对其高度评价。最终,1958年由徐世昌的孙媳张秉慧女士捐赠给天津博物馆。
第一百五十八件: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
北朝方格兽纹锦,是一件珍贵的古代丝绸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方格兽纹锦不仅反映了北朝时期的织造技术和审美趣味,还揭示了当时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新疆作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节点,其出土的此类文物是这一历史背景的实物证据。
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化象征意义的汉代蜀锦文物。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为篆体汉字,寓意吉祥,反映了古代星占学中的重要占辞。古人认为“五星连珠”是祥瑞之兆,此织锦上的文字被一些人解读为预示着未来的繁荣与统一,与现代中国的国名巧合,增添了其神秘色彩。
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瓷器,代表了元代瓷器艺术的巅峰,是景德镇御窑的杰出作品。
全球仅存三件,分别收藏于扬州博物馆、北京颐和园和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其中扬州博物馆的这件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无瑕疵。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是一件代表唐代长沙窑瓷器艺术成就的珍贵文物。
长沙窑是釉下彩装饰的先驱,此罐的褐蓝彩绘在烧制前直接施于胎体上,然后覆盖透明或青色釉,经过高温烧制,色彩与釉面融为一体,不易磨损。
“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长沙窑瓷器大量外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这件双系罐是这一贸易往来的实物证据,展示了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
此文物收藏于扬州博物馆。
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1卷)是一件极其珍贵的佛教文献,属于中国印刷史和佛教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物。
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方雕版印刷的大藏经,始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由宋太祖赵匡胤下令雕造,以《开元释教录》为底本,共收录480帙,5048卷。
此文物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是宋代文学与政治家范仲淹的诗文集,代表了宋代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阳太尊石像,又称为常阳天尊石像,是一件珍贵的唐代道教文物,代表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峰。
作为道教中极为重要的神祇太上老君的造像,常阳太尊石像体现了唐代皇室对道教的推崇,反映了李唐王朝将老子尊为先祖的宗教政策。
收藏于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涅槃变相碑,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唐代石刻文物。
碑身正面以浮雕形式展现了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前后的情景,包括“纳棺”、“临终遗戒”、“荼毗”(火化)、“送葬”等重要环节,以及难陀供养图。背面则雕刻了“母说法”、“焚棺”、“双足显圣”、“天界起塔”等图,全面描绘了涅槃故事。
第一百六十七件:铸客大铜鼎
第一百六十八件:商太阳神鸟金箔片
第一百七十件:韩琦《行楷信札卷》
第一百七十三件:秦简《数》
第一百七十四件:北宋官窑贯耳尊
第一百七十五件:战国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
第一百七十六件:红山文化女神像
第一百七十七件: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
第一百七十八件:夏七孔玉刀
第一百七十九件:西汉茂陵石雕
西汉茂陵石雕,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的茂陵博物馆,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这些石雕主要分布在汉武帝陪葬墓霍去病墓的四周,它们不仅展现了汉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第一百八十件:东汉摇钱树
第一百八十一件:王齐翰《勘书图》卷
《勘书图》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画家王齐翰的杰作,这幅画作以绢本设色的形式呈现,现收藏于南京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勘书图》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而闻名,还因为画上留有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字“勘书图”和“王齐翰妙笔”,以及南唐后主李煜的“建业文房之印”等,这些题识增添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第一百八十二件:铜车马
第一百八十三件: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
第一百八十四件:红地云珠日天锦
红地云珠日天锦是北朝时期的一件珍贵文物,具体年代大约在公元439年至581年间。这件织物残片长48厘米、宽28厘米,采用1:1平纹经锦的织造技术,以红色为底色,点缀以黄色等色彩,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
其图案设计独特,主要以日天(太阳神)和狩猎场景为主题,同时织有“去”、“昌”等文字,这些元素融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和宗教意义。
收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第一百八十五件:战国简《金縢》
战国简《金縢》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一份重要文献,属于2008年清华大学校友捐赠的战国时期竹简之一。这批竹简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因其内容丰富,包含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经、史类书籍,对研究中国早期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金縢》与传世的《尚书·金縢》有密切关系,但存在显著差异,提供了关于周武王、周公旦等历史人物的新视角和可能未被后世文献记录的细节。
第一百八十六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纹豆
第一百八十七件: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第一百八十八件:西周伯矩鬲
伯矩鬲,全称为“牛头纹带盖伯矩鬲”,是西周初期的一件青铜炊具,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件国宝级文物现存于首都博物馆。
伯矩鬲的盖内及器身颈内壁铸有相同的阴文铭文,共30字,记录了燕侯赏赐伯矩贝币,伯矩以此铸造青铜器以纪念其父的情景,为研究西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礼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一百八十九件: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
第一百九十件:元“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
第一百九十一件:汉红地对人兽树纹罽(ji)袍
第一百九十二件: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第一百九十三件: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是一件珍贵的唐代文物,它不仅是金银工艺的杰作,也是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生动体现。这件酒令器具出土于江苏镇江丁卯桥唐代窖藏,其独特之处在于将儒家经典与饮酒游戏相结合,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包容。
令筒内含50枚酒令筹,每枚正面刻有《论语》中的语句及饮酒规则,背面则具体指示饮酒行为。
现藏于镇江博物馆。
第一百九十四件:齐王墓青铜方镜
第一百九十五件: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
195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每一件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些文物覆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的各个历史时期,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据。它们见证了不同朝代的社会变迁、技术进步和文化发展,是“文化自信”的根源。
作为国家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物在博物馆展出,让我们能真真切切地与历史对话,感受华夏文明的一次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