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国展览的陶瓷文物书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文物出国(境)展览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对文物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对此,国家文物局根据地方文物部门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确定了禁止出国(境)展览的重要文物。截至目前,已公布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目录。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2012年6月26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的通知,37件(组)一级文物自即日起禁止出境展出;2013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等四类。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为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的葬具,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

陶缸是用夹砂红陶土盘拉成型,敞口、圆唇、深腹、平底,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有一副高37厘米的、宽44厘米的《鹳鱼石斧》彩陶饰图。整幅图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经专家用碳十四测定,它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

陶鹰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该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

陶鹰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该鼎周身光洁不加纹饰,造型上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

青花釉里红瓷仓江西省博物馆馆藏

又称红釉堆塑楼阁式仓,是元代瓷器珍品,造型别致,属于随葬明器,青花釉里红瓷器物本已非常罕见,这种楼阁式瓷仓且有明确纪年的样式,迄今仅此一件。1974年出土于江西省景德镇。

瓷仓通高29.5厘米,横宽20.5厘米,进深10厘米。整个楼阁,形式上是一座宴乐厅。全仓部分施影青釉,部分施红釉,并以青、红彩绘点缀装饰。青料呈蓝灰色,釉里红呈紫红或红褐色,色彩调配庄重,使整个楼阁亭台浑然一体,凝重秀丽。楼阁高低相错,主次有序,充分表现了元代时期江南木结构建筑的特色。

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珍品,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彩陶舞蹈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底部10厘米,马家窑文化,1973年出土于犬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第20号汉墓。该陶盆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由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人三组,每组两边用内向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的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物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约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是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表演的场景。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

该作品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所表达的舞蹈语言相当丰富、准确。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不仅让我们形象地观赏到五六千年前“舞蹈艺术家”那幽雅美妙、整齐划一的翩翩舞姿,而且能感受到原始社会欢快、浓烈的部落节日气氛。

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口径9.2厘米,高33.4厘米,马家窑文化,1974年出土于青海乐都县柳湾采集。泥质红陶,侈口,口沿外翻,短颈,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腹中部有对称的环耳。器正面自领至腹部有堆塑和彩绘相结合的裸体人像,似为男女两性的复合体。器身施黑彩,器背面和两侧绘圆圈纹,圈内填网格状纹饰。

这件彩陶壶头像部分就运用了雕镂、贴塑、刻画和绘画等不同的艺术手法。头部的各器官既安排得恰到好处,又注意表达人物的表情,使人的面部显得生动传神,是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推测此壶可能与祭祀或巫术活动有关。

彩陶网纹船形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15.6厘米,长24.8厘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该器为泥质红陶,口部呈杯状,器身横置,上部两端突尖,颇像一只小船。在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鱼网挂在船边,似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晾晒鱼网。陶壶上端两肩上,横置两个桥形小耳,既便于提拿,又可穿绳背负,随身携带。

此彩陶船形壶为盛水器,属于随身携带的水壶或酒壶类物品。陶壶两端如船形上扬,尤其是壶身装饰网纹,极似从河里收网捕鱼或者捕鱼结束将网搭在船边晾晒的情景,从造型设计到装饰纹样,都让人联想到渔船、渔网、捕鱼活动等水上生活场面。

彩绘蟠龙纹陶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9.0厘米口径37.0厘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1980年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这件彩绘龙纹陶盘出自陶寺遗址的大墓中,可能是当时“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从陶寺的龙纹陶盘开始,我国的龙形象的演变发展,延续至今。

彩陶八角星纹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

青釉堆塑谷仓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三国·吴,1935年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又称“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青釉虎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虎子高约15厘米,前后长约20厘米,吴“赤乌十四年”款,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土岗出土。虎子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六朝,因器形似虎而得名,总体造型基本一致,每个时代在细部刻画上有所不同,这件虎子通体浑圆,斜颈圆口,上有弓背奔虎状提梁,并刻有细纹,既美观又防滑。“虎头”向上仰起45度,嘴巴张得圆圆的,目视远方,腹下有缩状四肢。全身饰淡青釉,造型摆脱了僵硬强求外表形似的模式,注意对内在精神的表现,精巧而又不失质朴。

此器出于中国早期最主要的窑场——越窑,这种动物造型的大量出现和演变,改变了越窑瓷器风格单一的局面,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当时社会正孕育着重大转型的鲜明特征。

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南京市博物馆馆藏

三国·吴,1983年江苏南京雨花区长岗村出土。

青釉神兽尊南京博物院藏

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西晋,1976年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出土。尊的造型为盘口短颈削肩鼓腹平底,象个大鱼篓。器表由肩至腹堆塑面目狰狞的神兽纹饰,兽首昂起,双眼仰视,张口含珠,四肢紧贴前胸及下腹,前肢上举,后肢伏地蹲坐,两侧刻划双翼纹,背后有耸起的脊毛五撮。双翼及翎毛用线条刻划的手法简单勾勒,使兽毛轻柔的质感跃然壁上。匠师紧紧抓住器形削肩鼓腹的形体特征,运用夸张写意手法,以盘口作兽的头顶,以器腹为兽腹,以器耳为兽耳,兽爪兽脊等都有序地布列在器物的各个部位。让人“尊”、“兽”难辨,显示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确是独具一格的青瓷精品。

青釉仰覆莲花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白釉绿彩长颈瓶河南博物院藏

高22.5厘米,口径7厘米,北齐,1971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此器为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的白瓷。造型规整、古朴,胎质细白,白釉较光润,是北朝瓷器中的精品。器白釉施绿彩,开创了中国陶瓷釉彩装饰的先河,它是单色釉向彩色釉发展的重要一步,为色彩斑斓的唐三彩奠定了工艺基础。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早期的瓷器均属于青瓷系统,白瓷的生产要晚于青瓷,白瓷生产的条件比青瓷更为严格,必须降低胎、釉料中的铁的含量。白瓷的出现,标志着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它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以后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天津博物馆馆藏

高18.5厘米,口径5.2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2.5厘米,隋代,器单颈双腹,饰有捏塑双龙形柄,龙头摊入瓶口,通体施白釉,瓶底刻有“此传瓶有□”,可知此器名为“传瓶”。陕西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曾出土类似的一件,但无铭文,故此瓶的年代也应为隋代。此器造型独特,制作精致,胎细质坚,釉质温润洁白,显示出隋代白瓷生产的水平,为隋代白瓷的佳作。器身刻有其名称,在古代陶瓷中较少见,为研究古代器物的名称提供了实物资料。

青釉凤首龙柄壶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唐代宫廷御用瓷器。此壶造型奇特,纹饰新颖,盘口形、细颈,斜溜肩,腹部自上而下逐渐圆鼓,下腹缓收,圈足呈喇叭形。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凤的嘴下啄,凤头扣在壶的口沿上,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通体青釉,有玻璃质感,光滑圆润,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为唐代青瓷中的典型器物。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粗细搭配,疏密有致,十分协调,富有美感。这件青瓷凤头龙柄壶,堪称为唐代瓷器中的瑰宝。

鲁山黑釉蓝斑腰鼓故宫博物院藏

长58.9厘米、面径22.2厘米,唐代。此鼓呈长圆筒形,两头粗,中间细,即所谓“广首纤腰”。通体施黑釉,匀净的釉面上闪点着几十块蓝色彩斑,宛如黑色锦缎上的亮色装饰,静穆而典雅,又使原本凝重的黑釉变得活泼跃动充满生机,装饰效果极佳。鼓身凸起七道弦纹,一方面起着装饰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烧成时又能起着控制彩釉流动变化的作用,可谓构思巧妙。

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58.4厘米,长43.4厘米,唐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青釉褐蓝彩双系罐扬州博物馆

高29.4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19.5厘米,唐长沙窑,1974年江苏扬州石塔路出土。器施釉下彩绘,用褐彩和绿彩相间的联珠纹组成卷云和莲花纹,装饰奇特。彩绘纹样不仅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而且带有异国情调。联珠纹应是受波斯萨珊王朝装饰纹样的影响而移植和演化而成的,也反映出唐代陶瓷在制作过程中,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

釉下彩绘在唐代长沙窑广泛使用,它打破了中国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陶瓷的装饰技法,对后来釉下彩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在中国釉下彩彩绘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器形体较大,纹样精美,造型端庄,反映了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瓷发展的最高水平,实属罕见。

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临安市文物馆馆藏

通高66厘米,口径36.5厘米,底径41厘米,唐越窑,1980年浙江临安水邱氏墓出土。器由盖、炉和座三部分组成。胎体通施白色化妆土,上绘褐彩,表面施青釉,色泽青黄。器身饰釉下彩云气、如意纹等八组图案。该器器型罕见,形体高大,造型端庄,采用堆贴、彩绘和镂雕的装饰技法,制作精美,工艺精湛,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越窑的釉下彩绘瓷较为罕见,故此炉弥足珍贵,且为明确纪年墓葬出土,保存完好。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高58厘米,长43厘米,唐代,1959年陕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状。驼背铺有带花边圆形垫子,其上搭一平台,用刻花毯子覆盖,其上有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载歌载舞的女子。施蓝、绿、黄等单色釉。造型新颖,器形硕大,骆驼健壮,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逼真,陶塑艺术精湛,色彩艳丽。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蹈、人物如实提供了宝贵资料。且为墓葬出土,制作精美,造型在三彩器中极为罕见。

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苏州博物馆馆藏

五代越窑,1956年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此件器物由碗和其下的盏托组合而成,通高13.5厘米,其中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9.3厘米。从托盏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

在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考古发掘之前,这件莲花式托盏一直被称为“青瓷”,随着法门寺地宫13件越窑青瓷被确认为历史文献记载的“瓷秘色”(即秘色瓷)之后,这件“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有了一个更为重量级的身份——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通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五代耀州窑,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此壶设计巧妙,由于注口在器物底部,注水时需将壶倒置而得名。通体施青釉。装饰技法有刻划、堆贴等,堆贴子母狮生动形象,刻花缠枝牡丹纹有浮雕感,线条流畅,为五代时耀州窑的产品。

耀州窑唐代开始烧造青瓷,五代时期受到南方浙江越窑的影响,主烧青瓷,且青瓷质量比唐代明显提高,五代时期是耀州窑青瓷的成熟期,此壶为五代耀州窑瓷器中罕见的珍品,新颖别致的器型、犀利清晰的刻划纹饰、青翠欲滴的青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犹如鬼斧神工之作,保存完整。

天青釉弦纹樽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汝窑,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同。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为陈设用品。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也收藏一件。

弦纹瓶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官窑,高33.6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2厘米。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颈至腹部凸起7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

此瓶仿汉代铜器式样,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形体高大,造型端庄古朴,线条优美,釉色给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质美感,器体有“紫口铁足”的官窑器特征,为官窑瓷器的上乘之作。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故宫博物院藏

高32.6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1厘米,北宋。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此尊为官窑的产品,造型古朴端庄,形体高大,胎细质坚,为钧窑中的珍品,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后为明清两朝皇帝所珍藏。

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THE END
1.新出境文物审核标准规定:1949年前文物禁止出境海关日前开始执行新的出境文物审核标准,原先对于1795年之前的文物禁止出境,现在调整到1949年。 新的文物审核标准以1949年为主要标准线。凡在1949年以前(含1949年)生产、制作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原则上禁止出境。其中,1911年以前(含1911年)生产、制作的文物一律禁止出境。 https://www.gov.cn/govweb/jrzg/2007-09/04/content_736234.htm
2.天津海关查获禁止出境文物本报讯(王月光 记者李新玲)近日,天津海关在对深圳某公司申报出口法国的旧家具、工艺品进行的查验当中,查出禁止出境文物4件。这是天津海关今年查获的首起走私文物。 经天津文物鉴定部门鉴定,这4件文物均为清代民居上的木质雕刻构件,3块为花卉浮雕,1块为人物骑马造型,雕刻精巧生动,对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4-02/17/content_820221.htm
3.故宫博物院藏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为 这里曾经是中国最神圣的地方 现在仍是最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更是历史文化艺术宝库 这里就是 北京故宫 明清皇宫紫禁城 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 最高的高度和最高的等级 聚集了无限遐想 也汇集了中华文明瑰宝 特别是 故宫有39件组禁止出境文物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806/10/1091394599_1091394599.shtml
4.[新闻眼]金陵海关截获禁止出境文物新闻频道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分享 手机看 [新闻眼]金陵海关截获禁止出境文物 来源: 央视网 2023年09月08日 08:41 内容简介 金陵海关禁止出境文物 86 新闻栏目推荐 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 新闻直播间 新闻1+1 朝闻天下 CCTV-1综合 CCTV-2财经 CCTV-3综艺 CCTV-4中文国际 CCTV-5体育 CCTV-5+体育赛事 CCTV...https://news.cctv.com/2023/09/08/VIDERpdfpCEsSImJM0BvvrUF230908.shtml
5.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文化频道为适应出境展览文物安全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强文物出境展览的规范管理,切实保证珍贵文物尤其是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安全,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四类),目录中除了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商子龙鼎和商四羊方尊外,还有藏于首都博物馆的西周伯矩鬲、上海博物馆的...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8/22/28882513_0.shtml
6.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1(第一批001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商 后母戊鼎 ...https://www.meipian.cn/3113r6yb
7.山东博物馆里有件被禁止出境的宝藏文物八角星纹彩陶豆,拥有对称美神秘几何纹样的国宝级文物!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件盛食器,非常有特点。上面有八角星纹图案,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已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热点新闻 山东两家入选!全国“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公布昨天18:30 “从未出现过”的照片曝光!南京大屠杀再添新证昨天12:...http://w.dzwww.com/sjb/index.php?c=ad&a=show&id=pakLIkepWGc
1.国家禁止出境文物!首都机场海关查获——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从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口岸出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向海关申报,海关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走私文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原标题:《国家禁止出境文物!首都机场海关查获——》 阅读原文...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110941
2.195件禁止出境文物观展指南从地域分布来看,作为行政文化中心的首都有着天然的优势,北京的收藏单位藏有最多的禁止出境文物,其中故宫和国博两个大户占掉大部分,共有68件。其次是文物大省陕西,包括陕历博在内的7家单位共藏有23件禁出文物。再者是湖南省,共有12件,马王堆汉墓是其最重要的贡献者,这一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一共有8件...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147510480/
3.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河北博物院除了禁止出境文物,河北博物院有趣的国家一级文物也不少,尤其几件错金银纹饰的细节,实在让人有些爱不释手。 错金铜博山炉 1968年出土于刘胜墓的香薰炉,炉通体错金银纹饰,底座透雕出三条腾空出水的蛟龙,炉身铸成尖锥状山形,层峦叠嶂,山峦间虎豹奔走,猎人持弩巡猎其间,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这件熏炉的有着包举宇...https://www.xa029.net/33188.html
4.天津海关查获6件禁止出境文物均具有较高收藏研究价值据新华社天津1月24日报道,记者从天津海关获悉,近日,天津海关所辖新港海关旅检现场,在一名中国籍旅客运往加拿大的分运行李内查获禁止出境文物6件。这是今年天津海关打击文物走私专项行动以来查获的首起文物走私案件。 海关在依照监管程序对该票分运行李进行查验时,现场关员发现一个纸箱申报为衣服,但明显过重。经查验,...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1_24_391132.shtml
5.未经许可和申报文物禁止出境释法法律服务新疆平安网未经许可和申报文物禁止出境 【案例】 近日,一名中国籍旅客从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出境,其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通过CT机机检时发现图像异常,乌鲁木齐海关隶属霍尔果斯海关现场机检关员当场进行开包查验。经查验发现该名旅客携带一柄环首铁剑,疑似文物。现场关员作暂扣处理,并留存携带人相关身份信息。http://www.xjpeace.cn/content/2019-12/24/content_1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