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2.01陕西
逛了各大博物馆,非常喜欢陕西历史博物馆右边的那句话“品味华夏宝库的气韵”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国家一级文物(一级文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中国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藏品中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的定级,是“珍贵文物”三个级别中之最高等级。
馆藏文物通常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这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的一级文物又分为甲、乙两个等次,而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可以称为“国宝”。一件文物究竟是不是一级甲等,换言之是不是“国宝”,要经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
商后期“子龙”青铜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通高103厘米,耳高22厘米,腹高43厘米,足高36.5厘米,口径80厘米
子龙鼎,或称商子龙鼎,中国古代青铜器,年代断定为商末周初,国家一级文物。因子龙鼎内壁近口缘处刻有铭文“子龙”二字,并因此而得名。
“子龙”青铜鼎是现已发现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也是带有“龙”字铭文最早的青铜器。
该鼎出土信息不详,据说为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极有可能出自辉县琉璃阁商代晚期的中字形大墓,出土后被日本古董商、专门从事中国文物国际贩卖的山中商会收购,并因此流入日本,在日本私人藏家之间秘密转让。2002年前后,子龙鼎照片通过多种渠道传至中国,被一些学者见到。
商四羊青铜方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1938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
该件四羊青铜方尊,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其造型独特和工艺精美而堪称国宝。
“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形尊。“尊”,常与“彝”并称成组的青铜礼器,此类器物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
商龙纹兕觥山西博物院藏通高19厘米,长44厘米,宽13.4厘米,盛酒器。
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该兕觥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富丽,铸造工艺精湛高超,为商代青铜器中仅见,甚为珍贵,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即鳄鱼)。是研究商代北方民族青铜器铸造工艺,器物造型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商大禾方鼎湖南省博物馆藏通高38.5厘米,重12.85公斤,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
大禾方鼎,又名人面纹方鼎,是商周时期的铸品,为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秋在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黄村出土。
该鼎的人面纹造型生动严肃,十分罕见,以人面作为主体装饰的方鼎仅此一件[2]。关于人面纹的含义可能与“黄帝四面”的传说有关,也有说法认为鼎内的大小正好可以放置人头,可能是猎头和祭祀首级的用品。
商铜立人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连同底座高达2.62米,基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重约180公斤
青铜立人像,出土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发现的距今最久远也最高大的青铜人像。
关于青铜立人的身份,有人认为是巫师,有人认为是帝王,尚无确切说法。
西周天亡青铜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24.2厘米,底径18.5厘米,口径21厘米
天亡青铜簋,一件铸造于西周初年的四耳方座青铜簋,与利簋同为西周初期时代最早、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
腹内底部有铭文8行78字,内容与周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西周伯矩鬲首都博物馆藏,通高30.4厘米,口径22.8厘米,重7.53千克
伯矩鬲,或称牛头纹带盖伯矩鬲、牛头鬲,西周早期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74年出土于中国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黄土坡村的一座西周燕国贵族墓葬。
它是一件祭器,是伯矩铸造来祭祀自己的父亲戊的。像伯矩鬲这样铸有多达七个牛首的造型还是极为罕见的,它高浮雕的立体风格也比较少见。
不同于四羊方尊是用分铸法制作的,伯矩鬲是用一次浇铸注成形的浑铸法制作的,这体现了燕国当时高超的冶铸水平。
西周晋侯鸟尊山西博物院藏,它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
侯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西周中期一件用来装酒的祭祀礼器。于2000年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身上的九字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象征着鸟尊的非凡身份。
晋侯鸟尊曾陪着第一代晋侯燮父长眠地下3000年。
西周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hú)簋,又称厉王簋、胡簋、厉王胡簋,西周晚期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5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腹内底有铭文12行124字。
截至2016年,簋仍是已知最大的商周时期青铜簋,有“簋王”之称。簋本来是用来承放熟食的食器,而体型硕大的簋应当是祭祀祖先用的礼器。
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的发掘被评为了中国当年的考古十大发现。
逨盘,或称西周逨盘,该盘的盘底有21行372字的铭文,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周天子的历史,铭文印证了史籍中对周王世系的记载。
西周逨盘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春秋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藏
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时代末年的锡青铜剑,相传为越王勾践所使用。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出土。
该剑出土时仍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制剑技术,为古代兵器中的奇宝。其剑身刻有鸟虫书铭文“越王勾践”和“自乍用鐱”,经学者唐兰考证意即“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战国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晚期(公元前275年—前222年),这件器物是长方形有柄量器。
外壁刻有75字铭文,分为商鞅和秦始皇两次所刻。铭文大意讲,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商鞅颁布量器的标准容量。前壁的“重泉”为县名,在今陕西蒲城县南。左壁的“临”是地名,在今山西临县。这是商鞅方升两次所置之地。底部铭文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令。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南京博物院藏通高24cm,口径12.8cm,肩径22.2cm,圈足径13.8cm,重量为5590g
1982年盱眙南窑庄窖藏出土。这件文物为当时震惊世人的青铜重器,造型奇伟,纹饰华丽,艺术价值无与伦比;是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并体现先秦青铜铸造工艺最高水平,堪称国之瑰宝。
西汉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通高53厘米,盖径32厘米,底径29.7厘米。
西汉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或称诅盟场面贮贝器,诅盟场面铜贮贝器,1955年至1960年间于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该器为青铜铸造。器盖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人,以干栏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
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贮放贝币的青铜器,器上铸造出姿态各异的群像,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祭祀、战争、狩猎、祈年、播种等情形,是研究滇国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西安博物院藏,直径28.1厘米,重1.46千克
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是西汉早期的连弧纹彩绘镜,1963年9月于陕西省西安市红庙坡村西汉墓出土。
彩绘铜镜较少见,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的出现应当和仿铜陶礼器的彩绘之风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汉代贵族生活,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代装饰画的真实资料。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云南省博物馆藏
1955年于云南晋宁石寨山甲区一号墓出土。器身呈四耳铜鼓形,器盖上铸刻有古滇国杀人祭柱的祭祀场面。出土时器身稍有残缺,器内盛有贝币。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16.5厘米,口径为39.8厘米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器,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是已发现的十件人面纹器物中最精美者,在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为宝贵的。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认为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新石器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新石器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33.4厘米,口径9.2厘米
又称luo体浮雕彩陶罐,1974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出土。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船形彩陶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长24.8厘米,高15.6厘米
又称彩陶网纹船形壶,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新石器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通高9厘米,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
1980年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是龙山文化中彩陶制品的代表,造型朴质,图案精美,颜色浓艳得体,光泽细腻。为探讨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新石器仰韶文化彩陶人形双系瓶甘肃省博物馆藏
1973年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出土。
新石器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纹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口颈为26厘米,足径为14.5厘米,通高28.4厘米
彩陶八角星纹豆,或称八角星纹彩陶豆、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纹豆,1978年出土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是一件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
三国·吴“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仓罐故宫博物院藏,高46.4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13.5厘米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国·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74年南京市栖霞甘家巷出土。虎子是早期青瓷的典型器之一,该器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是西晋早期青瓷艺术佳作。
三国·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南京市博物馆藏,通高32.1厘米,口径12.6厘米,腹径31.2厘米,底径13.6厘米
1983年江苏南京东吴末年墓葬出土,此器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釉下彩绘漆器,极为珍贵,在中国釉下彩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研究早期佛教艺术,绘画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它的出土,证明了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已经掌握了釉下彩瓷的烧造技术,将制瓷工艺与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绘画艺术美化瓷器,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途径,
西晋青釉神兽尊南京博物院藏,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
南京博物院十件国宝级文物之一,为浙江越窑的产品,1976年出土自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1993年,西晋青釉神兽尊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
胎质厚重、釉色莹润、釉层均匀、制作精细。代表了当时瓷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4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封氏墓。该尊器形硕大,庄严雄伟,做工精细,釉色青绿温润,是北齐瓷器中屈指可数的重器之一,是研究北朝瓷器及其装饰工艺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河南博物院藏,高22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7厘米
1971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淬墓。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白釉加彩瓷器,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白釉施绿彩,开创了中国陶瓷釉彩装饰的先河,它是单色釉向彩色釉发展的重要一步,为色彩斑斓的唐三彩奠定了工艺基础。
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天津博物馆藏,高18.5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2.5厘米
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器身刻有其名称,在古代陶瓷中较少见,为研究古代器物的名称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此传瓶代表了当时(隋代)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故宫博物院藏,高41.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0.2厘米
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唐鲁山窑花瓷腰鼓故宫博物院藏,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
此腰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蓝白色釉斑相互衬托,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很强,堪称传世唐代瓷器中的精品
唐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角高25.1厘米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海墓出土。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扬州博物馆藏,高29.4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19.5厘米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是唐代的陶瓷器,1974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器施釉下彩绘,用褐彩和绿彩相间的联珠纹组成卷云和莲花汶,装饰奇特。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打破了中国青瓷的单一釉色,是长沙窑瓷器中最精美的一件,在中国釉下彩彩绘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临安博物馆藏,通高66厘米,口径36.5厘米,底径41厘米
1980年浙江临安唐天复元年(901年)水邱氏墓出土。器形罕见,采用堆贴、彩绘和镂雕的装饰技法,工艺精湛,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越窑的釉下彩绘瓷较为罕见,故此炉弥足珍贵,且为明确纪年墓葬出土,保存完好。
唐长沙窑青釉模印贴花人物纹壶湖南省博物馆藏,高16.4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9.9厘米
1973年出土于湖南衡阳。两系及流下分别饰以三块模印贴花的人物图案,这些纹饰均与西、南亚文化有关,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5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中堡村唐墓。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8名乐手动作各异,但各个生动鲜活,特别是最前方靠近驼首的那名男子,侧着头。
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辽宁省博物馆藏,高9.3厘米,长14厘米,宽7.4厘米
1971年出土辽宁北票水泉辽墓。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反映了制瓷工匠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青釉晶莹素洁,胎质细腻坚硬,为耀州窑的精品之作;它为耀州窑青瓷断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器。
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式托盏苏州博物馆藏,碗高8.9厘米、口径13.8厘米;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底径9.3
1956年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制作精细,刻花犀利,青釉如冰似玉,胎质细腻,表现出越窑青瓷的制作、烧造技艺的高超,保存完好,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通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
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此壶为五代耀州窑瓷器中罕见的珍品,新颖别致的器型、犀利清晰的刻划纹饰、青翠欲滴的青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犹如鬼斧神工之作,保存完整。
北宋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故宫博物院藏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
已知传世汝窑三足樽式炉仅3件,现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和美国辛辛那提博物馆。
北宋官窑弦纹瓶故宫博物院藏,高33.6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2厘米
此瓶仿汉代铜器式样,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釉色给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质美感,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故宫博物院藏,高32.6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1厘米
此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传世钧窑陈设用瓷器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
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定州市博物馆藏,高60.5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10.1厘米
1969年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净瓶形体高大,为定窑瓷器中尺寸最大的一件,实属罕见;器形规整,显示出定窑制瓷成型、烧造工艺之高超;刻划装饰刀法犀利、纹饰线条流畅,釉色洁白如雪,为定窑白瓷中的绝品。
此器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放入塔基地宫中,它对定窑白瓷的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北宋官窑贯耳尊吉林省博物院藏,高22.8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9.6厘米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北宋官窑贯耳尊造型典雅大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北宋官窑贯耳尊仅在2016年4月吉林省博新馆开展时短暂展出过,它的资料更是少之少。
宋登封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故宫博物院藏,高32.3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9.5厘米
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南京市博物馆藏,高44.1厘米,底部直径为13厘米,腹径28.4厘米,口径仅为5.5
1950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沐英墓。由景德镇窑烧制,整个梅瓶装饰繁缛,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为国宝级文物,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瓷器三绝之一。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的出土,为中国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工艺、绘画、烧制以及元代人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元蓝釉白龙纹梅瓶扬州博物馆藏,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4厘米
元代景德镇瓷器,扬州博物馆于1978年从北京举行的文物汇报展览中购得。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代表了元代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
新石器红山文化玉龙中国国家博物馆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红山玉龙,又称C龙、C型龙,是在中国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龙形雕刻,通常由玉石雕成。
整体呈C字型,头部类似野猪,背部有类似背鬃的形状并上翘,尾部较钝,通身没有纹饰。由于其造型古朴简单,被认为是中国中原地区龙型崇拜文化的起源。
新石器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浙江省博物馆藏
1986年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整体呈'风'字形,两侧略向内凹弧,左右不对称。钻孔上方较为粗糙,隐约可见捆扎痕迹或刻划痕迹。
上角为正面的浅浮雕神人兽面纹,下角为浅浮雕的鸟形象。
夏七孔玉刀洛阳博物馆藏
1975,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七孔玉刀,或称夏七孔玉刀或七孔大玉刀,夏代玉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中最大的。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山西博物院藏
1992年出土于山西临汾曲沃县曲村M63墓(晋穆侯次夫人墓),玉佩极尽巧思,华丽无比,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
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西北郊擂鼓墩曾侯乙墓东室墓主棺内。是一件在前代绝无仅有、在后世也不多见的稀世珍宝。
西汉“皇后之玺”玉玺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68年在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公社出土,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国宝级文物。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西汉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定州市博物馆藏
1969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北陵头村43号汉墓,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玉座屏。
西晋神兽纹玉樽湖南省博物馆藏
1991年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樽为战国时期出现的日常实用酒器。这是目前所见最为精美奢华的汉代玉容器之一,故有“玉樽王”之称。
元“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西藏博物馆藏
玉质青色。扁方形,龙钮。印文为八思巴文,内容是“统领释教大元国师”的藏文译音。整器雕琢而成,造型庄重古朴,是典型的元代官方重器。
商太阳神鸟金箔片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2001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
金箔重20克,太阳神鸟金箔不仅展示出古蜀国深邃的文化底蕴,也展示出古蜀时代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是古蜀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
商金杖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7月于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商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箔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的,商金杖的一端平雕有长46厘米的图案。
商金杖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金器中最大、最重和表示王权神权的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战国鎏金嵌玉龙首银带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1年出土于河南辉县固围村5号战国墓。青白玉龙首钩,腹侧高浮雕双夔龙身,钩腹镶嵌三件白玉谷纹玦,玉块中孔各嵌入一件蜻蜓眼玻璃珠,一珠缺失。
带钩是古代人身腰部佩带的装饰玉器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已出现玉带钩。战国时期是带钩使用的高峰期,此带钩制作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反映出战国带钩高超的制作水平。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6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汉武帝时期征服古滇国后,滇王降汉,汉武帝在该地设益州郡,封滇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
该印为纯金铸造,重90克,印面为方形,边长2.4厘米,高2厘米。上有蛇纽,蛇昂首,蛇身盘血,背有鳞纹。
西汉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1965年河北定县三盘山出土,以金银错出纹饰,用黑漆填补空隙,磨错光平,并以菱形绿松石和圆形宝石镶嵌其中,色彩辉煌。车饰长约26厘米,器表分四个区段,用金丝嵌出狩猎题材的画面。
这件伞铤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是一件难得艺术珍品。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镇江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省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集儒家、道家思想于一体,为研究唐代的酒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此器形象逼真,情趣高雅,器物造型与所绘漆画均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代表了战国漆工艺及漆画水平。
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湖南省博物馆藏
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西汉墓,其髹饰手法和风格与同一时期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彩绘黑地漆棺上的云气纹技法相一致,均具有立体效果,富有浓厚的装饰风格。
奁上凸起的线条称作“识文”,“识”有高起之意,阳识和堆起都是在器面上堆出花纹作装饰,统称为“堆漆”,此器是目前发现此种技法的实例之一。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湖南省博物馆藏
1973年底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黑漆朱绘六博具,包括博局(棋盘)、棋、直食棋、筹码、骰及博具盒。(好像现代的大富翁)。
该文物制作精美,保存较为完整,并能与同墓出土的一份“遣策”相对照,对于研究汉代的六博游戏、工艺美术乃至生死观念等,都有其价值。
三国·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吴朱然墓出土,纹饰逼真,堪称三国彩绘漆器的代表作。盘底部有用朱漆书写的“蜀郡造作牢”五字铭,据铭文可知,此器应产于古代蜀郡,表明三国蜀郡漆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此器是研究三国漆器工艺及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
三国·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2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吴朱然墓。
北宋真舍利宝幢(含木函)苏州博物馆藏
1978年,发现于江苏苏州瑞光寺塔。真珠舍利宝幢,选材名贵,综合了当时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专业技术,整个宝幢共用珍珠四万余颗,凝聚了当时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是一件珍贵的宗教艺术品。
新石器镂雕旋纹象牙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象牙梳工艺精致,是迄今为止远古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此象牙梳是用象牙制成,背厚齿薄,共有16个细密的梳齿,梳身采用镂雕技术,雕出由3行条孔组成的“8”字形图案。
这件镂雕旋纹象牙梳即出自一座大墓,墓主人生前应该是一位社会地位显赫的人物。
新石器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浙江省博物馆藏,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隋绿玻璃盖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件玻璃器是采用魏晋时期引入的西方技术生产的,区别于传统的透明度不高的铅玻璃,新技术含钠钙成分较高,使得器物透明度、延展性都大大提高。
隋椭圆形绿玻璃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玻璃瓶的瓶口和腹部剖面均为椭圆形,是用吹制法制成的,器壁极薄。
形态为中国传统造型,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表明中国玻璃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汉红地对汉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5年新疆尉犁营盘遗址墓地,是一具被称为“营盘美男”的印欧人种木乃伊所穿衣物。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敦煌研究院藏
1965年甘肃敦煌莫高窟,此绣品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幅满地绣佛像,体现了东晋到北魏期间丝织品满地施绣的特色。
北朝方格兽纹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99号墓,此件为二重经锦,织造工艺精湛,是北朝之隋朝具有代表性的织锦。
装饰独特,同时集北朝时外来的三种典型纹样题材于一身,被研究者当作介绍南北朝时期织物发展状况的范例。
北宋灵鹫纹锦袍故宫博物院藏
1953年新疆阿拉尔出土,目前如此完整的袍服尚属罕见
战国石鼓(1组10只)故宫博物院藏
石鼓文,因文字篆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石上刻大篆书记叙游猎的十首诗,故也称《猎碣》。诗皆四言,同《诗经小雅》中的“车攻”一首有相似处。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其中一只已有文字。
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
唐昭陵六骏石刻-白蹄乌
唐昭陵六骏石刻-特勒骠
唐昭陵六骏石刻-青骓
1950年原陕西历史博物馆移交。唐代,昭陵六骏原在陕西礼泉县昭陵,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前的六块骏马浮雕石刻的总名称。
六骏分两列东西相对地放置在唐太宗陵前,马头均朝向南边的陵寝。从南向北,西侧依次是“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东侧依次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当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被盗卖到了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骏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拓本38页,剪条装裱,每页3行,行6字。纵22.3厘米,横12.8厘米
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拓本是曹全碑被损之前的拓本,几乎是传世唯一一件完整拓本,初拓本上的因字为“口加士”,而不是“口加大”,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只损“因”字的拓本。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故宫博物院藏
此书由宋内府递归清内府,清亡时被溥仪盗携出宫,流落民间。1947年复为故宫博物院购得,仍完整无缺。与各书著录比照,宋徽宗泥金题签已佚,宣和7玺存4,本幅上加钤了乾隆帝诸玺。欲得《切韵》原貌,唯赖此全本,同时还可赏其书法,考其纸墨装潢,堪称稀世之珍。
已知《刊谬补缺切韵》还有另外两种传本:其一出自敦煌石室,系本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和盗出,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残损较甚;其二为故宫所藏明项元汴跋本,称“内府本”,但内容与宋濂跋本殊异,早经学者定为他人改作之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是至今保存极为完好版,可为比较今日流传的译本提供重要参照,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开宝藏》是我国第一部用木板雕刻的佛教大藏经,到20世纪初,这部大藏几乎散佚殆尽,全球范围内单卷较完整者仅12件。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20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1组)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71年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出土。唐代壁画珍品馆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达1000多平方米。唐墓壁画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
墓中壁画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等是唐代壁画艺术的杰作。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1组)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87、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仪仗图(1组)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仪仗图(1组)陕西历史博物馆藏,1971年,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1组)陕西历史博物馆藏,1960年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战国战国简《金縢》清华大学藏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略称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战国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荆门市博物馆藏
在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
该件组文物内容为《老子》,根据字体不同区分为甲、乙、丙三种。该件组文物同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
它的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而且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
战国楚竹书的发现和整理,为对战国竹书的版制的了解和中国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确凿可靠的实物证据。
秦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5年12月于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录当时的法律及公文,经整理的竹简内容,被收入《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
此批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依据。
秦秦简《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藏
岳麓书院藏秦简,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购藏的秦代简牍,于2007年12月从香港古董市场购藏2098枚。
秦简《数》书中保存着很多古算法的最早例证,共有220余枚,13类算题。为现在所知最早的数学算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