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境审核、涉案文物鉴定、拍卖标的审核、文物认定、文物征集、馆藏文物定级、民间收藏公益鉴定……翻开辽宁管理处的工作统计表,总有多个看似相同却又不同的工作内容罗列其上。这些工作都是辽宁管理处的本职工作,为携运人、为公检法、为机关、为文博单位服务……归根结底,是为群众为社会为文物保护事业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写入辽宁管理处血脉的基因密码。
以前,丹东古玩城商户常年向韩国出口文物监管品和复仿制品,数量大、种类杂,出口较频繁,平均一月一次,有些年甚至一月三次,均次申报数量达一万余件(套),十年间总计约120余万件(套)。经营出口活动事关300余家商户的生计,辽宁管理处严格执行出境审核标准、真诚服务商户,应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难,处理及时不拖延,不畏寒暑在装卸货场进行现场逐一查验,既使禁止出境文物免于流失,又保证了正常贸易活动的开展,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近几年,古玩城商户有的转行,有的转向北京等周边口岸出境,辽宁省内进出境审核物品数量骤降。辽宁管理处在为前来办理进出境审核的携运人服务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新的业务方向。2022年,申请成为常态化公益鉴定服务机构,定期开展民间收藏鉴定咨询活动。2023年度共计举办民间收藏咨询公益活动4次,服务辽宁省内及吉林、河北、北京周边省市近百名群众,鉴定物品百余件,同时向群众发放保护文物宣传册页数百份。每一次活动,鉴定人员都站稳群众立场,悉心解答群众疑问,引导群众树立正确收藏观念,宣传文物保护理念。每一场活动都反响良好,参加活动的群众对工作人员赞不绝口。
坚守——咬定青山不放松
防止文物流失、制止文物犯罪是文物保护的客观现实要求,辽宁管理处的工作几十年来虽谈不上成果斐然,但颇有可观。迄今为止,辽宁管理处仍是东北三省唯一一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自2000年以来,配合海关鉴定疑似文物800余次,鉴定物品40000余件,确定文物6000余件;审核进出境物品近400余次,审核物品120余万件,审核出禁止出境文物1600余件。
作为涉案文物鉴定机构,2000年以来,辽宁管理处共进行涉案物品鉴定500余次,鉴定物品数量5万余件,确定文物7000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500余件(套)。这些从犯罪分子手中抢救下来的文物,从此摆脱了被私藏被倒卖颠沛流离的命运,成为博物馆藏品。如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览中的春秋蟠虺纹凤形流铜盉、战国蟠虺纹铜盖壶、辽木雕彩绘组狮、金正隆五年冮官屯窑瓷明堂之券等重要文物展品,均为辽宁管理处涉案鉴定后移交。
2019年海关扣押物品鉴定
奋斗——敢教日月换新天
奋斗体现在不断磨炼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上,强大的业务能力是做好文物鉴定工作的底气。2019年,某市公安干警送来一组涉案物品要求鉴定,其中一件高达46厘米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器型硕大、纹饰精美,送来之前被认定为后仿元青花瓷器,辽宁管理处工作人员则瞬间认出其是元代青花瓷器真品并定为一级文物。这样的自信源于多年来一心钻研业务,不断磨炼眼力。有业务能力做底,关键时刻才敢担当,勇担责。
奋斗体现在业务内涵的拓展上。2021年,辽宁管理处由辽宁省博物馆转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涉案鉴定机构资质留在博物馆。面对进出境业务审核数量锐减的情况,辽宁管理处没有乐于悠闲,而是主动找活干,与辽宁省博物馆共同进行省文物局委托的省直机关事业单位疑似文物认定工作,协助摸清省直企事业单位文物家底,鉴定物品1598件,其中认定文物47件,有力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传承——薪火相传光不绝
辽宁管理处承担的涉案文物鉴定、馆藏文物认定等工作可追溯至1989年的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鉴定组,文物出境审核工作则起自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