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深化文物学术研究,提升文物展示传播水平,对于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文物学术研究,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扎实的学术研究赓续传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强化基础研究与多学科融合研究,加强对文物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制作工艺等基础领域研究,形成系统完整的文物知识体系;加强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通过跨学科合作研究复杂问题,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活化历史场景。加强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强化文物保护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提升文物研究质效。加强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文物工作队伍;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讲座,推动国内外学者交流合作,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丰富文物展示方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内化为国人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成为增进全社会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提升文物传播水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浩浩丝路长歌,巍巍盛唐气象,无不见证着中华民族同域外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中的开放姿态和包容胸襟。青铜龙首刀、敦煌飞天壁画、盛着番红花的玻璃瓶等文物,更是文明辉映、美美与共的重要历史印鉴。它们以直抵人心的独特魅力成为塑造国家形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载体,成为国家间、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
(作者:林娟芳,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