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行船跑马三分险。目前,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2017年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如此庞大的旅游消费人群,如何在遥远而陌生的旅程中安全享受旅游乐趣?
“境外游涉及语言、气候、风土人情、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差异,风险问题较国内旅游更为复杂。”平安产险理赔负责人黑丽金说,境外游中的风险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从理赔案件来看,突发事件、高额治疗费、救援时效等是较常见的风险点,要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准备。
“看新闻得知一些出国旅游者发生了意外,很痛心,同时也意识到出国旅游前做好保险规划太有必要了。”近期计划出国旅游的北京市民李欣坦言,购买保险,不仅图个心安,万一有什么情况发生,也能有个保障。
国内最大的第三方互联网保险平台慧择网发布的报告显示,5月至6月,通过该平台投保境外游保险的保单数量同比增长15.2%。
然而,目前许多国人出国旅游仍会忽视购买保险的必要性。记者在北京街头采访了数名市民,当被问及境外游是否会主动购买保险时,一些市民对风险的认知及保险的认可度还不高,面对风险,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般不会有什么意外,没有太大必要”,“只要身体足够好且注意安全,便可以平平安安游玩。”
黑丽金说,境外旅游险提供的不只是小概率事件导致死亡或者伤残等情况的赔款,境外游期间游客可能会因发烧、急性肠胃炎等住院,在国内可能不是大事,但在国外独自处理非常不便,医疗费用可能也比国内高。投保游客一旦出险,很多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就医垫付、医疗转运等服务,解决游客的燃眉之急。
“跟团游的话,旅行社一般都说投保了旅行社责任险,所以自己就不用再单独买保险了,不管出了什么问题都可以找保险公司?”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类似想法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
保险专家提醒,其实这是误区,旅行社责任险只为旅行社因疏忽或过失所需承担的经济责任埋单,如果游客因本人原因发生了意外事故则不在理赔范围内。
友邦保险中国区有关负责人说,境外旅游险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细分为意外伤害、医疗费用补偿、航程延误、财务损失等险种。不少消费者并不清楚这些分类,且忽略免责条款,往往造成自身保险保障不完善,在出险时得不到赔偿。
刚刚在国外某海岛经历了“潜水惊魂”的上海市民戴女士,回想起深潜时大腿肌肉拉伤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她在出国前购买了一份境外旅游险,本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但当在受伤后查询保单详情时,她才留意到“运动意外伤害”的保额为0,只有意外残疾或身亡才会获赔5万元。
“保单都有除外责任,这是保险公司不提供保障的范围。”慧择网旅游保险产品专家贺健说,潜水、蹦极、跳伞等高危项目发生的意外往往都不属于普通意外伤害保险保障范围,如消费者要参与此类项目,一定要看清楚保险条款,或者投保附加高风险运动意外伤害保险。
还有一些消费者认为,只要自己买了足额保险,就能规避风险,却忽略了万一遇到重大突发风险,是否能得到及时救助。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出境旅游时旅行社会建议消费者购买全面的保险,但旅行社能提供的风险保障并不是很多,除了为旅客投保团队保险外,很少有其他保险保障。
选购境外旅游险,消费者往往被提示,尽量选择带有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境外旅行还是建议买外资保险公司的产品,理赔服务意识和全球资源网络是中资保险公司没法比的。”有消费者认为境外旅游险还是外资保险公司的产品“靠谱”。
对此,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一些外资公司的救援平台,可能会出现沟通语言不畅等问题,合资公司会好一些。“但是否是外资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看这家保险公司的实力,比如紧急救援内容和流程,救援机构资质,以及有没有全球救援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