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辍学打工到香港读博,她像鸟飞往她的山

今年3月,社交平台上,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小小浮浪人」发布了自己一路打工和求学的经历。

她总结这段过往,「比电视剧精彩。」

在这两条线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苦难又破碎的成长经历。小小的父母很早离异,她跟着父亲来北京打工,在工地上,砖堆子是她童年的玩具。到了上学时期,她进入打工子弟学校读书,随着父亲搬家,换过两三所学校,「同学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朋友是短暂的,伙伴是会突然消失的」。读到三四年级,继母进入到她的生活,她没有得到渴望的母爱,反而一点点失掉尊严和自信。

与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主人公一样,为了回避痛苦,小小经常躲在空房子里,靠「幻想」才走过灰暗的童年时光。之后,她又遭遇了父亲车祸去世。她抓住自考这条绳索往上爬,进入互联网公司,也在金融行业做过一名白领,之后又继续走向香港理工大学。

在学校里,她遇到一些不完美但勇敢自信的女孩,尊重并认可自己的老师,接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这些光亮的部分开始照进她的生命,让她逐渐卸下自卑,「更加肯定自己,去接受自己」。

这个春天,小小出现在我们的通话视频里。她留着一头短发,个子小小的,坐在地板上,她讲述了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底层生活细节,也丝毫不掩饰她的真实想法——她要向上走。是依靠一种强烈的生命渴望,和碾碎命运的决心,她才走到了更远的地方。

一个女孩如何冲破层层桎梏,摆脱社会的结构性压迫,从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最终走到一所顶尖名校?当她抵达更广阔的世界,如何看待与同学的成长差异,如何进行漫长的人生补课?她又如何克服自卑,理解生母的缺席、父亲的死亡,以及曾经看起来灰暗的生命底色?

小小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励志故事。

文|程静之

编辑|姚璐

图|受访者提供(除特殊标记外)差异在外人看来,可能只是简单地了解到,我通过自考改变命运,去香港读博,人生终于有了学历加成,但仔细看,它不完全或者说不确切是这样。

2018年,我刚考上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生,环境一下子发生了改变。班里20多个同学,除了我们国家,还有来自德国、韩国、沙特阿拉伯、印度的同学。我跟每个人都不认识,而且成长路径差异很大,不知道怎么跟他们真正地相处、交流,也找不到任何归属感。

香港真的是另外一个世界。我记得刚去的时候,认识了班上三个女孩,她们约我一起去逛街,我说好啊,那就去逛逛。去了海港城,她们要买洗发膏,开始逛那些很贵的牌子,什么鱼子酱精华,在那边很认真地讨论要买哪个。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消费水平的参差。在这之前,我的洗发膏都是在沃尔玛超市买的,衣服就逛个优衣库或者无印良品,一两百块钱。虽然不是说买不起品牌,但那不是我的消费观。后来,我感觉没什么意思,就跟她们分开逛了,自己在那儿瞎溜达,之后再没有一起去逛过。

你知道在南方,就是一个拖拉板,一条大短裤,看不出来有钱没钱,也可能是我伪装得比较好,别人最初感觉不到差异。有一次,一个关系挺好的同学跟我说,发现有一款包包很适合我,打开官网给我看,品牌是字母C开头的,叫什么我都忘了,一个很小的女士手拿包,大概七八千块。然后我就说,嗯,真的很好看。

在班级里,很多同学家里不只是中产,而是「上产」,可以专门买机票去澳洲,就为了看一场网球比赛。跟他们在一起,一些话题不知道怎么融入。印象很深的一次,下课之后,大家坐在一起,就会聊过去的事。有的同学在国外上学或者旅游,说美国什么样,澳洲什么样,有的说特别喜欢纽约,纽约是一座非常有想象力的城市。我的过往和他们太不一样了,不是说出国,而是在饭店、快递公司、网吧这些地方打工,就不知道怎么去跟他们对话。

这种差异也会表现在对不熟悉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上。比如有一次,三个同学一起讨论宗教,我不信什么宗教,就说宗教只是一种统治工具。一个外国同学开始说,你怎么这么认为,每个宗教背后有多少历史文化,有多么深的信仰在里面,说了一长串,又是英文,给我说懵了,最后我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不知道怎么反驳,说了个agreetodisagree(求同存异),把话给他撂在那,我就离场了。

在这个20多人的小团体里,其实用放大镜看,可以看到每个人都不完美,但区别在于,他们有自信去展示不完美。有同学英语讲得比我还烂,说话连不成句,只有单词往外蹦,但不妨碍他在课堂上跟老师argue,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一个同学让我非常诧异,上计算机课的时候,老师讲得比较无聊,他突然打断课堂,直接跟老师这样说:你的课我听不懂!

比起他们,我从来不敢这样展示自己。同学老开玩笑说,小小太shy了,是一个很害羞的女孩。其实不是害羞,而是我太自卑了。

最明显的一点在身高上。我非常介意自己的身高,觉得自己太矮,每天离不开高跟鞋。你可以想象吗,我跟对象去爬山,穿的是10公分的坡跟鞋;到香港这边,有很多上下坡,走路真的很累,但我坚持穿高跟鞋;同学邀请我去家里吃火锅,我脑袋第一件就想,完了,去别人家里面得脱鞋,怎么办,我就自带了鞋套;哪怕回到家里,有对象在,我还是放不下心理防备,就穿厚底的拖鞋。

对于很多人来讲,可以根本不在乎身高这件事,但是在我心里,它形成一个非常大的黑洞效应,吞噬了很多东西。我还记得有一次,朋友邀请我去船上开生日party,我心里很高兴,感觉他们真没把我当成奇怪的人,是可以一起去玩的,但那种party上要脱鞋,我心理屏障太强,最后只能说,有事不去了。

高跟鞋是一个外显的东西。回过头来看,我说自己很自卑,是因为长得矮,但我仔细想想,可能我把所有的不快乐,所有的苦就聚焦在身高缺的10厘米或者是20厘米那儿了。它可能只是一个壳,是我借力打力的一个工具,但并不是我内心真正自卑的那一点。

人是很难脱离集体去生存的。从小到大,我没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完全靠别人的言语来塑造自己,来看到自己。走在路上,从别人眼光中,我会感觉背了很多个我——曾经被生母抛弃的我,被继母欺负的我,被父亲忽略的我,被老板压榨的我,都是一个个很奇怪的形象。

在这些目光里,我没有办法做一个纯粹快乐的人,也看不到自己光彩的一面。我总觉得自己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就想拼命摆脱过去灰暗的生命底色。所以我一直不断地往前走,往上走,人生准则是,追求更向上的生活,变成更好的自己。

但是,当我到了香港那个环境,走到原来理想中的那些人身边,我就意识到,原来有一些东西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而另一些东西就是刻印在我身上,这一辈子是无法改变的。

记忆

要看这样的我是怎么形成的,就要回溯过往的记忆。

在继母来之前,我的记忆是很破碎的。可能是因为生活环境总在变化,住的地方就换了好几个,身边的人也换了好几波,大脑很难有一个非常强的记忆链,形成一些反复冲刷、反复构建的记忆。

也不知道那会儿几岁,最早的一丁点记忆是在河北老家。那时候,父亲和生母还没有离婚,他们经常打架,有时候就把我放在姥姥家。我跟姥姥要钱买本子,拿到钱就去买了一包糖,又跟表哥表弟去地里偷玉米。我在老家上过几天学,印象中背的书包比我人还要大,有一次放学回家,我爸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等我,问我在学校学什么了,我打开田字格的本子给他看,里面写了一个歪歪扭扭的「我」。

父亲和生母离婚,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只是之后再也没去过姥姥家,爷爷奶奶死得又早,就剩下我和我爸两个人,没别人了。他只好带我出来打工。长大后才知道,到了北京,我们住的地方在丰台区西道口,那地方非常偏僻,离卢沟桥宛平城不远,正对着铁路有一排平房,我爸租了其中特别小的一间,里面就是一个炕,一个灶台,一口烧饭的大锅,还有一个箱柜,再没有其他家具,除了吃和住,也没什么行动空间。

院子里住的都是同村人,做的也是同一种生意。那会儿北京房子拆迁特别多,他们专门去捡房子拆剩下的砖瓦片,把多余的水泥削干净,再拿去卖钱。

也有人把孩子带过来,帮家里做饭干活。住在我家隔壁的是一个远房表姐,十五六岁出来打工,有时,我爸出去干活,就由她帮忙看着我;有时,我爸也带着我去工地,他在一旁干活,我在边上玩,砖堆子就是我的玩具。印象中,院子里的孩子年龄都挺大,我没有一个童年的玩伴,经常一个人爬枣树摘小枣子吃,再爬到铁路桥上去看火车。

因为家里很穷,我爸买不起机动车,就买了一辆马车来拉砖。院子里除了柴火味,马粪味会特别冲,马儿很能干,也很凶悍,记忆中有一次,它把父亲整个肩膀都咬淤青了,父亲也舍不得花钱去医院,就吃了几粒止痛片。因为这件事,我很怕跟马儿离得近,担心它万一给我来一脚,或者咬一口。但是怕归怕,我还是要去散摊后的菜市场拿玉米皮、菜叶子回来喂它,毕竟干活挣钱都靠它。

不知道你有没有那种很细微的感受,很小的时候跟妈妈一起睡,都喜欢摸着她哺乳的地方,但是父母离婚后,我没有妈妈,会摸着我爸的奶头睡得特别香,我觉得那是对于母亲的一种本能的渴望。

小时候,我爸应该挺疼我的,过生日的时候,他会在小推车上买2块5的炸鸡排给我吃。我也偷拿过他的钱,那一次,我爸可能结了工钱,把200个硬币压在大箱子底下,厚厚的一摞,被我发现了,相当于一下知道了一笔巨款的存在。我每天都去拿几个花,硬币变得越来越少,也不知道害怕。有一次,我买了东西在家里面吃,一回头看见我爸,就露出那种犯了坏事被抓到的不好意思的笑。我爸看着我也笑了,从他的眼神里面,我好像感觉到,他早就知道我在偷偷拿钱。

回想那些时刻,可能是我童年能理解到的父女之间朦胧的感情。但我爸对我的爱其实是很粗糙的,很沉默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好像都没怎么交流讲过话。

记得有一次发烧,我爸把我拉到住在附近的一个远房亲戚那儿,往我屁股里塞了一颗蒜,就用一种很野的偏方给我治。还有一次,我不知道生了什么病,趴在炕上一直吐黄水,我爸把药买了,也不会说在旁边给你拍一拍,就让你自己在炕上吐。我嫌药苦,不爱喝,后来给偷偷倒了,他也发现不了。所以你就知道,父亲只能做到花钱买药的程度,也不说这药到底吃没吃,吃了好没好。

在家庭里面,我爸对我不存在「教育」这两个词,更别谈「性教育」。我一直记得,在穿着小孩短裤的时候,在炕上站着,隔壁住了一个大哥哥,来背着我玩,结果把手伸到屁股里摸了一把。当时心里就觉得,这是从来没有人对你做过的事情,但又好像没办法用言语表达是什么,所以一直没有跟我爸说。到现在,事情过去那么多年,我连那个人是谁都记不得了。

幻想

对于这些很细微的东西,那时候我就是一个小孩,没有什么感受,现在回过头看,才产生当下「我」的感受。某种程度上,那段时期其实挺快乐,挺自在的,我跟爸在一起,有吃有喝,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也不觉得自己在吃苦。

后来,我爸把她带回来了。记得有个亲戚卡着我的腰,把我跟小鸡一样拎了起来,弄到一个房间里,说进去以后喊妈。她表现得很亲近,对我笑着,说,过来,还给我买了衣服和一些吃的。之后,继母就这么来了,还带来比我大一两岁的闺女,开始跟我爸搭伙过日子。

但来了没多久,继母好像变了一张脸。那是一种拉下来的,很阴森,很恐怖的脸,印在大脑里面,没办法冲刷掉,以至于现在一想起来,还让我觉得害怕。

那个时候,我不理解继母为什么有这么多副面孔,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大家不是都喜欢好学生嘛,所以我学习很好,经常拿奖状回家,没想到继母直接把奖状烧了,还让我自己把烧完的灰烬扫干净。那真是对尊严最厉害的一种摧残,因为小孩子可能就是这样,最骄傲的就是奖状。继母好像看不得我成绩好,哪怕在家里写作业,她也会把作业本全拿起来,啪一下丢在地上,说,装什么装。

最残酷的是,继母不给我钱买卫生巾。我就只能用那种长卷的卫生纸,叠成中间厚、两边薄,跟卫生巾一样的形状。但它太软了,浸湿了会断掉,有一次,我走在路上,一半的卫生纸就从裤子底下掉出来。有时候甚至没有卫生纸用,我就把那些不穿的破衣服翻出来,剪一剪,夹在裤裆里,当一次性的用。所有的这些,你就能够想象说,它对于一个小孩的摧毁性有多强,我的自信就一点点被磨掉了。

我住的那片有很多没租出去的空房子,到了周六日,我特别喜欢一个人去里面待着,坐在砖块上开始幻想,等一整天过去,也不会觉得无聊。人能幻想的都是看得见但又得不到的东西。别的孩子看过电视和课外书,幻想的或许是当科学家、超级英雄、宇航员飞往太空,但我看不到这些,能幻想的就是生活的反面——希望长大能自己挣钱,租一个小平房,里面有一张干净又整洁的床,还有一个喜欢我的人,我们可以组成一个完美的家庭,吃得好,住得好,过日子。

除了幻想的空房子,学校是我逃避继母的另一个地点。那时,我在丰台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读小学。学校就是几排小房子,一排小学,一排初中,一排高中,还有一排是老师的办公室。教室课桌排得很密,班上有50个同学,几乎都是打工子弟的孩子,父母在北京做一些体力劳动,把孩子放进来,白天就可以不用再管。

上学就会知道,为什么别人都是母亲,而我是一个继母,心里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大概从那时候开始,我变得自卑,跟同学在一起,感觉自己一定是最矮、最不好看的那一个,学习坐在最前排,做体操也在最前排,就觉得人家都高高瘦瘦的,那么好看,为什么我就像一个矮鸭子,头上长很多虱子,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起球的。

我的自尊心变得非常强,记得那会跟同桌吵架,画了一条分界线,看他跨越了一点点,我能生气到跟他打起来。我还想起来,有一次班级要表演,让我唱什么《小白菜》,我就觉得干嘛要让我唱,感觉我命很苦是吗?

在学校,我跟同学之间不会聊家里的经历,就没有办法开口向任何人说,原来你过得这么苦,这么累,让别人带着一种怜悯的眼光来看你。还有一个交不到好朋友的原因是,打工子弟流动性特别强,同学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今天来了,明天走了,包括我在内,跟着父亲搬家,至少换过两三个学校,已经习惯闪现、闪离的友谊。在我的概念里,朋友是短暂的,伙伴是会突然消失的。

我学习没有多努力,但成绩是数一数二的,老师也说我是个好苗子,但父亲从来没有因此夸过我,上到初一就让我出去打工赚钱,可能因为他身边所有的范式都是,女孩上到初中就出来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成绩好并不代表是未来的一种期许。

那时候,我也不懂女孩为什么一定要那么早出来,为什么不能正常去上学?我主要的感受还是在继母制造的痛苦里,只要不在家里待着,我想怎么着都行。离开学校办手续这些,全程没有人拉着我,但我还是幻想了一个东西,老师可以来家里找到父亲,让我回去上学。或许是隐约的潜意识在告诉那个我,离开学校是不正常的。

孑然一身

我打的第一份工就是父亲介绍的,去山西一家饭店当服务员。那是在2005年左右,我十三四岁,父亲把我送到木樨园客运站,买好了票,让我自己坐客车到太原,到了那边会有人去车站接。上大巴车以后,他偷偷塞给我200块钱,让我照顾好自己。

第一次离开父亲和家,想到新环境,我没有害怕,反而挺激动的。到了山西之后,亲戚把我领到住的宿舍,在一个地下室,七八个上下床,每人一张铺子,一个枕头,没有窗。我也是特别傻,想着人家要管我吃,管我住,就把200块钱给了亲戚。

那时候,我身高不到1米5,连双像样的鞋都没有,出入都是穿澡堂子的大拖鞋,显得整个人非常不协调。领导说,先去附近的夜市买一条黑色长裤,白色外套,老式的服务员鞋。买完之后,没有培训,我直接就上岗了,给客户点单,端菜,站在包间门口等人家叫,还要学会给客人推销酒和饮料,我就靠收集那个瓶盖儿来拿提成。

有时候,顾客订了一桌饭,结果有事取消了没来,服务员就一起吃这一桌菜,还挺开心的。上班的时候,我可以吃大锅饭,但不上班就没有东西吃。我经常饿肚子,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发工资,都会去逛夜市,买好吃的和一些乱七八糟的衣服,基本就把钱全花光。有一次,我轮休,躺在床上真的太饿,宿舍一个人都没有,我到对面同事床上找吃的,结果没有找到。当时那种失落,饥饿,以及因为没有「翻到」食物而保留下来一点尊严的感觉,我现在还清晰记得。

服务员虽然是一个集体工作,但我跟同事还是没办法交朋友。交朋友的前提是先认识自己,我从学生突然转变为打工仔,没有经历逐渐社会化的过程,经常不知道自己在那干嘛,怎么跟别人交流。那种感觉就像是一头没睡醒的小牛,突然被丢到地里面,和所有的大牛一起拉犁,小牛不知道该怎么做,它只能机械地、模仿着去做。在饭店里,我的状态就是一个脑袋架在身体上,里面是空心的。

没事的时候,我会去饭店周边的小公园待着,看放学经过的学生,幻想自己就是他们。后来,我有了一台金立手机,在网上认识了一名初中生,半夜在厕所和他疯狂聊天,白色的灯光下,坐在马桶旁边,和他联系的那些时刻,我感觉自己又变成了学生。

出来社会,我就感觉自己已经是孑然一身。2009年父亲去世,我更是完全没有支点了。

父亲是在八宝山火化的,骨灰回到村里,接着办丧事,请人家唱戏,整个过程我就是一个空壳子,没有什么情绪。我印象特别深刻,村民说这丫头怎么都不掉眼泪,我心里想,是不是应该哭一下,可是我哭不出来。

父亲走了之后,有一种感觉是被动完成了亲情的切割。其实当时我完全不理解「死亡」,父亲的死好像对我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我还是该上班上班。直到这些年,那时候没有处理好的情绪,时不时会冒出来,比如听到某个音乐,看到某个东西,会突然想到父亲,才能够理解一点他的离开,意味着最后一点家庭联系完全断掉了,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托住我。

重生

可能自卑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阻力,也是一种推动力。很多人打工就想打一辈子,但我没有那种想法,我总觉得变化能带给我更多机会。

2011年,我成年了,开始在北京天天快递公司当客服。那时候也没有特别清晰的自我认知,但对当下的生活有了具体的感知。我每天负责客户投诉,所做的沟通都是工具性的,就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被看见的「人」。我就明确知道说,一定要摆脱这种机械和麻木。

那时候是非常激动的,好像抓住了一颗救命稻草。我高兴地把报考消息发在同事群,没想到得到的反馈是,「这很难的,你绝对考不过。」「你以为是个人都能考?」

被泼冷水后,我心里不服气,为什么没去试就说我不行?我更加激励自己,一定要考下来。上班的时候,我把考试的书放在手边,边看书边工作。下班后,我回到月租200元的木板隔断房,房间非常小,连张桌子都没有,我就坐在床上学习。在昏暗的灯光里,也不知道为什么可以那么专注,那么投入,我完全沉浸在备考状态里,所有能量都汇聚在书上的字里行间。

自考要求没有那么高,对于我来讲,唯一有难度的是英语和数学,其他科目只要背下来,考过基本没有太大问题。我没怎么接受过学校教育,理解力不强,但记性很好,能把一本书80%的内容背下来。

第一次考试,我报名了四门科目,都高分通过了。这让我获得一个非常好的正向反馈,就验证了说ok,我的学习方法可行。在那之后,除了英语挂过科,其他科目真的是所向披靡,全都一次性过,平均分达到87分。我成了自考圈里比较知名的人物,还管理过500人的自考大群,但自考周期太长,群里最后90%的人都放弃了。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我从最底层开始爬,每往上爬一点,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互联网工作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给我的新鲜感是非常强的。公司在望京SOHO那边,我第一次有了名片,上面写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其实就是产品经理助理的工作,特别考验跟各个部门的协调能力。在那个系统里,我最初了解到,要做哪个需求,怎么回应客户,都有一连串的审慎决策过程。而且我身边的人都不一样了,有名校毕业生,也有国外留学生,他们给我感觉有文化,说话有逻辑,职业选择背后会做很多考虑,这给我的认知带来很大的突破。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最早接触到了阶级差异。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跟同事吃完饭,她在附近找了一家装修得特别漂亮的咖啡店,进去之后,上面贴的什么拿铁、浓缩,我看不懂,但价格挺贵,大概30块钱一杯。同事点了一杯黑咖啡,问我要喝什么,在我之前的打工阶层,大家是不喝咖啡的,我也没那个习惯,就说刚吃饱饭,不想喝。之后,我们俩坐在窗边聊天,她突然问我,你喜欢喝咖啡吗?我勉强找借口说,咖啡太苦了。她紧接着说了一句,那是因为你没有喝过好咖啡。

关系

早早出社会,相当于我跑在了很多同龄人的前面,但也失去了很多东西。

对于我来说,一个很难的事情是怎么把自己的情感交付给他人。我不是一个轻易对别人交心的人,因为你知道,他者是不会永远在身边的,可能很快就走了。所以,我会跟朋友真心相处,但也可以接受一个人随时断联,比如之前一个朋友,生气后把我拉黑了,我就ok,你只能陪我到这了,我也不会再去找她。

当然,我的对象一直在我身边。我跟他是在自考的学习圈里认识的,那会儿他20岁出头,把一些自考的书借给我,来我的出租房给我做过一次萝卜炖肉。通过接触,我知道他的父母也很早离婚,他是跟在姥姥姥爷身边长大的。后来,我们一起合租备考,彼此引导,又像好朋友,日久生情就在一起。

如果说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有什么影响,一开始,他爸是不同意的,觉得我长得又矮又丑,啥都没有,非常强势地介入我们的关系。这种父权行为引起对象很大的反抗,他直接跟他爸断绝了关系,两年没有说话。

到了2016年,我跟对象要换工作,就离开北京来了深圳。选择深圳的原因很简单,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是因为我听说深圳一年四季可以穿裙子,我觉得自己很矮,不适合穿冬天的靴子,适合穿裙子,所以就来了。

后来,我也顺利找到了一份金融工作,一个月工资1万多。刚开始,我蛮有干劲,干了一年,跟对象在深圳买了小房子,拼命地打工还房贷,但越打越迷茫,好像自己不快乐了。我感觉到,虽然从机械的工作里走了出来,但在企业,面对老板,面对资本,个人是那么渺小无力,我的收入和幸福回报比特别低,承受了很多现代年轻人共有的缺失意义感。

我曾经还进过一家金融公司,每天都加班,氛围非常死气沉沉。有一次,我给领导发邮件,内容很长,就用红色标记了重点,结果他私下跟我说,给领导发邮件不要用红色,这代表不尊敬,他还说作为一个新人,领导不下班,你就不应该下班。这两句话让我瞬间觉得,什么狗屁,我真的不想再做这个工作,但自己不是金融专业,升不上去,又一直很难转行,怎么跳都跳不出金融圈。

我再次有了往上走的目标,决定去申请这个学校,一方面可以摆脱学历的限制,一方面也想体验校园生活,弥补我没有怎么上过学的遗憾。

面试完以后,我没有直接拿到offer,而是进了滚动的候补名单。我天天给学院的小秘书发邮件,问在list里排第几,有没有希望?一直到2018年一二月份,深圳一个温暖的早晨,我醒来打开手机,第一眼就看到邮件发了offer。我趴在床上很高兴地笑,好像再一次验证了自己是厉害的。我还拍了一张自己很开心的照片,来记录那一个永恒的时刻。

蜕变

现代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我们跟人的沟通有两种,一种是工具性的,一种是意义性的。学校跟之前的公司完全不一样,在工作里,我很容易被当成螺丝钉,但学校是一个剥离利害关系的环境,我跟同学和老师能够平等地相处,在这个过程里,我能够感觉到,自己被真正地认可和尊重。

我的角色真的变了,身边人的角色也变了,一些很不一样的东西开始进入到我的生命。我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在中国的审美里,她肯定算是胖的,但她也穿一个短裙,就特别自信,有一次,我们俩在草坪上坐着,看到有人在弹吉他,她就和着吉他唱了一首《娜塔莎》,身边人都为她鼓掌。在学校的广场,我还看到跳舞团里,一个女孩跟我差不多高,站在身材修长的女孩中间,她跳得不算好,但是非常自然。我就感觉到,原来这样一个身材也可以很舒适、很自信地展示自己。

这样一群人虽然不完美,但活得那么阳光、那么有勇气,丝毫不妨碍身边的人喜欢他们。这带给我一种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根本不需要任何精神开导,我开始慢慢地把自己打开。

后来开学之后,我跟教授见面,才知道他看了我的简历,在自我介绍那一栏,我写自己是一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工作了十几年,没有怎么上过学,克服了很多困难,才来到香港,接着写到学校对我的影响。教授凭着这个直接就选中了我,他说,非常respect我,尊重像我一样非常努力的人,他还说,之前自己也有一段边打工边求学的经历,知道那很辛苦,所以愿意给这样的我一个机会。

我就感觉到,自己真的被看到了。在那之前,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做成什么事情,也没有什么成就。但他让我意识到,原来成就不一定用高考考了多少分,挣了多少钱作为单位去衡量,我经历的所有痛苦,克服的所有困难,都是我的成就。

我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过去,发现它们并不是人生的污点,而是人生的价值。正是那些我想摆脱的生命底色,让我成为了我。

这些被接受、被尊重、被看见,好像把我原来缺掉的东西渐渐给补回来。在这一整个环境中,很多能量汇聚到我这里,我接收到,接着做出改变,内心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强大起来,那个不被看到的、没有价值版本的自己,好像动物蜕皮一样,一层层蜕掉了。

我学会跟自卑相处、和解,一点点活得越来越轻盈。最明显的表现也在高跟鞋上。我开始做一些验证,穿一个没那么高的鞋,看看大家会有什么异样的态度,从10厘米、7厘米、6厘米……2厘米,到穿普通的运动鞋,这样小步去尝试,慢慢就放下了。

当然也有放不下的,比如父亲的死亡,生母的缺失。其实关于生母,原来感觉她在我出生的那一刻,好像就已经死掉了。直到最近,老家表姐发给我一张照片,她生病住院了。血缘真的很强大,仅仅通过面部轮廓,我就可以判断那是我的生母。我突然就哭了,或许是下意识的情感,她是把我带到这个世界的一个人。我很怕她死亡,就再也没有办法找到百分百血缘关系的人,所以那个瞬间,内心有恐慌、紧张、难过、伤心、委屈等等,很复杂的感情。

当然,我还想人生多一些体验,学术上有一些精进。我们学校有福利,可以申请去国外访学,每个月额外给补贴。你知道,有机会我肯定要抓住的。去年10月,我联系了美国、英国、澳洲等七八个国家的教授,最后是芬兰阿尔托大学一位老师回复了。学院非常nice,给我发了一米长的邮件,告诉我怎么在芬兰租房,买二手家具,办签证,学习芬兰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玩。再过几个月,我就会去到这个国家,现在满心期待在那里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或许那又会再一次带来不一样的机会。

THE END
1.韩国出国留学#济南小伙每周走读去韩国读博#【#小伙把出国留学上成通勤# 每周往返】山东济南小伙霍同学在韩国读博,每周坐飞机回国,他表示,首尔飞济南只要一个多小时,从首尔的家到济南家里只需要四小时,一张机票600到800元不等 。 闪电新闻的微博视频 124万次播放 0:15 193 368 6668 kazuhayhy 10-18 21:27 来自 微博...https://m.weibo.cn/search?containerid=100103type%3D1%26q%3D%E9%9F%A9%E5%9B%BD%E5%87%BA%E5%9B%BD%E7%95%99%E5%AD%A6
1.乖宠出国如何带领您的忠实伴侣顺利适应留学生活在决定带宠物出国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目标国家对进口宠物的政策和规定是非常关键的。有些国家可能会对某些种类的动物有特别限制或要求特殊的手续。 二、健康证书和疫苗接种 为了确保宠物能够顺利入境,需要为它们提供符合目的地国家要求的健康证明文件。这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兽医签发的一份健康证书,以及根据目的...https://www.ksvuxaujo.com/liu-xue-gong-lve/429318.html
2.海关科普:“异宠”谨慎宠区别于猫、狗、观赏鱼等传统宠物,“异宠”一般指的是一些外形奇特,并不多见的另类宠物。“异宠”主要来源为野外捕捉和对野生物种资源进行人工繁育的后代,且往往来自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多外来物种就是被非法引入国内,作为“异宠”饲养。 二、常见的“异宠”种类 ...http://haikou.customs.gov.cn/haikou_customs/605732/605733/5888211/index.html
3.40岁大龄青椒出国读博的不归路我能理解lz的心情,我也是工作了快十年才准备继续读博的。楼上有小伙伴在问读博的意义是什么,基于工资也不能保证上涨的前提。我觉得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喘息的机会,读博累,工作也很累啊,读到博士了顶多就是不挣钱而已,但是这几年自己得到的知识,看到的世界也会完全不一样。很多时候就是想太多错过了很多机会,如...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57552377/
4.英法留学七年:法国太骄傲,英国又太礼貌牛津我读博的研究所合影 法国的国际化则远不及英国。我是在南法读的书,国际学生比例不超过10%(巴黎可能会好一些,但我觉得也不会超过20%),集中在中国、巴西、印度这几个和法国教育合作比较多的国家。偶尔有欧盟的交换生来,比如西班牙、德国的,但如果他们法语不好,反而会和我们这些更远的留学生混在一起(因为他...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544099708&efid=2qo7NQb-TdYK17FZjl8PPw
5.www.yuhua六,原神小草神被?的黄漫,3d h漫 黄太子 七,久久久久97国产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133-2881-646 加载更多 版本更新 V15.13.7 17.com艹逼网站 嗯啊糙中文字幕 英语班长让我桶她的坤坤 日韩无码 淫妇电影 小正太被射 东北老美女性生活 韩国一级特级毛带 ...http://www.yuhua-alu.com/sdt2024081016950063=.pdf2271492340
6.一个大龄土博士从出国到海外行医如果你是一个曾经做了很多实验,读了很多文献,窝在宿舍里憋文章的土博士,你可能就会时不时有“去国外好的实验室看看”的想法。 自己读博时没联系过国外的实验室,毕业后听说国家开始有“联合培养”的政策,很多师弟师妹博士都在读博期间靠联合培养政策出国学习。于是不耻下问,开始问问师弟师妹是怎么联系的。具体的...https://3g.dxy.cn/bbs/topic/42812422
7.国内读博再出国做博后和国外读博国外博后哪个好?校园区请问各位老板~本渣渣软件工程专硕,有论文成果。目前面临读博选择,未来目标是留高校。总的来说,国内...https://bbs.hupu.com/38187498.html
8.现在想读博以后去高校,还值得吗?为了高校,读博也是值得的 知乎@Gamit God(武汉大学 大地测量学博士) 不知道,一路走来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走的是大多数师兄们的路。硕博连读,发核心,EI,sci,出国,发top,毕业,回来找工作。文章不多不少,加吧加吧六七篇,一篇top。比不上那些吊人们,比一般混日子的厉害点。 https://blog.csdn.net/qq_27590277/article/details/127081572
9.为什么有的导师希望自己的硕士生读直博?自己名下也曾经有明明不适合读博士的孩子,我也去问过是否愿意继续读博,基本是出于这个考虑,即便这些明明不适合再深造的学生们自己也没有太大兴趣读下去,作为导师也还是期待着能试试——即便这样的学生都比完全从外面新来的要省事。———当然,这样的事情总有后续,也有读了博士让导师头大三圈的博士生,此时的导师...https://wiki.antpedia.com/article-2981919-90
10.有什么建议给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第1页或许在你出国之前在网上听到了种种关于国外读博的难度,可当你真正来到国外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看上遥不可及的行业大牛其实特备平易近人,你上午尝试性发给他们的邮件甚至在下午就能收到。 而在你想要读博但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进行的时候,只要你肯鼓起勇气去跟那些学生服务中心发个邮件,你会得到一个详细的流程还有...https://tinynews.org/new/313093861
11.资深科研狗:出国不是因为崇洋媚外,而是不出国一般卷不赢颜宁倒苦水:遭遇论文抢发,苦心白费了吗?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上了大学全靠自学,别指望手把手教你 2013:10年后的中国,诺奖将成常态,而非个例!2023:求个例! 夏日毕业季巨献: 何老师您吃了吗?请吃我的依托答辩! 工科学生出国读博,首先要经历什么 ...https://xbeibeix.com/video/BV1Xz4y1e7DS
12.学为贵出国留学留学申请服务留学机构一个过来人的心声:我所理解的出国、读硕、读博与工作 八大藤校同时放榜!2024美本录取即将进入尾声! 教育部留服中心:进一步支持、扩大留学面! 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公布拟录用名单!哪些学校毕业生成为目标人选? 美国大学TOP10食堂超差名单,留学生口碑“爆棚”! http://www.yingweilai.com/
13.护士读博士,东莞第一人!为了能让她安心读博,护理部将她的工作做了相应调整。“我去香港的话,该我做的工作我就放到周六、周日完成,将平时休息的时间用来工作,读博与在医院的工作都能照顾到,都不耽误。”张俊峰早有打算。 现在,受疫情影响,张俊峰可以暂时在东莞的家中上网课。今后,疫情好转了,还是得每周去香港。9月开始,每周二、周四晚...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289485
14.朱晨光:一个从不通宵的AI研究员导语:从斯坦福计算机系博士毕业后第4年,朱晨光便已升为微软的首席研究经理,管理认知服务研究部门下的知识与语言研究组。而在读博期间,他的研究方向并不是自然语言处理。 学习、竞赛、打乒乓、搞科研、写书、工作……朱晨光的生活总是同时被其中至少3件事情占据,给人一种很活跃的印象,所以,在听到他曾与赵薇同台参...https://36kr.com/p/1224094389621384.html
15.东海的平行空间JustanotherWordPress.comsite我对小嘉父母说,小嘉在国内我可以尽力帮她,至少我们之间的交流没有障碍。出国之后,就会处在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环境,语言不通,很多要求连表述都难,更不用说得到满足。我感觉小嘉父母的英语一般,难以达到和医生交流的水平。 小嘉父母还是决定克服一下,博一把。 https://donghai1983.wordpress.com/
16.“学长制”人物专访第42期:马远博但,读博更多的是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丰富,一生就这么短暂,何不趁着年轻去造作,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索不一样的生活,去放手一搏。莫问前程,未来可期。 6、个人性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不习惯独处的,请谨慎选择出国,据过来人介绍,国外生活很孤独,所以你有机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感觉,享受孤独,体味寂寞。https://yk.sus.edu.cn/info/1087/3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