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说明不成立。我的直系长辈至少三代以内没有什么名门望族,我的家境不好,我读博了。
我母亲大专文化,曾是厂医务室医生;父亲中专文化,曾是厂技校老师。我小学毕业时工厂倒闭,双双下岗,就近进入附近的普通初中,但后来仍免试进入市重点高中。本科期间领助学贷款。论家境我属于普通职工家庭,甚至当时有种说法是『城市贫民』。
本科后出国读研然后读博,专业都是最没钱途的理论研究。纯粹自己喜欢,父母并不理解。由于是国外项目资助,个人发展方面没再花过父母一分钱。父母现在各自找到地方挂靠,工资不高但足够老俩口舒适生活,我个人的事业也很顺利。
家境是负担,不是鸿沟,不构成不优秀的理由,也不成为实现梦想的屏障。
【金晨羽的回答(86票)】:
看了上面的讨论,发现很多人对一件事没有想明白,就是读博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多人都有一个认识误区,就是读博士意味着献身学术梦想,清贫一生。
可是我们知道,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并不一定从事了学术研究,你可以说这是由于学术界竞争激烈,你也可以说这是个人的选择。
在决定是否读博时,请记住这是一项投资,请估算一下预期的投入和产出;
在开始读博之后,不要忘了投进去的青春年华,努力不让自己的投资落空。
尽人事,知天命。
【双王的回答(65票)】:
谢邀。
对问题里的两个小问题,答案都是“否”。后面大段落上升到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将在后半部分简答。
家庭条件的限制和读博(以及做任何事)的适合与否无关。根据我身边的例子,博士生中家境富有的人反而只占很小比例。
简单剧透一下我的情况。
祖上三代贫农工,父亲司机,母亲护师。没有高学历,没有文化人。
我出国是借钱,并且出来以后父亲就选择离开了我们。
为了继续念书,我们变卖家产,妈妈冬天没有地方住睡过火车站。别人家姑娘旅游、恋爱、玩的时候,我打工。我在27岁以前一直都是穷人。
我能够明显感觉到的社会地位、财务状况上的改变,是在硕士以后。到了博士,已经根本不用我去寻找什么机遇,而是机遇来找我;钱也一样。
你问题后面那一段里提到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形容社会现象的,如果要拿来解释个人的「命运」轨迹就不行。以下简单说说为什么:
的确,比起富人来,穷人很难breakfree「穷命」:各项资源资本欠缺,人脉无力,机遇匮乏,仿佛只能认命?
不,如果你这样想,那你低估「人」这种动物了。
人类社会学家知道,世上无论多么严紧的政策,都会有想方设法钻空子的人。机会主义生物就是我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和目的,我们会想办法,会尝试,会铤而走险,会不择手段。当然,也有许多人会选择妥协。
但为了自己真心想干的事,掉个胳膊他也乐意。我们系里一个关系不错的帅哥,家穷,丧父,为了念书,端过盘子、洗过车,做过鸭。痛苦时他就哭,读书时就倍儿开心。问他后悔吗?回答:绝不。如果上天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会说,我还要。
又想到我一个学生的好朋友,家境优越,常买些4、5千澳元(换算请用人民币乘以6)的名牌穿,但她内心十分痛苦,纠结到休学看心理医生,问为什么?因为爸爸在外面有情人。
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但后面的路我们可以。
穷人想突破那看似恶性循环的"怪圈",难,但不是不可行。念头一动,轮子就会转。
这就是为什么马太效应不能很好的用来支撑和解释个人生命路程的发展,因为人是一种非常unpredictable的东西。
无论何时何地,穷人富人,成功需要磨难。
补充:
题主最后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哟:)
【刘野枫的回答(47票)】:
刚刚写完thesis第六章上来放松的劳资必须来贡献一点能量.
认识的博士们家里是老师的比例蛮高.做生意的偏少.家庭环境当然对人有影响,这个倒没什么可说的.
但关于家庭境况好坏对选择“该不该读博”时的影响觉得真是很重要.很多人进博士前都缺少思考的.身边已经有无数的例子进入了才发现跳进了火坑,每天过的生不如死痛苦无比压力巨大,抱着"博士毕业了待遇会更好"入学熬完三五年发现还是在跟硕士生一起抢饭碗.
这几年在学术和创业的圈子来回跳,勉强算不太容易遇到的经历,跟只呆在一个圈子看这件事的童鞋相比大概可以提供一个不一样视角.
我会这么考虑:
不管家境毫不犹豫去.
你将在最优质的环境中跟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一起做你最爱的事.你将有机会通过它达到一个其它任何路径都达不到的高度和平台上.
一个一起入学的朋友,不是什么少年天才(i.e.不是少年班或各路竞赛)也不是一直一路优秀到底的大牛(i.e.不是北清本科又各路保送)的普通的985学校硕士毕业过来读博.但刚好跟到了他方向上亚洲第二的教授,又碰到了非常喜欢的研究方向.这几年看他都不知道有没有休息过的一直泡在实验室.但碰到他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他累.那些他实验室其它人都觉得非常枯燥无聊的东西他都做的很享受.从第二年开始就一直成果不断.博2下半年已经拿到了国外研究所的工作邀请,他很顺利的夏天毕业,之后听说在想回清华教职还是去米国他们行业第一的公司.我想这都是他以前背景难以达到的地方.
===2的情况===
如果家庭压力比较大,不要去.
可以看看这张照片
===3的情况===
如果家庭压力比较大,多考虑.
国内:国内做学问环境很差.回国创业时候最大的感受真的是“浮躁”.所有人都只关心房子,只关心钱,没有人关心你做什么"事".碰到一个清华的博士喝酒聊天,得到结论这年头在国内想要能安安静静做学术可能真是需要脑子偏执到近似变态才能不受周围的影响,我们都做不到.当然国内有非常牛逼的实验室有成果非常牛逼的博士,但相对集中在那比例很小的几所学校.
差学校:博士的就业市场本来就很小,学术也是一个很讲圈子讲"血统"的地方.reference比很多东西都重要.道理是学者最重要的就是声誉,他们推荐的人一定是经过他们认可的.如果学校不好,你的校友网络就不好,"血统"也不好,推荐也不给力.在去微软研究院做researchintern时,同一周入职的二三十个人自我介绍,发现只有我一个人是自己申请进去的,其它人清一色的导师推荐.不难想他们的背景也很统一,大部分当年都是在清华北大科大读的本科.在这个环境中去了普通学校普通研究室想完全靠自己做出成绩来要辛苦的多.而且做研究本来也是踩在前人肩膀上做的事,研究室以前没有积累靠你一个人做起来很难.
差专业:一些打酱油的专业将来多半要转行.这是说打酱油不是说这些专业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说这些学识不为这个阶段的社会创造任何实际的价值,所以你的学识才能自然也就不能被社会认可来换成收入回报给你.可能只有在欧洲一些均富的国家阿猫阿狗大家收入都一样的还可以过的不错.只是因为本科毕业就业不好读了硕,读完了继续因为就业不好又读了博,压力实在很大.
===4的情况===
想了想应该只有随便混完了工作横竖是安排的二代们旅游放松开眼界约洋炮才受的起的选择.
_(:3J∠)_
最后再来吐槽一下“读博待遇一定会更好”的说法.
如果不做研究还是天地挺广阔.但如果要保持做研究性质的工作,那博士的就业市场很小,当然这个市场最低要求是博士所以其它人也根本进不来.计算机在国内的几条路:
-高校:算是拿到一个top5学校的教职口头offer,听起来挺好的,但收入只有去公司的1/4-1/5,再比比上海跟东京已经差不了多少的物价.无怪以前看到香港教授吐槽在大陆知识已经廉价到了可耻的地步,同级教授工资应该是香港的1/10以下.也不用想太多项目拿钱什么的,刚进去这几年也没你多少事.
-国家研究所:大概是中科院,电子集团各大所等等:比高校收入高一些,比起公司差一些.很“稳定”.也需要熬熬年头.
-企业研究所:国内最好的大概是微软研究院,研究员应该算是接近globalpay的感觉,国内没有任何公司可以相比的起薪,但部门小,不会经常招人,要求非常高.因为基本是一个烧钱的部门也不能人太多了.比较没意思的是他们对产品线的影响力其实非常小.剩下一些大外企IBM,Intel,Yahoo等等也都有研究院在国内.本土公司除了华为有一个诺亚方舟实验室,联想有一个研究院,基本没有做研究的部门.总的来说数量很少.这个看起来这在国内是收入最高的选择.但在微软时候的导师在送另一个实习生离开去读博的时候,也对那熊孩子开玩笑样的吐槽到"你现在可能还没体会,之后你会发现你今天所做的读博的决定是一个重要的承诺,承诺你将用更苦逼的工作换来更少的收入(workharderforlessmoney).将来你会发现你那堆本科毕业去投行的同学已经钞票堆里打滚,而你还没毕业还在码代码".他自己是个剑桥计算机本硕博的英国佬.
-博后:也就是合同制的研究员,一般一次合同2年.在国外能有大概养活三口人的收入.大概有小一半博士的道路就是不断的做这样的2年的研究员直到找到一份长期的工作.
这应该是哥在知乎最长的吐槽.因为实在看到身边太多无奈的例子.我想说不是读博毁终生,而是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想的更多.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想的和比较的是你想要的生活方式,而绝不是收入.
就像在这里回答的一样:
【许晓风的回答(43票)】:
我读大学时父母是借债交的学费,大学毕业,直接找工作还债肯定是上上之选。后面的事实证明,我还真不适合读研究生,遑论博士,这是后话,也算是庆幸,也可以解读为老天待人都是公平的。(我工作第4年,父亲重病。想想我那个时候如果不是工作三年,而是读书了三年...)
坦白说,在这件事情上,我也很想说一句:人人平等,人人有读博士的权利。但我家族里的后来的孩子,问我的意见时,我通常都很遗憾的说:你没有读研究生的权力。我没说的是:你没有做科学家的权力,没有淡泊名利的权力,没有风花雪月的权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是说说而已的。
原因很简单:穷人家父母在供孩子读大学时心理压力已经到了极点,再读研读博对他们来说,相当于快到山顶了,你告诉他前面还有一座山....做儿女的,大学毕业,是到了应该分担父母压力的时候了。
这当然政治不正确。也不公平。但反抗不公是反抗他人、反抗社会,不是反抗父母。
说到个人例子。我有朋友,个性淡泊,工作三年,帮父母还债,等妹妹上了大学,将母亲托付妹妹(父亲之前因病过世,他这时候如果已经遁世,肯定会被骂),去了广西某地,相当于人间蒸发。这是我钦佩的类型,对自己对父母都算有了交待。
==
再说个例子吧。
关于隔壁乡一位北大学子的故事。父母早亡,5个姐姐。农村的传统,男孩才是家族希望。所以,5个姐姐,嫁人的和未嫁人的,齐心协力供养他,据说全部家徒四壁。结果6.4的时候,他冲在前面,直接让人把骨灰送回来了。
乡人议论纷纷,尤其为他几个姐姐惋惜。所以,我从小的观念就是:这家伙太不负责任了!
等我考大学的时候,已经是好几年后了,父亲专门从几百里外的老家,赶到我学校,就为了一句话:不能读北大,最好别去北京。
想想这件事情对老家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影响吧。
何况现在很多人读研读博,根本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不敢工作,而不是真的热爱研究工作!这个时候,有钱人的孩子就算不读研,在家啃老也只是道德问题。而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在家啃老,我通常定义他们为:杀人!
【译文的回答(12票)】:
首先得区分开的两个概念是:”不适合读博“并不是说”没有资格读博“,不要偷换概念,不要偏激,不要产生偏见。
无论你的家庭条件或环境是如何的,都无法剥夺你去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但是,如果你想考虑读博的时候,请斟酌。
第一,经济上你是否可以承受?如果你够优秀,奖学金足够养活你自己,没问题。那请问,你家里的二老是否等待着你的补给?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家庭经济条件受限,父母等待着他们经济上的支援,在博士的漫漫长路中他们在家庭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不堪重负。压力难以化解的时候,难免产生非常多的极端想法。
第二,是否是理智的选择?是你自己真的愿意走这样孤独的道路,并且是你的兴趣所在。还是别人强加于你的光环,或者是逃避就业的无奈之选。
综上,其实任何人选择读博的时候都需要理智而客观的评价。这个问题下家庭条件受到限制的需要更加谨慎的考虑。同时,我更倾向于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直通车不是唯一道路,曲线救国同样可行,非常多的人都先选择工作,赡养起了父母,有了条件再重返校园攻读博士的。如果你有梦想并且愿意为之努力,那请排除万难,奋力前行。
您的这个问题:家庭条件以及出身是否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人生轨迹?这又是否回归于宿命论?
不能赞同,出身决定了起点,而拼搏会成就您的终点。
【子小的回答(8票)】:
我们看到他们,会受到鼓励,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期待,就希望也能实现类似的“美国梦”。但是这种成功要求了太多的个人因素和些许的运气,而更现实的因素也需要加以考虑。
可是如果读博会对家庭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创伤,而且也预计无法得到能够解决这种问题的帮助,那么继续读博真的不是很好的选择。
楼上两位都是出国留学,那我也提供一点国内读博的信息,不过我的经历参考价值不大,因为我确切的说其实是工作了,简单说一下。
我的直系长辈至少三代以内也没有什么名门望族,按照党划分的标准,基本上都是贫农。我的家境也不好,中等偏下吧。父亲中专,原中学现小学教师,母亲,高中毕业,很早就下岗了。姐姐幼儿师范毕业,深圳打拼中。
目测我以上的描述,我的家庭应该算中等,但是具体情况是我父亲是老大,要负责照顾我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要负责提点我两位叔叔和两位姑姑,这样就造成早期家庭经济的拮据,不过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条件慢慢的好转,差不多算是中等偏下吧。
我本科时,是申请的助学贷款。本科毕业后来部队研究所参军入伍读研了,虽说放弃了更专业的单位。
当时选择这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相比中科院等单位,这里给钱多,很现实,因为我想自己还贷款,也想或多或少给家里一点补贴。
而就在今年,父亲母亲相继住院,花费大约5万多吧(事后报销了近4万),但在当时我的积蓄能够cover住这些花销,这也算是我不后悔这个选择的佐证吧。
【Smallay的回答(6票)】:
“什么家庭条件的人才适合读博”,这句话在我看来有两种意思:
A我在做是否读博的选择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自己的家庭条件的因素?(个人情感类问题)
B在社会里,家庭条件因素是否对博士这个群体的人进行了一定的定向筛选?(社会类问题)
看其它答案都是从A角度来回答的,我尝试从B角度来说明一下。
在不同的社会中,家庭条件因素起到的筛选效果是不一样的。
在以上这些不同的社会中,美国这样的社会是对个人帮助最大的,现在中国社会次之,无温饱社会是最不适合的——我把题目说明中的一句话修改一下作为结论:允许人自由选择自由发展的社会,大部分将培养出新一代的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人群。在这样的社会中,家庭条件的筛选作用是不明显的。
由于身体原因,还有一个观点暂不详细谈了,先把结论本身摆出来:读博并不是形成竞争力的唯一途径,优秀的社会能够保证无论个人做出怎样的职业选择,都有同等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优势地位。
【江南刀客的回答(6票)】:
穷人家的孩子不要去读文科和纯理科的博,否则到三十出来赚不到几个钱,屌丝一个。就算有个女屌丝跟着你,过的日子也很辛苦。进高校教书是很多这类博士的理想出路,但现在博士在高校不值钱,如果不是科研很牛,靠工资还不如普通白领。
但是如果真的非常喜欢学术,那先工作几年积累一点资金,孝敬一下父母再去追求伟大理想也不迟。
但屌丝读工科,特别是硕博连读还是很有性价比的。工科博士的起点比硕士还是明显高出一截。追平大部分同级的本科硕士同学问题不大。加上未来更大的空间,值得一博。
【仙境的回答(3票)】:
主要还是看读什么博了。如果学费生活费可以自理,家里条件够二老生活就行了。但毕竟有些专业是没有学费减免的,而且可能没有奖学金,这个就看上学的人本身了,是靠家里,还是靠自己。
读博毕竟是一件投入产出周期比较长的事儿,家庭条件,至少短期之内不依赖读博的人的收入吧。
【姜振鹏的回答(3票)】:
博跟博的差距也大的很,上面的回答都太复杂了,其实每走一步仔细衡量投入产出,风险机遇而已
【李璞璘的回答(3票)】:
我在国家人社部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打杂过几个月,见过许多博士、博士后。这几个月里我所见到绝大多数博士后们,混得都很惨。没有稳定的工作,在各个工作站和流动站之间不停变换,每2-3年必须变更,住的是公司或者学校提供的简陋博士后宿舍,拿着微薄的补助,任何一个补助名额都会要击破脑壳去抢去挣,很多博士后三四十岁了还没有固定的工作,只能到处漂泊,哪个工作站或者流动站有招博士后的机会就去哪里。
我只是陈述我看到的事实,折叠我吧。
【周文静的回答(1票)】:
我看题主关于读博的问题只是个引子,真正想问的应该是——这种马太效应的结果不就是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现今的社会状态完全是由人类形成伊始所决定了的。
其实能做个实验看看就最好不过了,将出生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放到环境差见识有限的养父母家庭中抚养,将出生在极其贫困(包括以上几代)的家庭中的孩子放到环境好富裕的高知家庭中抚养,看最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到底是环境的力量大还是基因的力量大,或者基因的力量能不能突破环境的限制,还是环境能突破基因的限制。
当然,这个实验是不太可能真的能做,代价可能会很大。但因为领养的缘故估计能找到一些可以反映结果的例子。
另外,看到一个说法,美国人领养孩子喜欢领养中国孩子胜过非洲的孩子,因为把这两个孩子放在同一环境下抚养,经常的结果是中国孩子成就要比非洲的小孩成就大,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基因导致的还是孩子在被领养前短暂的原本的环境造成的。
【RitaYum的回答(1票)】:
有个家境不好的表姐,为人很高傲,但是研究生博士生都是推免的。==
【edward的回答(1票)】:
1.除非对自己的行业特别感兴趣,一般情况不要读
2.本科四年,硕士三年,日子过的磕磕碰碰,家庭矛盾较多的,不建议读
3.为了找好工作,或者准备换领域的,慎读
5.外面的世界更美好呀,请三思!理想可以放一放,兴趣可以缓一缓
【徐腾飞的回答(1票)】:
家境应该是中等水平,不需要你着急着出来挣钱养家。
我读书早,五岁就上小学,博士毕业的时候,算是年轻的,27岁博士毕业,中间没有间断。
至今我在我们系还是最年轻的,不是之一。
但是就算是我博士毕业时也已经27岁了,如果家里着急着需要我挣钱养家或者资助父母,兄妹,读博显然不现实。
我家境中等,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可以自己自足,不着急要我出来工作挣钱,故可以一直读下去。
而读博是否需要家庭条件很好,其实也不必。
我读博士的时候,免学费,每个月国家补贴243元,导师补贴300元,合计543元。现在研究生待遇提高了,博士每月最低都有1000元的国家补贴。
【李俊的回答(0票)】:
先决条件是,你要对读博士感兴趣,并且认为博士对你人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这样才有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
至于家庭条件,我想,真的不是特别的重要。当然,如果家里需要你马上进社会补贴家用,那我建议还是不要读博,现就职实现经济自由的好。
就我个人而言,很幸运的是,家里虽不是大富但也基本小康。父母到不着急我进社会挣钱,自己也就有机会继续读书。
在博士期间,找点兼职,虽然可能攒不下什么钱,但是自给自足完全没有问题。要是省点花,给家人买点礼物都可以实现。我花钱算是比较大手大脚,但是现在也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我还是文科博士,没有项目的那种。如果是理工科的,我想基本上读博期间活下来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我想说的就是,如果读博,千万不要成为家里的负担!!!
【陈铖的回答(0票)】:
是否读博只是个人选择,而且也不代表有博士学位有高人一等。我觉得在选择读博的时候,也要想想是否有其他更重要的更急切的事情要做。
我个人会更倾向于先赚钱养家,或者至少先养活自己,等时机成熟再追求其他梦想。
无所谓对错,都是个人选择。
【胡小文的回答(0票)】:
我见过父母农民大字不识一个,读博了,照样非常优秀,读成了。
但是回头想想,读的期间,父母就必须继续干活赚钱养家,哪怕你不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也意味着你比别人家的孩子拖慢好多年给父母养家赚钱,家庭付出的更多,压力更大。
而且,读博之后,这条路走得也倍儿艰辛,并不比本科生过得更好(仅针对我认识的那个人的情况)
【张恒的回答(0票)】:
家庭条件好当然是有利因素
不好当然是不利因素
但是这不是决定性因素
就像招聘一样有些条件是加分的有些是减分的有些是一票否决的有些是一票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