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却将主意打到了蛇的身上,因为他们发现,蛇这种动物有潜力成为一种新型的牲畜,而且它浑身都是肌肉没有肥肉。
新闻背景
3月14日《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由由麦考瑞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科研项目,整个研究团队密切研究了东南亚2个蟒蛇养殖场,主要养殖缅甸蟒和网纹蟒,共记录了4600多条蛇一年的监测数据,结果这些数据均表明:蟒蛇非常适合商业化养殖。
在进行了更多的研究之后,他们开始在媒体上呼吁,“少吃牛排,多吃蛇肉!”,蛇类不仅好吃,而且高蛋白低脂肪,规模化养殖省心省力,对环境也更友好。
高蛋白、低脂肪
蛇是一种冷血的爬行动物,说它们是冷血动物,是由于它们大脑中没有控制体温的中枢,因此不像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能够维持体温的恒定。天气凉的时候,它们需要到温暖的地方取暖,天气热的时候,它们又需要钻进阴冷的地方。这导致它们不需要多少糖类的摄入,糖类的快速细胞代谢是产生热量的主要原因。糖类摄入少,转换的脂肪就少。
肌肉组织和脂肪等组织不同,内部含有很多的纤维状的结构,这导致肌肉比较结实、坚韧,吃在嘴里的感觉就是更加弹牙、费力。而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几大营养素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体只能合成部分氨基酸,其他的都需要从食物中获得,而肌肉蛋白则含有人类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高蛋白的食物,对人类的身体友好,其劲弹的口感也让部分人上瘾。
规模化养殖省心省力?
上文提到,蛇是冷血动物,它们无法控制体温,所以一般时候也会避免过量运动,因为运动就会因为细胞氧化产生热量。蛇通常喜欢静静地待着,狩猎是守株待兔的方式,休息也是悄无声息的缩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运动少,消耗就少,因此蛇需要的食物并不多。休息所需要的空间小,在横向纵向上隔出一个个小格子,每个里边都可以养一条,一间不大的屋子就能容纳很多的蛇。
蛇的新陈代谢本来就比较慢,缺少食物的时候,它会降低新陈代谢和行动速度,一旦重新开始进食,身体就会很快恢复到之前正常的水平。国外科学家在实验中,统计数据表明,蟒蛇一周只喂一次,但这不影响它长肉。每天一条蟒蛇的体重能增加46克,缅甸蟒的食物转化率高达1比4.1,也就是说吃4.1克食物,就能长1克重的肉,投入产出比比其他牲畜要高得多,出肉率也远远高过其他动物(一条蛇可食用部分占体重的82%)。
相比较而言,牛的理想转化率是3:1,即吃3克食物才能长1克体重,大量的能量因为牛的活动、体温维持而消耗。牛的体型本身就很大,为饲养牛就需要建设面积广大的农场,修盖高大的牛棚,而且牛所需要的草料的堆积也需要占据很大的空间。由于植物内粗纤维多,从中获取营养难,牛需要吃大量的食物,一天吃个十几公斤的草料跟玩一样,一天得喂几顿。
相比之下,养蛇确实要少花很多心思,它们的食谱比较宽,小型的啮齿动物、同类,都可能成为它们的食物,不仅需要的空间小,喂食的量和频率也低很多,喂一顿顶几周甚至几个月。
对环境友好?
现代畜牧业其实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恒温动物的缺点就是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体温,因此都需要频繁的进食,吃的多就拉的多。养鸡场、养猪场附近的味道都很难闻,每天产生的粪尿也非常多。过去小规模的饲养,可能直接将粪尿排放或者沤肥,现代大规模的饲养就需要上专门的处理设施,比如粪便干燥设施等。
这些问题蛇通通没有,蛇本来吃的就少,活动量也低,更不会放屁,是一种环境相当友好的动物。为了推广这种食材,科学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烹饪建议。研究人员之一纳图什博士认为蟒蛇肉“美味且用途广泛”,他表示自己已经吃了很多次了:“沙拉的、咖喱的、烧烤的、做成肉干的,每一种吃起来都很不错,有点像鸡肉,但比鸡肉耐嚼!”
总之,蟒蛇在科学家眼里优点满满,是值得推广的养殖动物,也是最佳的肉类替代品。不过在我国,由于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因素,现如今我们已经慢慢开始禁止制作销售蛇肉产品。国外这些科学家,属实是走上了过去中国人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