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一二十年的人,我和大家一样,对这几天上海的“混乱”局面也是很不满意的。反反复复的封小区,导致作为消费数据遥遥领先的大都市,这两天居然网上抢不到蔬菜和肉(因为快递小哥出不来)。而某医院医护打架和护士去世的事件,更是让人生气。
但说到底,现在的局面,不是上海的问题,而是科学的问题,是奥密克戎具有超强传染性导致的,这在全球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上海这两天疫情数据最严重的,一个是闵行,一个是浦东。浦东不用说,承载最多国际航班入境,而闵行是上海接壤最多区(7个)的区,也是外来人口最密集的区之一。打个比方,闵行在上海,好比德国在欧洲的位置。相同的是,闵行和浦东两个区有全上海最高的财政收入,也有着全上海最大的流动人口。
奥密克戎最猖獗的地方,一定是经济最发达,人流和物流运转最快的地方,比如闵行,浦东,乃至于香港,新加坡,伦敦,首尔等其他亚洲都会,毫无例外。
所以,上海其实没有金钟罩,没有特异功能,恰恰相反,这么两年来,上海都是疫情中最为脆弱的存在。
上海生病了,其他地方“幸灾乐祸”倒也无所谓,毕竟,李嘉诚生病也用不着水滴筹。问题在于,生病的上海选择了不封城,这就让这座城市这两天背负了太多的道德压力。
废话多了。还是从经济层面,探讨下为什么同为一线城市,深圳可以封,上海不能封。
不是因为上海爱钱,在我看来,还是因为总理那句话,“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上海深圳的产业结构、资本结构很不同,这就造成了两地的就业结构、人才结构都有很大不同,政策路径的选择也就必然不同。
1、先从两座城市自身看。
资金流:上海2021年金融行业增加值7973.25亿元、深圳是4739亿元,体量都非常惊人,深圳封城一周金融业损失巨大,粗略算的话,上海封城一个星期意味着金融业的损失将是深圳的两倍。
我们再看看“人流”。
2021年上海实到外资金额达到225.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再创历史新高。深圳2021年引进外资超100亿美元,上海去年实际利用外资是深圳两倍。上海外资规模大到什么程度?2021年中国GDP前十除北京深圳外,其他7座城市吸收外资加一起都没有上海多,这还不谈外资的质量和里面总部经济的比例。
已经足以说明一个问题:上海有大量的外籍人士和国际化人才每天流动于此,这意味着国际私法和公法在这里高频使用,上海怎么敢随随便便封城?这涉及到复杂的涉外法律问题。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上海的非金融类服务业和深圳的服务业结构也不太一样。上海商贸服务和物流运输在GDP中的比例庞大,申通、中通几大物流公司总部全部在这里,进口博览会也在这里。商贸和物流具有吸收大量劳动力,且需要面对面开展的特征。
2、再从两座城市对外格局看:
相比之下,上海这些年在配置全球资源的路上是真的走远了。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着力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四大功能”布局
什么叫功能性城市就是相比于要素性城市而言的,掌握着更高层级的经济动能。
以全球资源配置为例,不妨举人民币的例子。这两年,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相比于香港的被宠爱,上海也是承担了很重的任务,持续扩大“熊猫债”发行规模,并支持境内发行人面向国际市场发行“玉兰债”(类似于香港的点心债)。特别是依托上海在期货和大宗货物交易方面的优势,比如原油、铁矿石、粮食、橡胶等,以及国企央企在境外承包工程等作为突破口,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人民币结算习惯。
过去几年,上海金融中心的排名火箭般提升,在某排名里超过香港新加坡,排名第四,并不是因为给组织方充值了,部分原因是香港自身的问题,但更多,是国家和上海扎扎实实努力的结果。
可是,别忘了金融玩的是什么?除了盈利性,就是安全性和流动性。
3、再从内部经济格局看。
深圳在珠三角、大湾区的地位,和上海在长三角的地位有微妙不同的。深圳是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尚没有统揽全局的影响力,特别是在科教文卫等基础公共服务领域,深圳是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但归根结底还是广东省的一个城市。
深圳封了,还有广州负责广东和华南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的运转,还有香港继续提供金融服务。
而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乃至于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这句写入国家长三角规划的话,可不是一个形容词那么简单,而是基于经济影响力现状的一个事实判断。
什么意思?这里不用数据了,形象点便于理解:
你知道苏锡常的高速上,每天有多少个集装箱需要到上海港装箱?每天,苏州的工厂里有多少精密零部件和原材料要从上海港卸货?南京,武汉,重庆等几个万亿级GDP的城市,每天有多少码头需在等着来自上海港的货物吞吐?
上海封城?辉瑞的第一批口服药就从上海进口的。上海封城你在洋码头、天猫国际剁手的衣服包包和孩子的洋奶粉就喝不上了。不夸张的说,把上海封了,等于把中国这条经济巨龙的嘴巴给缝上了,开玩笑,国家会同意你上海市这么随便吗?
所以,复旦大学医学院吴凡副院长的那句,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真不是瞎说的。这里说远了,套用某大V的话说,这个世界,真的是精英做决策的,大部分随口说话的人,是无用的。你我做好自己本职工作,配合防疫政策,就是为国家发挥最大的作用了。
上海的要素配置能力已经如此有影响,香港就更不用说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香港强制核酸检测根本无法推行下去的原因。因为全员监测意味着城市停摆,影响的是内地几百家港股上市公司,是一级市场以及人民币离岸交易、债券市场乃至于保险和财富管理市场的混乱。
顺便驳斥下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说法——“你上海不封城扩散到各地,为什么全国人民要为你买单?”
说这话的人,其实是典型狭隘的民粹。这种人活在21世纪,也就只能是在国门以内,出去是无法生存,是要被打的。
首先,我问你,乘坐高铁飞机汽车源源不断回到各个地方的病例,是不是你老家的人?你有什么权利剥夺你本省市县的父老乡亲随时回到自己家乡的权利?还记得印度德尔塔爆发时吗,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斯因为要关闭印度航线,被国民骂道道歉。
其次,我认为说出这种话的人,永远不知道建设一个东西有多难,而打破一个东西是多么容易。区域、城乡的一体化是非常不容易的进程,是基于对市场的敬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打破了多少行政藩篱,才努力实现的。打破一体化,却是轻而易举的,比如疫情刚开始时候,很多地方把临近隔壁省市村口的路给挖断了,很多人说,真给力,但现在看来,这是最简单粗暴,也是最具破坏性的行为,因为破坏了信任。
最后,要说一些更虚的东西。
上海不封城,并不是不想封,而是不能封,是根本封不了,是因为本地政府的权力其实相当有限,具体到在封城与否这件事的决策上,市场的力量和市民的力量相当强大。
绝对不是说深圳封城是不对的。深圳的方法有他的科学依据,也可能是基于自身情况的一个最优选择。我只是想提醒,一个国家允许两种以上的模式,给予地方越大的自治权,也是国家越是自信的表现,大国不仅在于开放的胸怀,也在于允许多元化的底气。
试想下,如果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最大的城市都能在不经过精密讨论就仓促宣布封城一周,地铁公交停摆,快递停运,那我们离两百年前的闭关锁国,到底走出了多远呢?
人类现代文明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海洋文明之上的,当前全球化受到空前打击,但很多人包括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分工、比较优势理论,永远适用于这个世界,越是彼此猜忌的时刻,越是需要信任和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