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立公积金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让购房者通过公积金贷款的方式缓解购房压力,一般使用公积金贷款之后,购房者可以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还可以抵掉一部分商业贷款。因此,这些年不少人利用自己的公积金减少了买房的成本。
但是,公积金政策实施了这么多年,虽然经历了多次改革,但也依旧存在一定的“限制”,包括贷款额度低、机关单位和私营单位差距大等等,而其中*让人感到无奈的则是贷款区域限制。
当然,针对这个问题,多个城市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实施公积金的异地贷款政策。这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省内异地互贷,也就是省内的几个城市之间的公积金实现互通,职工在省内一个城市缴纳的公积金也可以用来在另一个城市买房,现在包括沈阳、长春、济南、青岛等10个城市已经落实。
其次是全国范围内异地贷款,这突破了省的范畴,是全国范围内的,但也只是一部分固定的城市,而且几乎都是一二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等。
*后是跨省异地互贷款,这就是省与省之间的公积金实现了互通,其范围比省内异地互贷款大,比全国范围异地贷款小,之所以放在*后说,是因为跨省异地互贷在近几年的发展空间很大。
此前我国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城市缴纳的公积金可以互贷互认,这就是跨省互贷的开始。而就在今年的8月20日,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开了一场会议,至此诞生了个重磅协议:长三角公积金一体化。
也就是说,以后用公积金买房,在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地区缴纳的,可以互贷互认。例如,如果职工是在上海缴纳的公积金,到了江苏也可以拿来贷款买房,这四个省市相互之间可以使用公积金买房。
这对于还没有买房的刚需而言就是一个很大的利好,因为他们可以把闲置多年的公积金用在自己的“第二目标城市”买房。
就好比这些年有不少人在上海打拼,缴纳了多年的公积金,希望能在上海买房,但是上海的房价太高,但是公积金贷款的额度却不高,其个人贷款*高额度为50万,夫妻二人以家庭为单位,*高额度为100万。因此,不少在上海工作的人虽然手握公积金,却一直买不起房。
而在长三角城市的公积金互通之后,这类职工就可以拿在上海缴纳的公积金到合肥、常州这类房价相对便宜的城市买房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刚需的购房压力。
除此以外,长三角城市的公积金互通的作用还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刚需买房,同样也是楼市在下一盘“大棋”。
长三角公积金一体化只是一个开始!
近几年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现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而且抢的不只是人才,更多的是人口。因为只要一个城市的人口流入量在持续增加,那么这个城市的劳动力水平就会更加旺盛,发展动力自然也会更强。那么城市之间应该靠什么赢得“抢人大战”呢当然是靠房子!
一个城市要想留住人,就得让外来人口买房,有了房子自然就定居下来了。于是,这几年各大城市纷纷在楼市实施“人才战略”,降低外来人口的购房门槛,给予各种各样的优惠、补贴等等。而省与省之间的公积金互通就是一个引导人口流动的好方法。
对于那些常年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来说,虽然已经缴纳了十几万、几十万的公积金,但是因为大城市房价太高一直用不到。这种时候,一旦有其他城市能用得上公积金,能让自己买得起房子,他们便会自发性地流入这些城市,而长三角就是近几年一个比较火热的“目标”。
据统计,2019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0%、2.8%、-4.0%,很明显的一个趋势,人才正向长三角、珠三角集聚。
这样一来,只要通过公积金的跨省互通来助力买房,长三角在接下来会吸引更多人口,楼市也会在公积金的加持下变得更加火热。
当然,长三角之间的公积金的互通也只是一个开始,楼市的这盘“大棋”接下来可能还会从长三角扩散到珠三角,这样的话就更能吸引人口了,这对于公积金实现互通的城市而言是利好的。
也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很多人都会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公积金一体化的城市未来房价会不会因此而上涨
一般来说,一旦一个城市的楼市有了火热的趋势,房价就会随之上涨,这几乎是楼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事实上,现在我国对房价的调控态度很坚定,那就是“稳定”,在这样的调控背景下,绝大多数城市就算是楼市热度上升了,房价也很难实现大幅上涨。
*重要的是,就算是公积金互通的省份楼市热度上升了,但是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竞争的,或者说省内还会有“抢人大战”。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省份的各大市之间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也不会允许房价大涨的,这才是接下来楼市发展的真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