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系列之————楚国灭亡的原因有那些?

公元前224年,秦王赢政派遣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临行之前,王翦在灞上对秦王赢政说:请大王多多赏赐我良田美池。秦王说:将军你尽管出发,你还担心日后会贫困吗?王翦回答道:我是大王的将军,建立奇功也不得封侯,我这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啊。王翦的一番话,说得赢政哈哈大笑。

等到大军到了边关以后,王翦又派使者向赢政请求赏赐良田有五次之多,有人对王翦说:将军是不是太贪得无厌了?此时,王翦才将自己的心里话全盘托出,原来王翦早就看出赢政为人粗暴且对人不信任,现在赢政将秦国全国的军队委托给王翦,对王翦势必有所怀疑,有所提防,王翦便打着替子孙经营产业的旗号请求赢政多赐予田宅,以此打消除赢政对他的怀疑,正因为王翦对赢政的为人及心理摸得很清楚,所以他才主动抛出烟幕弹,宁愿让赢政以为自己是个贪财之人,也不愿自己的项人头搬家。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王翦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介武夫,还颇有政治头脑。

有政治头脑的王翦,在军事谋略上亦是一把好手,他深晓作战心理。王翦率领大军进入陈邑、平舆一带之后,即停止前进,构筑壁垒开始坚守。楚调集大军全力抵抗。两军相逢,楚军主动出击,多次挑战,秦军就是不应战。王翦让士卒洗沐休息,天天犒赏士卒,自己和士卒还同吃同饮,但是,就是不打仗。

这种不战不和的局面相持了一年左右,创造了秦王赢政发动统一战争以来的一个奇迹——来而不打。一年多想打而打不成的楚军开始向东移动,王翦一看,机会来了,立即派出精兵追击正在调动的楚军。结果,楚军大败。

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攻入楚国最后的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获了楚王。

楚王被俘之后,楚将项燕东山再起,在淮南拥立昌平君为楚王,继续抗秦。秦将王翦、蒙武在淮南大败楚军,昌文君战死、项燕自杀,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立九江郡、长沙郡。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江南地,降服越君,建立了会(kuài,快)稽郡。

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秦国大将王翦采取了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求胜心切,但与秦军总是交不上锋,最终斗志逐渐消失殆尽。这场秦楚之战是秦国消灭楚国的转折点。然而熟悉楚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楚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之一,它甚至比秦国的商鞅变法还要早。战国时代有两句流传极广的话,叫“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意思是说,连横成功则秦国称帝,合纵成功则楚国称王。可见,楚国曾经是战国时代和秦国一样强大的诸侯国,那么幅员辽阔、实力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内就被秦王赢政给消灭了呢?

楚国真正的变法是在楚悼王时期(前401一前381),此时,魏国名将兼政治家的吴起因受魏武侯的猜忌来到楚国。吴起到楚之后,先是担任了一年的边地郡守,后来楚悼王知道其才能出众,任命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

吴起的变法早于秦孝公的变法二十年左右,因此,在战国七雄之中也算早的。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四点:

第一,废除世卿世禄。

世卿世禄是宗法制的衍生物。由于政权可以世袭,所以,爵位、俸禄也可以世代承袭。这种体制是政治、经济共同体,既有政治上世袭的爵位,又有经济上世袭的俸禄。这种世卿世禄制度对贵族、功臣是一种奖励,贵族、功臣的后世子孙,无论有无才能,有无功劳,都可以享受丰厚的爵禄。

那么,后世有功者怎么办?这种世卿世禄制度的最大弊端是严重阻碍了后世有才有功者的封赏,无法调动人才为国效力的积极性。若是人才缺少为国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国家肯定无法强大起来。所以,吴起在楚国首先从废除世卿世禄制入手,“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所谓“均爵平禄”,就是剥夺那些前辈有功而后世无功者的爵禄;“损有余而

继不足”,就是将无功者的爵禄拿过来奖给那些今天的立功者。

具体怎么执行呢?吴起的办法是:“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前代楚国之亡封君的后世子孙,只要到了三代,就可以没收他们原有的爵禄。当然,到了三代又立新功者肯定是例外。这样一来,世卿世禄制实质上被废除了。

收回来的爵禄怎么办?“以抚养战斗之士”,就是奖励那些在战斗中立功的将士。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楚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第二,整顿吏治。

吏治是关系到国家能否大治的根本问题,所以,吴起的变法非常重视吏治的整顿。吴起在这一方面做了两项工作:

首先是减少大臣、封君。吴起认为,楚国的问题是“大臣太重,封君太重”。这里的“封君”是指接受封邑的贵族。“大臣”“封君”的权力太重,“上逼主而下虐民”,对国君是威胁,对百姓是灾难。这种情况不改变,楚国就不可能强大。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像修理树枝一样进行一番抑制。

其次是废除冗官。官员队伍中确有“无能”“无用”之辈,吴起的办法是“罢无能,废无用”,把那些无能、无用的官员淘汰出官场。同时,国家通过裁汰冗官,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第三,奖励耕战。

富民强国的根本问题有两点:一是耕,二是战。“耕”是重视发展农业,“战”是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两点是富民强国的根本。吴起的做法是“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这样,农民和士兵都得到了实惠。

第四,广辟土地。

楚国土地广袤,加上它对一些小国不断采取兼并灭国的策略,所以,楚国闲置的土地特别多。吴起看到这种现象,便劝楚悼王派“贵人”去“实广虚之地”,即派贵族去垦荒开发。这当然是件苦差事,所以,被派去的贵族都叫苦不迭。

吴起在魏国只是一位名将,但是,他完全具备一位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并且,他目睹了魏国的李埋变法后大受启发,所以在楚悼王的大力支持下,便在楚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但是,吴起变法却没有像秦国的商鞅变法一样获得巨大成功,原因是什么呢?一是楚悼王下世,二是楚国反对派势力强大。

吴起帮助楚悼王变法之时已是楚悼王的晚年,不像年轻的秦孝公一继位就重用商变法,所以,楚悼王、秦孝公两位君主对吴起、商鞅两位改革家支持的力度差别很大。

这个差别完全取决于君王的生命长度。楚悼王一死,就在灵堂之上,这些既得利益受到损伤的宗室大臣就公然作乱而攻杀吴起,吴起一看大势不妙,立即跑到楚悼王的遗体旁,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叛乱的宗室大臣趁机用箭射杀吴起。

由于吴起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这些箭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悼王死后,太子继位。他让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此案而被株连的七十多家统统被杀掉。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并未废除商鞅制定的新法;而楚悼王死后,吴起的新法虽然还有一些影响,但是,大部分内容被废除。此后,楚国再也没有像吴起变法这样大规模的变法,因此,楚国并未因吴起变法而更加强大,而秦国却因商鞅变法迅速崛起。

一个国家的兴衰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我们综观历史,政治腐败可以说是很多国家灭亡的最重要原因。很早就变法图强的楚国,也难以逃脱政治腐败这个顽疾的困扰。尤其在楚国末期,被冠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成为楚国腐败的焦点,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楚国内政的腐败。

楚国的政治腐败主要表现在用人上。楚国早期,公族长期受楚王宠爱;之后,屈,昭、景三大姓在楚国政坛上举足轻重;晚期,春申君又受楚王重用。

这种用人制度的缺陷是非公族或者非三大姓的杰出人才很难脱颖而出

春中君是楚顷襄王的弟弟,他和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春申君曾陪伴楚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直扣着太子,不让太子回国,后来,楚顷襄王病重,太子想回国,一旦楚顷襄王病故便即位,但是,秦国仍然不放楚太子回国

楚太子和秦国相国范雎的私交甚好,于是,春中君拜见范唯说:楚王病危,秦应当早点让太子回国,这样,一旦楚王有何不测,太子就可以即位。如果太子被立为楚王,一定会感谢相国放其回国的恩德。太子回国与留秦是两重天:太子回国即是楚王,留在秦国不过是一介布衣。

如果太子不能回国,楚王病故之后一定会再立他人,再立的太子会尊奉秦国吗?请相国考虑考虑怎样做对秦国更有利。

春申君的一番话说动了范雎,范睢于是向秦昭襄王进言,放楚太子回国。秦昭襄王认为,先派太子的随从回国看一下楚王的病情,再决定是否放他回国。春申君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对太子说:如果太子不能如期回国,一旦大王过世,一定会立他人。太子不如和楚国使者一起逃离秦国,我留下来善后。于是,楚太子换了衣服,随着楚国使者逃出秦国,春申君留守在秦国,以太子有病为由,阻挡前来的秦国官员。一直到太子起程多日之后,春申君估计秦国已经追不上楚太子了,才去见秦昭襄王。春申君对秦昭襄王说:太子已经归国,我黄歇欺骗大王当死,请您赐死我吧,秦昭襄王一听春申君的话,勃然大怒,立即想杀死春中君。范唯一看秦昭襄王怒不可遏,便劝秦昭襄王说:黄歇作为臣子,能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太子,太子继位之后一定会重用他,不如放黄歇回国,让他执行亲秦国策。秦昭襄王仔细想了想,此言有理,便忍住了愤怒,放春申君回国。

春申君回国不久,楚顷襄王病故,楚太子被立为楚王,他就是历史上的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即位之后,立即任命春申君当了相国。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为此事伤透了脑筋,多方寻求能生育的女人进奉给楚考烈王,但是,仍然无效。

此时有一位叫李园的人,想把自己漂亮的妹妹送给楚王,但是,听说楚王不会生育,担心自己的妹妹入宫后会因为无子失宠,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先投在春申君门下当舍人,不久告假,有意误期不返。等他回来,他专门为此事去拜见春申君,春申君问他为何误期,他说:我有一个漂亮的妹妹,齐王派使者来求婚,因此耽搁了几天。春申君听后,便问:出嫁了吗?李园回答:没有。春申君又问:我可以见见你妹妹吗?李园一听,正中下怀,便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李园领着她漂亮的小妹拜见了春申君,春申君一见李园的小妹,非常喜欢,李园趁机把自己的小妹许给了春申君。

假如将来生个儿子,那么您的儿子就会继承君位。这样,楚国就是您的了,您还会担心您的前程吗?春申君认为李园的小妹讲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他立即向楚王推荐了李园之妹。楚王召见李园的小妹,见是位楚楚动人的女子,立即笑纳了。后来,李园的小妹生了一个孩子,还是个男孩。楚考烈王便立李园小妹所生的儿子为太子,立李园的小妹为王后,重用李园。

李园眼看着自己的小妹一天天发达起来,担心春申君会泄露自己小妹先怀孕后入宫的丑闻,于是私下里养了一批亡命之徒,想找个机会除掉春申君。

春申君是贵族后裔,他为使自己进一步得宠,才在李园和他妹妹的蛊惑下,把李园的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这可以说是春申君一生中最大的败笔。这一事件不仅造成了楚国政权的更迭,也为春申君一家带来了满门抄斩的厄运,而这场改变楚国命运的灾难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春申君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向了这条不归之路呢?

春申君做了二十五年楚国的相国,楚考烈王病危,春中君的一位门客朱英对春申君说:这个世界上有意想不到的福,又有不期而至的祸。您现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事奉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么能没有意料不到的人呢?

春申君问他:什么叫意想不到的福?朱英回答:您任楚相二十多年,名为相国,实为楚王。现在楚王病重,危在旦夕,您辅佐幼主,代他掌握国政,如同伊尹、周公一样,等君王长大成人再把大权交给他。否则,就干脆自己去当楚国的国君。这就是所说的意想不到的福。

春申君又问: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祸?朱英回答:李园不执掌国政,却是国君的舅父,他不管军事,却拳养不少亡命之徒。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而且要杀您灭口。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祸。

春申君又问:什么叫意料不到的人?朱英回答:您把我安排在楚王的卫队里,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替您杀掉李园。这就是所说的意料不到的人。春申君听完之后说:您不要说了,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很好,他怎么会这样做。朱英知道自己的话不被采用,担心祸患殃及自身,立即逃走。

十七天后,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并在宫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宫门,李园养的刺客立即杀了春申君,并派人把春申君全家满门抄斩,李园妹妹的儿子被立为楚王,这就是楚幽王。

春申君去世的这一年是秦王政九年(前238),离秦王赢政发动统一战争的公元前230年,仅仅只有八年了。

春申君向楚考烈王进奉怀孕的李园之妹一事,,前文已有叙述,在这里不再详辨。但是,在下认为有几点是可信的:

第一,春申君进献李园之妹一事有可能是真的,它反映了楚国后期政治的腐败,因为春申君是为了自己永葆荣华富贵而向楚考烈王进献美女的。

第二,春申君死于李园之手反映了春申君本人毫无政治斗争经验。朱英已经向他说明了李园私养亡命徒要谋杀他一事,他竟然全不相信。这样完全不懂政治的人掌管楚考烈王的国政长达二十五年,楚国政治的昏暗不言自明

我们再看看春申君的生活。楚考烈王元年(前262),春申君受赏淮北十二个县。十五年以后,他向楚王进言:淮北地区靠近齐国,属于边境地区,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同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改封到江东。

楚考烈王答应了他。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那里作为自己的都邑。春申君的住宅极其豪华,直到一百多年后的西汉时代,司马迁看到的春申君故宅还如此豪华瑰丽,可以想见,这座建筑在当时是多么奢华!

有一次,赵国平原君派使者拜访春申君,春申君把平原君的使者一行安排在上等客馆住下。平原君的使者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有意用玻璃箬子插冠髻,还亮出用珠玉装饰的剑鞘。

会见之时,平原君的使者发现,春申君的上等宾客都穿着镶嵌有珠子的鞋子,平原君的使者立即感到自惭形秽。我们不知道春申君的宾客们是否得知了平原君使者炫富的意图而有意为之,但是,其门客所穿之履,的确是过于豪奢。

春申君在楚国末期大权独揽、生活侈靡、苟且偷安、无所作为,最终造成了楚国的政治腐败。楚国后期的统治者,就是沿着这条腐败的轨道最终走向了灭亡。而这种腐败的局面有其历史渊源,楚国有很多人才,却得不到任用,比如热情来投的吴起惨遭杀害,才华横溢的屈原两遭贬抑。

除了政治腐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导致了楚国的灭亡,而这个原因是当时六国所犯的一个通病,就是不明大势。

所谓不明大势,就是不懂得战国发展的大趋势。这个时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由春秋时期的争霸发展到兼并统一。

楚国历代国君对此都没有清醒的认识。表现之一是不知变法图强、统一天下,只知醉生梦死。

表现之二是不知道天下大势是趋于一统,如果楚国不能统一天下,天下最终必然被其他诸侯国统一。

何以见得呢?邯郸之战带来了两大结果:

一是合纵成功。赵、魏、楚三国联军大败秦军的现实,显示了山东六国合纵的巨大威力,同时,也给山东六国的合纵提供了新的机遇。如果山东六国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加强合纵,削弱秦国,这将是秦国统一六国的严重挑战。但是,山东六国无一国有此战略眼光。前面讲过,燕国认为赵国壮年士兵都死于长平之战,于是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

楚国呢?楚国乘机灭掉了鲁国。秦国的压迫稍一减弱,六国之间就展开了相互攻伐。

二是秦国受挫。秦国兵败邯郸,是秦国统一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挫折,由于这次挫折,秦国暂时中止了对六国的蚕食。此事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而楚国君王对天下统一的大势毫无认识。

我们再举一例。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了春申君给秦昭襄王的一封上书。这封上书被司马迁全文引用,可见,司马迁非常重视这封信。但是,现代史学家认为此书非春申君所写,事情也非秦昭襄王时期所发生。

这封所谓春申君给秦昭襄王的上书中心有三点:一是“伐楚”不如“善楚”;二是攻楚不如攻韩、魏;三是攻占齐国部分土地,切断燕、赵和齐、楚的联系。

这封给秦王的信虽然使楚国暂时避免了亡国之难,但是,对秦国兼并六国却是一个极有战略意义的建议。它和范雎后来“远交近攻”的方略完全一致。所以,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对楚国极为不利的方案。

这封上书与“通天大计”中韩非的上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嫁祸于人。我们可以不相信这是春申君对秦昭襄王的说辞,但是,我们应当相信这是楚国使者对秦国国君的说辞。这个说辞的前提是秦吞并天下已成大趋势。由于这个大趋势已成定局,所以,韩非要存韩灭赵,楚国要存楚而灭韩、魏。

不论是韩非还是这位写奏书给秦昭襄王的楚国大臣,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或者是已经顾及不到母国的长远利益了。

楚国最终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灭亡了。秦王赢政的灭楚意味着他发动的统一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对于仅存的齐国,赢政又将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将其消灭呢?

THE END
1.战国的大变革(楚国篇)江东的富庶丝毫不亚于巴蜀,但楚国在贵族势力的排外性中,拒绝了一切能够使楚国变革强大的机会。这令楚国强大起来的优势,最终导致了楚国的悲剧。https://www.meipian.cn/3e9bppin
2.《楚国八百年》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简介:大型高清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将第一次完整、系统地讲述楚国8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其奇谲瑰丽的文物解读楚国辉煌灿烂的文明,以其盛衰荣枯的历程揭示历史背后值得深思的规律,以史为鉴,启发观众从历史的玄机中找到发展的智慧。 立即观看 剧集列表 分集剧情 ...https://tv.cctv.com/2014/02/21/VIDA1392979550939585.shtml
3.楚国八百年兴亡史中国国家地理网自西周初年熊绎受封为诸侯,至战国末年亡于秦军,楚国走过了八百年的历程。从传说中的炎帝之后,到筚路蓝缕的创业生涯,再到崛起成长为春秋称霸的江汉大国,终至盛极而衰、步步沦丧。《史记·楚世家》《竹书纪年》《左传》等文献,以及新发现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简《楚居》,让我们得以知晓,这个创造了瑰丽浪漫文化的国度,...http://www.dili360.com/ch/article/p6368b7c05945d08.htm
1.湖南湖北,到底谁才是楚人?国家人文历史官网春秋时期楚国简图。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到了秦汉更迭的时代,出身泗水郡(后称沛郡,辖境在今天江苏与安徽北部)的两位楚人——刘邦与项羽,在大秦的残躯上逐鹿天下,其中作为楚将后裔的项羽更是建立著名的西楚之国,囊括了砀、东、陈、薛、泗川(水)、琅琊、东海等九郡之地,其统治核心便是在今天江苏、安徽两省长...https://www.gjrwls.com/geography/20241120/1043891825770758144.html
2.楚国800年江山亡于秦国,不是楚王无能,而是屈景昭三族树大根深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楚国的灭亡令人深感惋惜。楚国从一个方圆不足五十里的蕞尔小国,逐步发展成为称霸中原的泱泱大国,其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本有机会改写命运,却最终走向覆灭,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深入探究。 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他进一步推行父亲的政策,开创了 “成康之治”,周朝繁荣昌盛。周成...https://m.163.com/dy/article/JH9QUGM3055293U7.html
3.淅川史话之三:丹阳故城,沉没在丹江湖下的楚国风云楚国虽然有了子爵的封号,但是,熊绎这个诸侯当得一点也不顺心。《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喉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周成王分给其他4位诸侯以珍宝之器(镇国之宝),而单单没有熊绎的份儿,不仅如此,楚国还需要每年向周天子进贡:“贡包茅以缩酒,桃弧棘矢以事王事”。这...https://www.xichuan.gov.cn/xcxlcz/zwdt12/content_37037
4.楚国楚国,汉朝时期的封国,在两汉历史上共存在220年。 西汉时,刘邦徙故齐王韩信封为楚王,第二年即被废。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封异母弟刘交为楚王。汉宣帝地节元年(前69年),楚王刘延寿畏罪自杀,楚国被除为彭城郡。 甘露三年(前51年),刘嚣被封为楚王。王莽时废除。 https://baike.sogou.com/v177626115.htm
5.楚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楚国在春秋和战时时期的领土都不一样,到底楚国的发源地是在哪里?三国时期距离如今也有了很大变化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楚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有所收获。 古代楚国在陕西 楚国始封地在今陕西西南部,汉水的支流丹水上游地区。西周中期,在周王的军事压力下,楚国沿丹水迁徙至今湖北境内。西周后期至两周...https://www.ruiwen.com/ziliao/kepu/4100215.html
6.楚国(先秦诸侯国)秦汉之际的西楚国 后楚(秦末割据政权) 汉朝封国政区 收起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1]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1]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426/17/54300615_831649501.shtml
7.带甲百万的楚国为何不敌秦国?吴起要背锅编者按:作为一个开国时地位不高,但是在春秋时期称霸南方,并且在战国七雄中一度方圆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大国,不少两湖的网友为楚国感到可惜,觉得楚国这么强却没有统一七国。为何楚国最终没有完整统一中国的任务,其中一个原因是认为楚国国力聚集性差,封君太多导致楚国无法完成统一。《韩非子·和氏》对此评价是:“大臣太重...https://mil.ifeng.com/c/8KGgEQfV9fQ
8.楚国八百年(豆瓣)楚国八百年(2014) 导演:张晓敏 类型:纪录片 官方网站:jishi.cntv.cn/special/djsb/cgbbn/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首播:2014-02-24(中国大陆) 集数:8 单集片长:45分钟 又名:楚国800年 / The Rise & Fall of the State of Chu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388261
9.春秋时代,楚国竟然凭一己之力吞并了51个诸侯国?春秋时代到底有多少个诸侯国?这个问题至今没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以当时称霸南方的楚国来说,传世文献记载中仅春秋之世被楚国吞并的诸侯国就有51个!然而,失败者的名字,除学界专家外鲜有人能记得。这也是《左传》中大多数诸侯国命运的写照:在乱世中苦苦挣扎,艰难地维持社稷的存续。但终究难逃为强邻吞并的结局。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136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