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出国在侨乡比较特殊,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归侨回来当科局级干部和副县长的,同样,也有不少科局级干部甚至四套班子中的领导干部移民海外”,台山市委原常委、市委办公室原主任黄仁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谢正龙|广东台山报道
看过《让子弹飞》的读者一定记得,麻匪张麻子在鹅城的街道上撒满元宝、枪支,并带领全城的百姓打败城中恶霸黄四郎。马车飞驰其间的两排骑楼群,宏伟壮观,充满异国风情。
这个骑楼群就是“第一侨乡”台山市境内的梅家大院。
台山市,与同属江门市的恩平、开平、新会、鹤山并称“五邑”。“五邑”之中,台山更有“两个台山”之称:本市常住人口100万,而旅居海外的台山籍人士达130万之多。
偏居珠三角一隅的台山,何来如此规模庞大的西式建筑?电影中黄四郎的一句话便是解释:“我们鹅城有两大家族,都是把人卖到America,修铁路,挣的都是dollars”。
“金山客”
修铁路,挣美金,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台山人的辛酸移民史。
据《台山历史文化集》记载,台山先人出洋,或以“猪仔华工”,或以“赊单华工”的方式进行。前者主要运往南洋和拉丁美洲地区,后者主要前往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早期台山海外移民尤其以美国为多,主要为金矿开发和太平洋铁路建设卖命。
到19世纪50年代,从广州、汕头、澳门、香港出口的华工,每年合计约5万人左右。这些人当中,相当多的是台山人。
他们中很多在远渡重洋途中病死,尸体被抛入大海。渡过大洋的,在险恶的河谷中淘金,在崇山峻岭中铺设铁轨,在热瘴之地垦荒种植,忍受着奴隶般的生活。
在工地幸存下来的“华工”慢慢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他们将这些财富寄回家乡,并陆续回国完成三件大事:“买地、建房、娶老婆”。这些从旧金山等地归来的劳工被称为“金山客”。
“金山客”们归国之后,洋楼建设热潮随之开始。他们请侨居国的建筑工程师绘好图纸,并从香港或海外购进钢筋、水泥。洋楼一般建了两层以上,装饰有希腊式圆柱,巴洛克式的山花,罗马式的拱门,西班牙式的阳台……精美绝伦、具有各国风情元素的洋楼和圩镇散布于台山各地,商贸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尽显圩镇繁华。梅家大院所在的汀江圩就是其中的一个。
到1930年,台山的侨汇达3000万美元左右,几乎占全国侨汇(9500万美元)的1/3,1937年更是达到1.8亿美元。
台山人对“金山”趋之若鹜,嫁给“金山客”也一时成为一种热衷的潮流。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歌:“有女尽嫁金山客,调转船头百算百……为了有口安稳茶饭,不嫁金山客嫁谁”
“排期文化”和“南风窗情结”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侨汇催生了像梅家大院这样繁华的圩镇,台山一度成为“小广州”,但畸形的消费性社会也随之产生。
据《侨乡历史文化集》描述,在近代,一些侨属纨绔过着游手好闲、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少数人感染上嫖、赌、饮、吹(吸食鸦片)的恶习,人称“二世祖”,更多的人养成“等、靠、要”的思想,不思进取。
如今,圩镇的繁华却已不再。持续不断的移民热给侨乡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人员的流失和房屋的大量空置。
在梅家大院,原来104户人家绝大部分都移民到海外,少数来自广西、湖南等地来的代耕农取而代之,并在大院周围建起自己的房子。
骑楼的繁华不再,“等、靠、要”的消费观却仍在台山持续。
对于台山人,特别是台山青年人的这种“悠闲”,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将之概括为“排期文化”:在等候移民期间,这些“移民预备生”觉得既然要走了就犯不着在当地打拼;既然到了国外之后还是要充当劳动力,那现在在侨乡“学习”的意义就不太大,不如趁这个机会多放松放松。
当地媒体人士曾撰文,呼吁侨乡人们发扬“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南风窗情结”(靠海外汇金过日子)和“候鸟心态”,剔除贪图安逸、依赖保守和小富则安的思想。
尽管如此,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梅伟强副教授对侨乡的移民热还是持肯定态度。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除了政治原因带来的低潮期,150多年侨乡人民的移民热情一直持续着,这是因为国外确实要比家乡条件好。同时,大量台山人移民海外对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提高侨乡籍海外华人的社会地位,要寄希望于下一代。他们要接受大学教育,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这样才能跳出自己父辈狭小的职业圈子,寻找更加高级的职业,像骆家辉那样,”台山市委原常委、市委办公室原主任黄仁夫说。
追寻海外“另一个家”
100多年后,“金山客”后代及当今的跟随者在海外已形成了“另一个台山”:旅居海外的台山籍人士达130万之多,超过台山本市常住人口。
这种出国热仍在持续。在台山,为移民而参加英语培训的人们,小到几岁十来岁,大到五六十岁,他们中有厨师、护理、学生和待业青年,甚至包括公务员这些地位较高的阶层。
台山现代英语培训学校常务副校长Wendy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我们每年开有3个学期的课程,每个学期有500名左右的学生,他们中年龄从10来岁到60多岁不等,为移民而参加培训的占了90%以上。”
正在该学校上课的伍丹彤就是其中一位。
伍丹彤今年29岁,中专文化,目前在当地一家报社做文秘工作。父亲是一名厨师,10年前通过职业移民到美国旧金山,随后母亲跟随了过去。3年后,其弟也凭借父母关系移民过去,现在在旧金山开大卡车,并且娶了一位华人姑娘。
为了两年后的移民,伍丹彤已经等了7年。7年前开始排期的时候还没有结婚,而现在,伍丹彤已经是一个5岁小孩的母亲了。
“7年前拿到近10年的排期,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伍丹彤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唯一让伍丹彤感到期盼的是,两年后,自己的小孩能在美国上学,因为“在那能接受跟国内完全不一样的教育”。
在美国,定居5年或与籍民结婚住满3年,便可申请入籍。入籍取得公民证后,就有条件申请父母和兄弟姐妹移民,但多要经历长达十几年的排期。
据台山一个移民网站的调查显示,在每年的移民中,家庭移民占总数的90%之多,而F4(公民的兄弟姐妹)占最大比例,达42%,其次是F3(公民的已婚子女),占18%。
据了解,目前台山近100万人中,几乎80%都有在海外的亲戚。很多新一代台山移民纷纷通过家庭关系,去追寻海外的“另一个家”。没有家庭关系的,也要通过职业移民、婚姻移民等途径去实现自家的出国梦。
伍丹彤说,她所在的培训班上,就有一位准备婚姻移民的姑娘,“她今年22岁,1年前通过介绍和一位加拿大白人走到了一起。”
据当地媒体报道,21世纪初期,台山经历了婚姻移民“高潮期”。在江门市每年办理的1000多宗涉外婚姻登记中,当事人是台山籍的占了近七成,而与之结合的另一半也大部分是台山华侨,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
近年来婚姻移民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在没有亲戚关系情况下,婚姻移民仍是台山女性热衷的一种移民方式。
而更多的人选择技术移民方式。据统计,近几年台山每年有五六千人移民美国。这些人中八成掌握一技之长,多数为厨师、护理、工艺美术等专业技术人才。
公务员移民
侨乡人出国不只是为了生计。本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个采访对象都知道有公务员出国的例子。
“公务员出国在侨乡比较特殊,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归侨回来当科局级干部和副县长的,同样,也有不少科局级干部甚至四套班子中的领导干部移民海外,”台山市委原常委、市委办公室原主任黄仁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黄仁夫于1998年9月退休后移民到美国洛杉矶,曾编写《台山五百年历史》和《台山县志》,对台山的移民情况深有研究,熟悉海外台山华人的情况。
“近30多年来,台山移民海外的各级干部超过1000人。多数是退休以后或到退休年龄才移民的,并回归到平民身份。而对于退休之前离职再移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家属在海外,”黄仁夫说。
黄仁夫的儿子就是其中一例,他曾是台山市一名公务员。2008年尚未退休,但他通过兄妹关系移民的排期将到。是否在这时移民让他面临两难选择:出去吧,28年工龄化为乌有,到了美国能否受得起较重体力劳动也是个问题。不去吧,错过机会以后就难办,自己儿子将满21岁了。
按照美国的移民政策,为了使移民家属不致分离起见,取得任何一类优待身份的移民,如其配偶和未满2l岁的未婚子女与他同行或随后到美国团聚,都可获得同类优先移民身份资格。
为了儿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出国。
“3年间,他经历了从脑力劳动到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的艰苦转变。而类似我儿子这种情况的,在台山移民的公务员中占了八九成”,黄仁夫说,当然也有“裸官”的,也就是让妻子、儿女移民海外,自己在国内继续工作。
除公务员外,医生、教师等中上阶层也有不少移民海外的。对于他们来说,移民海外的生活并不会那么容易。“一般在家当工人、农民的比较容易适应海外生活,而原来在国内是中高阶层的,就很难适应。他们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找到合适或对口的工作,要向体力劳动转移。”
黄仁夫回忆说,上世纪末,一位在家乡当小学教师的新移民,初到美国时在一家衣厂做工,困苦到用装豆腐的塑料盒装饭当午餐。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