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习惯炮弹落地声:旅乌中国人亲历战争五日

今天凌晨3点钟一阵轰鸣和急促的敲门声把我叫醒,朋友告知我打起来了,睡眼惺忪的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让我赶紧看手机。这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外面的火箭弹声音,防空炮的声音,还有巡航导弹的震耳欲聋,就像发生了二级地震,有的朋友让大家用胶带在玻璃上贴一个米字,来防止震碎的玻璃飞溅到身上,天亮后看到街道上挤满了汽车。人们急匆匆地走。天气是如此地好,阳光温暖,没有雨雪,但空气中有淡淡的火药味道。

——节选自张聪2022年2月24日的日记

过了许久,他发来一个视频,红砖墙、蓝天、绿树,阳光明媚,唯一“违和”的,是窗外不远处升腾的灰色蘑菇云。“我感觉它离我就百米开外。因为我听到了坦克履带那种声音,紧接着就是两发炮弹,整个窗户都在震动,感觉像地震了一样。”他事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张聪所在的位置是哈尔科夫,乌克兰第二大城市,也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拥有88所高校及500名左右中国留学生。在本次冲突中,这里成为了俄罗斯“闪击”乌克兰的主攻方向。

过去5天,炮声在哈尔科夫及其周边地区频繁响起。哈尔科夫地方政府负责人奥列格·西内古波夫于27日表示,随着俄罗斯军队进入哈尔科夫,该市市中心爆发巷战。

张聪就读的哈尔科夫城市规划学院就在市中心。其中一枚炮弹在宿舍楼附近炸开,警报声笼罩着这片区域,提醒着张聪赶快避难。学生们住的是苏联的老式建筑,一楼空间狭窄,相对安全,张聪“已经形成肌肉记忆”,“几乎一炮击就立马去一楼,大概每天这样往返四五次”。

“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回家了。少部分实在是回不了家的,就只能留在这里。”这5日频繁的炮击和往返,让张聪“心力交瘁”:“感觉这个炮声离我有点远时,我就不下去了,很疲惫了已经。”

是的,他们又开始了,而且炮火的声音越来越近。翻看群里的消息,确认战斗发生在距离我10公里左右的范围。一个小时后再次平息。

——节选自张聪2022年2月27日的日记

声音在嘈杂刺耳和极度安静中切换。

连鸟叫声都听不见的时候,林正岳最为害怕。他的宿舍区在郊区,宿舍里仅剩他一人。

林正岳目前在哈尔科夫国立经济大学念研究生,自2016年高中毕业之后便来到乌克兰求学。他不喜欢“周围特别安静”,因为“或许炮声下一秒就随之而来”。一听到炮弹声,就基本上睡不着了。

炮弹与空气强烈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在被人耳听到之前,便有征兆——窗边鸽子和麻雀乱飞,他就知道,又有炮声要响起了。

课暂时停了。林正岳近70岁的俄罗斯族导师被强制征为民兵,两人几乎失联,他十分担心导师的安危。

次日凌晨,新闻显示,哈尔科夫发生了乌俄开战以来的最猛烈的炮战。

密集的交战声还出现在首都基辅的主干道上,持续数个小时,“晚上刚刚天黑的时候,下午五六点左右,开始听到炮火声,间歇性的,到凌晨三四点左右。离我的位置大概只有800米。”在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美声的程振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住在乌克兰帝国理工学院附近,旁边是基辅的一条主干道。

“最近两场(交火)全是在我们小区。因为我们这是主干道,胜利大街的地方,开几枪都能听到,特别地害怕。”那时他就会紧张地躲进墙角,等着枪炮声的结束。“时不时会传来一些比如说迫击炮或者大型火炮的声音,那种声音就还蛮震撼。”

有时也能听到零零星星的枪声,出现在小区内部,“打着打着可能移动过来,特别近,可能在居民楼的下方开打的。”他猜测着。

我今天唯一一次向我的家人说谎,告诉他们我这里有充足的食物和水,不用担心,我非常安全。

——节选自张聪2022年2月28日的日记

程振虎储备的食物还可支撑四天。

程振虎的担忧是真实存在的。乌克兰国立环境与生命科学大学博士生武若帆便曾在路上,与一枚炮弹“擦身而过”。他在乌克兰安了家,2021年12月和交往三年的女朋友结婚,乌克兰人。他们住在基辅Holosiivska区域,离市中心七八公里,偶尔能听到爆炸声。

那一天,是武若帆出门最频繁的日子,开着车,先去妻子的姥姥家送东西,再去采购物资,花光了身上的钱,物资“估摸能撑半个月”,夜晚又去火车站接了个朋友。

他的其中一项任务是给家里的喵星人囤粮。当晚七八点,武若帆和朋友开车出门,妻子留在家中。“她是知道我们路线的,开车大概走了一半多,我老婆给我发了个截图,说我们行进路线上,两分钟之前挨了个炮击。”

看到妻子的信息,他将车停在路边,查看地图上的炮击位置,“就是在我开车前两分钟经过的地方”。一开始,武若帆没什么实感,“也没听见哪里爆炸”,继续开车去买猫粮,再原路返回,他看见“在那条路线旁边,一个居民区挨了一炮”。

战争的实感逐渐显现。武若帆常去的一处繁华商业圈,现在也“到处都是弹坑,乱七八糟的”,他看着炮火轰炸过后的视频,语气里满是遗憾,“刚修好的路呀”。

住在哈尔科夫的林正岳,也在战争第一天进了货,他买的油、米、面等物资,“可以坚持到撤侨”。

当地政府给住进防空洞或周边超市关门的民众供应物资,林正岳宿舍附近的超市正常营业。乌克兰自来水不可直接饮用,居民需要到特定的饮水处打饮用水。打水需要排队,林正岳觉得不安全,2月24日,他在购物网站上,下单购买了一个过滤器,当天到达物流公司,快递停运。

后来林正岳发现,这个不到25块钱的小物件过滤得不干净,只得重新去超市,购买两桶大桶瓶装水。

到了次日,张聪的储备里,方便面仅剩下一包,“是我始终要珍藏的食物。”他感受到肚子里也开始打仗,决定吃了它。“没有可以正常饮用的水了,我只能厚着脸皮去别的舍友那里讨一些。”他在2月28日的日记里写道,“看着在电磁炉上一直嚎叫的沸水,我把脸凑上去,来了个汗蒸,并且尽可能张大一些嘴,迎接这些水分子的到来。因为实在是不想浪费一点,尽管它是水蒸气。”

他忽然间想到了过去看过的一个电影,《进攻列宁格勒》里面一个英国女记者记录下的一段话:“顶层的泥土,100卢布,两米以下50卢布,人们相信糖能融化在泥土里,加上水泡成茶,他们告诉我,感觉很美味。”泡面很好吃,像在国内经常吃的味道。

储备粮只能维持三天,他不愿在三天后顶着炮火寻找食物,旁边的ATB超市在大战开始前两天,几乎就已经被人们买空了。他决定拆开预备送给老师的礼物——一盒巧克力,作为今天的晚餐。

当我真正经历这几天的炮声的时候,我真的无法想象她都遭遇到了什么。一个18岁的姑娘,刚刚本科毕业。……当我再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手都在颤抖,不是因为外面复杂的炮声,而是愧疚生活的不公。

他常去的超市就在两条街外,走路只要9分钟。他提前两个小时出发,但超市担心哄抢物资,限制了人数,“10个人进去,拿东西,结账出来,再进10个人。”排队进超市,他花了一个多小时。

去超市需要经过地铁口。林正岳说,所有的地铁都变成防空洞,里面挤满了避难人群。

在战争打响后,他的室友们都提着行李去了距离最近的地铁站。乌克兰的地铁建得很深,一个地铁站可容纳1000余人。但出于防疫和安全考量,林正岳没有过去。

张聪在第一天时去过地铁,后来就再也没去了。“那边人太多了。”他的朋友带着女友过去躲避,受到了惊吓,“通知是6点开始宵禁,他们4点多还在那,突然之间他回来就急匆匆地跟我说,可能有乌克兰的士兵举枪,导致人往外跑,出现了踩踏事故。”

基辅留学生韩岳坤所处的防空洞,是乌克兰格里埃尔音乐学院宿舍楼下的地下室,十一二位中国人互相照应。“地上情况很糟糕的,昨天晚上就已经听到了六十多次炮响。”韩岳坤在2月26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刚来防空洞时,“就是剑拔弩张,脑袋里面弦儿一直绷着”,这两天安定下来,还打了一会扑克牌。

“附近的防空洞目前已经人满为患了,有很多人拖家带口甚至带着宠物一起前去。”住在基辅西部的华侨林天长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和三位在乌友人住在一起,位置离机场和交战地区比较近,能听到炮声。

他们被建议待在家里。家里的窗户面对着主马路,不敢开灯。

但家里有四个人,物资消耗太快,他们打算去超市采购,离家不到五百米。刚出小区门,就遇到了持枪民兵。

“我们在乌克兰基本上讲俄语比较多,这些民兵说的话我们听不懂。”情势一片混乱,有民兵拿枪指着他们,“我们举起双手,两个民兵对我们说了一大堆话,我只听懂Russian这个单词,我以为他问我是不是俄国人,所以赶紧说我们是中国人,他们就让我们走了,还安慰了我们。”

林天长说,本来乌克兰对华人群体非常友好,但是昨天当地大V翻译了一些国内网友的话以后,乌克兰对华的态度出现了一个转折,也听说了有中国留学生被殴打的消息。

“现在我最怕就是很多乌克兰民众开始有反华情绪。”武若帆也有同感。

他读预科时认识的中国同学,三人结伴出去购物,回家路上遇到乌克兰持枪民众,似乎意图朝他们开枪,他们疯狂地跑回住处,回去之后在Instagram聊天群里发信息,通知大家不要轻易出门,武若帆通过屏幕都感受到三人的恐惧。

张聪会通过Instagram和当地朋友互相鼓励。2月27日,他无意间看到了女生维卡发布的动态,图片里,户外满目疮痍,人们杂乱地睡在避难所,一个婴儿在地铁里出生。维卡出生在顿巴斯地区,她的家乡是卢甘斯克。

他们是在一次聚会上认识的,吃火锅、聊天、喝咖啡。18岁的维卡喜欢中文,也梦想着本科毕业后到中国留学。但现在,她的生活被战争改变。

“我生在中国所以我没有经历过这些战争,没有经历过炮弹袭击,而在她的生活中很像家常便饭。”张聪在日记里感叹“生活的不公”。

对于林正岳来说,2月28日谈判当天唯一庆幸的消息是,导师发消息告诉他,自己由于身体原因没有通过征兵筛选,不用上前线了。

人们在想尽办法躲避这场灾难。漫长的车流朝西涌动,目的地大多是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几乎听不到战火声,从那里可以出境去波兰,或者匈牙利。

武若帆想和妻子及其家人共同进退。他们决定,明天到她的老家——赫梅利尼茨基的一个小村庄躲躲。

THE END
1.报名开启北大光华"华人留学生知中国"学期访学项目报名开启| 北大光华"华人留学生知中国"学期访学项目市场资讯2023.09.2518:22 关注 相关新闻海外留学生眼里的江苏——他们这样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0App专享 众多家庭留学规划的智慧碰撞 — 2024年国开中学国际部首场私享沙龙 圆满成功 ! 0App专享中国女孩在国外实习,独自做华人采访,独立完成所有策划 0App专享...https://finance.sina.cn/2023-09-25/detail-imznxqtf5964011.d.html
2.乌克兰中国留学生车上贴的国旗被偷中国国旗在基辅脱销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新闻参赞丁建伟在接受总台电话采访时表示,我驻乌克兰大使馆目前正在了解想要回国的中国公民的具体情况。之后,使馆将继续做好相关工作,保护在乌中国公民安全。 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新闻参赞 丁建伟:目前,乌克兰有中国公民6000多人,包括华人华侨、留学生和中国商人。当前随着乌克兰国内局势急剧恶化,我在乌公...http://news.hnr.cn/djn/article/1/1497006344743247874
3.留学生新闻留学生·低龄留学孩子全盘西化 家长应做好“心理准备”8月20日 08:40 ·广东东莞出国留学热今年或到顶 明年将“降温”8月19日 16:13 ·在澳遇害华侨华人和中国留学生今年已达10人8月19日 15:11 ·李源潮:希望更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8月19日 13:07 ...https://www.chinaqw.com/lxs/lxsxw/
4.中国海外留学生群起抗议西方媒体对西藏片面报道近日,众多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鉴于西方媒体对于西藏问题的片面报道,而自行组织抗议活动,指某些西方媒体“恶意制造”有关西藏的新闻照片,并且言辞激烈地以“西方的戈培尔纳粹媒体”抨击这些媒体报道的片面。 目前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封公开信说“同胞们,海外华人留学生们,我们的抗议和取证工作、特别是网上对西方各个纳粹戈培尔电...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14&id=30448
1.中国留学生,跨越文化的桥梁本文探讨了中国留学生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角色和贡献,他们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通过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考试培训班哪个专业好、学术成就、职业发展以及对母国和留学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旨在强调留学生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发展机会,以促进...http://waobjs.gzc.jdzol.com/hak6bo/1va5ro6i.html
2.世界说新加坡学者马凯硕:西方媒体的中国评论偏见十足,应该...中国日报网11月12日电 近日,新加坡前外交官、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在美国亚洲协会(AsiaSociety)接受了《中国书评》的编辑亚历克·阿什(Alec Ash)的专访。在谈到是否英语国家或西方的关于中国的研究著作存在反华偏见时,马凯硕指出,大多数英语或盎格鲁-撒克逊的中国评论往往偏见十足,并未...https://m.gdtv.cn/article/4f83043ba005eecdec1be10550b0c6c9
3.燕园相聚共望百年:北大光华2021年“华人留学生知中国”系列项目...近日,光华管理学院“华人留学生知中国”系列项目之2021年春季学期访学项目及2021年暑期项目圆满结束。“华人留学生知中国”系列项目通过学期课程或暑期“中国系列”主题课程以及与政府、企业和当地同学的互动,帮助华人留学生多维度地、客观地认知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帮助他们了解中国营商环境、企业管理特色、人才就业市场,加...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738144
4.美国华人移民数量曝光(你知道有多少中国留学生选择留在美国吗)根据最近发布数据统计显示,在2018年全球约110万名新公民中(小部分)依旧存在占比较高[1/4以上]为来自中国及香港身份[1][2]。然而应注意到2020年疫情爆发后对于全球留学生签证流动性限制导致了一些差别。随着美国多元文化实践的完善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相信更多华人会选择前往美国定居,助力自己事业成长和生活品质提升。https://www.sywzz.com/new/4517.html
5.美国华人留学生数量多少?美国哪些大学中国留学生最多?在挑选留学学校时,很多同学也会将中国留学生数量作为一大参考因素,希望自己能身处一所“老乡”多的大学,下面,咱们就来说说美国华人留学生数量多少?美国哪些大学中国留学生最多?大家不妨看看,这些华人多的学校名单中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大学呢? 考研后留学,换个赛道更精彩! https://www.idp.cn/meiguo/liuxuefangan/491134.html
6.我们把外国留学生当大爷,老外却把中国留学生当摇钱树可更过分的是,除了偏袒留学生,将优质资源向留学生倾斜外,有的学校,居然上演了一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剧情。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武汉某所大学了,为啥呢?因为有位学生,打算给电动车充电时,居然看到这样的规定——“中国学生不得入内”。 中国学生不得入内?在中国的领土上,在中国的校园里,留学生们活动...https://known.ifeng.com/c/7wUTWpVfiIN
7.医微客这些外国校友大多数应已离开中国,少部分还在中国工作生活,二者具体比例未知,估计校方也很难统计毕业留学生情况,很多人或已失联。留在中国的外国校友大多数恐怕没有参加当地的清华校友会,我看了全国各地上百个城市清华校友会的活动相片,印象里没有看到过任何清晰可识别的外国人。 https://www.ewitkey.cn/cms/show-1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