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系是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下的专业建设单位之一,负责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办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88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89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8~2002年专业名称为给水排水工程;2003~2006年专业名称改为水务工程;2007年至今,根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神,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获得市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本专业首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评估;2014年通过第二次评估;2018年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同年成立湖北省城市综合防灾与消防救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年全票通过第三次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同年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我系坚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水平青年教师。现有专业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1人为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特聘研究员1人,副教授6人,特聘副研究员2人,讲师2人,博士后1人,实验室管理人员3人。现有博导5人,硕导4人,香江学者1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1人,珞珈青年学者2人。12人具有国外学习、工作或进修经历。
2014年以来在《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WaterResearch》、《中国给水排水》等行业顶刊及国内卓越期刊发表科研/教学论文150余篇,SCI收录超过100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
近30年来,本专业为国家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输送了1500余名毕业本科生和300余名毕业研究生,他们大多成为本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
1、本科生培养
专业名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水的开采、净化、输配、使用以及污(废)水的收集、处理、清洁排放或再生利用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循环中,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以力学、化学和生物学为主要专业基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注重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模式:大一为工科试验班,大二后为土木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核心知识领域: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术基础、水质控制、水的采集和输送、水系统设备仪表与控制、水工程建设与运营。
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水文学;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给排水工程结构;泵与泵站;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排水工程;水质工程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工程经济及概预算;给排水工程施工;水工艺设备基础;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实习类包括: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主要专业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水微生物学实验、水力学实验、水质工程学实验混凝实验、沉淀实验、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活性炭吸附实验、离子交换实验、污泥沉降实验、曝气充氧实验、气浮运行与控制实验等。
2、硕士研究生培养
专业名称:市政工程(三年制,科学学位)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城市供水安全、安全饮用水控制技术、城市给水排水管网优化、污水综合控制及水环境修复技术、污水处理及回用;建筑消防理论及工程应用、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防洪。
专业名称:建筑与土木工程(二年制,市政工程方向专业学位),同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研究内容。
专业名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方向,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同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研究内容。
3、博士研究生培养
专业名称:市政工程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水工艺与工程理论与技术、城市雨水、污水排水系统及建筑给排水与消防技术。
专业名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给排水系统安全、建筑消防理论与技术、结构抗风理论、实验与工程应用、工程结构抗震、地质灾害的防治理论与技术、工程结构振动控制、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治。
4、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市政方向)
给水排水工程实验室现有实验场地800m2,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1300余万元,各类实验设施配备齐全。
大型分析仪器包括:离子色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PCR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分子荧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激光颗粒粒度仪、纳米粒度-zeta电位仪、锥形量热仪等。
常规仪器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浊度仪(台式、便携式)、BOD测定仪、COD测定仪、便携式多参数水质分析仪、DO测定仪、酸度计、生物显微镜、电导率仪、微电泳仪、全自动高压灭菌锅、生物/化学发光检测仪、低温恒温槽、冷冻干燥箱、球磨仪、风量仪、雨量计、流量计、GPS定位仪、恒稳摇床、高压水热反应釜、石英管炉、马弗炉、真空干燥箱、电子天平、离心机、超高速离心机、超声波清洗机、匀质器等。
实验室名称
场地面积
(m2)
开放方式和利用率
设备种类与数量
专职管理
人员数
主要用途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示范中心)
6000
预约开放、全校开放/100%
120
12
承担《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4700
184
2
承担《大学物理》实验课程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4800
160
承担基础化学、水分析化学实验
水利水电实验教学中心
12000
74
承担《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示范中心)
2500
57
承担《水处理生物学》实验
力学实验中心
6805
543
8
承担《工程力学》实验
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中心
1500
承担创新实验、竞赛训练
姓名
性别
职称/职务
研究领域
方正
男
教授,博导
给水排水工程,消防工程,性能化防火设计及评估,工程减灾防灾系统理论
薛英文
副教授/系主任,博导
水处理工艺与技术;水污染控制规划;污水资源化,给排水系统管网优化研究;生物炭水处理技术研究;纳米技术水处理研究,
李江云
女
教授/副系主任,博导
给排水管网优化;泵及泵站过渡过程及水锤防护;工业给排水流体输送;废水资源化
唐智
副教授/副系主任/党支部书记
建筑消防技术、海绵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技术
王弘宇
水污染控制与环境生物技术;污水脱氮除磷新工艺开发与机理研究;受污染水土环境生物修复
黄理志
特聘研究员,博导
水处理纳米材料,光电催化水处理工艺,水处理及同步产能研究
邵青
副教授,硕导
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污水处理计算机仿真及电厂循环冷却水防腐涂料研制
周道
天然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学性能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周毅
给排水管网优化技术研究;管网资产管理研究;管网系统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袁建平
建筑消防性能化研究;隧道火灾防治研究;细水雾灭火系统研究
邵森林
特聘副研究员
膜法水处理。具体包括微/超滤在饮用水及农村分散式供水中的应用,新型纳滤膜制备及其在饮用水和回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膜污染机制及其防治策略等
陈轶群
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水藻污染治理,水中消毒副产物生成与控制
刘子正
讲师/系秘书
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水中砷形态转化及去除机制,环境光化学
李辉
讲师
官钰希
博士后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性能研究,消防性能化评估
1、招生情况
1)生源背景、招生人数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自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06年以前每年招收本科生60余人,2006年-2011年每年招生30余人,2012年至今每年招生两个班50人左右。
2.学生入学素质
本专业招收的学生素质优良。以近几年在湖北省录取情况为例,本专业学生入学分数线高于湖北省一本分数线130分左右,新生中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和团员。
就业与深造情况
本专业自成立以来,共计向社会培养输送本科毕业生1500人,硕(博)士毕业生300余人。毕业本科生除考研、出国外,主要面向土木、市政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涉外工程等单位就业,单位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部分学生还利用综合素质优势就业在其他行业。近5年来,我院培养的给排水本科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1)攻读研究生(包括出国)比例逐年提高,现已稳定在40%以上;(2)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近几年来招聘本专业毕业生的单位络绎不绝,需供比一直保持在3:1以上,就业率达到100%;(3)就业质量高,集中在中建、中水、电力、水利等国内大型企业以及城市水务、市政工程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单位,就业地域主要为东部沿海以及大中城市;(4)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2014年以来学生毕业时出国、读研及就业情况
年份
毕业生人数
出国
读研
出国读研比例
就业工作人数
当年7月份就业率
2014年
24
0
10
41.7%
25
100%
2015年
34
14
41.2%
2016年
47
5
40.4%
28
2017年
48
13
27.1%
35
2018年
50
19
42%
29
2019年
41
3
18
51.2%
20
以下为部分毕业生就业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1、实习教学安排
2、实习基地建设
本专业各类教学实习地点主要立足于武汉市。城市给水处理实习安排在武汉市水务集团所属的有关水厂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实习安排在武汉市城市排水公司所属的有关污水厂进行;建筑给排水实习主要安排在高层建筑和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进行。
本专业与武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城建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黄冈市发改委、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成立了“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并分别与武汉市水务集团、长沙污水处理培训教育中心、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洪城水业股份公司青云水厂、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建筑设计院、中南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
近几年本专业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国家一等奖2人、省二等奖4人,获美国数模建模大赛奖2人,1人获武汉大学学术创新奖特等奖(工学部首例),1人获武汉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1人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李圭白专项基金》市政工程学科优秀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第三届“龙江环保杯”全国市政工程博士论坛二等奖;近5年来,本专业本科生共获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3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2项,校级大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性实验15项,参与国家级竞赛人数高达数十人。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根据自我设定目标,辅修第二学位。通过这些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专业近几年来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曼切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金斯顿大学、荷兰IHE、比利时根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台湾国立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等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开展了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学生出国深造数量逐年增加。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与英国邓迪大学联合实施“3+1+1”本硕连读项目、“2+2”联合培养项目和“4+1”攻读硕士学位项目,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未来本专业将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美国多所学校进行合作办学。
近五年本专业教师短期出国进行学术交流15人次,长期出国进行合作研究4人;邀请国外同行专家、学术团体来学院交流、讲学二十余次。
学院每年支持博士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近五年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40人次,其中会议报告10余次。研究生出国交流与学习访问10余人。
1、论坛活动背景
2、活动主旨
1)为全省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级学生搭建一个高起点、深层次、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丰富同学们的学术理论,开拓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2)帮助同学们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优秀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学术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