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416.2【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欧洲导致工业生产被迫按下暂停键,拉尼娜现象让寒冷的欧洲大陆雪上加霜。自2021年入冬以来,欧洲各国先后遭遇能源危机并持续至今,天然气价格迎来世纪大涨,多方势力的交锋直接或间接导致欧洲居民和工业用能的短缺,俄乌冲突扩大化更是牵动欧洲能源安全。
欧洲为何陷入能源危机
欧洲此轮能源危机,与近年来全球各类极端天气频发密不可分,但欧洲能源保障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不应如此脆弱。拉尼娜年之下,冬季气温异常寒冷。欧洲居民秋冬季取暖主要依赖天然气,导致天然气需求和价格双双暴涨。但气温降低的刺激有限,欧洲各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更多出在供给端,或者说,“天灾”的影响小于“人祸”。传统石化能源过早退出,清洁能源供给不稳定是此次欧洲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欧洲各国激进的低碳环保目标引导下,虽然欧洲的经济发展领先全球,但其能源对外依存度始终保持高位水平,尤其是欧洲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90%。俄罗斯供应了欧洲30.3%的石油、38.8%的煤炭、39.8%的天然气,奥地利、芬兰、拉脱维亚等国曾经100%依赖从俄进口的天然气。因此,欧洲最早开始推进激进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渴望早日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摆脱对外能源依赖。根据欧盟的统计报告,202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对电力供应达38%,占比远超全球其他地区。
“北溪2号”天然气项目:撬动世界地缘平衡,事关国际地缘政治的超级大博弈。谈到此次欧洲能源危机,就无法绕过“北溪2号”项目:该项目旨在铺设一条无需经过乌克兰、波兰和白俄罗斯等国家领土,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底直达德国本土的天然气管道,再经由德国天然气支线输送至欧洲各国,总投资超110亿美元。2014年,德俄两国磋商并筹建北溪2号输气管道项目,预期建成后俄罗斯每年可向德国输送550亿立方米天然气。项目建成后,德国不仅可以解决本国能源短缺问题,还可一跃成为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的“分销商”,不仅可以赚取可观的“过路费”,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增加西欧国家在能源购买、转运等方面对德国的依赖。
德国:危机时刻自废核电和煤电,超前追求清洁能源,“北溪2号”项目接连受阻,意识形态博弈危及能源安全。作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的德国,却是全球电价最贵的国家之一,其电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且长期依赖于石化能源的发电模式,导致德国的能源强度居高不下。德国绿党是由提出保护环境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而来的政党,在本世纪初绿党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反核浪潮,迫使默克尔政府做出在2022年底关停全国所有核电站的决定,并预期在2038年关停所有煤电厂。当然,逐步放弃化石能源和核能转向更为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是历史趋势,只是在过渡时期,德国需要通过其他能源弥补电力短缺的问题,但留给德国的选择并不多。
德国目标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在能源转型期主要通过风电、水电或天然气获取电力。由于风电和水电受季节更替影响较大,因此天然气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首选。而购买天然气的选择也不多,无非是购买通过管道运输的俄罗斯天然气,或通过远洋运输购买美国的页岩气。抛开政治因素,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无疑是最佳选择,产量大、距离近、供应稳定且价格只有美国页岩气的一半,反观美国页岩气,需要通过液化天然气(LNG)货轮进行输送,运输距离远且成本更高。但美国绝不会坐视欧洲和俄罗斯实现长期能源合作,千方百计阻挠俄罗斯天然气交易。
2020年4月,疫情造成英国国内能源需求下降,彼时英国拥有全球最便宜的天然气市场价格;2021年夏季,在英国放松疫情管制措施后,工业迅速恢复导致能源储备快速消耗,英国成为最先遭遇能源危机的国家之一,也是短缺最为严重的国家。起初,英国政府和媒体将原因归咎为油气运输不畅。受到疫情和脱欧的影响,在英国工作的十几万东欧国家卡车司机陆续离开英国,且短期内无法返回,为此英国首相约翰逊甚至提出调用军方力量运输油气。但英国的能源短缺问题远不止于此。居民对于冬季取暖的需求,和对燃料价格上涨的预期,导致英国国内各大能源厂商纷纷囤积能源,能源短缺现象进一步恶化。
英国作为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之一,早就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在持续追求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背景下,2020年英国风力发电比例已高达24%。但天公不作美,2021年夏天风力减少导致风力发电大幅下降,因此也被英国媒体称为“无风的夏天”。新能源发电不足的空缺需要用天然气补足,但是英国购买的天然气50%以上都来自短期现货交易市场,属于“捡漏”式交易。当能源危机来临,缺少长期稳定的供气协议导致2021年末英国电价疯长7倍达到1999年来的顶峰。虽然英国媒体将矛头指向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妄图甩锅。但无论如何,仍旧不足以掩盖英国缺少长期稳定能源合约而在全球能源危机背景下购气无门的尴尬境地。
除以上三个典型代表国家外,比利时和西班牙等国也在效仿德国放弃核电,奥地利更是在1978年的全民公投中就否决了核能,甚至反对欧盟将天然气和核能列为绿色能源。欧洲各国普遍采取诸如居民能源补贴,政府干预居民用能源价格,在房屋顶安装光伏板等方式缓解短期能源短缺和电价暴涨的困境。
欧洲能源危机的全球影响
全球供应链将遭受巨大考验,全球通胀压力加剧。能源是工业制造的基础,能源安全关乎国家金融稳定,能源价格直接影响终端产品竞争力。欧洲能源危机引起工业制造的收缩和关闭,居民用能受阻。一方面,电力成本上涨已经致使大量企业濒临破产或已经破产,全球供应链闭环受到巨大冲击,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产品价格大涨,将会进一步推高对通胀的担忧,并伴随资本流动扩散至全球。显然欧洲还未走出疫情阴影,全球供应链不平衡将持续一到两年,届时价格上涨可能会使全球经济回到上世纪70年代式的滞胀环境。
化肥工业受到巨大冲击,全球粮食危机加剧。化肥厂需要以天然气或煤炭为燃料,同时作为生产原料,作为现在农业的重要生产保障,化肥产量尤其是氮肥的产量将会直接影响全球粮食产量。如果2022年欧洲化肥产量持续降低,很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这一预期的悲观程度甚至超越能源危机。
此次危机已经警醒全球,当前能源体系中石化能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已经不顺应全球化发展,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应占据更高地位逐渐成为主流。
新形势下中国如何保障能源安全
整体来看,国际天然气市场的价格涨幅对我国终端消费影响有限,无需过度担心。我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由2015年的30%快速上涨至2021年的44.9%,并在201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与英国长期依赖于现货市场“捡漏”式购买截然不同,中国进口天然气主要依赖长期供货合同,早在2014年中俄两国就以0.35美元/立方米的价格订立超过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同。由于对于寒冬的“充分准备”,2021年12月中国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比11月大幅下降45%,与欧洲市场形成巨大反差。
加强长期稳定的国际能源合作,方能在危机中凸显优势。2021年,中国每年消耗天然气达3600亿立方米,伴随中国“双碳”工作的推进,对天然气的需求每年以10%-14%的速度递增。2019年末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建成通气,俄罗斯每年稳定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目前正在快速推进的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预计建成后对华供气将达500亿立方米/年。国有石化企业为保障居民和工业用气稳定,通常也采取20年甚至更久的长期合同以确保天然气供应稳定。这一方案在全球能源危机大背景下,体现出巨大优势。
坚定能源转型目标,设定平稳有序的能源升级路径。2021年末国内发生多起煤矿安全事故,煤炭产能减少同时需求陡增,煤炭价格短期内飙升,中国多个地区出现限电限产情况,东北地区甚至出现了居民用电受限的情况。由于我国的居民用电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具有一定的慈善性质,许多小型电厂因无法承受亏损而无奈关闭。虽然中国正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虽以新能源为主,但对煤电、气电仍有很强依赖,火电仍然是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支撑,具有兜底保障功能,否则将会出现和英国、德国类似的发展窘境。
保证政府主导地位,发挥市场对能源调配的灵活性优势。在短期内,中国政府具备对能源价格尤其是终端用电价格的调控能力,这是其他国家尚不具备的竞争优势。通过欧洲此次能源危机可以看出,即便欧洲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建设领先于中国,但是清洁能源展现的稳定性还远未及预期。需要结合国情,逐步退出煤炭为核心的火电厂,同时发挥能源市场调节功能,引导各类资源朝绿色全要素发展的目标前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自身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参考文献】
①项梦曦:《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金融时报》,2021年10月22日。
②康逸、李骥志:《供需失衡加剧转型阵痛欧洲拉响能源危机警报》,《中华工商时报》,2021年10月11日。
③胡文利:《全球能源危机: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14日。
④潘寅茹:《乌克兰危机“撕裂”美欧!“北溪2号”搁浅后谁来填补天然气市场空缺》,《第一财经日报》,2022年2月16日。
⑤刘乾:《“北溪-2”管道建成但投产受阻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俄欧天然气矛盾》,《国际石油经济》,2022年1月25日。
⑥刘燕春子:《全球能源危机加剧通胀风险》,《金融时报》,2021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