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能源危机的根源与影响 − 《人民论坛》 − 党刊推荐 − 文库 − 宣讲家网

【中图分类号】F416.2【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欧洲导致工业生产被迫按下暂停键,拉尼娜现象让寒冷的欧洲大陆雪上加霜。自2021年入冬以来,欧洲各国先后遭遇能源危机并持续至今,天然气价格迎来世纪大涨,多方势力的交锋直接或间接导致欧洲居民和工业用能的短缺,俄乌冲突扩大化更是牵动欧洲能源安全。

欧洲为何陷入能源危机

欧洲此轮能源危机,与近年来全球各类极端天气频发密不可分,但欧洲能源保障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不应如此脆弱。拉尼娜年之下,冬季气温异常寒冷。欧洲居民秋冬季取暖主要依赖天然气,导致天然气需求和价格双双暴涨。但气温降低的刺激有限,欧洲各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更多出在供给端,或者说,“天灾”的影响小于“人祸”。传统石化能源过早退出,清洁能源供给不稳定是此次欧洲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欧洲各国激进的低碳环保目标引导下,虽然欧洲的经济发展领先全球,但其能源对外依存度始终保持高位水平,尤其是欧洲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90%。俄罗斯供应了欧洲30.3%的石油、38.8%的煤炭、39.8%的天然气,奥地利、芬兰、拉脱维亚等国曾经100%依赖从俄进口的天然气。因此,欧洲最早开始推进激进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渴望早日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摆脱对外能源依赖。根据欧盟的统计报告,202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对电力供应达38%,占比远超全球其他地区。

“北溪2号”天然气项目:撬动世界地缘平衡,事关国际地缘政治的超级大博弈。谈到此次欧洲能源危机,就无法绕过“北溪2号”项目:该项目旨在铺设一条无需经过乌克兰、波兰和白俄罗斯等国家领土,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底直达德国本土的天然气管道,再经由德国天然气支线输送至欧洲各国,总投资超110亿美元。2014年,德俄两国磋商并筹建北溪2号输气管道项目,预期建成后俄罗斯每年可向德国输送550亿立方米天然气。项目建成后,德国不仅可以解决本国能源短缺问题,还可一跃成为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的“分销商”,不仅可以赚取可观的“过路费”,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增加西欧国家在能源购买、转运等方面对德国的依赖。

德国:危机时刻自废核电和煤电,超前追求清洁能源,“北溪2号”项目接连受阻,意识形态博弈危及能源安全。作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的德国,却是全球电价最贵的国家之一,其电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且长期依赖于石化能源的发电模式,导致德国的能源强度居高不下。德国绿党是由提出保护环境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而来的政党,在本世纪初绿党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反核浪潮,迫使默克尔政府做出在2022年底关停全国所有核电站的决定,并预期在2038年关停所有煤电厂。当然,逐步放弃化石能源和核能转向更为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是历史趋势,只是在过渡时期,德国需要通过其他能源弥补电力短缺的问题,但留给德国的选择并不多。

德国目标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在能源转型期主要通过风电、水电或天然气获取电力。由于风电和水电受季节更替影响较大,因此天然气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首选。而购买天然气的选择也不多,无非是购买通过管道运输的俄罗斯天然气,或通过远洋运输购买美国的页岩气。抛开政治因素,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无疑是最佳选择,产量大、距离近、供应稳定且价格只有美国页岩气的一半,反观美国页岩气,需要通过液化天然气(LNG)货轮进行输送,运输距离远且成本更高。但美国绝不会坐视欧洲和俄罗斯实现长期能源合作,千方百计阻挠俄罗斯天然气交易。

2020年4月,疫情造成英国国内能源需求下降,彼时英国拥有全球最便宜的天然气市场价格;2021年夏季,在英国放松疫情管制措施后,工业迅速恢复导致能源储备快速消耗,英国成为最先遭遇能源危机的国家之一,也是短缺最为严重的国家。起初,英国政府和媒体将原因归咎为油气运输不畅。受到疫情和脱欧的影响,在英国工作的十几万东欧国家卡车司机陆续离开英国,且短期内无法返回,为此英国首相约翰逊甚至提出调用军方力量运输油气。但英国的能源短缺问题远不止于此。居民对于冬季取暖的需求,和对燃料价格上涨的预期,导致英国国内各大能源厂商纷纷囤积能源,能源短缺现象进一步恶化。

英国作为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之一,早就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在持续追求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背景下,2020年英国风力发电比例已高达24%。但天公不作美,2021年夏天风力减少导致风力发电大幅下降,因此也被英国媒体称为“无风的夏天”。新能源发电不足的空缺需要用天然气补足,但是英国购买的天然气50%以上都来自短期现货交易市场,属于“捡漏”式交易。当能源危机来临,缺少长期稳定的供气协议导致2021年末英国电价疯长7倍达到1999年来的顶峰。虽然英国媒体将矛头指向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妄图甩锅。但无论如何,仍旧不足以掩盖英国缺少长期稳定能源合约而在全球能源危机背景下购气无门的尴尬境地。

除以上三个典型代表国家外,比利时和西班牙等国也在效仿德国放弃核电,奥地利更是在1978年的全民公投中就否决了核能,甚至反对欧盟将天然气和核能列为绿色能源。欧洲各国普遍采取诸如居民能源补贴,政府干预居民用能源价格,在房屋顶安装光伏板等方式缓解短期能源短缺和电价暴涨的困境。

欧洲能源危机的全球影响

全球供应链将遭受巨大考验,全球通胀压力加剧。能源是工业制造的基础,能源安全关乎国家金融稳定,能源价格直接影响终端产品竞争力。欧洲能源危机引起工业制造的收缩和关闭,居民用能受阻。一方面,电力成本上涨已经致使大量企业濒临破产或已经破产,全球供应链闭环受到巨大冲击,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产品价格大涨,将会进一步推高对通胀的担忧,并伴随资本流动扩散至全球。显然欧洲还未走出疫情阴影,全球供应链不平衡将持续一到两年,届时价格上涨可能会使全球经济回到上世纪70年代式的滞胀环境。

化肥工业受到巨大冲击,全球粮食危机加剧。化肥厂需要以天然气或煤炭为燃料,同时作为生产原料,作为现在农业的重要生产保障,化肥产量尤其是氮肥的产量将会直接影响全球粮食产量。如果2022年欧洲化肥产量持续降低,很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这一预期的悲观程度甚至超越能源危机。

此次危机已经警醒全球,当前能源体系中石化能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已经不顺应全球化发展,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应占据更高地位逐渐成为主流。

新形势下中国如何保障能源安全

整体来看,国际天然气市场的价格涨幅对我国终端消费影响有限,无需过度担心。我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由2015年的30%快速上涨至2021年的44.9%,并在201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与英国长期依赖于现货市场“捡漏”式购买截然不同,中国进口天然气主要依赖长期供货合同,早在2014年中俄两国就以0.35美元/立方米的价格订立超过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同。由于对于寒冬的“充分准备”,2021年12月中国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比11月大幅下降45%,与欧洲市场形成巨大反差。

加强长期稳定的国际能源合作,方能在危机中凸显优势。2021年,中国每年消耗天然气达3600亿立方米,伴随中国“双碳”工作的推进,对天然气的需求每年以10%-14%的速度递增。2019年末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建成通气,俄罗斯每年稳定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目前正在快速推进的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预计建成后对华供气将达500亿立方米/年。国有石化企业为保障居民和工业用气稳定,通常也采取20年甚至更久的长期合同以确保天然气供应稳定。这一方案在全球能源危机大背景下,体现出巨大优势。

坚定能源转型目标,设定平稳有序的能源升级路径。2021年末国内发生多起煤矿安全事故,煤炭产能减少同时需求陡增,煤炭价格短期内飙升,中国多个地区出现限电限产情况,东北地区甚至出现了居民用电受限的情况。由于我国的居民用电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具有一定的慈善性质,许多小型电厂因无法承受亏损而无奈关闭。虽然中国正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虽以新能源为主,但对煤电、气电仍有很强依赖,火电仍然是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支撑,具有兜底保障功能,否则将会出现和英国、德国类似的发展窘境。

保证政府主导地位,发挥市场对能源调配的灵活性优势。在短期内,中国政府具备对能源价格尤其是终端用电价格的调控能力,这是其他国家尚不具备的竞争优势。通过欧洲此次能源危机可以看出,即便欧洲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建设领先于中国,但是清洁能源展现的稳定性还远未及预期。需要结合国情,逐步退出煤炭为核心的火电厂,同时发挥能源市场调节功能,引导各类资源朝绿色全要素发展的目标前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自身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参考文献】

①项梦曦:《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金融时报》,2021年10月22日。

②康逸、李骥志:《供需失衡加剧转型阵痛欧洲拉响能源危机警报》,《中华工商时报》,2021年10月11日。

③胡文利:《全球能源危机: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14日。

④潘寅茹:《乌克兰危机“撕裂”美欧!“北溪2号”搁浅后谁来填补天然气市场空缺》,《第一财经日报》,2022年2月16日。

⑤刘乾:《“北溪-2”管道建成但投产受阻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俄欧天然气矛盾》,《国际石油经济》,2022年1月25日。

⑥刘燕春子:《全球能源危机加剧通胀风险》,《金融时报》,2021年10月22日。

THE END
1.宝钢股份:2019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股票频道科技输出 财税贡献 企业扶持 共建城市美好生活 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助力公益事业发展 精准扶贫 ...步一等奖、二等奖。在第五届中国品牌经济(上海)论坛“外滩?中 国品牌创新价值榜?TOP100”排名榜上,宝钢股份位列第?28?位;直属 ...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20042800002155.shtml
1.第七届中国石油国际合作论坛侧记中国石油新闻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兼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执行董事何江川,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3个方面,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石油在加快实现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举措和成绩。 近年来,中国石油立足自身优势,设立油气和新能源融合科技专项,推动风、光、热、氢、储、智慧能源等领域研究。特别在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查评...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24/11/19/030147895.shtml
2.天然气出口国论坛:今年10月欧盟经管道运输天然气进口量环比增长24...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电 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发布报告写道,今年10月欧盟成员国经管道运输天然气的进口量环比增长24%,达到134亿立方米。 报告称:“2024年10月,向欧盟的供应量有所增长。一个月内,进口量环比增长24%,达到134亿立方米。” 维修工程期结束之后,阿尔及利亚和挪威10月重新开始经管道供应天然气。 https://sputniknews.cn/20241119/1062721708.html
3.天然气资讯全球天然气贸易全景和趋势2024/11/14 洞察2024:中国天然气开采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2024/11/12 能源法正式出台,对天然气行业有何要求?行业企业重点关注什么?2024/11/12 天然气行业深度解析:中国天然气消费量预计超4000亿立方米2024/11/12 【行业动态】土耳其预计将于2025年启动国际天然气枢纽2024/11/07 全球天然...http://www.china-gases.com/article/index-13.html
4.国际天然气供需及贸易情况如何?问答集锦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披露,截止2020年底全球天然气证实储量为188.1万亿立方米,储产比达48.8年...https://www.vzkoo.com/question/1731562582296487
5.中日政经界人士呼吁促进绿色转型合作第十七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9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两国政界和经济界人士一致认为,绿色发展是中日两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双方在节能环保、推动绿色转型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应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发掘更多合作的新增长点。 第十七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9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两国政界和经济界人士一致...https://investgo.cn/article/yw/jmhddt/202411/752126.html
6.伊朗驻俄罗斯大使:伊朗和俄罗斯在天然气输出国论坛的合作卓有成效...伊朗驻俄罗斯大使:伊朗和俄罗斯在天然气输出国论坛的合作卓有成效,两国应该共同调控能源价格。 伊朗驻俄罗斯大使:伊朗和俄罗斯在天然气输出国论坛的合作卓有成效,两国应该共同调控能源价格。https://www.huanqiucaijing.cn/timeline/204357.html
7.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气输出国是哪个国家?()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ef3eca5ef09042a4a3f35541af7594a3.html?fm=bdbds4cf6e20a9ba2d75e24a0190672dac908
8.天然气OPEC作用几何天然气OPEC作用几何此前,GECF的常设机构只有一个联络处。很多人担心,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GECF朝向“天然气卡特尔”又前进了一步。在4月1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伊朗石油部长哈马纳热烈地称赞此次会议是“举办论坛以来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他认为这是成立天然气输出国组织的重要一步。 https://mgas.in-en.com/html/gas-144153.shtml
9.2012国际石油大事回眸非洲传统产油国主要集中在北非和西非,尼日利亚、安哥拉、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加蓬、苏丹和乍得等是撒哈拉以南地区主要产油国。最近几年,西非和东非一些国家相继加入石油国家行列,南部非洲则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在西非,加纳已经开始出口石油。图洛石油公司2007年在加纳发现石油,保守估计储量为20亿桶,可供20年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24/09/11652955_267563284.shtml
10.2018年国内国际十大经济新闻出炉当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协议,决定从2019年1月开始日均减产原油120万桶,初步设定期限为6个月。 新华社记者 刘向 摄 卡塔尔12月3日宣布,2019年1月退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卡塔尔官方当时说,“退群”原因“无关政治”,只是“希望专注天然气开采”,尤其是液化天然气生产。https://www.jcgov.gov.cn/dtxx/gnyw/201812/t20181227_324723.shtml
11.俄官方:斯诺登已向俄申请政治避难普京提1个条件普京在天然气输出国论坛(GECF)第二次峰会结束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对于斯诺登先生或随某个代表团离开俄罗斯的问题毫不知情。” 普京和奥巴马下令本国特工部门解决斯诺登问题 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帕特鲁舍夫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分别下令俄联邦安全局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经常联系,以便找到解决美国中情...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id=16&classid=16&id=303342
12.福田康明斯A15NNS6B580580马力14.5L国六天然气发动机【A15系列报价】新款福田康明斯A15NNS6B580 580马力 14.5L 国六 天然气发动机新车价格及图片,配置参数,经销商报价及促销,售后维修服务站,论坛等A15系列发动机信息,尽在卡车之家.https://product.360che.com/m736/184141_index.html
13.东浩兰生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会展集团下属外经贸商展公司历经5年的跟踪、沟通和筹备,成功承办LNG行业的奥林匹克盛会-第19届国际液化天然气会议(LNG2019),这也是LNG X系列会议首次进入中国,备受国内外业界关注。LNG2019以会带展,整体规模7万平方米,总计接待参观参会者44331人次。组织论坛26场,邀请到240位演讲嘉宾,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2177位国际代表...https://www.dlg-expo.com/Home/NewsDate/93
14.燃气发电机组专业交流论坛燃气发电机组SetsCaterpillar公司宣布2 G3520C引进天然气发电机组现在可选的空气和燃料系统,已得到增强,可提供优越的作战能力岛模式控制提供。为商业和机构客户的要求特别可靠,高品质的电力,岛内模式控制气体发生器的G3520C在60赫兹和50赫兹的版本提供集,系统的方案设计,使客户能够从电网与电源独立1 highefficiency,天然气为燃料的...https://www.co188.com/jh/t40249.html
15.燃气安全宣传制度(精选12篇)燃气安全宣传进万家包括两项内容。发放“安全用燃气幸福你我他”宣传资料以及宣传栏张贴煤层气安全常识挂图。此次宣传内容涵盖了燃气事故案例、如何安全用气、什么灶具更安全以及报修电话;安全预防须知以及燃气相关法律法规、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活动共发放《燃气安全宣传材料》4000余份,通过宣传活动,使居民更好地掌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ftxj16o.html
16.中东“黑珍珠”——阿联酋?盖德问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阿联酋( UAE)是世界十大石油生产商之一,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GECF)的成员。截止2014年,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33.4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的9.5%,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储量为214.4万亿立方英尺,居世界第五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13年...https://m.guidechem.com/wenda/question/detail459698.html
17.专家观点:突厥国家组织将使哈萨克斯坦摆脱原材料输出国的地位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经贸领域合作的发展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能源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该领域正在形成强有力的合作。 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拥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而该组织牵头国土耳其则致力于成为欧洲和中东地区的能源中心。 因此,组织内部的合作十分活跃。 https://news.goalfore.cn/topstories/detail/51876.html
18.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财洞俄罗斯亮点之二:俄罗斯拥有世界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俄罗斯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其拥有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25%的淡水的湖泊。俄资源总储量的80%分布在亚洲部分。 俄罗斯还蕴藏煤(库兹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库油田)、天然气、铁(库尔斯克)、锰、铜、铅、锌等。其中石油探明储量82亿...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1130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