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抓“双11”商机,各大电商平台推出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不少消费者反映,部分网店流行的所谓“预售”模式,不仅商品价格忽高忽低,发货周期也很长。原本方便快捷的电商网购,顾客下单后几周甚至几个月后才能收到货。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为争夺消费者市场,减少库存损耗,越来越多的电商打出“预售”旗号,出现虚假宣传、定金不退、商品无货强制退款等情况。消费者吃了闷亏,维权却不容易。
??发货难期,定金难退
??刚到10月下旬,国内各大电商就竞相开启线上预售,品类涵盖衣服、玩具、化妆品、食品等。该“玩法”大致是顾客先付定金、待商品发货后再补尾款,也有商家声称“先下单再生产”。
??“10月初下单,现在都没收到,难道是从下单才开始种棉花吗?”受访大学生赵银银说,此前在某电商平台一家网红店下单了秋款连衣裙,当时商家表示该商品为预售,大约15天后发货。可半个月后,赵女士再次询问商家时,对方却称“15个工作日发货”。
??“后面我又催过几次,商家解释商品爆单、工厂正在赶工,再问就是人工智能自动回复了。”赵银银说。
??赵银银说:“比延迟发货更可气的是,已经等预售商品十几天了,卖家却突然说没法卖了,让我退款,不同意也没办法。”
??所谓“定金不退”也被不少消费者诟病。重庆的王女士在“双11”预售场下单了十几样商品,付完定金才发现其他电商平台的价格更划算;她要求商家退定金,却被告知“未付尾款,定金不退”,只能买了。
??网购爱好者乐乐向半月谈记者表示,今年她在“双11”预售场购买一款品牌面膜,商家表示预售价为最低价。可是,几天后商家直播时又将商品价格下调了30元,此后商家直接下架了预售商品链接,导致她无法提起申诉。
??平台、卖家趋之若鹜
??在消费者在线投诉平台“黑猫投诉”,半月谈记者以“预售”为关键词搜索,可见7万多条投诉,其中大部分都与电商预售虚假宣传、延迟发货有关。可来自消费者的抱怨和投诉,难以阻挡商家们纷纷开启预售模式的热情。
??商家之所以青睐预售模式,与降低经营成本风险不无关系。在杭州经营女装品牌的商家周琳介绍,库存是服装行业的死穴,衣服做出来后如果卖得不好,商家的成本压力会非常大。但电商平台改变了原有的服装生产模式,能帮助商家减少库存损耗。
??“还有的卖家会先做一小批衣服放到预售里看效果,如果订单量大,就到工厂按需订货。通常一款女装的生产周期为7至10天,预售后再生产也可以在预售期内交货,由此避免商品积压。如果预售订单量小,就干脆不做了,找理由给消费者退款,也不会有经济损失。”周琳说。
??“支付定金后,平台或商家就会借此锁定消费者,利用惩罚机制强制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数字经济智库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在“定金+尾款”的预售模式中,预售商品的定金较全额付款的成本低很多,消费者在低价优惠的刺激下,更容易冲动消费。不退定金的举措也很大程度避免了顾客反悔,商家利用“放长线钓大鱼”的营销手段获取最大化利益。
??预售模式拉长了“双11”战线,增加了平台销售额,让电商平台欲罢不能。某电商平台工作人员何力表示,预售模式将购物节的战线拉长到近1个月,在留住老客户的同时,也以持续不断的营销宣传吸引住新客户。
??平台需履责、商家应守约,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目前,我国已出台《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其中明确指出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应当依法依规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和义务,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消费者提出的合法合理要求。
??专家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对预售模式中存在的乱象进行规范,要压实电商平台的监管责任,督促商家遵守平台规则,承担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