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的方法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医脉诊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脉冲无线电引信发射机组成

在无线通信中,通信发射机的作用是产生一个功率足够大的高频振荡送给发射天线,通过天线转换成空间电磁波传送到接收端。它由调制信号发生器、调制器、高频振荡器及电源组合组成。调制信号发生器是一个自激间歇振荡器,其间歇振荡器的脉冲重复频率为400Hz。由调制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有一定重复周期、幅度为500~600V的正脉冲,加至调制管,使调制管开启,输出一个幅度达2000V的正脉冲,加至高频振荡器,以调制高频振荡器,产生一个高频脉冲信号[1]。DDS即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可以产生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脉冲信号,应用于引信具有很大的优势。

2.DDS的基本原理与参数计算

一个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由相位累加器、加法器、波形存储ROM、D/A转换器和低通滤波器(LPF)构成。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DDS),是从相位概念出发,对需要合成信号的波形进行相位分割,对分割后的相位值赋予相应的地址,然后按时钟频率以一定的步长抽取这些地址,利用信号相位与幅度的关系,按照一定的步长抽取相位累加器地址的同时,输出相应的幅度样值,这些幅度样值的包络就反映了需要合成信号的波形。这样,当波形ROM中存入不同波形幅度值时,DDS就可以产生任意波了。

相位累加器是DDS的核心部件,其内部由级联的加法器和相位寄存器构成。在时钟脉冲的作用下,加法器将频率控制字与累加寄存器输出的数据相加,相加后的结果送到累加寄存器的数据输入端。累加寄存器将加法器在上一个时钟作用后所产生的新相位数据反馈到加法器的输入端,以使加法器在下一个时钟的作用下继续与频率控制字相加。这样,相位累加器在参考时钟的作用下进行线性相位累加,当相位累加器累加满量时就会产生一次溢出,完成一个周期性的动作,这个周期就是DDS合成信号的一个频率周期,累加器的溢出频率就是输出的信号频率[2]。

3.产生脉冲波形

应用DDS芯片采用FSK调制产生脉冲波。FSK是频移键控调制的简写,即用不同的频率来表示不同的符号。例如2KHz表示符号0,3KHz表示符号1。采用不带斜坡的FSK调制生成脉冲波,抗噪声和抗衰减性能好,稳定可靠。

用AD9852芯片产生脉冲波。AD9852可编程操作模式有五种。通过对控制寄存器中的三位数可选择模式,表1列出了每种模式的重要功能及其实用性,当选择不带斜坡的FSK调制(001模式),实现的即为频移键控,产生脉冲波。

在这种模式下,输出频率值被装载在频率调谐字寄存器1和2中以及29芯脚的逻辑电平中(FSK/BPSK/HOLD),29芯脚为低时选择F1(频率调谐字1,16进制的并行地址4-9);为高时选择F0(频率调谐字0,16进制的并行地址A-F)。频率变化为相位连续的,而且同29芯脚上FSK数据保持一致。

FSK/BPSK/HOLD引脚描述:多功能复用引脚。FSK工作模式下,低电平选择频率F1,高电平选F0。

AD9852内部有两个频率寄存器,可以设定两个不同的频率F1和F0,如果在控制寄存器中设置了第29脚FSK/BPSK/HOLD为FSK模式,则输入该引脚的数字信号将被调制到F1和F2上,低电平时输出F1频率的信号,高电平时输出F2频率的信号。

当F1为键盘输入频率,F2=0,时,FSK调制输出结果就为一脉冲波形。脉冲波的频率随着键控信号输入的频率变化,键控信号输入为时钟频率F0,则脉冲波的频率为F0/2。

4.软件设计

单片机的主要工作是对键盘进行扫描,从键盘接收相应的键值,包括合成信号的频率,幅度的放大和衰减倍数以及各种功能按键的值,再通过键值解释程序执行相应的操作。AD9852的D0-D7口分别与AT89C51的P2.0-P2.7口相连,接收到需要产生的频率数据后,单片机经过内部运算得出AD9852产生该频率所需的频率控制字(十六进制),在写时序控制下,将数据写入AD9852内部的各个寄存器,产生所需的合成信号。为了实现数字调制,可由单片机产生一脉宽调制信号,作为内调制源接到AD9852的数字调制输入管脚,实现内部数字调制。

5.仿真结果

系统设计完成后,采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从仿真情况看,脉冲波的频谱纯度和稳定度比较高,均达到设计要求。

6.结论

本文介绍了DDS芯片AD9852的原理和特点,设计了单片机控制的DDS芯片产生脉冲信号的脉冲引信发射机,并进行了仿真。该脉冲发生器具有频率分辨率高,频率切换速度快,体积小,质量轻等多个优点,减小了信号带宽,调高了频带利用率,包络恒定,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提升了脉冲无线电引信的作战性能。

中国分类号:R241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脉诊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几台MM-3脉象仪仿生模拟手,它主要是乳胶管代替桡动脉,硅油代替血液,组成循环回路,通过模拟脉象装置能体会16种常见脉象,即浮、沉、迟、数、平、弦、滑、洪、等.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波行来反复训练,悉心体会,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对过去传统脉诊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往对脉诊实践教学主要采取:①讲解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②熟悉平脉的特征及常见病理性脉象的主要特征。③脉诊的定位、布指、以及运指的练习。④学生分组练习,进行相互体验反复进行脉诊训练。⑤教师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学生手法。⑥书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①学生对脉象理论性的知识熟悉了,病理性的脉象比较少见,只能从文字上进行理解。②下指及运指把握力度不够好,诊脉不够熟练、手法生硬、而且同学相互之间练习不够严肃。③由于同学之间多为生理脉象,实践效果不明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进入实习阶段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诊断疾病。

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诊实践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象四种属性及八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

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有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脉象仪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脉象认识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体会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①深浅:浮取脉象搏动即为浅,沉取即为深,不浮不沉即为中。②至数:即脉搏的快慢。③节律:脉搏是否整齐。④长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长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⑤粗细:对比不同个体的脉象,体会粗细不同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认识。⑥流利度:代表脉象是滑脉和涩脉,滑脉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盘”,涩脉的“如轻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脉象是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2.2改进了传统的脉诊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过去我们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脉诊技能操作的练习,要想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在近几年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强脉诊实践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诊脉的方法,实践教学也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3脉象仪对病理性的脉象实践教学更为形象和全面化

脉象仪的作用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脉诊中许多病理性的脉象必须通过脉象仪来加强感性的认知,它不仅扩大了学生对脉诊内容的训练范围,还补充了过去单调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不足。脉诊指感的训练也使学生较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对常见典型病理性脉象得到强化。

2.4脉象仪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脉象仪的使用改变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脉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

3.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4.脉象仪补充了脉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个实践教学方法

脉诊的实践教学不能只靠脉象仪来完成,应该是它补充了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一面,是脉诊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经过几年的总结认为脉诊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脉象的主要特征,强调脉象中的重点及难点。②熟悉诊脉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项。③通过脉象仪来体会病例性的典型脉象。④在脉象仪上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重点脉象指感特征。⑤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脉诊的兴趣及热情。⑥带教老师要细心、耐心,及时纠正错误手法。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汇总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这种脉诊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评。

5.结语

脉诊是中医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识别病证、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脉诊临床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脉象仪应用能够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技巧和常见脉象的指感特点,取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弥补脉诊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概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象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多种用以表现生理、病理信息的脉象种类,有据可查的就达80余种,目前各种中医书籍上只讲述常用的27种或28种;而且,中医的每一种脉象均有其名称,通常至少有5年以上的经验才可能掌握这种诊脉的基本方法。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疾病脉象的客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如果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对疾病的脉象信息进行提取,并将脉象信息与疾病的生物信息进行关联研究,从而形成开放的脉象理论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将为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新的理论思想和认知系统。

2脉象信息获取的测量学分析

从测量学的角度来看,传统脉诊中普遍采用的“独取寸口诊法”是医者以自己的手指作为传感器,依靠指端的触觉、压觉、振动觉,对被诊者的脉速以及左、右掌后桡动脉寸、关、尺三部的脉动压力及其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指法的变化来检测桡动脉管在受到各种干扰力的情况下的动态变化。由于诊脉以手指为工具、以经验作为判断依据,因此,医者用手指测得的脉象并非是各个被测量的一个精确的数值集合,而是医者在不同的指法下对被测者脉搏搏动时其皮下桡动脉管的各种运动形式的感觉和总体印象。手指脉诊中所采用的传感器性能是不统一、不标准、不恒定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手指脉诊带有主观性,是一种模糊的、不准确的测量。此外,由于被诊者的人体差异以及医者师承经验的不同,使得脉象的辨认和识别缺乏统一、精确的标准,但若从各种不同的疾病中去仔细分析和研究,一定能体会到脉象的复杂分类与不同类型的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4方法探析

笔者认为,开展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必须具备以下2个基本前提。第一,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确立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并贯穿研究过程始终的研究思想,是中医脉象理论现代研究不走弯路并能正确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才能使脉象理论现代研究的最终成果既能实现现代语言的科学表述,又能在确定自我主体价值的前提下进行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融合,从而形成脉象理论的开放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第二,合理界定脉象理论体系和具体脉象的描述体系。中医脉象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对脉象特征及脉证关系了解与认识的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逐步形成的,是由经验上升为理论的科学模式形成过程。要想验证经验科学所形成结论的正确性,必须回到经验科学的原始材料中去,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理出中医脉学的理论思想体系,确立具体脉象合理的特征标识,正本清源。

[1]沙洪,赵舒,王妍,等.中医脉象多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21-24.

[2]谭延亮,游开明,陈列尊,等.脉诊客观化研究新思路[J].四川中医,2007,25(8):21-23.

[3]凌志远,杨大本.一种新型脉搏换能器的研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0(3):79-85.

[4]黄献平,李冰星.BYS14型心电脉象仪与MX811型脉象仪的比较[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1):66-67.

[5]曹玉珍,张力新,王超文.三导脉搏波传感装置[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6,(11):42-43.

[6]梁中庆,阮晓声.光闸式桡动脉搏传感器的研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6,13(1):55-57.

[7]王国力,赵子婴,白金星.PVdF压电薄膜脉搏传感器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04,12(4):688-692.

[8]罗志昌,张松,杨文鸣.脉搏波波形特征信息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6,(3):71-79.

[9]胡家宁,阎述池,王秀章,等.脉象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系统模型[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2):134.

[10]王炳和,郭红霞.人体脉搏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的参数估计与脉搏波仿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8):193-195.

[11]柳兆荣,徐刚,陈泳,等.动脉中血液脉动流的一种分析方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24(2):205-214.

[12]李晓阳,曾衍均.动脉壁三维含残余应力因素的本构方程[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21(1):28.

[13]蔡绍皙,王贵学,欧阳克清,等.关于血管内皮细胞膜张应力累加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21(1):9.

[14]王东生,雷磊,李新芳,等.从泊肃叶定律看中医脉象形成的机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6):5.

[15]李景唐.中医脉象的客观描述和检测[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1,25(6):318.

《难经》云:“切脉而知之谓之巧”,道出切脉是一种技能、本领,要勤于实践,方可熟能生巧。因此,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践行脉学理论,体悟脉学文化。为此,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诊脉思维和操作技能,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使学生真正掌握切脉的技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1]。

1脉诊多元化实训

1.1集中示教

1.2分组体验

2脉诊多元化考核

脉诊实训环节结束后,为了客观地考察、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及对脉诊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脉诊2站式考核。

2.1脉诊实训抽签考核

第1站考核为脉诊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演示。操作如下:学生随机抽取考核题签,按照题签的题目要求作答或操作演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涵盖的知识点较全面,从总体上考察学生脉诊学习的情况。

2.2障眼双盲切脉考核

以小组为单位,被考核学生用眼罩遮住双眼,指导教师随机从小组内的其他5名学生中选出1名学生,要求被考学生通过脉象辨识,说出该名学生的名字,如果辨认正确,则要求其说明是根据该同学的哪些脉象特征进行辨识的;如果判断错误,则让其再次辨识错误的2名同学的脉象,并指出他们脉象的不同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学生辨脉识脉的能力。

3教学效果与反馈

4结语

[1]林雪娟,闵莉,甘慧娟,等.中医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43-145.

脉诊和针灸是中医两大瑰宝,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魅力。《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不仅确立了中医的基本学术思想,奠定了中医学术理论的基本框架,而且集结和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汉初医学史料。从《内经》中可以见到,当时诊脉方法和刺灸方法已经颇为完善。然而,这两种方法经历了怎样的变革而成为今天所经常使用的方法,则是中医学术史研究中颇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1诊脉方法在《内经》中的沿革和发展

《灵枢·经脉》篇在论述每一经脉的循行部位后都有"是动则之说,如:"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咳喘,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难经》谓"是动"为气病,张景岳《类经》释为"动,

十二经脉遍诊法诊病时必须诊遍病人全身十二条经脉,甚为繁复,不切实用。经过改革,三部九候全身遍诊法起而代之。该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创立这种方法者认为人身的脉气应于天地之至数,故把分布于人体头部、上肢、下肢的浅表动脉分成三部:上部诊头面动脉以候头角、口齿、耳目之气,中部诊手部动脉以候肺、心、胸中之气,下部诊股或足部动脉以候肝、脾、肾之气。每部之中又各选取三处脉动较显著之处作为诊脉部位,即上部两额角动脉(候头角)、两颊动脉(候口齿)、两耳前动脉(候耳目),中部手太阴动脉(寸口,候肺)、手少阴动脉(神门,候心)、手阳明动脉(合谷,候胸中),下部足厥阴动脉[五里(上)或太冲(下),候肝]、足太阴动脉[箕门(上)或冲阳(趺阳,下),候脾胃]、足少阴动脉(太溪,候肾),各称为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正常人三部九候的脉气互相协调,"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三部九候论》),一候不相应则病,二候不相应则病甚,三候不相应则病危。

三部九候诊脉法虽然比十二经脉遍诊法有所简化,但仍比较繁杂,而且必须触按人身多个部位,特别是下部股内侧部位,在古代颇有亵渎之嫌,于诊妇女病时尤为不便。于是诊脉方法又经过再一次变革,产生了人迎、气口(寸口)诊脉法。《灵枢·终始》、《禁服》等篇论述了这一诊脉方法。该法是在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比三部九候法进一步简化。《终始》篇谓:"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灵枢·禁服》谓:"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来俱往,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是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处,为足阳明胃经所行之部位,主候三阳之气,其脉独盛,病在外、在三阳之腑;脉口(气口、寸口)指两手桡动脉搏动处,为手太阴肺经动脉,主候三阴之气,其脉独盛,病在中、在三阴之脏。

2从《内经》看针灸取穴方法的沿革和发展

针刺和灸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治病方法。早期的针刺器具是砭石,而灸焫的器材则是燃烧的草木或经火烘烤后的温热石块(陶片)等,因此刺灸常直接作用于病痛部位,即"以痛为腧",后世称为"阿是穴"。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医者发现了人体上的某些特定的部位具有比较显著的针灸效应和治疗效果,于是出现了两种确定针灸部位的不同方法:刺灸腧穴法和刺灸经脉法。

刺灸腧穴法是一种只考虑刺灸的特定点--后世称为腧穴,而不考虑经脉的刺灸定位方法。这种方法应该是"以痛为腧"刺灸方法的直接发展,是对某些经过治疗实践证明有效的特定点(腧穴)的确认。而针刺器具如骨针、青铜针以至铁针的发明,及艾绒之用于灸焫,则是促进这一针灸定位方法形成的客观条件。《内经》中不少篇章载述了这种针灸定位方法,如《素问》中的《水热穴论》、《骨空论》、《气穴论》及《灵枢·热返绕啻翁岬降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灵枢·四时气》所言之"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水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穴当与此同),虽然其中所提及的腧穴,不少位于十二经脉之中,但均按体表或解剖结构定位而不提及所属的经脉,如《素问·骨空论》:"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同样,《灵枢·五邪》论邪在五脏的刺治方法,所选取的腧穴虽然亦在相应的经脉上,但同样只言及穴位名称而未提及所在经脉。说明这种针刺方法只是考虑体表部位的特定点,而尚未考虑经脉的循行走向及其主治功效。

1对比中西医诊法,突出中医诊法特色,博采二者之长

中医的诊法是望、闻、问、切;西医的诊法是望、触、叩、听。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中医与西医诊断学的理论完全不同,但同用于诊断疾病,有共同之处,也各有所长与不足。中医望诊与西医望诊比较,中医望诊内容丰富,尤其望舌最具特色,对舌质、舌苔的变化研究详尽,中医望舌对推断邪气的性质、病位的浅深、邪正的盛衰、病势的进退等具有重要意义;西医望舌内容很简单,主要观察伸舌是否居中,舌体活动是否自如等。中医的另一特色是脉诊,内容丰富,历代医家著述颇丰。脉诊可辨别病证的部位、性质、进退及邪正盛衰;西医主要是数脉搏了解搏动次数的多少,节律是否一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讲究全面地、动态地分析、诊治病证,这是西医所无法涉及的。西医诊病的客观性有其特长,如西医的听诊胜于中医的闻诊,西医的实验室检查更是中医所欠缺。可见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应该突出中医诊法特色,博采二者之长,丰富和发展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

2结合临床病例,加深学生理解

3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形象化教学

中医诊法的直观性强,缺乏客观指标,语言描绘往往不能准确表达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教师很难用语言形象生动地把各种病证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教学以讲授式的方法,学生听起来似懂非懂,枯燥乏味。中医诊断分析中存在许多抽象难以明了之处,如脉诊、辨证等内容,单纯通过理论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诊疗技能。故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配合幻灯投影片、录像片等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及实验等多媒体组合,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人才素质均具有重要作用。

4循序渐进抓规律,前后呼应抓要点

随课程的讲授进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找规律,前后呼应抓要点。如病性辨证中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证,这些典型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与体征,结合某一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则可辨证为某一脏腑虚证,如气虚的典型症状兼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心气虚证;兼有肺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肺气虚证;兼有脾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脾气虚证等。血虚的典型症状兼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心血虚证;兼有肝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肝血虚证等。阴虚的典型症状兼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心阴虚证;兼有肺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肺阴虚证;兼有肝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肝阴虚证;兼有肾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肾阴虚证;兼有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胃阴虚证等。阳虚的典型症状兼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心阳虚证;兼有脾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脾阳虚证;兼有肾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肾阳虚证;兼有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胃阳虚证等。这样则把所有脏腑虚证都掌握了。

5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诊断技能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熟读其内容不如临证实际操作,强调临床实践在学习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意义。比如什么是血淤证?什么是血虚证?怎样才算是滑脉、弦脉等?这些仅凭口头上讲,书本上看,很难完全掌握,只有从具体的病人身上观察与切脉,才能体会到,才能记忆牢。所以要鼓励学生早接触临床,多参加临床实践,多接触病人,指导学生正规操作,反复练习。临床见习要选择常见病为主,如感冒、咳喘、腰腿痛等,针对具体的病人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到辨证思维,再到病案书写等全过程,给学生一一演示,待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他们诊治疾病的过程,发现不当之处及时纠正。这样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锻炼了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医德。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对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证、判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医脉象其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较模糊,对一些脉的脉象表现又存在争议,缺乏客观判定标准,影响了临床诊脉的准确性,诊脉时分歧较多,常因医生诊断不同,同一病人的脉象诊断也有不同。这不但成为某些人指责中医脉诊不科学的口实,而且使一部分中医认为脉诊无用,对脉诊失去信心。因此,脉象规范化、标准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众多医家对于某些脉的脉率说法不一,脉率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值得注意。

对疾脉的脉率,古今看法较为一致,均认为是一息七八至。《诊家枢要》曰:“疾,盛也,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八至”。《诊家正眼》曰:“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搏疾”。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一息七八至为疾脉,脉搏140~160次/min[1],而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诊断学》则言一息七八至为疾脉,脉搏140次/min以上[2]。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一息超过八至的脉尽管在临床上出现得很少,可并不是绝对没有,如《难经》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察病指南》亦云:“一呼一吸脉六至者曰数,为始得病,七至者曰极,八至者曰脱,九至者曰死,十至者曰墓,沉细者困在夜,浮大者困在昼,十一十二至者曰死,沉细夜死,浮大昼死,此为阳病之至脉也,故曰阳病脉数。”而这样的脉并没有相应的脉名,由于其临床意义与疾脉一样,可以将其归入疾脉,因此我们认为,疾脉的脉率定为一息七至以上、脉搏140次/min以上可能更为合适。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在一般认为,正常脉象一息四到五至,脉搏72~80次/min;一息超过五至以上为数脉或急脉,脉搏90次/min以上。那么,如果脉搏为81~90次/min,脉率是否正常,这算是什么脉象呢?对此未有明确说法。因此也有必要由专家研讨对此作出规范。

[1]朱文锋,庄泽澄,吴承玉,等.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5.

一指禅推拿前辈朱春霆老先生在其学术经验集中,即再三强调四诊合参,辨证取穴,有是症用是穴,突出一指禅推法及“推拿理法方案的一致性”,是典型的中医辨证施治体系。一个和谐统一的诊疗体系,将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疗效,故朱老一指禅手到病除,能起沉病痼疾,名扬杏林,难道不是最有力的说明吗!不是没有,只是大家淡忘了。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特有的疾病信息收集方法,简单方便有效,而且无以伦比,与中医治疗方法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中医的诊疗体系至少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考验,生命力之强大由此可见。有什么可以怀疑,有什么理由放弃!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和传统手法治疗的畸形结合,彼此无法真正契合,结果只能是治疗适应症的缩小,疗效的每况愈下,最终导致中医推拿的没落。这么办,回头是岸!中医推拿必须坚持中医诊断和推拿手法有机结合,才是正途。

具体来讲,分三个方面:

1,提升四诊技能:望、闻、问、切,至少要精一门,再参详其他,方能较为准确、全面地收集疾病信息。《黄帝内经》中将四诊称为“神圣工巧”,笔者私下认为“巧”有捷径之意,相对而言,切诊是最易提升的技术。推拿医生最应在此下功夫,也最易得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诚然,脉诊功夫提升需要较长的临床积淀,除了学习、实践,更需要个人的感悟。但脉象的虚实还是比较容易区分,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全身体质的虚实。更为重要的是,按诊是所有中医推拿医生能够掌握并且必须掌握的技能。临床物理检查必须通过手来完成,故手感非常重要。按诊完全能做到疾病的定位、定量。定位,必须明白疾病侵犯的部位;定量,准确把握按诊时手感及患者感受。

2,辨证方法:中医辨证部分最见功力。一般中医内科多用脏腑辨证,中医推拿用经络辨证实用性更大。这里必须强调,辨证与四诊几乎是同时完成,这里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才分别表述。

经络辨证是在四诊基础上进行疾病经络定位及定性。一般患者主述及按诊之后即能明确犯病部位,只需依据经脉循行部位即能经络定位。根据按诊时手感及病患感受即可进行定性,虚证实证必须明确。如:小腿前外侧酸痛,按之皮肤松弛,肌张力低,甚至有条状凹陷感,喜按喜暖,即可判定胃经虚寒。

3,手法施治:辨证准确,施治就方便。无非“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明确经络虚实,通过两部分实现补泻。

(1)经络腧穴补泻:①穴位本身补泻:取补穴如,膏肓、三里、关元等;取泻穴如,太冲、合谷、阳陵等。②配伍补泻:经络腧穴的五行生克补泻,如胃经虚取解溪,实则取历兑等。

(2)手法补泻:推拿手法可以通过轻重、随迎、方向、频率等变化来实现补泻。笔者认为,补益手法中,一指禅推法第一;疏泻手法中,扳法最甚,此法见效最快,伤人最大,“开人关节,走人元气”并非虚言,非实证莫轻易出手。

中医推拿中四诊、辨证、施治是一体,四诊和辨证属诊断,施治属治疗。四诊当中有辨证,辨证当中有四诊,治疗中有诊断,诊断中有治疗,只有真正融为一体,才能给患者真实的利益。

典型案例

患者徐某某,男性,80岁,2009年9月23日初诊。主述:左足大趾麻木1月余,时有双髋酸,左腹股沟抽筋感,左肘内侧痛、凉感,脉弱滑,舌淡黯。治疗方案,滚法施于肝胆脾胃腧,肘按左侧足三里,一指禅推左大都、曲泉。2009年9月25日二诊,左足大趾麻略轻,余症消,脉滑略数,舌淡黯。治疗同上,重点推左大都,另嘱饮食清淡。2009年9月28日三诊左大足麻轻明显,脉弱滑,舌黯红。治疗同上。

该病例辨证思路,左足大趾麻木,是肝经脾经起始点,显然升发之气不够,当属虚证。时有双髋酸,左腹股沟抽筋感,亦是肝经不足之症。左肘内侧痛、凉感,当属心经不足,应是肝木不升,难以生心火所至。故取肝胆脾胃腧、三里,以补益肝脾,取曲泉、大都以提升肝脾之气。诊断明确与治疗合理,诊疗一体,自然疗效显现。

结束语

Researchsituationofdiagnosticmethodofsublingualvesselsanddiseaserelatedwithbloodstasissyndrome

PANYing

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iwanHospitalofGuangzhouMedicalCollege,Guangzhou510150,China

[Keywords]Sublingualvessels;Bloodstasissyndrome;Diagnosisofrelateddisease;Review

舌下络脉诊法历史悠久,是通过观察舌下络脉的形态,判断人体血气运行是否通畅以及瘀阻程度的一种古老诊断方法。舌下络脉即舌下淤筋、舌下脉、舌脉等。现代医学称之为舌腹面静脉、舌下小血管,是舌下静脉的分支。

1舌下络脉诊法的源流与络属关系

舌下络脉诊法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称其为“舌下两脉”“足少阴舌下”“廉泉”等,并将舌下络脉总病机概括为“经络凝涩,结而不通“,邪入络则“络脉盛而色变”[1]。针刺舌脉放血治疗疟、心病、狂、忧恙无言等,以“盛”作为粗张施术指征[2-3]。晋代以后将其发展为诊法,葛洪用此诊法以预测虐黄病情的浅深,并提出“病已深,应看其舌下两边,有白脉弥弥处,芦刀割破之,紫血出数升亦歇”[4]。“弥弥”意为充盈饱满粗张,是病情深重、病毒深入的表现。隋朝巢元方将舌下络脉的变化,即络脉青黑色以及充盈饱满粗张,作为诊断噤黄的必备体征之一[5]。在预测难产的医籍中,《医心方》最早用于预测难产母子的诊断。

舌下络脉即舌下两根静脉,其经脉与脏腑气血尤其是心肝有直接关系。“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舌为心苗”“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少阴肾经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手太阴肺经虽无络脉所系,但肺系上通咽喉连于舌,因此,各脏腑气血通过经络皆上通于舌[1]。

2舌下络脉的现代医学研究

舌下络脉位于舌腹面,是舌下静脉的分支,正常人舌下静脉若隐若现,纹理清晰,多为线状或条状,欠饱满、不充盈,少分支或无分支。舌下静脉如表现充盈怒张、颜色加深,或迂曲隆起,或呈囊柱状、粗支状,或变长变宽时,则为病理现象。

根据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舌下络脉压力升高,可使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发生改变,舌血流量增多,瘀血、缺血等出现程度不同的静脉怒张甚或侧支静脉瘀血点,陈群等[6-7]是从现代病理学角度研究舌脉变化的,探讨舌下络脉异常的变化机制,从而发现血液流变学、生物学、微循环、末梢血象、免疫学及舌质等方面的变化,微循环的改变,是红细胞聚集和形态的改变,表现为缓粒流、线粒流、断粒流等,舌尖微循环还可见管襻增多,随着舌脉的异常发展,血液也渐呈高浓缩状态。

3瘀血证与舌下络脉的变化特征

血液流变学研究,李白羽等[7]从中医对血瘀的认识出发,认为祖国医学所指的“血”,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血液循环,而中医学所指的“血瘀病”,即是血液循环障碍,尤其是微循环障碍及其他所致的病理变化,证明了血液流变学及检测与中医“瘀血证”的有机联系。

4临床常见病的研究

4.1心脑血管肺系疾病

4.2糖尿病

袁洁[20]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舌下络脉显示,病情长、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的患者,舌下络脉迂曲越严重,舌底积分越高,提示舌底瘀血严重。黄星涛等[21]观察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初期只见舌底静脉变粗、变暗,病久舌底可见瘀斑成片,甚或严重的静脉迂曲。杨亚平等[22]观察了300例糖尿病患者的舌下络脉,结果显示其中288例的舌下络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红、紫黑、绛紫或舌下络脉曲张,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甚至如紫珠状瘀血结节。

4.3肿瘤

4.4消化系统疾病

4.5妇科

5结语

舌下络脉诊法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对血瘀证的辅助诊断,病程的转归,治愈情况的深浅起重要作用,尽管舌下络脉诊法不是一项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但舌下络脉的异常对临床上疾病的诊断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大量的研究证实,舌下络脉诊断将被更多的医者所接受,应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李乃民.中国舌诊大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1025-1212.

[2]靳士英.舌下络脉诊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80-81.

[3]靳士英.舌脉诊法传统理论的探索[J].中医杂志,1995,36(1):9.

[4]区绮云.应用DME方法探讨舌下络脉诊断血瘀证的准确性[J].甘肃中医,2007,20(8):8-9.

[5]李寿山.初论“舌下络脉”诊法在临床上的应用[J].新中医,1982,14(5):4-6.

[6]陈群,王静,路艳,等.中医舌诊的现代研究概况[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7]李白羽,岳小强,高静东,等.舌下络脉诊法的临床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9,41(6):78-80.

[8]王媛,杨亚平.舌下络脉的观察研究方法概述[J].中医药导报,2010,16(5):125-127.

[9]刘梅.五脏瘀血舌象共性特征和舌图像数字处理技术及诊断规则提取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10]柴雅倩.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瘀血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11]罗大中.数字舌图色标准化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12]刘占厚.高海拔地区健康藏汉族青年舌下络脉比较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02,12(1):62-63.

[13]王榕平,陈利铭,林宝桑,等.1463例正常人舌下静脉观察分析[J].福建中医药,1986,17(5):39.

[15]王发渭,刘毅,王治宽.高血压病患者舌下络脉的对照观察[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4):455-457.

[16]刘乾,于幼梅.400例高血压病人舌下络脉观察分析[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1):36.

[17]史琦,陈建新,赵慧辉,等.212例冠心病患者舌下络脉征象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2):855-859.

[18]郑洁,洪广祥,徐友妹,等.肺心病患者舌下络脉变化的临床分析[J].江西中医药,2008,39(6):30-31.

[19]肖子杰.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舌象与舌下络脉特点[J].福建中医药,2009,40(3):33.

[20]袁洁.糖尿病舌下脉络观察200例[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10-11.

[21]黄星涛,林琦,曾露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舌下络脉变化的临床分析与震动感觉阈值测定[J].光明中医,2012,27(7):587-588.

[22]杨亚平,岳沛平,申全宏,等.300例糖尿病的舌象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6):338-339.

[23]邱国钦,罗鹏飞,陈玉强.原发性肝癌合并静脉癌栓介入治疗的现状[A].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世界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成立筹备大会汇编[C].2011.

[28]王啸,赵文霞.肝硬化舌下络脉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6):9.

[29]王丽娜.不同门脉高压模型犬的舌下络脉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30]赵文霞,王振静.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2,27(1):98-100.

[31]张治国,杨杰,张智,等.舌象与肝病关系临床研究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4):103.

[32]韩文,李杰,赵成忠.慢性浅表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炎舌下脉观察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0):463.

关于腹诊的最记载当属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黄帝内经》、《难经》为中医学腹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据笔者统计,涉及腹诊的条款250条有余,《内经·脉要精微论篇》已有:“知内者,按而纪之。”《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灵枢·水胀篇》曰:“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如此均以腹诊为依据,对多种疾病作出诊断。

至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腹诊论治做了全面的论述,其中包括腹部不同部位及表里的腹诊方法,并和临床证修建及其它诊断方法(如脉诊〉等相结合,进行客观地综合分析,开创其腹诊论治的先河,在原文的397条中,涉及用腹诊多达140多条,占全书1/4以上,如胸满、胸中窒、胸胁苦满、心动悸、心下悸、心下痞、心下痞硬、腹中寒、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少腹拘急等等,其论述过程中有证、有方,除了对中医腹诊的发展,更是中医“辨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后来随着腹诊的应用,诸多医家不断的发展完善。晋代葛洪《肘后方》有“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全书67个病症,1729个病候,也将腹诊反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病症中。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也有不少的记载。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曰:“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从心下至少腹以手摄按之,觉有硬功夫满者,则当审而治之。”李东垣《脾胃论》和朱丹溪《丹溪手镜》等对腹诊也略有论述。明末吴又可《瘟疫论》中也有关于腹诊病机的进一步完善。清代医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按胸腹”一节,明确提出了“腹诊”一词。

2腹诊的内容

腹诊本身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狭义腹诊,是指胸腹部的按诊(或触诊),仅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切诊内容之一,之前所述清代医家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述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当代医家叶橘泉认为:“腹诊就是望、闻、问、切四诊之一的切诊。”二是广义的腹诊,是反映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记载及临床运用一看,以切诊为主,望、闻、问四诊合参。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脉,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按之应手,动有不紧,缓而不急者,寒气积于胸中也;其动微而不见为不及,宗气内亏;或动而诮为太过,宗气外消也。”所以通过察看胸部,按虚里来感知疾病的轻重。《类枢·师传篇》曰:“胃中热,则消谷、心善饥,脐以下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通过感知肌肤的寒温,来把握邪正盛衰及病变的性质。《灵枢·百病始生篇》曰:“著于伏冲之脉者,按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腹如汤沃之状。”《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肋下如覆杯,有头足;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下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杯;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所以通过腹诊,触摸脘腹能辨肿块之形状、性质,以此来判断病证。《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通过切腹部,来明确痛处,把握疾病的病变部位及病机。《灵枢·厥病篇》曰:“与背相控,差瘛,如从后触其心……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

可见腹诊内容之丰富,有虚里诊、胸腹诊、脐诊及腹部穴位诊等多个方面。方法涉及触、按、扪、推、探、弹、击等诸法,与现代医学所施用的腹诊在方法及目的有所不同,客观存在,不是为了直接触知腹部内脏或组织的病理解剖的变化,而是建立在解剖学和中医脏腑经络学基础之上,以査知气血水湿在人体分布的情况,从而来测知病变,确定寒热虚实。

3腹诊的应用

腹诊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诊法应用于临床,但仍不能地究地孤立看待它。可以根据腹诊提供的依据,来帮助指导临床实际应用。如定病位、病性、病程,诊治疾病,指导临床用药,进一步可判断预后和转归等。

3.1定病位《诸病源候论·肝病候》曰:“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诸病源候论·小肠病候》曰:“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平涩,小肠嗔胀。”《金匮要略》中“肝中风者,头目眩、两胁痛”,“积者脏痛也,终不移,聚者腑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类枢·胀证》曰:“肝脏者,肋下满而痛引少腹”,“胆胀者,肋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3.2定病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葛亮胀腹大,皆属于然”,“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源候论"疝病诸候》曰:“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胳痛,自汗出;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3.3明诊断供鉴别《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曰:“鱿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望诊遵经》曰:“至若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为水胀”。《医宗金鉴》曰:“脐旁左右一筋疼,突起如弦痃证名,僻在两肋名曰癖”。《灵枢·水胀篇》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并对其具体陈述,通过这几种疾病的相互比较,就能作出诊断。《诸病源候论》对“腹水、积聚、癖病、霍乱”等,在阐明其共同表现之后,又分而论之。

3.4指导治疗《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商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3.5辨预后《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类枢·玉版篇》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满,其脉大,是二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也矣。”《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腹满者难治。”《诸病源候论·久心腹痛候》曰:“心腹久痛,冷气结聚,连年积岁,日月过深,变为寒疝。”以上等论述都表明,某些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常可出现疑难重症,甚或危症,在审病时尤其应该重视,以腹诊为主,结合四诊,来推断疾病预后,适时给予处理,解除病患疾苦。

THE END
1.中医诊断学专家讲稿.pdf脉象仪的研究,舌 象仪的研究,色差计,诊疗软件。辨证怎么去辨?我们也研制了怎么样去辨证的一种软件, 可以让学生、临床医生都可以用的。这是我们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一些主要内容,作这么一些 简单的复习。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这么三点要求:第一点,就是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的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08/5341221230010323.shtm
2.中医诊断学讲稿(可编辑)脉象仪的研究,舌象仪的研究,色差计,诊疗软件。辨证怎么去辨?我们也研制了怎么样去辨证的一种软件,可以让学生、临床医生都可以用的。这是我们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一些主要内容,作这么一些简单的复习。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这么三点要求:第一点,就是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的阴阳...https://www.360doc.cn/article/79930059_1129615465.html
3.中医智能脉象仪中医智能脉象仪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在几十年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及仪器研制基础上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研制而成的一种智能型中医现代化检验仪器。智能脉象仪由单头脉象换能器、脉象放大器、A/D转换卡、计算机和脉象辩证分析软件等部分组成。能自动采集脉象型号,并将中医脉象的位、数、形、势和脉象的各项特征参...http://www.shkangji8.com/index.php/product/view/282.html
4.电力脉象仪核心技术电力脉象仪 为了能更加精准的识别不同电器和感知人的行为,我们必须不能错过 电参量上的任何一个细节。 据此推出的新一代低功耗、高性能的AI终端硬件电力脉象仪: 以数千Hz的超高频率抓取电参量,并集成了先进的WisePulse技 术数据预处理引擎。云边协同架构,极大提升了算法识别效果,...https://www.eneintel.com/core/2.html
5.好的中医脉象仪应具备哪些条件脉诊是我国中医学较为独特且深奥的学问之一,同时也是中医问诊的主要手段。而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它愈加壮大的必经之路,也为此便有了 中医脉象仪http://www.dkzyyq.com/xwzx/168.html
6.脉象训练仪制造商(模拟28种人体常见脉象)百科脉象训练仪制造商基本配置清单:1、脉象训练仪主控机遥控平台一台:尺寸600*470*940MM2、外皮为高级医用发泡材质3、钢结构教师控制台1台:尺寸600*470*940M...具有清屏和显示两种状态,清屏时各学生机不显示脉象图,适合于脉诊测试,这是可以由主控台发出不同脉象的命令,考查学生对各脉象的脉象名称、脉图等掌握的情况;...http://www.shzkyl8.com/shzkyl-Products-22078654/
7.脉象训练仪(单机版/网络版)HX-MXII脉象训练仪(单机版/网络版)不但能够模拟临床中各种脉象,而且能使学生提高对脉象实际认知能力,还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中医脉象学习、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平台;全按键选择的设置和友好的操作界面适合教学及训练,网络版脉象训练仪分为两个部分,教师机和学生机。学生机不仅可以受控于教师机遥控发射平台,也可独立工作...http://www.heximoxing.com/344.html
1.脉象训练仪价格图片品牌怎么样京东JD.COM是国内专业的脉象训练仪网上购物商城,提供脉象训练仪价格,报价,参数,评价,图片,品牌等信息.买脉象训练仪,上京东就购了.https://www.jd.com/chanpin/651092.html
2.治未病(精选十篇)二是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如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舌像仪、脉象仪、经络检测设备,体重仪、身高仪、血压计、心血管检测仪、肺功能仪、骨密度检测仪、心电图、血糖监测仪等常规体检、理化、影像设备。 三是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如健康教育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等。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mfac336.html
3.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二)——中医证候的量化及数理统计...颈动脉:颈总动脉起源于无名动脉,左,右颈总 动脉沿气管两侧伸向头部,颈总动脉分支较少,延伸 至下颌角即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左,右颈总 动脉管径粗,波动也较强,在体表可触及波动.使用 NX.3多功能脉象仪可无创描取其脉搏图,但颈总动 脉所在之处周围均为柔软的肌肉,结缔组织,没有骨 骼所依靠,所以...https://xb.bucm.edu.cn/rc-pub/front/files/download?id=Xzdfn/0Ycr/C+utlmHV/iw==?fileName=2007.01%20%E5%85%A8%E6%96%87
4.《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六、实验环境以上实验要求计算机、 ZYD 002 MM-3 脉象模型、 ZM-IIIc 智能型中医脉象仪,同时要求附属医院内科寻找典 型且愿意合作的病人,联系落实带教医师。实验二 舌诊方法训练及各种病理舌象模型辨认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医患互诊舌象,训练舌诊方法与技能诊察正常 (生理变异)与病理舌象。辨认各种病理舌象模型。 【...https://m.renrendoc.com/paper/211996486.html
5.吉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信息科室结合临床需要,引进设备(免疫系统治疗仪、淋巴理疗仪、舌象仪、脉象仪、负压吸引系统、心电监护仪、精密输液泵等)价值200余万元。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可以提高临床有效率及治愈率,明显降低放、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缩短肿瘤患者术后及放、化疗后的恢复时间。经过多年临床工作总结,科室内已经...https://m.bohe.cn/h/hospital_1689/keshi/81579.html
6.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11篇(全文)远程教学中心的计算机终端连接舌象仪、脉象仪, 临床终端病人的舌象、脉象实时体现在舌象仪和脉象仪上, 视频系统同步呈现教师的诊疗过程。此外, 将作业辅导、远程交流、交互答疑、在线考试等融合在该网络教学平台中, 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进行完整的课程学习。 3 效果评价 3.1 观察对象 对照组:本校2012 级中医专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znxj872x.html
7.脉象仪的特点有哪些中医脉象仪?快速检测并画出脉象图,同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结合内部数字化系统的分析,从而确认对脉象的情况,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询问病人的具体症状及相关情况,并结合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临床辅助诊断报告。复杂的仪器对于患者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不舒服的时候,不可能有耐心忍着疼痛来了解复杂的操作,脉象诊断...https://www.tianzhongyimai.com/NewsStd_510.html
8.中医脉象仪/四诊仪/体质辨识仪中医经络检测仪康利吉英主要销售中医脉象仪,中医四诊仪,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经络检测仪等设备.我们致力于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医疗机构提供高性能的中医诊断仪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实现健康生活.联系方式:18019314900https://www.jxkljy.com/
9.上医宝松堂:好用的中医脉象仪品牌好用的中医脉象仪品牌怎么样 -优良的中医脉象仪,智能中医脉象仪(智能脉象采集仪)有系列买图检测、40秒脉图检测功能,能实时显示、存储、重读数字化脉波信号,自动判读脉象的位、数、形、势,识别脉图特征参数,并以多逻辑判断模式确定脉名。能以脉诊测为线索,经人机对话询问病人的症状,作出初步的中医八钢和脏腑辩证结...https://www.szybst.com/article-item-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