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学是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它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医学科学的任务是防治疾病,益寿延年,而诊断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和疾病的认识,则是防治疾病、预防早衰的基础。对病证正确的诊断是有效防治的前提,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专门研究如何诊察病证临床表现、确定病证诊断、分析病证变化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完整的诊病体系,即四诊(望、闻、问、切)、辨证与辨病。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独特诊断方法与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认识,自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对国外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医学在诊察患者时,主要依据患者的自我感觉与外在表现,将四诊所获得的各种模糊信息(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患者整体状态(证候)的认识;这种整体、动态的观念体现在诊断上的重点侧重于辨证,显示出中医在医疗实践方面的卓越思想。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诊断未能采用实验室与特殊仪器检查,在诊断的定位、定量方面显得相对不足,如何有机地结合现代各种检测手段以拓宽中医传统四诊的视野,以及病证诊断的规范化、微观化方面,国内外不少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但仍是今后中医诊断研究的命题。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还有诊断的分析思维。因此,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只有对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了如指掌,才能知常达变以了解病理状态下的种种变化。所以,一方面要深入理解、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且要复习、运用所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根据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作指导,以加深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要重视并不断地加强临床实践。前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说明书本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诊断的方法与技巧必须在临床实践中,长期仔细地揣摩才有所体会和收获,别无蹊径。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参加临床实践,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切忌浅尝辄止。

第三,要学会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临床诊断,从收集病情资料,到作出病、证诊断,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医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的综合运用。所以,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不仅要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历代名医医案中蕴含着丰富的诊察方法与经验,尤其对于疑难病证、危急重症的辨证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以克服不注重实际的主观主义、机械孤立等错误观念的影响。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诊法

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诊病

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病案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整体审察

整体审察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审察内外”。因此,整体观念包括两个内容。

诊法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病证结合

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

诊断简史

诊断简史对中医学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医家和医著,应有所了解。

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与疾病进行斗争,逐渐积累丰富的医疗知识,总结诊察疾病的方法,掌握疾病变化的规律。中医诊断学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动态

中医诊断学科在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技术手段与成果,进行诊法与辨证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发展中医诊断理论与技术,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诊察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对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借助于实验诊断或仪器检测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直接到间接、从定性到定量,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特别是研制、引用了一些用于诊断的仪器,如脉象仪、舌诊仪、腹诊仪等,使部分诊断手段得以客观化;在运用声学、光学、电学、磁学等知识和生物医学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方面使中医远程诊断得以实现,以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苗头。

诊法研究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的诊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舌诊、脉诊是中医学的独特内容,在诊病方面有重要价值,但中医望舌、诊脉全凭经验和眼睛、手指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指标作为判定舌象及脉象的标准,故阐明舌诊、脉诊的价值,并使其客观化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在诊法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侧重于脉诊与舌诊的研究。在脉诊研究方面,主要针对将脉象可视化、客观化和科学化的目的,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脉象仪的研制;从心血管功能、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脉象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一些脉图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常见病证与脉象、脉图的关系等。

在舌诊的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角度,基本阐明了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临床常见疾病的舌象变化及演变规律,并将舌象作为某些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研制了舌色检查仪等。此外,国外对腹诊研究较多,已形成独特的汉方腹诊;并通过对皮肤电阻等的研究,形成了以良导络为代表的经络诊断方法。

传统的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主要依靠医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收集病情资料,但依据人体五官收集的资料,其分辨率低、信息量少,难以合参;模糊性大,有很大的主观性,且量化与客观化不足,缺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在诊法的客观化研究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与临床实际运用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舌诊仪、脉诊仪、腹诊仪等仪器本身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诊断规范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辨证标准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理论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脏腑辨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不仅可为制订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标准奠定基础,而且可为中医脏象理论等的研究提供条件。

我国从文献、临床及实验诸方面,对脏腑辨证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为: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明确病、证、症的关系,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标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由传统的临床病人的研究,发展为结合证的动物模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详见陈小野主编《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合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来与人的辨证研究对照。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脏腑病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自80年代中期开始有组织地开展证候规范化工作,在此期间曾开展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统一(如寒温辨证)的探讨。《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赵金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收录311个证,《中医证候辨治规范》(冷方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收录308个证,《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欧阳锜等,湖南省中医研究院印,1987年)收录432个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专家起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对于建立统一、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起到了积极意义。

计量诊断

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而计量诊断是实现证候标准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计量诊断是以统计学概率论为理论,依据有关的医学理论,将症状、体征及各种化验检查结果量化,通过概率运算,使其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并可用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评价治疗效果,作出预后诊断。

通常就是先将已知的一定数量的确诊病例(参照组)的症状和体征,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经过统计计算归纳成为一定的数学公式。当待诊患者就诊时,将其症状体征存在与否和/或轻重程度,按事先规定的计量标准转换成为变量,代入公式即可得出以数量或概率大小表示的诊断结果。其主要包括四诊指标的计量诊断和病证的计量诊断两个方面。

症状体征是辨证的依据,症征的等级计量是基础,而中医对于症状的描述、记录和分析主观性强,不利于辨证的定量。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加强。

而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ME)、循证医学(EBM)的广泛应用,则对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此外,随着证候现代病理生理基础的揭示,不少学者提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观点,从而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勿庸置疑,中医诊断学在沿着自身轨迹前进的基础上,积极吸取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紧密结合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将不断朝前发展,为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四诊合参的意义

1、什么是四诊台参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段;合参,就是把四诊获得的诊断资料,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思考,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诊断。

四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可以互相联系和印证,而不能互相取代。如病人的发病起因,病情经过,自觉症状,经过什么治疗,既往病史等情,必须问诊才能得知。病人的声音、气味有什么变化必须进行闻诊。病人的神色形态有什么异常,必须进行望诊。病人的脉象和胸腹肢体有什么变化,又必须进行切诊。疾病是复杂而多变的,症候显露有真有假,故诊法有“舍症存脉”、“舍脉存症”的区分,若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全而而详细的所有辨证资料,辨证很难准确,甚至作出错误的诊断。

2、四诊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片而性四诊,是医生利用自己的感官,获取辨证的资料,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相对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来自病人和医生,其中又有主观的和客观的两方而。

病人的主观因素,可分为有意与无意。有意的主观因素,如疼痛,恶风恶寒,腹胀,喜暖喜冷,眩晕,渴与不渴等这些自觉症状,甚至包括大便次数,月经多少等可以观察而不便观察的症状。由于某种原因,患者可能把某种相反的虚假情况提供给医生,至于病史和以前的治疗情况,也要由病人陈述提供,也可以由主观因素而改变。

病人无意的主观因素,如病史和自觉症状,由于忘记,说不清楚或提供与事实相反的情况,老年人记忆差,年轻人不在乎,有些症状述说不准确。舌苔颜色,可以由于饮食,糖果或长期吸烟而染色。患者往往不知道它的利弊,不问不说。

医生的主观因素,由于诊断不认真,观察不仔细,粗枝大叶,或由于水平关系,或由于光线不好,病人体位不正,或由于病人不合作,望诊时,观察舌苔,把白苔看成黄苔,苔不腻看成腻,切诊时,脉的浮、沉、迟、数等脉象,也可以评错,腹诊时,把粪块或器官谡诊成包块。有些症状和体征,处于疑似之间,很难确定。有些脉象似滑非滑,似弦非弦,真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病人的客观因素,疾病本身出现许多虚假情况,真真假假,有虚有实,有阴有阳,难以辨清。

如阳虚患者可以出现恶热烦躁,口渴喜饮,脚手心烧,腹部胀满等假热表现;突热证,可以出现四肢逆冷,脉象沉微的假寒证,所谓“大实有赢状”,“极虚有盛候”,若不四诊合参,先人为主,或大而化之,只凭一诊,就下诊断,势必犯“虚虚实实”之过,轻则延误病机,加重病情,重则误人性命,遗害于人。自古至今,感叹庸医之杀人者,又岂少耶!

3、四诊合参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西诊合参,是完成认识的需要。诊断一个病或证,是一个认识过程,证或病是属于概念,它已不是感知,而上升到理论性认识。望、闻、问、切取得的诊断资料,是感性的、片面的材料,是疾病的外部表象,有真有假,还没有把握疾病的内在本质。要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就必须对四诊获得的感性材料,在头脑中进行反复的思考,由此及被,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进行辨证;确定诊断。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认识过程,光有四诊,不能台参,就等于光有感知,没有判断推理,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没有完成这个认识过程。失误是必然的。

对四诊发展的展望

几千年来,祖国医学在诊断方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丁独特的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

1、对症状的观察和描述细致人微。如望诊中“审神气的存亡,可知病的死生;察色的泽天,形态的常变,可别病的轻重浅深(中医诊断学讲义);对于面色的望诊,舌诊以及耳、鼻、口唇、牙齿和小儿指纹的望诊,是十分细致的,是其他医学所不及的。

2、脉诊中医发明最早,研究观察得很细,传播很广。阿维森纳在《医典》中就吸收了王叔和《脉诊》的内容。

3、注意胃气的存亡。这一思想贯穿在望、闻、问、切四诊之中。

4、整体观念。对于任何一个症状,都放在全身整体中去观察,从不孤立地看待。若单独抽出一个症状,则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无任何意义。

6、对汗和二便的观察很细,解释的意义不同,是现代医学所欠缺的。通过对汗及二便的观察,可以了解人体气机的出人升降,意义很重要。

中医诊断的特点还可以举出很多,它的经验确实是很丰富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诊断的手段主要靠医生的感觉,获取的资料,大部分是定性的,缺乏定量的,不能精确化,规范化。使初学者感到难以掌握。只能在长期的实践中,在老师指导下摸索掌握。

我们在实践中看到,同样的四诊材料,反应到不同的医生头脑中,会有不同的辨证和施治,治疗效果也不一样。这就有个经验问题和水平问题。四诊合参,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通过电子计算机,把中医专家的经验,整理加工,编制成“中医专家系统”,用于诊疗和保健,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一个新的尝试和发展。

祖国医学有不断吸取自然科学各方面的新进展,新成就,以发展自己的优良传统。一部《内经》就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及社会科学等学科的问题。但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受到歧视和排挤,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使中医的理论和特点没有得到进一步探索和说明。50年代以来,这项工作才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地方已开始多学科的研究工作。

我们相信中医四诊中如面色、舌苔,脉象等检查,有一天会用新的仪器进行定量化,规范化的检查。

生活与脉象

生活与脉象,重点指精神与脉象,饮食与脉象,劳逸与脉象的变化等。

1、情志与脉象的精神话动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凡人过于惊恐悲忧喜怒,脉息也必然发生变化。如《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日:“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统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喜怒忧思悲惊恐内伤七情之脉,一般是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丽脉急;恐则伤肾而脉沉;悲则伤肺则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这是内伤情志为病的脉象变化。可见情志上的恐惧、兴奋、忧虑、紧张等变化都会引起脉搏发生变异。

同时古人还认为上述脉搏的表现是情与脉相应为顺、反之为逆。正如明·李梃《医学入门》日:“喜伤心脉虚,甚则心脉反沉,思伤脾脉结,甚则脾脉反弦;忧伤肺脉涩,甚则肺脉反洪;怒伤肝脉濡、甚则肝脉反涩;恐伤肾脉沉,甚则肾脉反濡。”这是反常情况下的脉象,表示病情危重难治,也说明脉象有常有变,决非刻板的公式。清·陈士铎《辨证录》日:“脉可凭,叉不足凭。”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要求医生,要知常达变,才能了然于心而明确诊断。

2、饮食与脉象,饮食与脉象显而易知者如酒后脉多数,饭后脉多洪缓有力,久饥脉多弱。饮食之伤、重点在于五味之偏嗜,五昧所伤内舍于相应脏腑,故清·王汉皋《医存》说:“若饮食之五臭,伤平偏食,则脏腑之阴阳为其所挠而气血之行非速即迟,不能循其常度,故多食香甘则挠脾胃土;多食膻酸则挠肝胆木‘;多食焦苦则挠心小肠火,多食腐成则挠肾膀胱水;多食腥辣则挠肺大肠金。昧人脏腑,变涩与糙;臭入脏糙,变臊与殠。涩乃酸成之变,糙乃苦辛之变;臊乃焦腥之变;殡乃腐膻之变。

当其变时,则脉亦忽数忽迟忽大忽小面无定,皆饮食不节之咎也,此特迫以致之,原非病脉率象,比及时过则不复然矣。若诊者适逢其时、不知细察,认为病象,其误非浅。”这些论点是正确的,是值得临证者重视的。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腐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内经》举喘、汗为例,从病理上阐述了脉与动静劳苦的关系。虽只言病机不言脉象而脉涵泳于内也,故情·周学海《脉义简摩》注日:“此脉之因劳动而变者也。问脉而答以喘与汗者,言喘与汗而脉象病机举在其中也。”

总之,脉象受气候、生活、劳逸等影响而脉象变幻无定,所以清·王汉皋《医存》说:“有是病必有是脉,乃病证之常也。乃有昨日脉浮,今日变沉,晨间脉缓、夕间脉数、午前脉细、午后脉洪、先时脉紧、后时脉伏、或小病而见危脉,或大病而见平脉、或全无病而脉异于昔脉,变态不常,难以拘执。然既有变故,惟在善用心者,详问其故,核对于先后所诊之脉之证,则其脉变之由来及新夹之证,皆洞明矣。苟不详问脉变之故而但据脉立方、鲜不误者。”

清-周学海注曰:“脉之忽变者,其内系于元气之盛衰存脱者则形神俱变,若中气虚乏之人,往往小有劳逸,饥饱寒暖,其脉即变,此不过形之迟数,强弱有异而其神之为忙、为暇、为王、为衰,细审之未尝变—。”

结语: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学好中医诊断学非常重要!

THE END
1.中医诊断学专家讲稿.pdf脉象仪的研究,舌 象仪的研究,色差计,诊疗软件。辨证怎么去辨?我们也研制了怎么样去辨证的一种软件, 可以让学生、临床医生都可以用的。这是我们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一些主要内容,作这么一些 简单的复习。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这么三点要求:第一点,就是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的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08/5341221230010323.shtm
2.中医诊断学讲稿(可编辑)脉象仪的研究,舌象仪的研究,色差计,诊疗软件。辨证怎么去辨?我们也研制了怎么样去辨证的一种软件,可以让学生、临床医生都可以用的。这是我们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一些主要内容,作这么一些简单的复习。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这么三点要求:第一点,就是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的阴阳...https://www.360doc.cn/article/79930059_1129615465.html
3.中医智能脉象仪中医智能脉象仪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在几十年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及仪器研制基础上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研制而成的一种智能型中医现代化检验仪器。智能脉象仪由单头脉象换能器、脉象放大器、A/D转换卡、计算机和脉象辩证分析软件等部分组成。能自动采集脉象型号,并将中医脉象的位、数、形、势和脉象的各项特征参...http://www.shkangji8.com/index.php/product/view/282.html
4.电力脉象仪核心技术电力脉象仪 为了能更加精准的识别不同电器和感知人的行为,我们必须不能错过 电参量上的任何一个细节。 据此推出的新一代低功耗、高性能的AI终端硬件电力脉象仪: 以数千Hz的超高频率抓取电参量,并集成了先进的WisePulse技 术数据预处理引擎。云边协同架构,极大提升了算法识别效果,...https://www.eneintel.com/core/2.html
5.好的中医脉象仪应具备哪些条件脉诊是我国中医学较为独特且深奥的学问之一,同时也是中医问诊的主要手段。而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它愈加壮大的必经之路,也为此便有了 中医脉象仪http://www.dkzyyq.com/xwzx/168.html
6.脉象训练仪制造商(模拟28种人体常见脉象)百科脉象训练仪制造商基本配置清单:1、脉象训练仪主控机遥控平台一台:尺寸600*470*940MM2、外皮为高级医用发泡材质3、钢结构教师控制台1台:尺寸600*470*940M...具有清屏和显示两种状态,清屏时各学生机不显示脉象图,适合于脉诊测试,这是可以由主控台发出不同脉象的命令,考查学生对各脉象的脉象名称、脉图等掌握的情况;...http://www.shzkyl8.com/shzkyl-Products-22078654/
7.脉象训练仪(单机版/网络版)HX-MXII脉象训练仪(单机版/网络版)不但能够模拟临床中各种脉象,而且能使学生提高对脉象实际认知能力,还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中医脉象学习、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平台;全按键选择的设置和友好的操作界面适合教学及训练,网络版脉象训练仪分为两个部分,教师机和学生机。学生机不仅可以受控于教师机遥控发射平台,也可独立工作...http://www.heximoxing.com/344.html
1.脉象训练仪价格图片品牌怎么样京东JD.COM是国内专业的脉象训练仪网上购物商城,提供脉象训练仪价格,报价,参数,评价,图片,品牌等信息.买脉象训练仪,上京东就购了.https://www.jd.com/chanpin/651092.html
2.治未病(精选十篇)二是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如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舌像仪、脉象仪、经络检测设备,体重仪、身高仪、血压计、心血管检测仪、肺功能仪、骨密度检测仪、心电图、血糖监测仪等常规体检、理化、影像设备。 三是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如健康教育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等。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mfac336.html
3.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二)——中医证候的量化及数理统计...颈动脉:颈总动脉起源于无名动脉,左,右颈总 动脉沿气管两侧伸向头部,颈总动脉分支较少,延伸 至下颌角即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左,右颈总 动脉管径粗,波动也较强,在体表可触及波动.使用 NX.3多功能脉象仪可无创描取其脉搏图,但颈总动 脉所在之处周围均为柔软的肌肉,结缔组织,没有骨 骼所依靠,所以...https://xb.bucm.edu.cn/rc-pub/front/files/download?id=Xzdfn/0Ycr/C+utlmHV/iw==?fileName=2007.01%20%E5%85%A8%E6%96%87
4.《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六、实验环境以上实验要求计算机、 ZYD 002 MM-3 脉象模型、 ZM-IIIc 智能型中医脉象仪,同时要求附属医院内科寻找典 型且愿意合作的病人,联系落实带教医师。实验二 舌诊方法训练及各种病理舌象模型辨认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医患互诊舌象,训练舌诊方法与技能诊察正常 (生理变异)与病理舌象。辨认各种病理舌象模型。 【...https://m.renrendoc.com/paper/211996486.html
5.吉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信息科室结合临床需要,引进设备(免疫系统治疗仪、淋巴理疗仪、舌象仪、脉象仪、负压吸引系统、心电监护仪、精密输液泵等)价值200余万元。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可以提高临床有效率及治愈率,明显降低放、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缩短肿瘤患者术后及放、化疗后的恢复时间。经过多年临床工作总结,科室内已经...https://m.bohe.cn/h/hospital_1689/keshi/81579.html
6.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11篇(全文)远程教学中心的计算机终端连接舌象仪、脉象仪, 临床终端病人的舌象、脉象实时体现在舌象仪和脉象仪上, 视频系统同步呈现教师的诊疗过程。此外, 将作业辅导、远程交流、交互答疑、在线考试等融合在该网络教学平台中, 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进行完整的课程学习。 3 效果评价 3.1 观察对象 对照组:本校2012 级中医专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znxj872x.html
7.脉象仪的特点有哪些中医脉象仪?快速检测并画出脉象图,同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结合内部数字化系统的分析,从而确认对脉象的情况,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询问病人的具体症状及相关情况,并结合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临床辅助诊断报告。复杂的仪器对于患者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不舒服的时候,不可能有耐心忍着疼痛来了解复杂的操作,脉象诊断...https://www.tianzhongyimai.com/NewsStd_510.html
8.中医脉象仪/四诊仪/体质辨识仪中医经络检测仪康利吉英主要销售中医脉象仪,中医四诊仪,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经络检测仪等设备.我们致力于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医疗机构提供高性能的中医诊断仪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实现健康生活.联系方式:18019314900https://www.jxkljy.com/
9.上医宝松堂:好用的中医脉象仪品牌好用的中医脉象仪品牌怎么样 -优良的中医脉象仪,智能中医脉象仪(智能脉象采集仪)有系列买图检测、40秒脉图检测功能,能实时显示、存储、重读数字化脉波信号,自动判读脉象的位、数、形、势,识别脉图特征参数,并以多逻辑判断模式确定脉名。能以脉诊测为线索,经人机对话询问病人的症状,作出初步的中医八钢和脏腑辩证结...https://www.szybst.com/article-item-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