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荣同志生前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老支书,他带领海雀村群众斗风沙、战贫困,走出了忍饥受冻的苦境,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毕节试验区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老支书文朝荣在几十年农村基层实践中,积累了一套务实管用且有自身特点的群众工作方法,即勤串门,摆政策;办急事,干实活;找路子,不苦熬;掏心窝,解疙瘩;我带头,一起干;当杆秤,作清泉,这是一种朴实而智慧的群众工作方法。作为一位彝族党支部书记,能够团结带领占全村人口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共同奋斗,一方面挑战贫困、绿化海雀,一方面促进和睦相亲、和谐相处。几十年来,村里未发生大的矛盾纠纷,没有信访案件,更没有刑事案件。
【产生背景】
文朝荣同志逝世后,先后被追授为全市、全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批示:“文朝荣老支书是搬动贫困大山的老愚公,应当广泛宣传。”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号召全省上下向文朝荣学习,“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成为贵州省第二批群众路线的一面镜子。学习文朝荣精神,我们就要像他那样,把党的根本宗旨内化于心,做到思想自觉,把党的根本宗旨外践于行,做到行动自觉。这种外践于行,需要我们在群众工作中去落实和体现。为此,通过学习文朝荣同志的群众工作方法,将学习他的精神在实践和操作层面有形化、具体化,做到知行合一,并通过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把学习文朝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的精神转化为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推进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主要做法】
一、常串门,摆政策——“我入党的目的是为了多了解一些党的基本政策,多为群众办点好事”
二、办急事,做实活——“要把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穷的不止一家两家,必须紧最困难的先来,救命粮一定要给最饿的人吃。”上世纪八十年代,海雀村贫困状况严重,分配救济粮时,文朝荣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因为心里时刻牵挂着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一家老小同样饥肠辘辘的文朝荣,才会四让救济粮和平价返销粮食。也正因为急公好义,文朝荣才会让儿子拿出3亩地无偿送给因为生两个女儿而被夫家嫌弃、被迫回到海雀娘家的苗族妇女王兴秀耕种,并帮助其建房,使王兴秀重新融入海雀,感受了家的温暖。也正因为文朝荣始终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视作自己的天职,村民王安举家姑娘患伤寒病去世,别人怕传染不敢“挨边”时,他才会站出来招呼村里身体壮实的小伙子们,“跟着我抬,看谁被感染?”这才让停放多日的逝者得以上山入土。
“他喊人帮我修房子,还给大家说,做完了各人回家吃饭,不要麻烦老人家。”苗族老大娘安美珍回忆当年文朝荣组织村民为她家修房子的事,一个劲地说老支书帮人做事情实在,“巴心巴意”。
三、找路子,不苦熬——“哪怕失败一百次,也不能死守旧摊子”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会有草,有草才能喂牲口,有牲口才能有肥,有肥才能有粮。”20多年前,面对全村“山上光秃秃,屋里干穷穷”的苦境,痛定思痛后的文朝荣,向全村群众提出了这个思路,这就是海雀村家喻户晓的“林—草—畜—肥—粮”模式。文朝荣曾经对海雀的群众说:“哪怕失败一百次,也不能死守旧摊子。”实践证明,文朝荣找对了路——只有在光秃秃的山上种上树,海雀才有盼头,才能摆脱过去的苦日子。1985年时,海雀村人均占有粮食仅107公斤,“一年没有半年粮”,当时毕节地区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78.9公斤,海雀比全区人均水平少71.9公斤。2013年海雀村人均占有粮食增加到385公斤,而全市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3公斤,海雀超过全市人均水平。
四、掏心窝,立规矩——“给你慢慢解释,直到你心服口服”
“文老支书骂人很厉害,骂得你抬不起头来。但骂完了之后,他会给你慢慢解释,直到你心服口服。”村民罗召明回忆。对于邻里之间的口角纠纷,文朝荣总是及时调解,他经常说,“隔壁邻居一家人,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要多言苦脸。”见到村里的年轻人,他总要加几句“不能乱来,一定要好好做人”。“老支书定下的规矩,大家都要和睦相处,不准随便起矛盾,更不能违法乱纪。”不仅嘴上说,文朝荣还十分注重用“白纸黑字”的方式“立规矩”,用制度“管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海雀村一带的群众习惯放“野牲口”。为管护好全村林地不被“野牲口”破坏,文朝荣不仅组建了护林队,还组织村两委拟定了“四个严禁”林木管理准则(“严禁林区内放牧;严禁毁林开荒;严禁放火烧山;严禁乱砍滥伐),写进村规民约,严格执行。
五、我带头,一起干——“幸福不是天上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六、当杆秤,像清泉——“只有千年的名,没有千年的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文老支书是个正直人、公道人,不管对哪个,他绝对不偏不倚。”原海雀村包村干部、现已退休的老同志陶官灵说,文朝荣之所以能在村民中说一不二,不是他有多大官位和权力,而是他对人对事一片公心,一杆秤量到底,才赢得了信赖。文朝荣生前常说,“做啥子事都要一碗水端平”,这成了他做人处事的准则。
【取得成效】
当年的海雀,全村700多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读过三年小学的文朝荣在全村就算是有文化、有见识的人了。村民王永刚回忆,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文支书激动地说:“海雀的穷根子就是没有文化,不识字,进城上个厕所连男女都分不清,更不用说挣钱致富了。”说完,捐出了家里卖牛仅有的168元钱。深受感染的海雀村民,有钱的出钱,有材料的送材料,有劳力的出劳力,大家七手八脚,终于盖起了有4间教室的海雀小学。如今,通过扩建,海雀小学已有3层教学楼、8间教室,每个教室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平台,海雀村孩子终于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探讨启示】
【特色点评】
文朝荣同志被市委、省委和中组部先后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批示:“文朝荣老支书是搬动贫困大山的老愚公,应当广泛宣传。”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文朝荣同志是贵州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基础代表,是全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文朝荣群众工作六法入选全国群众工作法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