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4年法兰西国王查理第八世募集各国士兵三十余万人,远征意大利。在法国占领了那不勒斯之后,梅毒这种疾病便被传入法军军营。1495年11月,查理八世回到里昂,解散了这支来自欧洲各国的远征大军。这些携带着梅毒病毒的士兵,有的解甲归田,有的四处流量,有的加入了另外的战争,梅毒也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欧洲,并蔓延至全世界。1498年,葡萄牙人把梅毒带到了印度,1505年左右梅毒被传播到了中国广州。
伏尔泰曾经这样描述:"法军一路轻松地攻入意大利,无意中就拿下了热那亚、那不勒斯和梅毒。然后他们就被人赶了出去,从那不勒斯和热那亚被驱逐。但他们没有失去一切——梅毒始终跟随着他们。"
意大利那不勒斯风光
16世纪的欧洲,这种恐怖的疾病令人闻风丧胆,医生们束手无策,根本无法控制这种病,一旦得上了,患者就全身溃烂,形同僵尸,只有死路一条。每个国家都埋怨邻国将这种恶疾传入:法国人叫它"那不勒斯病",意大利人叫它"法国病",英国人叫它"波尔多病或西班牙病",俄罗斯人叫它"波兰病",波兰人叫它"日耳曼病",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叫它"基督徒病",印度人叫它"葡萄牙病",日本人叫它"唐疮",岭南以北的中国人叫他"广东疮"。
据专家推测,贝多芬、莫扎特、莫泊桑、福楼拜、梵高、高更、伊凡雷帝等诸多名流的死因都与梅毒有关。
恐怖的梅毒患者
最初欧洲人认为该病是"从人体最不体面、最隐秘的部位之一产生的"。不便于公开治疗,何况医生也根本治不好。结果,对梅毒及性病的治疗便留成了理发师和江湖郎中的工作。
1497年木刻画描绘的治疗梅毒
16世纪最受欢迎的梅毒"特效"药,一个是水银,另一个是愈疮木。理发师和江湖郎中以两种方式使用汞。他们将汞与肥猪肉、黄油、醋、没药、松脂、硫磺混合后,把这种混合物涂抹在梅毒患者露出骨头的伤处。另外一些江湖医生急于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瘟疫中出名,宣称自己有祖传秘方治疗这种新病毒:将活的青蛙、小鸡血、蛇的毒液、甚至人肉的混合物涂抹在感染处。但实践证明,只有汞的效果最好,汞的毒性使人分泌大量的汗液。将软膏涂在患处后,理发师或江湖郎中用毛巾患者的伤处包起来。然后,让他们呆在一个极热的桶或烤炉边大最出汗,相信只有大最分泌汗液才能治病。但是,即使病人真的摆脱梅毒病毒,也肯定会死于汞中毒。
一些专家要求病人每天分泌4品脱的汗液,而其他专家将汞治疗延长到四周,产生大量汗液。即使那些经过这种使身体衰弱的治疗而活下来的人,也不能保证获得梅毒第二、三阶段的免疫,因为这检测起来要比起初的溃烂、脓肿更困难得多。大多数病人不到一个月便死于心脏衰竭、脱水、窒息或汞中毒。其他病人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在火炉旁被烤上一个月,还一直闻着汞蒸汽。
梅毒的出汗治疗
那些经过完整治疗而活下来的人也都掉光了头发和牙齿。幸存者也失去了全部的红细胞,处于贫血状态,不能进食,常常很快死亡而得到幸运的解脱。
法国文学家、天主教神父弗朗索瓦·拉伯雷,曾在16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描述了那些通过汞治疗梅毒的病人外貌:"他们的脸亮得就像停尸间的钥匙板,他们的牙齿就像风琴的键盘或艺术家指下的钢琴在脑袋里跳舞。他们就像被猎犬追逐的走投无路的野猪,喉咙里直冒白沫。"
一些医生认为治疗加重了病情,但大多数人则坚信汞是唯一的一种使人摆脱梅毒的物质。许多病人乐于接受汞治疗。无论那些博学又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观点如何,公众仍旧去购买江湖郎中"研制"的含汞药膏。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催生了更多的冒牌医生和新疗法加入这场混乱的瘟疫,他们脑洞大开的尝试着治疗梅毒的一切可能方法,包括建议病人喝熬的蚁巢汤,在创处涂抹蚯蚓石膏浆,甚至在他们的隐私处捆上死鸡。
中国的茯苓、黄樟等中药,也加入了这场全球性的瘟疫战争,但疗效甚微。人们发现只有一种东西能真正取代水银作为疗药,即愈疮木。德国士兵乌里希·冯·许特尔是第一个尝试用愈疮木治疗梅毒的患者。这种被称为愈疮木的药物是由愈疮树的木头制成。愈疮木是从美洲进口的,也是梅毒的故乡。他被安置在一间暖和的屋子里,严格节食,喝由愈疮木浸泡后制成的浓缩药剂,然后用毛毯将自已裹起来出汗。这种治疗也要持续30天,然后梅毒消失。一般喝愈疮木药液后2—4周,梅毒便很快消失,第二、第三阶段有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再复发。与可怕的汞疗法相比,愈疮木副作用是极小。但许多人认为除非他们用汞治疗不起作用,才再选用别的药物,所以仍有很多人选用汞疗法。
到19世纪中叶,医生开始认识到汞的严重副作用,以及它根本就不能治疗已到第三期的梅毒。一些人又开始尝试用中国的砒霜(砷)代替汞作为一种药物。但是冒牌医生受汞疗法的鼓舞,只是将它做得更适合病人的口味。"壮阳巧克力"在法国开始流行,它仍含有汞的提炼物。一位冒牌医生宜称,他的混合物免去了人们对自己家人也不愿谈的难言之隐。如他所说:"一位梅毒患者在妻子面前,可以吃巧克力而不会引起她的怀疑。反之,他的妻子吃了巧克力也不会知道她吞食了治疗性病的药物。通过这种无害的方式,就能够维持家庭的和美。"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梅毒的流行,还意外地引发了一场时尚潮流。著名的时尚领袖路易十四,在1643年到1715年的统治期间,假发一直热衷于假发。于是,欧洲上层和中产阶级中,假发逐渐风靡。到了1685年,全长假发已成为正式礼服的一部分,成为了庄重和精英的象征,延续至今。但鲜有人知的是,他十七岁时得了梅毒,导致头顶斑片状脱发和全身开放性溃疡,他必须借助假发来掩盖自己的瑕疵。另外,这也可能是他不洗澡,浑身恶臭的原因之一。
在4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一直未能弄清楚梅毒的病,也未发现根治梅毒的特效药,使这个危害人类生命的性传播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直到1905年,细菌学家肖丁(R.Schaudinn)和霍夫曼(ErichHoffman),在一位女性患者的身上找到了一种叫做苍白螺旋体的病原体,才找到了这种病毒的本来面目。在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这一肆虐全球的顽疾才得到遏制。
在旧中国的广大城乡,梅毒曾经长期流行,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中国人民身体素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长聂荣臻于1949年11月21日下午5点30分下令立即封闭全市妓院,当晚北京市公安局200多辆摩托车和50多辆吉普车,驶向具有数百年烟花史的北京南城八大胡同。至次日凌晨,北京市224家妓院在一夜间全部关闭,共集中妓女1316人,统统送入妇女生产教养院进行思想改造和治疗。到1964年,梅毒已经在中国大地上被彻底消灭。
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的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境外的梅毒又被带入中国。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种可怕的疾病。
盖尔坦·杜加,艾滋病从非洲传入北美洲的零号感染源
1981年,美国《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记载了加利佛尼亚州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其中一个男性同性恋者Dugas(盖尔坦·杜加),被称为:"零号病人",这是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这种疾病被正式命名为"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缩写为AIDS,1984年3月30号,31岁的Dugas因AIDS去世。
198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院王爱霞教授等人,首先报告了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此人为旅居美国15年的阿根廷籍男子,在西安旅游返回北京后,因"肺部感染"收住北京协和医院外宾医疗科病房。患者刚入院时神志尚清,但高烧不退,呼吸困难进展迅速。6月5日傍晚7:30转ICU病房,行气管切开术,上呼吸机。6月6日上午10:10,患者死于中毒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
距离1505年梅毒被传入中国的480年后,艾滋病又传入了中国。